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从奶粉限带令中反思什么

 龙溪舟子 2013-03-03

我们当然可以为了一罐奶粉的配额,和香港立法机构打一场舆论官司。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以更大的力度去监督内陆的奶粉生产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

  “香港奶粉限带令”持续引发热议。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透露,截至2日8时,共拘捕25人,包括17名香港居民及8名内陆人,检获115罐奶粉。此前,香港特区政府修订《进出口规例》,规定每人最多可带1.8公斤(约两罐)奶粉出境。违例者一经定罪,可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2年。

  “奶粉限带令”从讨论阶段就引发普遍关注。中国内陆每年出生的新生儿约1700万,因为对本地奶粉质量不信任,相对较近的香港便成为很多父母购买境外奶粉的首选。国人所熟知的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购物天堂。自由港缘何要自缚手脚,对内陆的刚性需求如此打压?网上的批评铺天盖地,说来并不奇怪。

  面对批评,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称,修订规例旨在打击从事水货活动的人士把大批配方奶粉从香港供应链中带走。但是,执法部门如何去识别购买者不是自用或送给亲友用,而是水货贩子呢?一刀切的“最多两罐”事实上将误伤众多普通消费者。

  当然,这不是要指责香港的“奶粉限带令”完全无理。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与内陆间的商品进出,一直受《进出口规例》约束。从香港带IPAD或IPHONE过关,也一样有禁令。笔者去年也从香港买过奶粉,那时的“限带令”是每人不得携带超过3罐。

  从“3罐”到“两罐”的收紧,在很多人看来实属多余,但网上的一些批评也确属反应过度。我们本就没有方便到可以任意在香港购买任何数量的商品,而事实上,对香港的批评也部分指向内陆——为何内陆的奶粉不能像香港所售奶粉那样令人信任?

  我们当然可以为了一罐奶粉的配额,和香港立法机构打一场舆论官司。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以更大的力度去监督内陆的奶粉生产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有人说,要一下子提升内陆奶粉质量不太现实,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内陆的奶粉恐怕很难再得到国人的信任。保证奶粉质量,不能慢慢来,而必须是立刻的行动。

  “香港奶粉禁令”对香港来说,是个海关监管问题,对内陆来说,则是奶粉质量和信心问题。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昨天也回应称,内陆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但“群众对奶粉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如何恢复内陆奶粉的市场信心,我们还有太多事情要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