分享

中学生压抑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箫墨诗剑_just 2013-02-27

现代社会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自然抓紧对青少年的教育。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学校与家庭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学校导向偏差,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差别及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的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心理。

一、中学生压抑的成因

任何妨碍学生自由发展的东西都可能使中学生产生压抑感。

1、本能的冲动,引起压抑。

中学生正值性发育期,对于异性的好奇和爱慕或多或少对于他们都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新鲜事物,但理性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进一步的行为,性的相对成熟而心理上的相对幼稚,这种矛盾心态如果不给予及时引导,会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心理压抑。如女孩子对于男孩子的爱慕,但又羞于表露,不懂如何应对这种心理,这就造成她许多的困惑,从而无所适从。男孩子对女孩子的思慕,虽然这是生理成长的正常现象,但大部分中学生都难以处理好这种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2、父母的不当教育诱发压抑。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很多的家长甚少民主,只是一厢情愿地

为子女的未来设计蓝图。因为对于子女的期望,以及对社会竞争的忧虑,使得这种忧虑直接转成一种压力给他们的孩子。特别是在学业上给予中学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一次以“我的愿望”为题的一次作文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诉说自己在家庭中没有自由,整天都是作业,或父母对其学业的督促和担忧,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的恒动力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家长权威性不容协商的指导只是外因,只有自己自愿选择的才能产生内动力。中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但学校和家庭都给了他们更多的压力。据心理学者研究,家长对孩子的权威,使得孩子们从小受到大人的压迫,这种心理的压抑会伴随他们漫长的成长阶段。

3、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诱发压抑

中学生是以群体生活为主体的,如果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和接纳,心里就会产生压抑。当

发生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产生隔阂而又无力扭转时,就会感到无奈、沉重而产生压抑感。有的表现为因多疑、敏感,与同学难以相处。笔者曾遇到一位初三女学生,因为生性敏感、多疑,很难与同学相处,坐在课室里总感到有人说她坏话,最后发展到,坐到课室里便紧张不安,以至不能正常上课,她感到心里很压抑,有时甚至不想上学。所以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紧张也容易导致心理压抑。

4、目标追求不当诱发压抑。

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校家长对中学生都寄予一定的希望,而师长的要求并不能体现中学生本人的意志,这样由于自己的追求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相背离时,就会感到受束缚、受压制,因不能为所欲为,这时就会产生压抑感。另外,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会导致压抑的产生,现代资信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容易,但另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变得冷漠和脆弱。社会上更多的诱惑也令中学生在思想导向上无所适从,对事物的判断感到困惑。对许多愿望既想追求又感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压抑心理的出现。精神分析学发现,任何一个未被满足的欲望都潜伏在下意识里。很多的愿望是从小时候就被压抑起来,但是这些愿望后来会原封不动地跑出来。你或许不相信,一个小孩的偷窃行为是源于他对自己从何而来的迷惘导致的。当他解开这个迷后,就不再犯偷窃这个错误了。一个中学生的压抑原因很可能是他的某些愿望未能实现,而他却又不自知。

5、老师的不当教育诱发压抑。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的关怀。”某些中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父母素质及自己的原因,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经常违纪。对于中学生出现某些过错,老师对学生进行处罚或批评时,如果不能客观宽容地看待,而是言词过激或处理不当,必会诱发学生的压抑心理。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敏感期及易变期,一点不当就会伤害到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或前途失去信心。

 

二、压抑的危害性

中学生压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宁愿独自承担而不愿与人分担,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能使其完全消失,而会让它变成一种潜意识,过度的压抑会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古怪。

压抑是心理上感到束缚、受到压制、沉重、烦闷的一种消极心态。怀有这种心态的中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都会表现出消极,不乐观,极大地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表现如下:

1、忧郁: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学习和集体生活失去兴趣,表现出极不耐烦。这是中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

3、社交障碍:学习或做事不够积极、对身边的事情不太感兴趣、不乐于与老师或同学交往,或表现为反叛性强,不喜欢与人合作,喜欢与老师作对,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

4、躯体化焦虑:焦虑感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良,常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头痛、失眠、肠胃不适、易疲劳等。

5、行为改变:越是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被激怒,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大吵大闹,甚至一言不和就拳脚相向。

压抑的心理状态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病态心理,影响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压抑越久,心理越需要舒缓,爆发情绪的能量也就越大,即会做出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行为。最直接的危害是有碍中学生成长,影响升学、家庭关系、和同学的相处。有碍今后的发展。

 

三.中学生怎样化解压抑

(一).正确的认知态度

个案:小A小学时课内外都是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不错的她还是校园小有名气的歌手,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赏和家长的呵护中完成小学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A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成绩中等的她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鲜花与掌声的骤减形成很大的反差,心理难于适应。老师善意的批评,小A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A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个案心理分析: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小A的父母因没文化,所以生活比较艰苦,保守磨难,觉得孩子文化再也不能因文化低而走父母旧路,故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母在单位、邻居、家人、朋友面前每逢谈起小A,总感无尚荣光,缺少挫折承受心理的引导。小A本人对自己定位不准。

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1、找她父母谈心,引导父母知道:站得越高,会摔得越疼。对子女的期望要与其承受能力相适应。桥梁因为不堪车辆的重力而倒塌,孩子会因为不堪家庭的压力而颓废。

2、个人疏导:1、扬长避短法:突出其唱歌才能,让其意识到很多人的唱歌才能不如她,发现自己优点,从中找到信心。2、帮助客观地定位学习目标:引导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目标,减轻过度焦虑,培养学习信心。让其体会到,小学时的成绩好是因为有比较才能突出。如果全班只有一个人能分出好差吗?竞争是无可避免的,有竞争才有动力。十个手指有长短。竞争大了,排位后一点是正常的事,想办法提高成绩才是明智的。帮她定不同阶段切合实际的的学习计划,让鼓励伴随她的彷徨,让关怀伴随她的进步。3、成功体验法:引导她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参加“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充分展现她的唱歌特长。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与差距,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对于有自卑、沮丧、自我封闭、孤僻等性格倾向的中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学生本人也要加强对此心理有正确的认识,自觉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制订的目标,要从小目标做起,把注意力放到“我能做到的事情”上。不要把目标定得遥不可及,这样会降低中学生的自信心。

3、引导中学生正确定位。家里的“重点”、“太阳”在班集体只是普通一员,这种角色调换会导致不平衡的感觉。对于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达观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

(二).合理的宣泄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中学生尤其是心理的雨季,有很多解不开的心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渲泄。如写日记,找同伴倾诉、谈心事,积极参与运动、旅游。通过写日记可以调节情绪,梭理混乱、烦燥的心情,使情绪得到合理的渲泄。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都是消除压抑的良好方式。鼓励学生坚持锻炼身体,能培养中学生的自信,活力足了,信心也可以得到有效增强。这是消除自卑心理的良好方法。多交朋友(同学或老师)、常与人谈心,有了无话不谈的关系,坏心情可以疏通,好心情有人分享,迷茫时有人指点。使中学生减少孤僻心理,同时也能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得到集体的认同和接纳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抽出时间到野外走走,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当面对河流、高山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一点压力和烦恼算得了什么呢?

(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很必要的课程,处于青春期发育期的中学生出现的对性的困惑,会导致他们在交往方面的障碍。对他们进行心理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辅导学生可以缓和平常紧张的学习气氛。另外通过班级的心理活动辅导,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伴随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心理问题的解决在于及时,所以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也应随机根据需要不断调整。班主任在这方面可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及给予帮助。以此来开展班级的心理活动课,既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可减少不良心理的产生。

(四)师长适度要求与科学疏导相结合

个案:小B,15岁的初二男生,父母家教很严,对小B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B

性格外向,活泼好玩,放学后喜欢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聊或运动,把父母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他父母对他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B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他父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B仍末回家,经班主任了解,原来他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父母。

个案心理分析:小B父亲是军人,军人有铁的时间纪律观念,自然把军人的光环套在下一代身上。而活泼贪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天性的压制与父母的责骂形成他叛逆的心理。疏导帮助矫正措施:疏导父母——与小B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让他们比较分析,长期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与野外的小鸟,谁更快乐谁的生存能力更强及原因何在。正所谓:给我一片天地,还你一份精彩。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对孩子多一点民主少一点专制,多一点沟通少一点矛盾。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高一级需要。第四个层次叫做“尊重的需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能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个人疏导:

1、培养责任感:如果你精心饲养的小鸟出去玩,一去不返,你会何等担心。让其体会到人不仅要对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

2、与家庭沟通:主动和父母沟通,和父母一起探讨彼此的要求是否合理。可当面也可间接以无声语言表达:写信、写日记或通过老师转达。有沟通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融洽。与父母关系融洽了,自然能无所不说,压抑心理则无从滋生。

3、注意转移法: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安排与他关系较好且富有正义感的同学与他谈谈,教师在周末或假期邀三五成群陪他去野炊、爬山、打篮球,转移其注意力,培养兴趣,陶冶性情,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4、角色转换法:通过举行主题班会和在文艺晚会里演小品,让小B扮演父母,当父母终于与离家出走五天的女儿重逢时,女儿说完“爸,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就倒下时,小B终于真情流露忍不住大哭了起来,一个箭步扶起晕倒的女儿。让其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及养儿育女的艰辛。对于批评学生,只能持对事不能针对学生本人。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不要过于苛刻和责备。

中学生对压制有明显的反叛倾向,越是压制他们的行动,他们就越往相反的方向走。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希望和目标强加于子女身上,在管教上不免会操之过急,使中学生承受莫须有的压力。所以无论家长或教师都要给于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给他们自由就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活力。正如世界著名的英国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自由,民主,爱才是教育的目标;以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让学校、家庭来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来适应学校、家庭。减少成长的压力,给他们自由飞翔的空间。让中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真义,不要总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而是导向他们自己做出选择。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教学环境,才是中学生成长的乐土。不能总是斥责犯错误的中学生,多给他们指导才是必要的。一个快乐自由的中学生会更完善的发展自己,也能更健康地成长。

(五)把消极的冲动转换成积极的动力

把压抑的心理情感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上。比如,当感觉受到某种难以排解的心理压力时,尽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喜欢运动就去打一场球,或去看电影,总之让自己把眼前的

烦恼忘掉。特别是通过做运动,可以让人重塑信心。

正视压抑现象,接受压抑的学生,以全面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克服片面的升学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融化学生的心结,压抑之花定会大放光彩!

 

 妈妈告诉早恋女孩五句话

 中学生压抑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抛弃敏感脆弱的心理

 如何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

 受挫后的心理对策

 帮孩子摆脱依赖心理

 是选择区分了胜者与败者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几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早恋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大要点

 如何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教巧用十大心理学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