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学中医书馆 2013-03-0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载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其中“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中医内科学将本方运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显著,重复率极高,可以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载极其简略精练,给后世准确理解该方证关键指征及推广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用,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此处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地之言论。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反鼻为本方证识别之关键。

另外,麻黄为方中君药,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连翘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皮肤疮疡溃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头面全身浮肿,皮肤溃烂流水等指征。生梓白皮不易寻找,刘渡舟、岳美中等老中医多以桑白皮代之,笔者一般去而不用,或治疗皮肤病时见患者瘙痒较重则以白鲜皮代之。生姜、大枣甘草三药药证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麻黄为发汗峻药,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因此临床多不用或者少用,畏麻黄“不啻猛虎”(章次公),但笔者认为方中麻黄尤为皮肤病治疗关键,因为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病机多有风邪客于腠理不散,运用麻黄发汗正可发泄郁热,透散邪毒,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何绍奇先生临床也常将麻黄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的治疗,认为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因而郁遏不得汗出,若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临证治疗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若兼有里热实证者则师刘河间防风通圣散之意,合清热通腑药于方中。刘渡舟教授也善于运用本方治疗皮肤疾病,兹列举刘老治疗周身痒疹医案以供参考。高××,男,20岁,学生。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瘥。(《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按:

《外科正宗》曰: “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而坚,抓之如朽木。”常风云教授认为患者久病气血运行失调,阴液耗伤,营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而粗糙增厚,粗厚如牛皮,且血虚生风化燥,瘙痒难忍,“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风当以养血凉血润燥着手,并疏风止痒,方可达到疹消痒止之效。方中制何首乌当归、鸡血藤养血润燥,补而不壅; 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生槐花、连翘清热凉血解毒,以复其受损之阴血; 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使凉血而不留瘀; 白鲜皮、蝉蜕、乌梢蛇、防风土茯苓等祛风止痒; 甘草合之,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体会: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癣,中医称之为“牛皮癣”“干癣”“摄领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障碍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烈瘙痒、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征,属皮肤科常见病,不仅影响美观,且发作时常有剧痒,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休息,使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常风云教授认为治疗牛皮癣应该抓住火、风、虚三方面因素。本病初发常由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火、心火内炽引起,心火太过即为毒,热毒伏于营血为此病初发之源,凉血解火热之毒为其治疗之本。故用金银花土茯苓、生槐花、蒲公英、黄连栀子等大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药。然对热毒雍滞患者来说,除了用凉血、清热、解毒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些辛味之品,如防风、升麻、白蒺藜,以达到“火郁发之”之功。“邪气者,毒也”,无论外感六淫之毒,还是内生之毒,均可以蓄积体内,以络脉为通道外达肌肤出现病变,故方中配以蝉蜕、露蜂房、乌梢蛇搜剔疏拔以通络[4]; 血热生风,风盛则痒,防风、升麻、蝉蜕、露蜂房、乌梢蛇、白蒺藜又可搜风、驱风、散风以止痒; 《黄帝内经》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耗伤阴血,则致血虚生风化燥,皮肤失去濡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养血润燥方可祛风止痒,必从养血润燥着手。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方中制何首乌当归、鸡血藤养血生血; 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此病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清火即是补血养血。“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又恐血寒而瘀,可用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使清热凉血而不留瘀。方中防风、甘草有辛散肝郁、香疏脾气之功。常风云教授认为,脾主肌肉,其华在毛,平时津液上升达于肌肉者,犹土膏脉动,而雨露升也。故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缓也,防风甘草即是此意。

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日常调摄,心理疏导,具体如下: 嘱患者避免搔抓、摩擦、热水烫洗局部皮肤,宜穿纯棉衣服,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嘱其勿食辛辣、海产品,忌烟酒; 帮助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焦虑抑郁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