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搭建思考问题的框架力?

 周秦汉唐 2013-03-01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天我写跨界,大家问我如何获得跨界需要的快速学习力,昨天我写快速学习要重视元知识,结果很多人问如何学习元知识?

这样问下去,我非得露馅不可,但这恰恰是我还能持续进步的原因,被大家逼问出自己定义或者逻辑或者思考体系里面的不足,这恰好意味着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改进完善到更好,所以今天继续写长文分享我的思考。

顺便说一下,这也算我就一个问题连续深入思考的一个示范案例吧。我的意思是,这就是学习元知识的一种方法,就一个问题究根问底,而不是浅尝则止。

好,这就是我对建立框架力的第一个建议: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习惯

如果你满足于有答案就好,答案正确就好,你已经停止了进步,你已经习惯了惰性,你在不知不觉中依赖性已然养成。

一定要记住,建立框架力的过程不是容易的路,只不过当你拥有良好的框架力可以快速解决难题的时候,且不说回报,你会拥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给人幸福感远远超过你有钱买一部车,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我知道炫耀智力上的优越感也是一种修为不到家的表现,但这比炫耀财富还是要进步一点点。

回到元知识的定义,我在文章中其实没有严格定义元知识,这是借用知识管理中的一个概念,但是我用的时候故意没有定义这个名词的边界,好方便自己行文。这里也赞赏某些网友的阅读习惯,看到一个概念,第一反应是你这个概念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这个概念真好!我没有听说过,又有学习的机会了!

如果你也像后者那样读书,说明你还没有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

这就是建立思考能力的第二个建议:永远要记得带着质疑态度去求学!

我分享我自己质疑时习惯用的五个问题: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他的观点中关键词是什么含义?(他有解释吗?是否在行文中偷换概念?行文前后自觉不自觉偷换概念是普通人包括哲学家都容易犯的错误。)
3、他对观点提出了论据吗?
4、他的论据是可信来源的吗?
5、 他从论据到论点的论证符合逻辑吗?(最常见的论证黑洞是以因为果,把因果简单化,利用情感论证代替理性推导)

我还得老实承认,因为知道大部分人不习惯不喜欢批判性思维,他们喜欢“答案营销”,所以我也经常利用绝大部分人这种弱点做一些有利自己的事情,比如我故意不定义元知识,而是写一堆文字让你以为我明确定义了,好继续兜售我的观点。

今天还是解释下我对元知识的个人理解吧,我目前的学识还不能给出准备定义,只能描述。元知识一方面是所有学科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比如基础的语文,基础的逻辑甚至包括一些数学知识,大家知道,这些知识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习得的。另一方面我指的是方法论这种知识,也就是你思考问题的框架,这种框架可以让你有效处理某一类乃至多类问题,比如说除了我讲的解决问题框架,我看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

那么我现在可以给各位第三个建议:同时掌握批判性思维、建设性思考和创意型思维三种分析框架

我前面介绍的5个问题,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材料观点时采取的批判性立场,这种思考主要对手是洗脑术,洗脑术其实也是大有学问的,其中顶级成果是广告学营销学传播学和群体心理学。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这方面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十版),我近期会分享这个第十版的读书PPT。

我在前面两篇文章《如何构建你的快速学习能力?》和《为什么你跨界一点也不难?》里面也提到很多分析问题的框架(这两篇文章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我博客或微博用关键词搜一下),更多是建设性思考的框架,但还比较常规,对于创意型思维可能还不够,适合经验型问题,大学专业课程大部分都介绍了至少一种建设性思考问题的框架,你有没有学到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对于创意型问题,也就是从来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在前两者基础上加上一点创意思考模式,这方面我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才是思维》这本书,这是德博诺的书,这个人也许你不知道,但是他的一个思维方法《六顶思考帽》你一定听说过,这是个奇人,通过这本书你可以进入他更广大的世界。

我个人观察认为大部分朋友不是说没有分析问题的框架,而是准备的框架不足,或者使用不恰当的分析框架去解决问题,这样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多困扰,效率也难以突破。

还要提醒大家,我个人觉得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大框架就能普遍适用,建设性思维有很多领域的经验框架,而创意性思维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各种创意思考术,一种是把A领域的思维复制到B领域,会获得新的结果,比如我经常看看小说或者电影,想其中能否在PPT领域所用,跨界思维交叉会产生有趣的火花。

我还得提醒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成长,是为了让自己和这个世界能和谐相处而学习。所以除了这些思考问题的框架,我觉得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知识,也就是通常说的大学通识教育知识,应该为我们去了解。

我的朋友夏广润提出一个框架很好,他说个人教育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修炼:

1、人与群体的关系,这要靠道德、法律和制度,这得看看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书籍。

2、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要靠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等等知识。

3、人和自然的关系,这靠自然科学(数理化生物地理等,如果不是专业需要,我推荐大家多读读自然科学史即可)

4、人和自己的关系,这要靠心理按摩,信仰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可能是某个宗教经典或者哲学或者心理学或者经典传记)。

我觉得这个分享很有见地,假如一个人掌握很多思维的方法,却没有一个出发的基点,这只会让他随着能力增强而内心不断异化。每个人都得在各种理性思维方法之外,找到与现实妥协,让心灵释放的平衡,这些就需要更多从人类的智力成果积累的知识面中吸取营养。

所以我给各位第四个建议是:尽早开始通读讲述人和世界关系的经典书籍

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是读这类书读得太晚,大学毕业几年后才接触得多一点,也大都没有深入读,反复读。所以我这辈子估计最大的成就也就是一个聪明人,很难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些方面很多人喜欢开这类书单,我没有这些学科方面的修养,开不出怎么像样的书单。但是我相信各位如果顺着我刚刚提到关键词去搜索,都可以找到对应领域的杰作,这些书读多了,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在宏观视野中人类的情怀又可以是何等伟大。我们活着真的应该做一些更加积极和有意思的事情。

关于元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硬知识和软知识上,比如你懂伦理学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不代表你就能分析中国伦理现状,你得搜集关于中国现实社会伦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硬知识,你得知道如何低成本准确采集到这些 数据,这里面又涉及很多书本方法不能覆盖的经验,这就是软知识。

关于硬知识的学习,我觉得的确也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或者明天可以继续一个话题,比方说我谈到的建议涉及不同的书,不同的学科门类,是否可以继续探讨一下这些书如何选择,如何学习阅读变成自己的能力,这算是一种关于学习的元知识,也算是个人能力的软知识吧。

也已经有网友建议我继续写这方面的话题,欢迎你用转发这条微博告诉我你也期待我继续写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