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雕像--让苏州人更崇敬自己的文化

 苏迷 2013-03-01

历史名人雕像

让苏州人更崇敬自己的文化

 
  □高 琪/文 姚永强/摄

  人物简介

  高福民:1951年生,曾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市文广局局长兼文物局长,苏州市政协秘书长,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苏州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主任。叶正亭:1956年生,中国作协会员,苏州市作协秘书长。曾任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苏州广电总台副台长,苏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现任苏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恩培: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总顾问、教授,出版个人著作和主编著作15部。研究成果《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获江苏省社科联2010-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2月5日,苏州火车站南广场启用的同时,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的8座苏州历史名人铸铜雕像揭幕。范仲淹雕像作为广场主体,面向火车站,背对平门城楼和城墙,身后是有千年历史的护城河; 广场东侧有伍子胥、孙武、祖冲之3座人物雕塑,坐东朝西;广场西侧是泰伯、言偃、白居易、顾炎武4座人物雕塑,坐西朝东。这些铜像给火车站南广场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味,面对现代设计的火车站,构成传统与现代辉映的风景。
  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火车站广场,为什么要竖立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雕像?为什么选择范仲淹像作为主雕塑?范仲淹像为什么坐南朝北而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这些问题,早在雕像揭幕之前,已经在网上引起市民的关心和热议。项目启动之前,这些历史人物,是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反复论证遴选出来的,这些雕像摆放的位置和朝向,也经过反复的讨论。苏周刊记者采访了参与策划的几位专家,带你走近这些历史人物雕像。

  火车站南广场成了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苏周刊:苏州火车站南广场最近竖立起8座历史人物雕像,这样大规模、集中的历史人物雕像群,在苏州城很少见,市民也很关心。你们都是参与这个项目策划的专家组成员,能否给大家做一点解读?当初是怎么确定搞这样一组历史人物雕像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雕像群?
  叶正亭:我是在2011年的12月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征求我们的意见,他说在国外常看到一些大型雕塑,往往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我们在火车站南广场是否也可以搞一些雕塑?苏州人文荟萃,有2500年历史,那么多的名人,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人塑立在火车站南广场,可以代表苏州的城市形象。我们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好。一开始的动因就是这样。然后徐惠民副市长召开会议,提出在火车站广场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问题,并组织文化部门,考虑究竟要推哪些人物。我当时在地方志办公室,找了一些文化人士,一起讨论。
  高福民:市委市政府这个做法很有眼光也很有意义。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文化,把它作为竞争的软实力,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最近在搞“酷日本”战略,要求日本官员向世界推介日本动画、日本的特产和民俗。火车站是一个窗口,要在火车站推介苏州,那就要推介文化,文化的第一品牌是名人,我觉得这个思路非常好。首先,在这样一个窗口展示苏州的历史文化,是对苏州文化的推介,显示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第二,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整体设计的意义更重要。如果只有雕塑,也只是一些精美的艺术品;而雕塑放在这里,与背后的城墙、护城河,与对面的火车站,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这才是令人震撼的。范仲淹像、千年护城河、平门城楼,与现代化的火车站相对应,正好是古韵今风,交相辉映。第三,文化和人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好。随着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增多,像苏州博物馆,像这样的城市雕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提高,慢慢会让市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环境。
  吴恩培:这些雕像放在火车站广场,让外地游客一到苏州之后,或者离开苏州之前,对这座城市留下印象。而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和这座城市的名人紧密联系。这些雕像,就是外地来客了解苏州的第一步。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是苏州思想道德高地

  苏周刊:苏州的历史名人非常多,为什么把范仲淹像作为主雕塑?这个“一号人物”是怎么确定的?
  叶正亭:8个人物定下来之后,开了一次专家会议,讨论究竟谁是一号人物。当时的设想就是,中间是一号人物,旁边是群像。当时定下其他人做胸像,一号人物做全身像。很多同志认为一号人物应该是伍子胥。火车站南广场,后面是车流,车流后面是护城河,背后是城墙,一个人站在中间,欢迎祖国各地的来客,这样一幅画面,这个人应该是谁?因此很多人认为,背后是他杰出的作品苏州城,前面是伟大的建造者伍子胥。也有几位同志觉得,伍子胥还不足以代表苏州,思想性上弱一点。在思想上,范仲淹更有代表性。一个城市的人物雕像,要让你联想到这座城市。苏州的思想高地道德高地、第一名片,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个意见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高福民:2011年底,徐惠民副市长到职业大学来,告诉我关于中间的主雕塑,专家讨论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立伍子胥,一种是立范仲淹。当时胥门立伍子胥像的时候,专门讨论过,他是苏州古城的建造者,但是有些地方,比如楚地,对他是有非议的。立在胥门没有问题,而作为苏州的城市代表,可能还会有争议。火车站立谁?我赞成立范仲淹,范仲淹在苏州名人中是比较全面的,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也是军事家,曾抗击西夏。他还是文学家,有著名的《岳阳楼记》;他又是教育家,在苏州当知府时,建府学;他也是思想家,“先忧后乐”的思想,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吴恩培:伍子胥和范仲淹,谁做主雕塑,要看着眼点在哪里。如果强调苏州古城,伍子胥和这座城市是紧密联系的。而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城市毕竟以文化见长。伍子胥一生可以分成两阶段,前半生为了复仇,他祖父和哥哥被楚平王杀了,他逃到吴国,一心复仇,后半生在吴越纷争中力主灭越。而范仲淹祖籍苏州,当苏州刺史的时候,建府学,现在的左庙右学,这种规制就是从范仲淹开始的。对苏州教育的发展,对后世苏州人才的培养有很大贡献。范仲淹更契合苏州的城市精神。
  作为一座以文化见长的城市,如果把伍子胥像立在中间,也就是表明这座城市有2500年的历史,他宣示的是城市的历史;立范仲淹像,宣示的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者一比较,可能大家都会做出判断了。精神、思想是最重要的,这个精神已经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正能量”,弘扬正能 量,社会才能上升。一个人的思 想 能够影响若干代人,这个 人一定是指引社会发展 的杰出人物。

  苏州名人太多了,曾经让专家很为难

  苏周刊:其余的几个人物又是怎么选择的?
  叶正亭:我们讨论的时候考虑了这几个方面:一是时代性,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一些代表人物。第二考虑的是典型性,各种类型的人物各树一个,比如曾经在苏州做官的历史人物很多,只能选一个,文人雅士很多,也只能选一个。还有阶层性,我们当时还提出苏州文人的代表唐伯虎,医学界的人士叶天士,工匠的代表蒯祥。我们经过讨论提供了十个人物:泰伯、伍子胥、孙武、陆绩、白居易、范仲淹、蒯祥、唐寅、顾炎武、叶天士。
  高福民:我当时觉得不少人物都可以放进去,比如说廉和孝的代表———三国时的陆绩。还有鉴真,张家港黄泗浦是鉴真东渡的出发地;蒯祥,苏州工匠的代表;七下西洋的郑和,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明四家,以及冯梦龙,代表苏州文学艺术的繁荣;昆曲,魏良辅和梁辰鱼,还有吴门医派的代表叶天士。
  苏周刊:最后确定的8个人物和最初的名单有不小的变化,后来那8个人物又是怎么确定的?
  叶正亭:市领导很重视,后来又组织专家讨论,反复遴选,把一些还不足以代表这个城市的人物删掉,后来叶天士、唐伯虎、蒯祥、陆绩都删掉了,又加了言偃和祖冲之。
  吴恩培:这些人物的遴选,经过了综合的考量,不是重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如果只看某一方面的成就,苏州人才太多了。比如说明四家、陆子冈、蒯祥,都是大家。最后确定的这8个人物,他们的贡献不在某一方面,而重在对中国思想文化、对苏州文化的贡献。在文化史中,思想史总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可能没有什么实践,但是思想能影响时代,改变人类前进的方向。现在回头看,这8个人物确实不可代替。
  苏周刊:请具体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分别有什么考虑?
  吴恩培:泰伯是江南文明最早的开发者,伍子胥是苏州城的建造者。
  言偃是孔子门下72贤人之一,是孔子门生中唯一一个从南方到鲁国去学习的。受业后回到南方,成为启发东南文化的先驱,被称为“南方夫子”。《史记》里有专章记载,从他开始,吴地开始知道“圣贤之教”。
  孙武,世界级的大军事家,他的军事著作和军事实践都和吴国紧密相连,史籍记载孙武唯一的一次军事实践就是和伍子胥一起伐楚。《吴越春秋》记载他的墓在苏州巫门外。他的成名地和墓葬地都在苏州。
  祖冲之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当过娄县(今昆山)县令。他第一次将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他还改造过古代的指南车,制造了水推磨、千里船等灵巧的机械。
  白居易担任过苏州刺史,唐代有三位诗人担任过苏州刺史,还有韦应物和刘禹锡。白居易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他对苏州有巨大的贡献:修浚山塘河,建山塘街。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苏周刊:祖冲之在这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向来不太重视科学技术,像这样的科技人才非常罕见,为什么后来要增补这样一个人物?
  高福民:俄罗斯有个世界名人雕塑园,里面有两个中国人,一位就是祖冲之,还有一位是李时珍。
  叶正亭:祖冲之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他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还是个发明家,是历史上少见的博学多才的人物。南朝宋孝建年间当过娄县县令。他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比西方早一千多年。月球背面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紫金山天文台也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现在是科技时代,在火车站南广场竖起祖冲之塑像,符合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

  历史人物雕像群和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

  苏周刊:关于这组雕像,网友议论最多的,是范仲淹像的朝向问题,你们怎么看?
  叶正亭:关于范仲淹的朝向问题,我和吴为山老师讨论过。一个人物雕像,怎么都会有朝向以及背后的处理问题。当时吴老师说,这个问题太专业了,他在北京也碰到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前的孔子像,当时也因朝向问题引起争议:如果面朝长安街,就背对博物馆;面朝博物馆,就背对长安街,长安街上的人流只能看到孔子的背影。我问吴老师,你是怎么处理的。他说面还是得朝博物馆,在长安街上看到的孔子背影,是一座山。我问他苏州的范仲淹像打算怎么处理,他说苏州有无字碑,他准备把范仲淹像的背后处理成一座无字碑。苏州的行人从路上、从水中看过来,会看见一块丰碑,我当时觉得非常佩服。事实上,现在看见的还是一座山,也让人联想到丰碑。我想,可能他还是选择了老百姓都懂的通俗易懂的元素,现在的背影感觉非常好。
  苏周刊:对这组雕像的印象怎么样?符合你们对人物的了解和想象吗?
  高福民:吴为山老师的雕塑,简洁凝炼,民族的风格和现代的理念结合,很成功。从摆放的效果看,范仲淹像特别好。
  叶正亭:我估计会是这样的效果,是吴为山一贯的风格。看过之后,我觉得比想象的更美更好,代表了中国雕塑的水平。我比较欣赏范仲淹像的处理。关于其他七个人物的雕像,吴为山老师在处理上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说泰伯,大而厚实,是一个庄重的形象,这个造型非常符合我的想象,在我心目中,他就像一座山。七个人物中,有两个人物做了镂空处理,一个是伍子胥,吴为山老师在揭幕的时候说,这就像苏州的小桥流水,镂空像桥孔; 还有一位做了镂空处理的人物是顾炎武,让人想到虚怀若谷,这个解释非常有意味。如果说要提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摆放上,七个人物分成两组,在广场的两侧遥遥相望,似乎隔得太远了。
  高福民:如果中间是范仲淹,其他七个雕像排在两边,排成一排,也是不合适的。现在这样摆放的好处是突出了范仲淹像,主次分明。我觉得环境上可以再充实完善一点,后面可以增加点绿化、小景,做一点点缀。这组作品整体设计很成功,最成功的地方是历史人物雕像群和周围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和背后的护城河、城墙,和面前的火车站,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有四个好处:一把水显出来了;二把古城显出来了;第三,8个塑像把文化显出来了;第四,后面是现代化的火车站,现代文明显出来了。

  两三千字的文字说明,专家们琢磨了几个月

  苏周刊:现在我们看到的镌刻在墙上的文字说明,加起来两三千字,但是据说花了很多精力来准备?
  高福民:吴恩培老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弄出了文字,当时是文言文,注比正文长。因为是要刻在碑上,给老百姓看的,后来我还是把它改成了白话文。六百字的前言,每人200多字的简介。
  吴恩培:一开始写的都是赋体。每个人都找了大量史料,加了比较长的注解。当时的想法是增加苏州文化的厚重感。
  苏周刊:看起来短短几百字的几块碑,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
  高福民:是的,要做很多功课。主要要表现两点,一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是对苏州的贡献。有些人物还要根据历史情况斟酌,比如说顾炎武,他的大部分人生是在反清复明,这放在今天很难评价,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上。前言也是这样,要讲到地理环境,文化经济各个方面。写出来之后,市委市政府认为很好,一次就通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