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华桥 (汪教甫) 镇华桥位于杜村乡镇华村杜村街东头,系三孔石拱桥,桥身东西走向,长44米,宽7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说是西馆(现在的西河村)的刘必融带头集资建造的。因九华山经常发蛟(就是现在的泥石流),给八都河两岸的百姓造成极大的危害,故将此桥命名为“镇华桥”,镇九华之蛟也。现在的镇华村也因桥而得名。 镇华桥是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通道,耕牛奔于桥上,常有落水而亡者。20世纪30年代初,杜村的绅士刘月波牵头在桥的两边修建了栏杆,栏板上雕刻了吉祥花草。他还在桥的两头建造了凉亭(可惜现已不存),供人休息。 因交通需要,2010年,桥上增铺水泥路面。 2011年6月,我慕名前往,只见它古朴端庄,横跨八都河,似素服美人,落落大方;又似一壮汉,肩挑东西两九华(注:东是九华山,西边四番尖,因九华老爷去过而称为小九华)。桥面较宽,桥身较高,山童以为长江大桥也。桥头的两棵柳树亭亭玉立,柳枝迎风摆动,其形神极像黄山的迎客松,在向来往游客挥手致意。桥下的河水清波潋滟,水中鱼虾聚戏。人若流连桥畔,风凉水冷,树荫盖顶,翠藤缠壁,虽盛夏亦有秋意。桥之东南岸,乡人种桃无数,春时揽望,香风阵阵,粉云袅袅,落英水面,红霞泻影,唐韩昌黎诗中的“远近蒸红霞”的意景灵现眼前。宋代诗人仲殊的“春事后,佳气荡晴空。渌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斜阳红。”也许可用在此处。 镇华桥作为古老文化的见证,曾历经世事苍桑,它曾沐浴了明代的明月,清代的风,曾伏载过古人和今人,更览尽了当今杜村的飞速发展。 (四番尖 应是四峰尖吧/ z& j' y2 v. D" ` 杜村 乡里习惯也叫杜村桥4 |8 U: {8 G6 ?/ n# T+ T 其实西馆那个桥也有名 还有范村那个桥都有年头了。西馆桥和范村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