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召心里与恩宠之七 |
心理不一致影响献身事者使徒工作的效力 心理状态,并不涉及一个人的圣德,却能影响使徒工作的效力。 卢拉神父的研究证明,心理上的不一致,如果经于心理的一致,就能妨碍使徒工作的效力。这种妨碍,可有各种不同的情形。 (一)、心理不一致的人偏向一些非客观的、亦非自由选择的价值。一个心理不一致的人,并非看不见价值;而是,他很容易任意妄加评论;他不会在价值的照明之下,纠正自己的态度,反而无意地曲解价值本身,以便就合自己经常所持的态度。每天单调的生活,窒息了这个新生的人。教友生活原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行程,却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呆板行动,年复一年,徒循故事,毫无进展。对基督许下的不能反悔的承诺,却被一种恐惧所取代,常害怕自己走错了路,没有作正确的抉择;因此,常受着选择的困扰;面对任何问题,总是这句刻板的答覆:“我正在寻找……”。 (二)、心理不一致的人偏向一切实际的期望。这样的人,常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中,他对圣召的角色抱着很高的理想。但是,这样的期望,事实上无法实现,因此这样的人,越来越难认清自己对圣召应尽的义务,更不用说要加以确认了。 由幻想而陷于失望。提早要求退休,寻找一个安全窝巢,虚伪的改善,接着便是轰动一时的丑闻,这些闭塞人心,令人丧志的失望现象,足以证实上述的那些发展过程。 这样的人,与其说他们是五旬节后的使徒,更好说他们就像在剧斗之后,退入兽圈里的猴狮子,去舔自己所受的伤。 (三)、心理不一致的人,使一个献身事主的人,在面对新的时势时,不会创新,只会采取自我防御的行动。于是有的逃避在“神圣的保守主义”里,有的却以“神圣的个人主义”为护身符。其实二者同属于一个钱币的两面:前者是一些保守派人士,只愿维持原状,顽固正不化,凡是新的思想,连看也不愿意看,一概予以拒绝;后者则是一些革新派人士,只以改变现状为能事,因而打着“神恩”的旗号,一味寻求尝试,连那些最粗鲁不合理性的,也要体验一下。 这两种逃避现实的人,彼此对立为敌,其实沆瀣一气。他们的外表似乎对立,可是他们内在的动机却完全相同:双方都利用外面的环境,不是为使自己的内心更好好地将福音的价值内在化,却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一方面逃往既成规章的庇荫之下,另一方面则以一时喜新的狅热为掩护。所以,双方都倾向于保护自己的教条思想:盲从者是假藉传统的名义,叛逆者则打着效率和自由的旗号。 他们都是一些强硬的专权者,不知道权宜因应,以谋求他人的福祉。他们高唱交谈,其实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人,希望把它们收回来时,原封不动,完全与传出去时一样。他们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固执自己的主张,不会稍作改变。 他们的生活已经僵化。盲从者一味因循旧例,故步自封;叛逆者朝秦暮楚,总不彻底从事一件工作,常在不停地活动,却始终毫无结果。这两种人彼此相争;可是,他们都同样地忧虑焦急,怀有同样心理上的不一致。 (四)心理矛盾,使献身事主的看不见时代的记号。心理上不一致的人,也看不到真正的问题。这样的盲目者的典型行动,往往逃避在自以为安全的结构里。今天,这种逃避的行动,仍然极为普遍。出了问题不注意的人,却注意结构。一般人都以为只要改变结构,人就会跟着改变。没有比这更近乎神话的说法了。 改变结构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不会透过人的表皮到人的内心。须知改变的方向不是从结构到人;相反的,应从人到结构;因为结构的改变,只是人改变的后果,除非人人都没有心理上的不一致;可是,这是一个不实的假设。 往结构里逃避,这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事;因为,应付事物,当然要比应付人容易。再者,把我们的问题,投射在结构上,就可以把那些本来能使我们痛心的事由,一概都推卸在结构上:“我没有成功,都是因为会院……,因为你们……,因为你……的原故。”这样,使别人为我们的坏脾气负责,充作一切事件的“代罪羔羊”,成为我们攻击的箭靶。 谁停留在逃避中:我们设法为自己的使徒工作效力辩护,把罪过都推在工具上。其实唯一的原因,是我们自己不会使用工具。我们以为毛病是出在工具方面;于是我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想找一个新的工具(比以前的工具结构更复杂);其实,我们应该用这些精力来革新我们自己。 为此,努力寻找新的使徒工作方式,重新规划牧灵的区域,改组牧灵和司铎的委员会……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使徒工作的效力,依然如同以前一样,丝毫未见改进。可见问题并不是在于结构,而是主要地于人。 综观以上所述,显然可得以下的结论:心理上越有那些潜意识不一致的人,他们的理想越虚幻不实;他们怀有一些不自由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因此他们的精力,消耗在满足或逃避潜意识的需要上,而不是用在使价值内在化上。因此,虽有价值,也都与他们人格的其他部分隔离不连。 这种不满的根源,由于是下意识的,所以他们认不出,反而归咎于教会和各种结构的组织上。因此,产生一种歪曲的眼光,使那些有关的人,对外在的世界,无法作客观的批判,而且还促使他们主观地重新评估圣召的价值。到了发现自己孤独或被离弃时,就以退出为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