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右任书法作品分类心解

 天宇娇子 2013-03-03

 


于右任书法作品分类心解
  王海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博士)
  心解概说
  中国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沈尹默语)"。自古而今,翰墨情牵,法书充栋,书论浩繁,蔚为大观;传承文化,纪功明德,可感其图画之美,可悟其音乐之和。故古来官宦布衣,士子学人,皆曾为之倾心。然书法之为艺术,实抽象难以评说。如禅宗之不立文字,观妙迹,意会而心醉,言传却语噎,可谓"翔羊挂角,无迹可求"。故书法以形写意,得意忘言,寄至味于淡泊,寓妙理于毫端。唯有深识书者可悟其妙。眼观而后可会于心,能会于心者可谓知音。观书法须用心体会,妙在笔墨之间。书法之"妙",须"心悟"而显,并非眼观而得。此之谓"心解"也。如品佳茗,初而味淡,既而略苦,终而芳香溢出,久之弥深,回味无穷。故佳书往往非一眼看上去就能认定,而有一"心悟"过程,然后便越来越感其妙,终不能弃。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取意于《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句。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另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他关心国家政治,同情人民疾苦,早年就追随孙中山先生,以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凭一腔济世救国的热血投身民主革命,身体力行,呼号奔走,不遗余力,显示出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和深刻的民族责任感。
  于右任书法早在20年代便名播遐迩,与郑孝胥素有"北于南郑"之称。他首创"标准草书",有 "当代草圣" 之誉。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归其所取法,北碑南帖,汉隶章草均有涉猎而俱能化为一炉。尤其在魏碑中融入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形成独特的书风。
  于右任的学书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帖学启蒙、力攻北碑和碑帖融合。
  于右任从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学书于私塾,因科举尚未废除,赵董书风遗绪尚在,故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师法赵孟頫,以工整秀润的帖学书法为主。于右任学书极勤奋,手不释笔,打下了深厚的帖学书法基础。这其实是一个较常规的学书途径,大凡碑派书家其早年的启蒙范本往往都是帖派一路,几乎很少有人从北碑入手学习书法的。碑派书法大家阮元、康有为、包世臣莫不如是。于右任是何时开始转入碑学书法的呢?据陈墨石先生在《于右任年谱》1907年条云:"先生自十岁起,临帖至今未间断,功底扎实,书艺大增。此期间专写北魏碑帖,尤以写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极为神似。"可见至迟在这一年(于右任28岁),他已开始临习魏碑,只不过该《张黑女墓志》还比较温润秀雅,与帖派书风区分不甚明显,甚至与赵孟頫书法还有某些相近。但这似乎正好可以说明此乃是于右任由帖入碑的过渡性作品。

  因此,大约从于右任28岁起开始进入他力攻北碑阶段。这是他书法攻坚阶段,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在1930年的一首诗中他这样描写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图)学魏碑之勤,所耗精力之巨,个中甘苦,此诗可见一斑。民国初年,于右任因创办图书公司,经常与一些学者名流相往来,对碑帖典籍有所涉猎。他从一些收藏家和书贾那里,见到了名目繁多的"庙碑"、"造像记"、"诗刻"、"题刻"、"墓文"、"墓志"、"墓表"等北朝碑帖,被那种遒劲峻拔、庄重茂密的北魏体吸引住了。于是,他尽其所能地钻研北魏书法。康有为曾说过:"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于右任为了研究魏碑,保护古代的碑刻,曾呕心沥血,不惜代价,多方搜求魏墓志、造像记等。经过二十年的搜集,耗资十余万银元,陆续收购到汉熹平石经一块,北魏及各朝墓志三百余方。因其中有夫妇成双的墓志七对,所以他的居室名曰:"鸳鸯七志斋",这些藏石名之曰,"鸳鸯七志斋石"。他花了大量心血和代价购买的这些碑刻,对他研究魏碑起了极大的作用。凭着他的天赋,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加上勤学苦练,故书法日渐成熟,自成一家。于右任的北碑书法,既婉约劲挺,古拙峻峭,以静穆闲逸,流丽典雅,跌宕多姿,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所以在学魏碑的诸家之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于右任行书亦碑味十足,刚正严厉,气势雄放,笔法开张,独具风神。他的魏体行书大约在1920年后渐趋成熟。此时的书法已基本摆脱了早年帖学的影响,浑厚刚猛,气势奔放,与其刚直不阿、勇于进取的革命斗争精神相暗合。
  第三阶段是碑帖融合。笔者以为,于右任的书法大致经历了"帖学启蒙--力攻北碑--碑帖融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正--反--合"的完整过程,也就是孙过庭所说的"平正--险绝--平正",是一个必然的逻辑循环,早年秀雅端庄,中期劲健险绝,晚年大草火气全消,反造平淡。他对草书的临习,大约始於1927年前后,时48岁。他曾自言:"余中年学草, 每日仅记一字, 两三年间, 可以执笔。 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于右任初期草书,尚有魏书之磅礴之气,险劲峭拔,大刀阔斧,旁若无人。这与其精湛的碑学功底不无关系。但从现存草书作品来看,鼓努为力刻意造势者极为罕见,而以舒缓从容、自然率意的风格为主,从中已可以窥见其晚年师法帖学的消息,并反映出回归帖学从而实现碑帖融合的愿望。从师法渊源上,于右任的草书更多的是受怀素小草的影响,藏锋敛锷,用笔含蓄,使转悠游,动止庄严,貌若古之君子圣贤。字与字相互呼应顾盼,行间血脉相连,整幅作品元气充盈。其风格特征是恬淡平和,精气内敛,参以魏碑笔法,朴拙而富有奇趣,从而实现了碑帖融合,完成了他书学经历最后一个逻辑阶段。随着年岁渐高,他后期的草书,渐人宁静恬淡之境,不求态而态美,不着意而意境横生,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皆成佳构,可谓登峰造极。于右任草书充分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即他在1932年在上海成立"标准草书社"和1936年《标准草书》的出版。
  于右任在书法上之所以能登上当代"草圣"的巅峰,并非仅仅依靠他的天赋,最主要实为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余中华学草,每日仅记一字(即每日一个字写无数次),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后之学人,当更易易,……"这与他的老友吴昌硕所讲的治印心得完全一致。吴昌硕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

  于右任认为:写字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乐

趣。由于求他写字的人很多,他每天常常要写三四十张纸,虽然劳累,但却乐此不倦。他写字如同他简朴的生活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唯一考究的是绝对不用墨汁写字,必须现磨(墨)现写,而且一定要用开水磨。著名学者罗家伦有首七绝形容他写字是的神态:"拂须卷袖画中身,取墨频呼更入神;此是前生欢喜债,行藏围满索书人。"
  于右任说自己早年学书,"无意于求工",对技法不够重视。因此,他的作品虽然一扫帖学的萎靡,但是用笔有些简单,结体显得草率,形式不够精致,因此当时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有记载说他1905年在上海卖字,马相伯为之推介,而求书人很少。第一个月因朋友捧场,卖了三十多幅,第二个月只售出三、五幅,第三个月只卖出一幅(引自楚国仁《庙堂气象难追摹,草圣风姿求书易》)。1917年有《海上寄怀京友诗》云:"画彩云车梦里身,输君冷眼看京尘。天荒地变神州泪,闲煞江南卖字人。"好像也生意清淡,无人问津。钟明善先生《于右任的书法艺术》说:"青年时代于先生极热衷于北魏碑志书法之研究,特别是拜谒孙中山先生之后,他对北魏碑志书法更有了深层的认识,他曾告诉友人,孙总理提倡魏碑,他也提倡魏碑,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愈加腐败,国力日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就是缺少'尚武'精神,所以他喜欢粗犷豪放有'尚武'精神甚至有几分野气的北魏碑志书法。"于右任《纪广武将军碑》诗云:"军中偏有暇,稽古送黄昏"。《广武将军碑复出歌》诗云:"七年跃马出山城,披荆斩棘搜求遍。"《寻碑》诗云:"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返。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愁来之时,整天披荆斩棘地访求碑喝摩崖。由于古都陕西的文化积淀深厚,汉魏六朝石刻随处可见,因此于右任得以广综博览,最后促成书风从帖学向碑学的转化。
  概言之,于右任博观约取,取精用弘,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遂自成一家,成为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的书风于跌宕中见俊逸,于疏放中见规范,晚年更臻成熟,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曾有位台湾书法家形容于右任的字:"有的沉静如处子,有的飞腾如蛟龙,有的勇猛如武士,有的圆美如珠玉,有的轻纱如仙女,有的豪放如侠士,有的秀丽如美人,有的巍峨如泰山,有的苍劲如奇峰,有的柔回如漪波,有的憨态逗人迷,有的痴态使人醉,有的跃跃欲起飞,有的如瀑布直流,有的如野马狂奔,有的如古树悬空,有的如春花迎风,.有的如野鹤展翅,有的如高空流云,每一个字,莫不神化。"于右任之所以能驰誉书坛数十年,力能扛鼎,卓然成家,得力于毕生精研苦练,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在日记中写道:"我写不好,是什么原因? 想来是不用心。"寥寥片语以足见于右任对书法的孜孜以求和永不满足的可贵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毛泽东一生喜爱书法,草书造诣极深,从仅公开发表的言论来看,他唯一提到的现代书家就是于右任的草书。这也可以看出于右任书法的影响之巨。
  但于右任并不把书法视为高深莫测。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于右任《标准草书序》)",对标准草书的制定的标准也只有四条: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前三条出于实用,分列于前,后一条出于审美,列于最后,可见其观念上的重实用原则。中国书法这个曾被一些理论家反复修饰的词汇,生出诸多玄而又玄的论断,但对于一生积极从事书法实践的于右任,他对书法一直只怀有一颗简单的平常心。他说:"我喜欢写字,我觉得写字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乐趣。"这种轻松的话语表明他以书为乐的情怀,这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观点相隔千年却异曲同工:"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试笔》《欧阳修全集》卷130,中华书局)正是于右任对书法的平常心态,成就了其书法以自然朴实为尚的风格基调;正是于右任没有刻意把书法视为艺术,却使他的书法在艺术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如果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于右任书法,那这个词就是"自然"。的确,此无他,自然而已!别人问于右任:写字的"要领"是什么?他回答是:"顺乎自然。"他进一步说:"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是因为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也就会自然美观的。""绝不是迁就美而违反自然"是于右任对书法最基本的定位,也是最高明的定位。老子云"道法自然"。自然境界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是生命的境界,是审美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于右任对此深有感悟,因此"不去故求美观"而美自现。所谓大美不言,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璞不雕,唯其大者、高者、美者,常常无言、无形,唯其巧者、璞者皆顺乎自然。这里包含着很多人生的哲理,值得仔细品味。因此,纵观于右任书法,可概括为:非以雕琢胜,而以自然胜,非以妍美胜,而以质朴胜,非以悦目胜,而以赏心胜。清水芙蓉,天然雕饰,随心所欲,不逾规矩。
 







 

  (一)以碑破帖,取法高古--端严骏爽的魏体楷书
  根据现有资料,没有显示于右任曾师法唐楷,他早期楷书主要从赵孟頫、《张黑女墓志》入手,后来便大量融入北碑笔意,特别受到《广武将军碑》的影响较大。于右任曾作《广武将军碑复出歌》云:"碑版规模启六朝,环宇声价迈二爨",认为它超过《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他还说:"我初学魏碑和汉碑,后发现了《广武将军碑》,认为众美备,即一心深研极究,临写不辍,得大受用,由此渐变作风。"《广武将军碑》的字体介于楷隶之间,结体取横势,恣肆奇古,富于变化,这与于右任所追求的风格相近。因没受唐楷影响,取法上追求古意天然,并杂以隶意,形成了他独特的魏体楷书面目(图3、图4)。此《张清和墓志铭》用笔沉稳,横画厚重,波磔委婉,既有北碑之爽利,又参以隶书笔意表现出一种活泼之气。《赠如卿四屏》用笔极沉稳,横画夸张,隶味更浓,与弘一法师书法有相近的味道。
  (二)笔奇意纵,率意快适--苍茫浑厚的魏体行书

  于右任"崇文

尚武,出入儒道",成就了一代天才,前文已作介绍;而于右任把尚武精神投注到他对书法风格的选择,这的确颇耐人寻味。而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就是于右任魏体行书。楷书偏于安静祥和,草书显得疏淡超然,只有行书如歌舞战斗,快刀斫阵,情绪激昂,笔奇意纵。于右任特别强调力的表现,而从不描头画脚刻意求美。他是通过笔画和结构两方面实现力的效果。在笔画上,追求厚重大气,但给人的视觉感受却很含蓄,较少有魏碑中的露锋效果,因此,力在笔中而不外泄,如弓之拉满引而不发,亦如太极功,动作舒缓却力量内聚。武侠演义中所讲的高明的武者常杀人于无形,而剑拔弩张看似凶悍实则不堪一击。此用于于右任的书法亦然。此外在结构上,着重表现一种势。势就是力。通过结构的欹侧摆动形成动势,从而克服了平稳带来的呆板,渲染出一种奇险的效果,给人以动感和力感(图)。

  (三)渐老渐熟,反造疏淡--朴拙简约的标准草书
  于右任曾说,"我感到每个字都有他的神妙处,但是,这种神妙,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有,若是写其他字体,便失去了那种豪迈、奔放的逸趣。"可见他对草书的热爱之甚,当然,投入也最多,因此一般认为,草书代表了于右任书法的最高成就,素有"近代草圣"之称而驰誉书坛,影响深远。的确,特别是晚年,于右任草书已入化境,渐老渐熟,反造疏淡。由于下面的章节将作具体分析,此处仅把于右任草书与林散之草书作一比较。林散之比于右任二十岁,亦有"近代草圣"之誉(图)。此试作对比。

  于右任 林散之
  渊源 从由帖入北碑,转益多师,于《石门铭》、《龙门造像》、《郑羲碑》、《广武将军碑》吸收雄强之气,并熔入草书创作。 早年师从黄宾虹大师,得其秀逸清气.稍长力学"二王"、北海、怀素、米元璋、董华亭、王觉斯等,故作品脱胎于帖。
  笔法 用笔中侧兼备,着力追求字的气势,转折提按,方圆险平,一任自然。常以简驭繁,以静制动,笔势豪迈开张。强调自然率意,笔画偶有粗糙,不尽合古法。 擅用长锋羊毫,用笔以中锋为主,线质柔中寓刚,充分运用提按顿挫的方法,转多于折,圆多于方,笔画含蓄凝炼。用笔讲究完美,点画甚合古法。
  结构 笔画外散,横向取势,疏朗开张。平中寓险,静中寓动,自然天成。 笔画内聚,纵向取势,茂密严整。动静相宜,造型富于变化。
  章法 字字独立,笔断意连,行列较为统一,散淡自然,如众星之列河汉。 适当牵丝以强化气势,偶作断笔亦独具匠心,一般字距小而行距大,属较常见的布局。
  用墨 用墨讲求圆润浑厚,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墨色变化。 以画入书,熟谙墨法,枯湿浓淡,随心所欲,擅用"飞白"来表现作品的苍茫之气。
  风格 自然,质朴,古淡,率真 优美,奔放,空灵,凝炼
  通过对比可知于右任草书之大略,与其楷书、行书的风格有所不同。这是其书法从平正到险绝再复归平正的最后阶段,已经没有了早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丽豪迈,而是渐老渐熟,归于平淡,这既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亦大概与其晚年境遇有关。新中国建立,四海安定,天下大势已去,他壮志未酬而年届六旬,思念大陆,其情日笃,聊寄笔墨,以安心魂。作字从容,虽笔力不减,但更多悠然无谓的情趣。(图)
  (四)体兼众备,底蕴深厚--于右任的其他书体

  所谓于右任的其他书体,即除了上述所列出的楷书、行书、标准草书之外的篆书、隶书和章草。于右任代表性书体是行书和草书,成就也最大,尤其是草书名声最显。但世人以为于右任不涉篆隶,其实不然。大凡一个有成就书家,总是广泛吸取诸体之长而专攻一体或二体,卓然成家。于右任书法底蕴深厚,除了跟其学养有关外,在于其根基扎实,能够出入篆隶行草间,随心所欲,融会贯通。对于他是否精研篆隶,没有材料可以证明,但从所传的仅有的篆隶书迹来看,他在这方面应该是下过一定功夫的。如大篆联"元元武武其初吉,子子孙孙永宝之",无款,只有钤有"于"、"右任"两枚小印,笔法生动熟练,结字多奇趣,耐人寻味(图)。于右任所传大篆作品另有《彭子益墓志》志盖,笔法含蓄,结构自然,风格质朴。隶书对联"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笔力沉稳老到,不作取巧之势,而以质朴简约出之,与其行草书风接近,格调不俗,难得一见。此外,于右任对章草多有涉猎,他与章草大师王世镗乃至交,其相互影响可想而知。所临《急就章》片断,沉雄大气,古意盎然,而又活泼生动,跌宕跳跃,堪称上品佳构(图)。另有章草作品《拐子马题记》,是其78岁所书,现藏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笔力苍劲.铁画银钩,用笔老辣,气势雄强。  

 

  
诗歌书库宝典大全(值得收藏)【原创】 - 渴望美好 - 渴望美好的百科精品博客(免费学习娱乐)

   寻宝请点击 

      天宇娇子的首页

   娇子欢迎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