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有很多读音相同、相近而意义迥然不同的谐音字。谐音联,就是对联中部分或全部字词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从而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是一副浙方言谐音对。初看它是副描写景物的对联,但用浙江方言读时,便发现,上联谐简谱七音,下联谐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于是便产生妙趣。 传说苏东坡常与佛印和尚相互对句互嘲。一次,两人外出,苏东坡发现河边上一只狗正在有滋有味地啃着一块骨头,灵机一动,决定取笑一下他的和尚朋友。于是,指着那条狗,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狗啃河上骨 佛印一听,就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了。因为“狗啃河上骨”,也可以谐音为“狗啃和尚骨”。他佛印就是一个和尚,这不是明摆着在取笑他吗? 佛印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把手里题有苏东坡的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同时随口吟出了下联: 水流东坡诗 对句谐音为“水流东坡诗(尸)”。一报还一报,两不相亏。 过了不久,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刚进门,一股酒气就扑面而来,而且酒气中还夹杂着浓烈的鱼腥味。苏东坡不停地左右巡视,企图发现一点线索,可是佛印却正襟危坐,一点都不理睬。苏东坡知道了,这个荤和尚又在玩什么鬼把戏了。他左看右看,一间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地方也藏不下酒和鱼呀?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疑点:屋子里放着一个大大的罄,那罄里面说不定就藏着东西呢! 寒暄过后,苏东坡不动声色地说道:“今天来打扰你,别无他事,只是别人叫我对一个对子,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特来请教。”佛印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想,哪有苏东坡都对不出来的对子呢,肯定是这家伙又出什么鬼主意了。但他也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只好答道:“愿闻其详。”苏东坡于是念出了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听了觉得实在是奇怪,这是大户人家十分常用的一副对联嘛,每年不见十次都要见八次的,就连小孩子都会对出来,怎么会对不出来呢。于是他脱口而出,说出了下联: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太高兴了:他居然落进了我的陷阱!于是乐呵呵地说:“不错,‘积善人家庆有余’,哦,既然你这个‘积善人家’罄里有鱼,为什么不拿出来招待客人呢?”佛印听了,才知道上了他的当,不觉哈哈大笑,摆出鱼和酒。 还有一次,佛印与苏东坡、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三人一起游三峡。当船过三峡时,佛印根据巫山出了一个有趣的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此上联里面巧妙地用了两个读音相似的字:“无”和“巫”,因此要对出下联是不容易的。苏东坡很快地对出了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何、荷谐音。苏辙想了想,将“荷”换成“河”,把下联改了一下,更妙: 何水能如河水清 但是,大文豪也有对不出来的对联。他在杭州为官时,有一次与佛印等友人同游西湖。大家正玩得高兴,一歌女不慎将壶掉入水中,佛印即事出一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大家挖空心思对了半天也对不出来。这上联到如今也是一个千古绝对,无人能对出下联。 相传,明时苏州有个姓王的和尚,致富后还俗。一次,他到一演戏人处饮酒,正遇此人扮一起课先生穿破衣而上,旁有人问:“起课甚灵,何以一贫如是?”答曰:“被古人说绝了。”于是说了副对联: 王和尚有成亲日; 起课人无得运时。 王和尚闻之,逃席而去。此联是古语“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的谐音联。“王和”谐“黄河”,“成亲”谐“澄清”,“起课”谐“岂可”。 从前,有个秀才,夏天晚上在屋檐下乘凉。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见一只老鼠“吱吱”几声从屋梁上跑过,他想了一想,便念到: 暑鼠量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但此联既出,却无法对出下联。后来他经过一个晒谷场,看见几只鸡在吃谷子,忽听远处一个妇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赶鸡,孩子们拣起石子向鸡丢去,把鸡赶跑了。他触景生情,不觉脱口而出: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这副对联成对地使用同音字,如“饥鸡”对“暑鼠”,“盗稻”对“量梁”,“拾石”对“描猫”,不仅刻画鼠鸡的情态维妙维肖,而且声律和谐,意趣横生。 又相传一个文武斗对的故事。武将出对: 双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橹速---橹摇得快,谐音“鲁肃”(三国人物)。帆快---顺风张帆,更快,谐音“樊哙”(刘邦的大将)。出句含“文不及武”之意。文官对: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笛清---笛声清越,谐音狄青(宋著名大将,佐仁宗平西夏)。箫和---洞箫和鸣,谐音“萧何”,汉代开国功臣。含“武不及文” 还有一个一联救店的故事。过去江南某城,有家酒馆,因营业不佳,行将倒闭,全家人为此发愁。酒馆主人哭着摘下酒馆招牌。正巧,一位诗人路过,上前打听为啥摘掉招牌。酒家说明原由,诗人笑着说:“我能叫你酒馆兴旺起来!”酒家说:“别开玩笑,你有啥办法?”诗人叫酒家拿来笔墨和红纸,挥毫疾书,写了一副大对联: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接着又在横批上写了:“东兴酒馆”四个大字。过往行人见此显眼的对联都停步深思。因为这副对联恰好迎合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有怨无处诉,找谁谁不管,有些人只好借酒浇愁。所以,这家酒馆顿时酒客盈门,兴隆起来。 传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有谐音对: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上联是唐的朋友出的。嫂、扫,叔、束,谐音。对句中,姨、移,姑、箍谐音。又传说,唐伯虎在一个乡村小田埂上游春,中途遇一老农挑一担塘泥往田里送。老农一见唐伯虎就拦住了他,要同他对对子,并声称“如若对得上,我挑往田里让你过去;如若对不上,你必须脱下鞋袜下田让路。”唐伯虎当然欣然同意。老农即时出一上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从字面意思上看,好象是说:我挑了一担很重的塘泥拦住了你的去路。好象很好对。但是,唐伯虎仔细一琢磨,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对联中暗含了两个人名,“仲尼”和“子路”。他想了好久,实在是对不出下联,便一面称赞老农的聪明才高,一面脱下鞋袜下田让路。可是,当他走到河岸时,看见纤夫们一边拉着纤索一边说说笑笑地回顾后船,因而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他兴奋地跑回去找到老农,对出了下联: 两岸纤夫笑颜回 下联与上联一样,也暗含了两个人名:“庆父”和“颜回”。 一次,他看见一个和尚犯法,带着板枷,信口咏了一联: 削发又犯法; 出家却带枷。 巧妙地利用发与法和家与枷的谐音,妙趣横生。 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十四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和尚,曾参加纂修《永乐大典》。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风吹罗汉摇和尚 这“摇 ”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 雨打金刚淋大人 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谐音,指御史“林大人”。 还有很多流传的谐音巧对。 闷拔红炉,尽是长叹短叹; 愁拈素帕,提起千思万思。 陶振对杨性。“叹”谐“炭”,“思”谐“丝”。 三天不吃饭,胸中无点屎; 六月穿棉袄,胯下有汗淋。 刘宁对周济。“点屎”谐“典史”;“汗淋”谐“翰林”。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陈道复对唐伯虎。“罐煮”谐“观主”;“私沽”谐“师姑”。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祝枝山出上句,沈石田对下句。“挑禾上”谐音“挑和尚”,“抱绣裁”谐音“抱秀才”。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上联“珠子”谐音“朱子”;下联“先生”、“后生”双关。 移椅倚桐同观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等、灯、登,阁、各谐音。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沉、陈,流、留,谐音。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淡、蛋,长、肠谐音。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桐、童,落、乐,鸭、丫,咸、嫌,谐音。 无语无语,叶上数声疏雨; 有话有话,湖畔一片佳画。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褚遂良无粮难充秦叔宝之饱; 黄山谷有谷可救范得机之饥。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古传一比谐音绝对: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博友何妨试对。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阅读:13 转载:0 喜欢:0 收藏: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