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讲稿

 率我真 2013-03-02

隶书讲稿  

一、隶书的发展历史

概括讲,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各个历史朝代遗存的书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认知。隶书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二大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清末以前,人们对隶书的认识还局限在东汉时期盛行的隶书。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对大量简帛书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填补甚或改写了中国书法的历史,特别是填补了由秦到西汉这一重要时期隶书演变发展的空白。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隶书发展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珍藏的历史资源,拓宽视野,全面了解掌握隶书的演变过程,为学习和创作奠定好基础。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各个历史时期隶书的演变特征。

从战国末到西汉末这400年间隶书的发展过程。学术界称为“隶变”,即由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也就是隶书的孕育阶段。这段时期主要是简帛书。具有代表性的是:

1、四川省青川县战国末年木牍文字。1980年出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隶书。

2、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书写于战末秦初。属竹简墨迹。

3、内蒙居延汉简和甘肃武威汉简,20世纪三十到七十年代出土,为西汉时期的竹木简书。

4、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1972年发掘。比较有名的是《战国纵横家》。

《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等。

在西汉,还有少量刻石。其代表为五凤刻石。莱子候刻石。字数都很少,五凤13字,莱子候25字。还不能算碑刻。

以上列举的只是几个主要代表。这些历史遗存,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秦汉期间400的“隶变”过程 。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的隶书称为“古隶”或“秦隶”。

这些书法遗迹,由于来源于篆书,因而保留了篆书的某些特征,但又有向隶书演变的雏形,甚或有草书和楷书的笔意。在用笔上,出现了方折和波磔,运笔增加了提按。在结体上,保留了一些篆书的构形,但已简化了迂回繁琐的笔画,并且多了一些横向的取势。在章法上,更加自由烂漫,大小错落,不苟一格。由于这类书体主要出于民间和下层官吏之手,以实用为目的,属日常使用的俗体,并非官定书体,又是直接书写的墨迹,因而风格显得率意,流畅,淳朴,自然。正如古人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东汉时期的成熟隶书。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后期,刊石立碑之风盛行,隶书发展已走向成熟,大量碑板和摩崖石刻出现。官方也将这一时期成熟规范的隶书定为通用书体。这时的隶书,已经脱尽篆书的约束,笔画由象形变为符号,汉字的基本笔画已经形成。用笔变圆转为方折,蚕头雁尾,波磔明显。结体已趋扁方,如“八”字左右背分,故称“八分书”。章法横成列,纵成行,字距宽,行距窄。总体风格显得端庄,厚重,雄浑,典雅,装饰性强。现在我们通常说的隶书就是这一时期的“八分书”。也称汉隶。汉隶将隶书推向了历史的高峰。这期间的隶书风格鲜明,异彩纷呈。被后尊为隶书的正宗。古人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按风格可分为二大流派:一种是碑板,一种是摩崖。

碑板刻石的代表有:俊秀飘逸之《曹全碑》,凝整端庄之《乙瑛碑》,朴方厚拙《张迁碑》,瘦劲灵动之《礼器碑》等等。

摩崖刻石的代表有:《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杨淮表》,《西狭颂》等。

由于碑板和摩崖的地域有别,形制各异,书家不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碑板位于儒教中心地山东曲阜的孔庙,由宫廷书家在制作平整的石碑上书丹,由高级刻工刻镌而成,因而具有端庄典雅的“庙堂之气”。摩崖刻石处在荒郊野外,多由民间刻工倚山就势,在崖壁上刻凿而成,因而具有朴拙率真的“山野之气”。

汉隶的演变与成熟, 从战国末年到东汉结束, 经历了四百多年,这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历史意义。人们通常将秦篆和其以前的象形字称为古文字,将汉隶及其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所以,汉隶就成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分水岭。“隶变”不但造就了隶书,同时,也衍生出了行草书和楷书。现代考古研究表明,书体的演变并非是篆,隶,楷,行,草这样一步一步很截然的发展过来的。而是以汉为界,秦汉以前为篆隶,汉以后,楷,行,草几乎同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所以说,至汉以后,汉字字体的演进已经完成,汉字也由此进入了自觉的艺术审美时代。

隶书的衰落与复兴。从魏晋到前清,由于隶书一直没有摆脱“八分”书的影响,始终无法超越汉隶的极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在晋代时,有两个碑值得一提:一 是《好大王》。一是《广武将军》。两块碑都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化过程中出现的,隶楷兼揉,意趣横生,是通俗隶书取法的很好范本。到清朝后期,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抑帖扬碑派大兴碑学之风,汉隶重新受到重视和研究,一些书法大家,在汉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隶书风貌。成就突出的有邓石如,金农,伊秉受,何绍基,赵之谦等。

以上向大家简略介绍了隶书的发展过程,目的使大家对隶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便在选择学习方向和确立审美趣味中能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而不是盲人摸象,一叶碍目。

二、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通常来说就是东汉隶书的个性风格。这些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在详述。我想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谈一下隶书总的特征。

1、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

2、朴拙。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隶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好多简牍石刻出自民间书手,有些为急就,因而,隶书虽然总体是方整的,静态的,但却平中有敧,静中有动,拙中有巧。仔细观察传统隶书,字形结体很少见横平竖直,方正匀称的。多是敧侧险绝,参差错落,疏密有致,随字造势,同字异形,自然天成。大众在欣赏这类书法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对汉字的定势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儿童体。清代傅山讲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对这类书法审美观的体现。但傅山主张的拙,丑,支离,真率,本质是要自然大气,反对做作修饰,而不是纯粹的“丑”书。

3、高古。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 篆书的造形,有的是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有的用篆书的笔意写出隶书的形态,似篆似隶,篆隶杂揉。有一种古典美。另外,我们看到的隶书碑刻是经过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创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凿的痕迹,二是经过长期天然风化剥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点画斑驳,线条毛涩,有一种朦胧美。

以上讲的隶书的审美取向还比较抽象,下面可以通过对传统隶书的临摹和研究,认真体会和领悟。

三、隶书的学习和创作

 书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创作,创作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寻找差距,吸取营养。就隶书的学习创作我想谈以下体会:

从何入手的问题。上面讲到隶书发展历史悠久,异彩纷呈。仅碑石就有近400种。初学者应当从何入手呢?一般来说,应先从成熟规范的东汉隶书学起,在汉隶中选择自己比较喜爱的一种范本。按照临摹的正确方法,“忘我”的学习。这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要做到对你选择的这类隶书的基本特征和笔法技巧能全面了解,熟练掌握。然后再选择与所学范本风格相近的几种隶书对照学习,加深理解,奠定学习基础。这一时期,人们多从礼器、曹全、乙瑛、张迁入手。这也是汉碑中特色分明,字数较多,字口清楚的三块碑。在具备了一定隶书基础的时候,可以学习摩崖石刻,如龙门十三品中的石门颂,大开通,杨淮表等,进而学习简帛书。这就是专与博的关系,要先专精,后博取。隶书的产生与发展是先变化后规范,学习隶书要先规范后变化。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整,既能平整,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整”。

如何选择工具。临习隶书多数使用纯羊毫,锋长短均可,但以中锋为主。长锋不好控制。羊毫容易铺开,能写出粗糙毛涩的线条,增强金石味。但羊毫弹性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掌握笔性。在运笔过程中要学会不断收拢笔锋,调整锋面。隶书用纸一般选用生宣,或者半生宣,不宜用熟宣。生宣对墨的渗化作用明显,能够体现墨色层次。

如何进行隶书创作。隶书学习入门容易提高难。这是因为它的笔法结构章法都比较单一规整,一上手就象模象样,但多显得呆板,落入俗套。要写出趣味,写出个性却很难。隶书创作除了追求书法的一般审美要求外,重点要突出隶书的审美特征。就是前面所讲的厚重,朴拙和高古。

1、用笔。隶书用笔在前面谈到书写工具时已讲过。这里强调一个观念问题,就是隶书线条讲究金石味,粗犷美,笔画不要求光洁圆润,不能像帖学一路强调细节,笔笔精到。笔法决定线条的质感,隶书用笔要大胆铺毫,逆行涩进,中锋为主,如锥划沙。不能平直轻滑,也不要过分颤笔,养成俗气。用笔要方圆结合,方圆主要体现在起笔,转折和收笔上。还应提按结合,是线条有粗细虚实变化。

2、结体。隶书要富于变化,在结体上可从以下方面体会和学习:一是聚散。在一个字的间架构成中,要有疏密对比,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分间布白不能太过平衡均称。尤其隶书是以横划平直排列为主,若不注意空间变化,则很容易呆板。二是纵横。就是字的取势上要有纵向和横向的变化。隶书多以扁方为主,创作中应尽量打破这种固定模式,随形取势,一般情况下,左右笔画多的可横向分展,上下笔画多的可以纵向延伸。这是,也可以逆向思唯。在一个字的左右上下组合中,也要注意纵横交错,肥瘦搭配。三是大小。通常认为隶书字形大小变化不是很大,但绝不是千篇一律,创作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大反差,使整篇作品中,大小错落有致,如乱石铺阶。四是敧正。在一幅作品中,字形结构有的要端庄,有的要敧侧,端正好写,敧侧难办。注意不要横平竖直,上下不要常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不要在一个水平线上。可通过适当移位,倾斜,打破平衡,以险取势,朴拙有趣。王羲之说“夫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划耳”。这段名言是对书法结体创作审美的高度概括。大家要认真品味。

3、章法。隶书的基本章法有两种,一是横有列,竖成行,字距大于行距。一种是竖成行,横无列。第一种章法比较常见。东汉石刻多是这种形式。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纵横排列也不是绝对整齐,尤其是字的上下左右之间,不能取在一条水平线上,要有起伏波动。第二种形式取法于西汉隶书和简帛书,更加自由奔放。另外还要注意的是,隶书的特点是大气,所以,幅式上以中堂,条幅,对联为多见。字要写大,一般都在10公分以上。

 4、用墨。隶书创作中墨的变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见到的隶书碑帖都是黑底白字影印拓本,没有墨色可言。但在实际创作中,应该参入墨法,体现出干湿浓淡的变化,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现代有人使用宿墨,就是要增强这一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