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随喜 薛仁明 作者案:薛烨岳是我总角之交,小学同学,也是我台南茄萣老家的邻居。上回我与他偕其夫人刘美佐女士在茄萣老家谈起孩子的教养问题,略记了谈话的内容,可对应《小子,何莫学乎诗》(5月22日B10版)一文。 【现在的“阅读运动”几乎都是“浅阅读”,读得再多,对孩子的帮助都非常有限……】 刘:现在书店卖的童书很多都着重图画,小朋友一拿到书都不看文字,都只看图画。 薛:我不赞成小孩看太多漫画、绘本,偶尔看看,当然无妨,但不该成为小孩阅读的主体。现在大肆提倡绘本,其实多少是商业考虑,是书商在投读者所好。看图画,当然比文字轻松愉快,但问题是,轻松愉快之后呢?一本绘本,没几个字,却沉甸甸一本,价格又不便宜,小孩翻了翻,就告诉你,这本书他读完了;结果,不仅对书的一点基本敬重都没有,还因为现在学校“阅读运动”的推波助澜,竟然误以为自己真的读了很多东西;明明所知所得,极其有限,却还自矜自骄!这样的“浅阅读”,数量再多,对孩子的帮助都非常有限;甚至习惯之后,还会阻碍他深度阅读的能力与耐性。 我们夫妻有时会去旧书店帮小朋友买少年读物,譬如台湾民间故事、中国历史演义、古人传记、成语故事等,几乎都是文字。现在连(儿子)薛朴都可以看没有注音的书,他早习惯了。在家里,看这些书的定位是娱乐。除了学校作业,他们还得背书,这才是真正的功课。至于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介于功课跟娱乐之间。依目前情况,他不太会主动看,因为和其他童书相较,这毕竟还是难一些。难的东西,就要稍微规定一下,稍微有一点勉强;但这勉强又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有反效果,所以不能硬压。 【如果对孩子过度期待,那是做父母的贪念,常会酿成悲剧……】 刘:我家女儿的功课比较差一点,帮她作过复习,但不见进步。 薛:有些人天生比较迟钝,当然要帮他一点;但如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小孩就会有反作用。很多书读得不算太好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有那么不愉快,就是因为有太多不合理的期待。家长可以有所期待,但不能过度;一旦过度,那就是在害小孩,也会把自己赔进去,最后变成两败俱伤。 对小孩的原则是:可勉强,但不能压;可引领着走,但不要拖着走。小孩年纪越大,越有想法;如果硬压,反弹就大。当他还小的时候,我们对他有弹性;等将来青春期反抗时,他的弹性也会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别人也会有一种可呼吸、可转圜的弹性。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太严格,将来他对自己,尤其对别人,也容易过于严苛。很多的悲剧,都是太认真的人造成的;认真是好事,但有其临界点。对小孩若过度期待,那是做父母的贪念,常会酿成悲剧。 附带一提,面对小孩时,不应该常常把“怎么可能?”这样的字眼放在嘴上。我的想法是,天底下什么事都有可能。我以前在中学教书多年,有些看来很离谱的学生之所以喜欢我、也愿意听我说话,原因就只是很少有老师像我这样能体会他们这种学生。大部分的老师,因成长顺遂,本性单纯,看到那样的小孩,马上就会反应:怎么有这种人?但对我而言,为什么不会有呢?世界上本来就是一样米养百样人,本来就是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他特殊的状态,也有他为难之处,所以不宜对别人过于严苛。 譬如,我内人她在学校担任导师,班上有几个住在山里面的小孩,课业成绩不算理想,但做事之漂亮,面对自然环境能力之强大,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们的教育其实充满了“都会中心”,到处都充斥着都会生活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却很难自觉。结果,一个做起农事有模有样的十三四岁孩子,常常会因为功课不好,被那些满脑袋都是都会价值的老师嫌得一无是处。但是,当你看到他面对一条毒蛇时可以那么从容淡定,我们都自叹弗如。我们都应该持些谦卑之心。 【过早开发聪明,常常就会提前停顿;混沌太早凿开,小孩的成长就提早萎死……】 刘:小孩子爱问问题,但又常常乱问,到底要不要鼓励孩子发问? 薛:传统教小孩的方式,头一件事,就是先学虚心;一个人先放下自己,然后才能让外面的世界进入你的心里。传统教育之所以不鼓励孩子问问题,正是要他先学会听别人讲话;真要问,等有了年纪、肚子有了东西,届时再问,都还不迟。幼小时候,以虚心为第一要务;小孩虚心,以后学东西就快,也比较不会自我中心、不会刚愎自用,更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 现在的孩子喜欢发问,看到啥,就问啥,真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大人也很“认真”,整天忙着响应孩子那些信口提出的问题,但老实说,这并非好事。这样的有问必答,造成小孩理所当然地认为,我问,你就得答,而且要很快地回答。从此,他对未知之事失去耐性,不知道有些事情得放在心里琢磨;也因此,他们不习惯察言观色,不明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随意发问的小孩,因为问题没办法含着、蓄着,也就没办法有持续性、发展性,结果,等这些浅碟子的问题、反射式的好奇差不多都问完后,他对这世界的兴趣会逐年下降,到了青春期,也会开始了无生气,什么事都觉得无聊。 小孩乱问,有时只是要黏住家长而已。不要让孩子养成这习惯。该答才答,不必要时,就别答,甚至不要让他轻率地提问。愿意听人家讲话,心里才会有别人;如果他很会表达,什么都是“我我我”,当然会自我中心。 现在的小孩普遍伶牙俐齿,这是被鼓励出来的。老一辈的人不明就里,还以为现代的小孩越来越聪明。其实,过早开发,常常就会提前停顿。庄子讲混沌,七窍开则混沌死;现在的小孩之所以不太有童趣,正是因为混沌提早凿开了。混沌太早凿开,小孩的成长就提早萎死,然后,因含蓄容受的能力都不足,于是稍稍挫折,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闹忧郁,所以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孩就开始闹忧郁。以前我们小学毕业之前,哪知道什么是忧郁?大家看来都笨笨的,这正是因为混沌还在。小孩要有些笨笨的才好。 现在流行“小小县长”、“小小议长”之类的头衔,这对小孩都不是好事。小时候有些不善言词,其实反而好;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木讷”是个美德。因为“木讷”之人容易虚心,不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然就愿意多听一点,多吸纳一些;他的心,容易打得开。这样的虚心,长越大,会越受用;他们不仅学习的能力强,对这个世界也会有一份真心的好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