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古城恢复性保护工程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投资达到100多亿元,这座魅力四射的古城在今年年底就将完美收官。过去那个有着“中华煤都”之称的大同,似乎正急切地转变着城市的面貌,谋求着新时期更大的发展。

 卫启云 2013-03-01

大同古城恢复性保护工程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投资达到100多亿元,这座魅力四射的古城在今年年底就将完美收官。过去那个有着“中华煤都”之称的大同,似乎正急切地转变着城市的面貌,谋求着新时期更大的发展。

本期《谋城论道》把目光聚焦到大同这座城市,邀请大同市市长耿彦波,以及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城市中国网总编辑冯奎老师共同做客城市沙龙。以下为城市沙龙实录:

谋城:谋发展保古城要立足城市本身 注重整体性

(城市沙龙《谋城论道》现场图片)

凤凰网城市: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两位,一位是作为城市的主政者,一位是作为城市的研究者。今天我们就想共同从两位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大同,让我们更了解大同的发展变化。耿市长您好,我没有去过大同,但是我听很多去过大同的人说大同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首先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大同现在整个的发展面貌有哪些变化?

耿彦波:大同这几年在城市化的建设中面临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我们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刚才主持人讲的,我们投资百亿打造古城,这个命题的依据是不充分的,是媒体给我们的一个说法,其实我们名城保护,还没有投资那么多的钱;再一个就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怎么能避免被平庸化的浪潮所淹没,怎么走一条个性化的以特色为引领的路子,即怎么能保住它的个性,这是我们思考的两个重点。

按照这两个重点,我们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双城模式”,也就是双城并美。我们大同有条御河,以御河为轴线,在御河的西面是古城,在御河的东面建了个新区,叫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我们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创造特色的路子。

在这个复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关注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现在大同的保护和建设基本可以这样讲,经过五年的坚持,大同一轴双城的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我们一方面是从保护的角度对古城区历史风貌进行恢复性的保护,使它的一个大风貌得到了再现。另一方面御东新区现代化城市的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是它还是任重道远,我们还肩负着更多责任。

凤凰网城市:冯老师去过大同几次?

冯奎:我去过两次,最近一次去是两年前。

凤凰网城市:您对于大同的印象有哪些变化?

冯奎:大同这几年从整个面貌上说,变化特别大,但是我想我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社会舆论,包括知识界,其中以规划界为主,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对大同的高度关注,我想这是近几年来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的确也引起了我们作为城市研究者的注意,也就是说为什么大同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引起了那么多的关注。

首先从它必然性上来说应该是有的,还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关注有一个很强的时代背景。我想如果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英国,或者是在二战以后,在西方的很多国家,这样一些事情也许不会引起关注,因为当时很多国家都处于大规模的古城、旧城和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兴建的过程中。但是它发生在我们21世纪,我们既要迅速的改变城市面貌,迅速改善民生,同时大家又要用现代的、符合城市发展的一些理念和要求,来对待我们所处的这种问题,比方说充分的公众参与问题,这样一对矛盾就出现了,所以引起了很多争论,这是我印象中非常突出的一点。相比较来说,我个人对大同的这种观察远不如现在各个方面对于大同的观察来得丰富和立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