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养之道与“速成鸡”们

 怡得留香 2013-02-28

食养之道与“速成鸡”们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其成 点击: 289次
      
唐代有一位大医家“药王”孙思邈,据说他活了一百多岁,他在《千金方》的“食治”篇里说:“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意思是人体阴阳平和,就万万不要滥用药物,只需好好将养就够了。

  因为,在中医看来,药物都是有“偏性”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所以“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没事儿别瞎吃药,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而且,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和世代相传,这观念已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一旦听到“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激素”等等字眼,就万分惊恐,出奇愤怒。为什么?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坚信:“药”不可随便吃。假如,有人使我们吃饭就“等于”吃药,那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恨不得找这个“坏蛋”拼命。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待饮食的基本态度和心里坚信的看法,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当某些品牌快餐企业身陷“速成鸡”门时,全民围观,全民对其态度不友好——因为,我们中国人是,谁动我的“盘中餐”,我就跟谁急。

  然而,我们又必须要冷静下来,吃饭真能“等于”吃药吗?我们接着看“药王”怎么说,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也,必凭药,”又说,“夫为医者,当洞晓病源,知其所犯,经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就是说平常时维持生存根本上是靠饮食,但如果生病了,想要快点纠正失衡,就不得不用药了。高明的医生一般会首先用“食疗”调理,食疗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了,才考虑用药,因为药物的性质凶猛、暴烈,哪能轻易使用呢?

  于是,问题来了,究竟哪些东西是“食”,哪些东西是“药”?假如错把“食”当成了“药”,岂不是损失了美味?而错把“药”当成了“食”,心里更没法接受。又或者吃“药”的鸡、鸭、牛、羊、鱼,究竟是“食”还是“药”?

  先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说“鸡”的,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通过考察(包括查阅文献、访谈专家等等)发现,鸡的种类有很多,从《周易》卦象系统来看,鸡属巽卦,天上相应的星宿是昴宿(昴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一个)。还说如果某人家里的鸡无缘无故全都鸣叫,称为“荒鸣”,是不祥之兆;如果黄昏时分,有一只鸡鸣叫,称为“盗鸣”,说明这家人吉星高照。而因为鸡的不同,偏性也略有差别(不过大多数都“无毒”)。比如乌骨鸡是甘、平,有补虚强身等功效,适合肝肾血虚的人,泰和老鸡则是甘、辛,性质偏热,适合发痘疮的小孩子(老鸡往往是养了五六年甚至以上的鸡),白公鸡肉是酸,微温,有安五脏、调中祛邪等功效,黑母鸡肉是甘、酸,温平,能治疗风寒湿痹等病证……

  可惜,李时珍没能活到今天,没能见到大工业时代饲养出来的“速成鸡”,也没机会见到少数不法分子滥用过药物的鸡。《本草纲目》里记载的“鸡”是完全可以放心吃的,吃对了,还很有好处。

  再来看看“鸡”吃“药”的这个事情,我们不妨先把这个问题搁下,来看看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吃很多“药”长大的,它就是“杜仲猪”,据称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标价似乎也很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药”与否,不是左右我们判断的本质指标。

  但是,客观舆情表明,多数中国人对吃药的“猪”很友好,对吃药的“鸡”很反感(虽然真正吃快餐的人还是很多)。这中间显示出来的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主观偏好”,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事情。

  养生饮食也要讲辩证法,单单一个“鸡”,就有“黄鸡宜于养老人,乌鸡宜于养产妇”的不同(引自《本草纲目》),先不论其对错,这种思路是值得提倡的:弄清情况的本质,再来辨证食养——规范化、严谨饲养的“速成鸡”们,应该不会不能吃。

食养之道与鈥溗俪杉︹澝 <wbr>(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2013-01-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