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守朴——守住淳朴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3-01

【原文】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1,无为而复朴2。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3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于心,审于无假4,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达祸福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5。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以道为循6,有待7而然,廓8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使精神畅达而不失于元9,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而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译文】老子说:所谓真诚的人,本性符合道路。所以似有若无,似实而虚;治理内心,而不治理外表。明白自己的本性,无所作为而复归本质。体悟本源抱持精神,以遨游于天地的根本,茫茫然漫游在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无所事事。机诈智巧,不藏于内心,审视万物无所凭借,不与万物一起变迁,看见事情变化,坚守自己的宗旨。心意专于内心,通达祸福于一道,坐着不知所为,行动不知所往。不学而能知,不看而能见,不作为而能成就,不治理而能辨别,感受而能反应,迫近而能行动,不得已而能前往,如光之照耀,如影之仿效,以道路为遵循,有所需要才是这样,空寂而虚,清静而无,把千种生命化为一种道路,把万种不同归为一个宗旨。有精气而不役使,有神气而不使用,守住浑沌之淳朴,立于纯粹之中,其睡眠不会做梦,其智谋不会萌动,其行动而无形,其安静而无体,虽存在似若不在,虽生存似若死,出入自由没有间隔,役使鬼神,这就是精神之所以能凭借于道路的原因。使精神舒畅通达而不失去根本,日夜没有间隙而与万物为春,就是在心中与万物相合而生于时。所以形体虽然糜烂而神气没有变化,以不变化应对变化,即使千变万转而没有极点。变化的复归于无形,不变化的与天地共同生存,所以生活生存的未尝生,其所生的即是生,变化变换的未尝化,其所变化的即是化,这就是真诚的人的遨游,是纯粹的道路。

【说明】所谓守朴,即是守住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本节是全篇的总结,所谓真诚的人的道路,就是随顺天地、大自然的道路,与万物一样,机诈智巧,不藏于内心,审视万物无所凭借,不与万物一起变迁,看见事情变化,坚守自己的宗旨。本节与《庄子·在宥》篇类似,都是要求人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说,要去掉人性的觉醒,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这样混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私有制的发展。不如放弃私有制,引导人们回归到自然生存的状态,按照天的道路和规律而生活。按照庄子的这种想法,人也就和其它动植物一样了,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天地就恢复正常了。既然是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人们也就没有什么痛苦与幸福的概念了。庄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了痛苦与幸福的概念,才是真正保佑了人民。

本篇《十守》,是《文子》流传较广的一篇文字,所谓“十守”,守住空虚,守住无有,守住平常,守住平易,守住清明,守住真诚,守住清静,守住法则,守住柔弱,守住淳朴。本篇基本上是文子转述老子的话,首先文子说明宇宙大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这个道,善于开创并且善于成就万物。然后他又说,懂得道路,也就能够懂得幸福与快乐。然后他又说,所谓守虚,就是守住自己空虚的心胸。然后他又说,守无,就是看重自己的人生道路,守住无所作为,守住无所牵挂。然后他又说,守平,就是守住平常的需要。然后他又说,守清,即是守住清醒、清静、清明、清亮,不被外物所干扰所污染。然后他又说,守静,即是守住清静、安静的内心。然后他又说,守法,即是守住法则,而无所作为。然后他又说,守弱,即是守住柔弱,守住仁爱,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及爱戴。然后他又说,我们就是因为被高贵的地位、太多的利益而遮盖住心灵,不会倾倒,所以动不动就会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所以就不能保持长久。然后他又说,我们要守住空虚,守住平常,守住清醒,守住真情,守住清静,守住柔弱,守住仁爱,守住愚昧,守住俭朴,守住谦让,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然后他又说,守朴,即是守住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走在人生道路上,确实是要守住一些基本原则,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坚守这些“底线”,那么我们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必然是能够幸福的。

——————————————————

【注释】1.太素:本质、本性。《文子·十守》:“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文选·张华·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朴:(pǔ普)《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荀子·臣道》:“若驭朴马。”杨倞注:“朴马,未调习之马。”《韩非子·大体》:“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吕氏春秋·论人》:“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玉篇·木部》:“朴,真也。”这里用为本质、本性之意。

3.芒:(máng)通“茫”。《诗·商颂·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庄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野茫茫。”这里用为辽阔旷远之意。

4.假:(jiǎ贾)《诗·大雅·文王》:“假哉天命,有商孙子。”《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左传·隐公十一年》:“而假手于我寡人。”《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韩非子·存韩》:“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广雅》:“假,借也。”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5.之:(zhī支)《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韩非子·扬榷》:“咫尺已具,皆之其处。”《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6.循:(xún)《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7.待:(dài)需要。《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史记·天官书》:“传其人,不待告。”张守节正义:“待,须也。”

8.廓:(kuò扩)空寂、孤独。《管子·轻重丁》:“而郊之民殷然益富,商贾之民廓然益贫。”班固《汉书》:“廓然独居。”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9.元:(yuán)《易·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关尹子·鉴》:“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说文·一部》:“元,始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这里用为初始之意,又用为天地万物之本原之意。

11.靡:(mi)古同“糜”,糜烂、散乱。《墨子·亲士第一》:“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太上靡散我,若之何!”《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靡。”《庄子·胠箧》:“子胥靡。”《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国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皆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