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2 16:56:05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613 次 | 评论 0 条
江南旧闻录之捉蜻蜓
儿时的故乡,蜻蜓翻飞,五彩斑斓。 一到春天,阳光下,蜻蜓不知道从哪儿突然冒了出来。 杨万里诗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那个时候蜻蜓到处都是,晒场上,竹园里,篱笆上,荷花郎地里,菜园的菜头上。 尤以一些河面上方,更是集中。世称蜻蜓点水,我后来才懂得,点水蜻蜓其实是在产卵呢。 杜工部诗写点水蜻蜓,美得很: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不过,我们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教育,不懂诗情画意,做的最多的,却是在今人看来的“毫无”怜悯心的“残忍之举”,煞风景。 但这却是我们所有乡下人不泯的童心。 扫、扑、粘、捏,是我们小时候捉蜻蜓四法。
1,扫蜻蜓 最简单的捉蜻蜓法子,也是最粗暴的,就是用扫帚扑扫。 春夏时,蜻蜓振翼,到处乱飞,打开大门的屋里,时不时有蜻蜓飞进,露天的明堂里就更多了。 小孩好玩,顺手抄起家里的扫把扑打,总有被扑落的。 被扫把扑落的蜻蜓,多少都会有轻重不同的伤。 过去家里的扫把,或用芦花杆棵花扎的,或用竹枝扎的,扑蜻蜓时小孩又不会控制劲道,轻了慢了蜻蜓就飞跑了,快了重了,难免伤残。 伤残的蜻蜓就不好玩了,拿在手上,大眼睛痛苦地瞪着你,等死。很没意思。 所以,扫把扑蜻蜓,更多乐趣在于举着扫把追逐蜻蜓扑落它们,而不是把玩扑落的蜻蜓。 午后的晒场上,蜻蜓更多,低飞的蜻蜓成群结队的,上下翻飞,左冲右突。 这个时候,顽童举着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扫把,猛力一挥,似是横扫千军。 不过,并不是每次扫过,就会有蜻蜓被扫落的。蜻蜓可没你想像的那么笨。 扫把举起,有见识的蜻蜓首先飞开,等你用力横扫,风先帚至,许多蜻蜓也就闻风而走了。 只有翅膀振的慢的,才会中枪被扫落。 比扫帚捉蜻蜓稍微文雅一点的,是用捉鱼的网兜,或者用纱布做的漏斗似的专门扑蜻蜓知了的兜。 故乡有种捉鱼的网兜,是有柄的,网兜也如漏斗形。 傍晚或早上,点水蜻蜓款款飞时,通常是许多蜻蜓集体活动,站在河岸片,朝着安逸翻飞的蜻蜓扫过去,总是不会落空。 蜻蜓的翼翅卡在网兜眼里,扑腾不出,只好被顽童生擒活捉了。 至于用纱布做的捉蜻蜓兜,也有,女孩子捉蜻蜓大体喜欢用那种东西,看起来文雅文静多了。那个时候书上社会主义城市的幸福孩子野营时,图片配的,大抵都是这种。 不过,像我这样生于贫户的孩子来讲,这太过奢侈正式了。我们做不起。也就从来没用过。捉鱼的网兜是生产工具,偶尔用来娱乐游戏一下,也算是发挥其余热。
2,扑蜻蜓 渔网兜和纱布兜一般可以一举两用,或扫或扑。 扫是使蛮劲,所以男孩愿意玩。 扑是使巧劲,眼力要好,动静要小,出手要快。 通常见一只蜻蜓,孤独地站立在草尖菜头上,或逡巡于枯枝败叶间,便悄悄举起网兜之类,挨近蜻蜓,瞅准了,用力扑下。 及风扫身,蜻蜓惊觉,振翅欲逃,却已在网罗之中,左冲右突不得出,只能自哀不幸,乖乖等小手进来捉住。 除了打渔的网兜和专门的纱布兜,还有一种建议的塑料兜,也可以用来扑蜻蜓。 这塑料兜制作很简陋,但却是因材制宜。 找一块相对完整的塑料布,半尺见方,通常是废弃的,若皱巴巴便抹平了,找根篾片,或者铁丝,围成一圈,用线头捆住,铁丝或篾片头通常要比围成的圈多余一段出来,然后以此作围骨(箍),把塑料布顺着这箍圈围起来,用线钉住。 做完后,找一根细竹竿,把铁丝或篾片长出的那一段,插在细竹竿梢头,一个简易扑兜就完成了。 因为简陋,经不起太过用力,所以,这种自制扑兜,虽然看起来也可以用来扫蜻蜓,但却会被我们珍惜地只用来扑套。 自制这种简陋的塑料兜,也常被我们用来套知了。 这种自制兜,形体小与渔网兜和纱布兜,所以动静也小,更容易接近蜻蜓而不被发觉,用此兜,更是屡屡有斩获,大受男孩欢迎。 自己不愿意动手做的男孩,也会央个家里大人帮着做一个。一般妇女老太太都会做。我堂姑祖母都帮我们做过。 自家小孩被这个吸引,不会出去惹是生非,又不用花钱,又有哪家大人不乐意呢?
3,粘蜻蜓 粘蜻蜓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乐趣也大。 粘蜻蜓的工具,按今天的看法,很环保,也锻炼人。扑兜可以央求大人帮着做,但粘蜻蜓的用具,都得每个人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做出来。 先找一个称手的细竹竿,或者鸡头棒(篱笆杆,通常是旧杆棵),找一小段铁丝,找不到铁丝就用篾片,竹青竹黄都行,弯折成一个鸡蛋大小的灯泡形的圆圈,把铁丝两端都插进细竹竿和旧杆棵的梢里,用篾片做的,插不进杆棵梢里,只能插在细竹竿里,或者要用线把两头绑在细竹竿或杆棵棒上。 做好之后,第二天要早起,路上还到处是露水,举着粘棒,顺着村里的自留菜地,找篱笆上的蜘蛛网。 晨曦中的蜘蛛网,挂在篱笆上,银色的丝条,闪闪发亮,偶尔有一两只蚊虫的尸体还没被蜘蛛清理消化掉。 伸出粘棒,用篾片或铁丝做的棒头,把蜘蛛网一点点卷在框上,蛛网一点点被扯裂而渐小,原本安静地挂在上面的蜘蛛,仓皇弃家奔突而走。 毫不怜惜地,一张蛛网被绕卷在了粘棒的棒头上,一张蛛网感觉还不够厚实,接着找第二张,依前次方法,再次卷上,粘棒的棒头,已经是被蛛网粘的厚厚地了。 所以要踩着露水去卷蛛网,是因为蛛网这个时候还很粘黏。蜘蛛晚上也工作,等野虫飞过,这蛛网自然是很有黏性的。但太阳一毒,蛛丝的黏性就远远不够了。 去找蜻蜓,通常是找落脚停飞的蜻蜓。 于是,那些在篱笆梢头驻足的蜻蜓,那些在竹枝上发呆的蜻蜓,那些在蔬菜地头低飞之后收住翅膀的蜻蜓,常常不幸成了粘棒的俘虏。 粘棒悄无声息地递伸过来,蜻蜓毫无知觉,近身时,快速用棒头压下,蜻蜓闻风振翅,却正好撞在了扑过来的粘棒棒头的蛛网上,挣扎几下后,只好认命,乖乖束翅就擒。 粘棒通常只能玩到上午,时间一长,这蛛丝便失去了粘性,就得扯掉。要想继续玩,第二天就得继续早起去找蜘蛛网。
4,捏蜻蜓 捏蜻蜓,就是徒手捉蜻蜓,用手指捏。 蜻蜓常常喜欢驻足于草尖竹枝上,尤其喜欢站在篱笆杆上。 有时顽童路过,见蜻蜓驻足,身边有没合适的工具,只有施展徒手擒拿的功夫了。 弯下身子,屏气闭息,悄悄掩近,慢慢伸出一支胳膊,拇指和食指张开,伸到蜻蜓后面,无风无息,不能让蜻蜓脑袋上的大眼睛看见,到得身后,两指一捏,捏住蜻蜓翅膀,蜻蜓蹬脚挣扎,已是无济于事了。 捉住了蜻蜓,便是欢呼雀跃。既有得玩了,也是对自己捉蜻蜓能力的自我嘉许。 不过,徒手捏蜻蜓,最是费劲。失败的次数最高。 它需要耐心,需要沉静,还需要出手时快准狠。稍一拖沓,蜻蜓便扑闪着翅膀飞开,在空中笑话你,徒留遗憾。 每一次徒手捏蜻蜓失败,顽童们都会长叹一口气,多少惋惜遗憾,都在这一声叹息里。
捉蜻蜓是童趣,但童趣有时也很残忍。 儿时捉到蜻蜓后,喜欢把它放在蚊帐里,希望它捉蚊子,不过,也从来没见过蜻蜓逮杀蚊子。 蚊帐里的蜻蜓,通常歇脚在蚊帐上,躺在床上时,用蒲扇赶着蚊帐里的蜻蜓翻飞,也是一种童趣。 一高兴,打开蚊帐,开恩,让蜻蜓飞走,也有。 有时会把蜻蜓的翅膀剪短了,蜻蜓就不能再飞了。 或者,用根缝衣服的线系在蜻蜓身上,别看平时蜻蜓也能飞得高远,但一系上细线,蜻蜓却也飞不动了。 当然,被捉的蜻蜓,大致逃不出死亡的命运。 故乡的蜻蜓想来应该还是不少,虽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像我们这样的蜻蜓杀手也少了。 现在的孩子,平时都被作业重压着,难得有时间玩,喜欢玩的也是电子游戏看电视之类的,哪有像我们儿时自己在天地之间寻找自我游戏的乐趣。 如今我长期生活在北京,很少见到翻飞的蜻蜓了。捉蜻蜓便成了一种深埋的回忆。
![]() 上一篇 << 流水账3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