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监的远航与中国的迷失

 关注每日热闻 2013-02-28

历史的叹息——中国商业何以东方不亮西方亮

(1)太监的远航与中国的迷失

600多年前的7月,绵延几千前的中国,正是朱家天下。这一年,恰是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时期。

同样是在这一年,一个关于中国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开始了。这个故事,在后人史料记载,真是宏大——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根据史料记载,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尽管这个故事同样令中国人念念不忘,但与西方的航海家哥伦布、伽马、麦哲伦相比,的确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并未随着郑和下西洋而真正的睁开眼看这个世界,更谈不上“地理大发现”,从而也失去了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的契机;而西方则随着一些航海家的行为,而实现了“地理大发现”,即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947年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发现欧洲通往印度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的第一次真正的环球航行,等等。也由此,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与此同时,中国还始终深陷于天朝威武的自我感觉良好之中,而不知“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中。

按理说,“地理大发现”的荣誉本来属于中国,但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正在迷失中,中国并未因为有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而实现新的跨越,反而不及700年之后的西方航海家的作为。应该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大跨越的一次最佳契机,但由于其航海的目的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不同:郑和下西洋,根本的目的是政治利益至上,即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于是摆谱、宣扬天朝国威、展示实力,等等,自然成了主要内核。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但正是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于是,中国也与世界”失之交臂“。

而西方的航海家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始终以经济利益至上,最终通过航行,欧洲人的远航将原本分散的世界各大洲练成了一个整体。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和亚洲新航路的开通,适应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所以紧随”地理大发现“之后就是西欧各国对美洲大陆和亚洲以及非洲等地的经济利益的攫取,并建立了殖民体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快速,而政治利益也相应得以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仅仅一两百年,整个世界的格局就发生了第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文明开始取代亚洲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也随之形成。

四百多年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各国无情地洞开。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接着一直持续了几百年。而资本主义在中国更是无从谈起,中国的商业文明也无从建起。古老的神州大地,在历史的叹息声中,走向了一次次没落。

以史可鉴未来。中国的”大国情结“与”我朝威武“是否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真正商业文明,没有商业经济的发达,中国何以有更强的未来?!(文/韦三水 财经作者与评论人,三十度空间传媒创始人。本文参考了相关资料,一并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