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

 雪峰读书 2013-03-01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

[提要]  在中国美术史中,寄情笔墨、啸傲林泉的画家不在少数,然能够关心下层民众疾苦者却少之又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郑燮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了。


郑燮:《墨竹图

  在中国美术史中,寄情笔墨、啸傲林泉的画家不在少数,然能够关心下层民众疾苦者却少之又少。生活于清前期的郑燮则是与民众“心贴心”的画家。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救万民于水火,更是将这种对底层大众的同情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融于创作中,并在其擅长的“竹”这一表现题材中加以贴切的表达。这里的《墨竹图》便是郑燮众多成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此幅《墨竹图》为纸本水墨,纵162.5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上,墨竹瘦劲挺拔,竹枝极细,却扶摇直上,一股凛然傲气充溢其中;竹叶的表现虚实相间,且充满动势。可贵的是,竹的表现突破了画幅的限制,创造了一种笔断意贯的独特效果。

  从笔墨语言的运用来看,画面中竹的笔法带有明显的书法韵味。如竹叶不仅带有黄体瘦笔与苏字肥锋,而且呈隶书之撇捺态势;竹干则具圆润之篆意。郑燮在南京博物院所藏《墨竹图》的自题中有这样的陈述:“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画之取法于书也。”他曾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过:“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郑燮对竹的独特表达也深受徐渭、高其佩二公的影响,诚如其所言:“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相对于师法前人,郑燮更加注重从现实中获取灵感。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通过对画作的细细体味和对画家个人经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郑燮在笔墨语言探索方面所达到的深度,更能够领略到他对处于贫境中的民众的那种关切之情。这在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亦有形象的说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对劳动人民的这种深厚感情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与他的个人境遇有相当大的关联。康熙六十一年(1722),其父郑立庵病故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而当环境恶劣到使他不能忍受的时候,他便把家事完全推卸给了妻子,自己如飘蓬断梗,落拓江海,在外谋事又不顺利,回到家中更是无比难堪与悲伤。这在其创作于此时的《七歌》中有形象的描述:“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而妻子对他却关怀体贴,婉言安慰,如《贫士》一篇中所言:“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入厨燃破釜,烟光凝朝晖。”尔后,其妻、子却相继亡故。这种不幸的生活经历与痛苦、矛盾的心境是他永远不能忘怀的,这也使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在做潍县县令时,正好遇到饥荒之年,潍县更是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如其《思归行》中提到的:“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十之三,畜食何可量!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郑燮果断采取了开仓赈灾、大兴工役、开厂煮粥等措施,养活万余民,正如《潍县志》中所载:“国朝乾隆十三年,知县郑燮捐资倡众大修,不假胥役。修城一千八百余尺,垛齿城楼,表里完整,固于金汤。”这样的经历,加深了郑燮对社会底层大众之处境的认识与同情,也对他们形成了其他文人士夫所不能给予的尊重。如他在《寄舍弟墨第一通书》中说过:“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同时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更有过这样的表达:“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而他也“尝置一囊,储银及果实,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清史列传?郑燮传》)。

  基于种种苦痛、悲伤的经历,郑燮逐渐形成了悲世悯人、愤恨权贵的个性。贩夫牧竖与之狗肉,其便以书画小幅作赠;而富商大贾虽与之千金,其亦弗顾。如宣鼎在《夜雨秋灯录》中所载:“一日板桥出游稍远,闻琴声甚美,循声寻之,则竹林中一大院落,颇雅洁。入门,见一人须眉甚古,危坐鼓琴,一童子烹狗肉方熟。板桥大喜,骤语老人曰:'汝亦喜食狗肉乎?’老人曰:'百味惟此最佳,子亦知味者,请尝一脔。’两人未通姓名,并坐大嚼。板桥见其素壁,询问何以无字画。老人曰:'无佳者,此间郑板桥虽颇有名,然老夫未尝见其书画,不知其果佳否。’板桥笑曰:'郑板桥即我也,请为子书画可乎?’老人曰:'善。’遂出纸若干,板桥一一挥毫竟。”此虽为富商骗取画作的计策,但也能从中看出郑燮亲近民众的可贵品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郑燮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了。

 
 
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2012年07月27日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近日读画家郑板桥的诗,眼前一亮,心胸清爽舒畅,哎!这是一个怎样感性(性感)的男人啊。忒喜欢郑板桥的题画诗,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表达和夸赞。只有那才华横溢的画家才能作得出来,只有能作出这种诗的人,才能画出这伟大的画。

 

    相比较平日里读的古诗词,字词句大多注重意境,喜欢推敲。比较“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君若不欣赏,归卧南山秋。”“语不惊人死不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我更喜欢郑板桥的诗,倜傥、桀骜不驯,不拘一格,就觉得它纯粹、亲切,自然生动,有个性。画家对世态炎凉、对自然万物敏感,认知见解独到,不随波逐流,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内心情感炙烈,语言却朴素无华,直抒胸中意,并非摆文字。高手!

 

    一个胸中没有诗意的人是成不了画家的,起码成不了杰出的画家。不懂画的我坚信这一点。

 

    觉得郑板桥的字、画、诗浑然一体。字、诗、画,每一个本身都是红花同时又都是其他两样的绿叶,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单看郑板桥的字,是一流,但感觉真的不是超一流。在他之上的书法家和书法不胜枚举。但郑板桥的字与诗、画放在一起,字就变得超一流。郑板桥就是最棒的、最有个性特色的,就是无与伦比、不可替代与无法超越的。这时候他的字就像在舞蹈,内心汹涌的思想情感,借手中的笔墨恣意抒发。不知道专家们怎么评说,我这个门外汉闭着眼瞎说。记得曾看过陈振廉的文章批评郑板桥的字不好看,我完全不同意,我想每一位喜欢郑板桥的人都不同意。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郑板桥爱竹、爱观察竹子啊。

    “白首归来种万竹,待看千尺舞霜风。手抛造物甄陶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是啊,陶渊明梦寐以求的桃源在世外。我们的画家自己的手中就是春天,就是美好的世外桃源啊。 画家何等的潇洒,本来嘛,这就是诗人无法比拟的。

 

    “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好一个郑板桥,说得多好。
 
    “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或许不算最好的诗,但绝对是最潇洒的人才能写得出来。我的观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竹子的精神和品格,也是爱竹画竹的画家郑板桥的精神和品格。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板桥诚恳、勤勉、细腻,俯首甘为孺子牛可爱的另一面。 

   

    “心若秀竹,纵然浮世尘嚣,自有清凉一片。”不会画竹,不懂欣赏郑板桥画的竹子。但等待退休了,回老家在院子里一定种点竹子,吟一吟,背一背郑板桥写竹子的诗,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写博文,常常不仅是一个记录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积累、长进、开眼界和发现自个浅薄的过程,收获的过程。这次写郑板桥更是丰收的感觉。虽然对绘画完全外行的我,写郑板桥,在行家面前是贻笑大方。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

一半青山一半竹,

一半绿阴一半玉。

请君茶熟睡醒时,

对此浑如在岩谷。

 

 

 2012年07月27日

白首归来种万竹,

待看千尺舞霜风。

手抛造物甄陶外,

春在先生杖履中。

 

 2012年07月27日

渭川千亩入秦关,

淇澳青青水一湾。

两地高风来拱向,

中间突兀太行山。

 

 2012年07月27日

    乌纱掷去不为官,
    华发萧萧两袖寒。
    写去数枝清挺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2012年07月27日

广陵市上卖兰花,

现取金钱不肯赊。

一笑老夫无长物,

自顽自画作生涯。

 

2012年07月27日

秋风昨夜窗前到,

竹叶相敲石有声。

及至晓来浓露湿,

又疑昨夜未秋清。

 

 

2012年07月27日

只因无实抛能久,

若是开花亦可嫌。

 

 

 

2012年07月27日

几枝修竹几枝兰,不畏春寒,不怕秋残。漂漂远在水云间,云里湘山,梦里巫山。画工老兴未全悭,笔也清闲,墨也烂斑。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缄,字里机关。调寄一剪梅。

 

 

2012年07月27日

世间盆盎空栽植,

唯有青山是我家。

画入悬崖孤绝处,

兰花竹叶两相遮。

 

 

 

 

2012年07月27日

漫言秋竹还无叶,转眼青青翠满林。

 

 

2012年07月27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雷停雨止斜阳出,
老干新篁展铁骨。
影落碧纱窗子上,
拈豪素墨写兰竹。
 
 
2012年07月27日
郑板桥把兰、竹、石三物与君子称为人间四美,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四美也”。
 
 
 
兰竹芳馨不等闲,
同根并蒂好相攀,
百年兄弟开怀抱,
莫谓分居彼此山。
 
 
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长叶绿且清,生机向天弯。好花幽然香,孤高隐深山
真的是很漂亮呢。每根兰草都是那么的柔韧有弹性,显得生命力是那么的旺盛,
 
2012年07月27日
“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
 
  
2012年07月27日
千尺篔筜节最高,
芳兰气味淡而遥,
百年一种青青色,
老更苍然见独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