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李婷
日前,由叶氏红木原创设计的“文交椅”、“多功能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予的专利申请号。这不是两件“单打独斗”的原创家具,由它们为主角搭建出的“茶空间”,才是设计者叶民孜孜以求的大格局。 在传统的“留白”中收获灵感 饮茶品茗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日常习惯,尤其是在盛产各种名茶的江南。叶民正是一个资深茶客。在红木家具行业里历练了近20年,他说自己也是“突然发现”在那么发达的茶文化里,“茶事家具”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虽然茶桌可以与画案、书桌、香几等等相提并论,但从功能上看,就罕有专为饮茶品茗设计制作的坐具,端坐在南官帽椅上当然也能斟茶续水,但到底是少了几分“吃茶去”的闲适与轻松。 认真长考了大半年,几易其稿,叶民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集经典交椅与苏式文椅之长的“文交椅”。“交椅应该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时,交椅成为皇帝和达官贵人们打猎、出游时使用的重要坐具。传统交椅为了方便携带可以折叠使用,靠铜配件固定,牢度相对比较差,但它能让主人在户外感到疲劳时使用,因此舒适度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功能。而且由于多在户外使用,所以你会发现,传统交椅的造型上略带些张扬与霸气,有那么点大大咧咧的意思。” 舒适与放松是叶民为新作定下的功能基调。“但是现代人品茶基本上以室内为主。而且‘苏作’ 红木家具的气质与苏州人儒雅谦和的精神特质一脉相承,因此,最能代表‘苏作’的文椅也是我设计时的气质标杆。”高约100厘米、宽约60厘米的“文交椅”上宽下窄的整体造型,在传统意味中透露出几分现代设计感,不可折叠的完全卯榫结构保证了牢固,几乎全取斜角的靠背、扶手,令坐者完全没有了正襟危坐的需要。吸收了明式交椅与“苏作”文椅之长的文交椅,的确让每位第一次体验它的人,对其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印象深刻。 饮茶之处成为心情驿站 相对于传统的茶馆和仍然存在于公园、里弄中的公共茶室,在家居空间、会所和各类商务场所辟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茶空间”,是一种新需求和新存在。 上班、下班,四处奔波;面对电脑、电话,嘴巴、头脑忙个不停……这是多数现代人的工作状态;高层住宅、公寓、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这些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在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对抗”中,饮茶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环节。“茶空间”———一个围绕着古老物件的现代概念开始出现。 有趣的是,中国人饮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饮茶的方式方法甚至茶叶本身都发生过一系列变化,可是就饮茶的空间而言,古人似乎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和要求,文震亨的《长物志》也只在卷一的“茶寮”中有如下数语:“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极有可能是基于古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比较融洽,而且饮茶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现代人:在中堂会客需要饮茶,饭后要饮茶漱口,书房静读或是会友更缺少不了茶。茶不仅仅在明清文人生活中举足轻重,如果上推至宋、元时期,从大量的诗词与绘画中可以发现,饮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大,环境的选择也更宽泛。宋徽宗赵佶所绘的《文会图》就详细记录了一次文人雅集的场景,对点茶的器物及过程也描绘得真实详尽,其所选环境正是室外一块恬静的空地。对于今人来说,要重现环境和气候的往日景象,难度可想而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茶空间 在叶民设计的“茶空间”中,文交椅,长茶桌,砚石茶台,小茶几之外,多功能架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传统红木家具中,博古架、书橱和立柜这类器物,有高度,体量也大,是展示、储藏的主要载体。而且古人对其功能有很清晰的区分,我设计的多功能架偏偏在这一点上有突破,功用‘混搭’是多功能架的最大亮点,”成对陈设的多功能架最高处有2米,最低处也有1.8米,高度的错落变化在视觉上就对传统家具的绝对对称进行了创新,架上陈列的物件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各类茶具,还可以是香炉等文玩小件,“总之,空间生动起来后,你放任何东西都让这件家具充满了生活气息。”叶民选择了花窗格作为多功能架的主要纹样,一些已经选购这套家具的客户曾经表示,要把这个多功能架直接用作屏风,起到空间隔断的功用。 从传统的使用要求上看, 茶事家具似乎可以分为低坐与端坐两类,这正是两种不同生活起居方式的需求体现。唐代之前,人们的起居以低坐为主,也就是席地而坐,地面放置榻,或是铺置席面,人皆盘坐于上。空前繁荣的唐朝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外来的“垂足而坐”逐渐流行起来后,低坐慢慢被端坐取代,直到宋朝讲究精致的“端坐家具”成熟丰满、登堂入室。不过,低坐的习惯依然在文人雅士们追寻古意的风尚与实践中被刻意保留下来。 低坐的茶空间气氛高古,人一落座就低了下去,视角随之而变,视野为之开阔,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细微之处和感受可能会被重新发现,心态也自然变得轻松些许,心境也会随之静下来。“端坐家具”与席地的低坐有着不同的气息,坐具升高之初,可能是因为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温度,高度升上去了,紧接着就是坐者的心理变化:需要端庄些,举手投足要有气度。因为高度会引来众目睽睽,坐具和坐者都会在空间中成为焦点,所以“端坐家具”本身需要更丰富的形式感———登峰造极的明清细作家具正是顺应了这样的需求,才成为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顶级文化遗产。 要敢于拥有原创家具设计的话语权 自主设计稀缺,原创品牌少见,这是目前国内家具行业的真实生态,作为家具古国、大国的中国,却不是一个家具强国,这多少让叶民有点无奈。“其实很多国外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深受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响。苏州作为明式家具原产地的代表,应该可以发发声吧。” 潜心钻研了现代国际家具设计趋势的叶民发现,线条变化丰富的明式家具造型,是最吸引外国设计师眼球的一个亮点。这当然是因为传承了六百余年的明式家具在审美与科学性上,已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有很多经典的样式,正如“多一分即胖,少一分则瘦”的美女,今人很难再有创作的空间和余地了。“但是老外对中国红木家具的卯榫结构却一直不得要领,所以他们的产品基本上使用新材质,比如布艺、亚克力等等,不同材质的混搭当然也是家具设计的重要方向。扬长避短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在红木家具上就更应该可变可新,把这种材质的自然美与表现力,做到极致。”“文交椅”与“多功能架”设计制作完成后,叶民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接受到了不少积极的市场反响,很多客户一走进茶空间,就立刻会称赞这套家具非常新颖;等到落了座在砚石茶台上静静享受着茶香氤氲之际,好奇之心平和下来,就开始仔细品味各种设计细节中的精彩之处,“良好的互动,不仅是我们开拓茶空间的题中之义,更重要的是,这让我对追求文化内涵和审美品质的原创家具能够‘重回东方’,充满了信心。”叶民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