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尧发祥地——河北唐县

 皓月冷星 2013-03-04
唐尧发祥地——河北唐县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号陶唐氏。世人都知道唐尧是中华民族最敬仰的始祖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历代推崇的和谐社会——尧天瞬日;是中国儒家最尊崇的圣祖、民众的导师、帝王的典范,开创了我国成体系的观念文化、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唐尧文化。但是,关于唐尧发祥地在河北唐县的事实,今人知者不多,很有必要撰文披露。

唐尧诞生在上古唐地

  关于唐尧的诞生地,清代学者陶宗义的《说郛》和《通纬逸书考?河图》等史籍都说是“陈逢氏庆都与赤龙合,生尧于伊祁”。伊祁山,在今河北唐县、顺平县交界处,唐县和大多古籍都因尧出生在此称其为尧山,顺平县仍叫它伊祁山;当地两县老百姓都称有“尧母洞”(生尧的洞)的南北向山岭为“林郎坡”、“尧山”,称其北侧东西向山岭为“伊祁山”。又有《竹书纪年》、《太平御览》等典籍都讲“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现代学者、三皇五帝专家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时代》也认为,“庆都生尧于丹丘(又名丹陵),丹丘在唐县之西上曲阳”。对此,《三皇五帝时代》综述说——在尧受封的唐地,北有尧山,南有都山,尧母庆都所居,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尧山又名伊祁山,在完县西。这一带,当是陈锋氏女庆都生陶唐氏尧的故地,或说都是庆都、唐尧、丹朱等氏族居住过的地方,发祥的地方。笔者认同王大有的论断。
  关于“尧受封的唐”,《清?唐县志》开宗明义曰:“唐之命名,肇于上古,自尧国于此,其名乃显著”。这 说明,“唐”之作为地名,早在尧之前就存在了,史籍上称为“唐地”。以此论之,尧出生之地或“伊祁山”或“丹陵”或“丹丘”,幼年随母居住的“尧山”、“庆都山”、“都山”,少年受封唐侯的今唐县“封山”(丹凤山),治所尧山脚下的“唐邑”(也称“阳邑”,今唐县固城)等等,这些坐落在相距几十里区域内的地方,应该都属于上古时代“唐地”的范围内。这与当今研究唐尧文化的人士所认为 的“今唐县、顺平、望都三县相邻的这一带是古唐侯国中心地带”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尧帝放勋的得姓、得名缘由。一说”依出生地之名而姓伊祁”;一说是陈鋒氏宗伊祁氏炎帝神农,“尧从母家,姓伊祁”。而后人称“唐尧”、“陶唐氏”的缘由,我认为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分析得很精辟——放勋的母亲庆都是制陶能手,他从小耳濡目染,聪慧好学,成了以烧陶窑为业的半农半工的世家佼佼者;“尧”字古写“堯”,这 个 象形字的意思是,在突兀平坝高阜上摆放陶器土坯,然后在横穴陶窑中烧缶(陶器)。而放勋十五岁时被其兄帝挚封于唐地,以后又在这里娶散宜氏女女皇为妻繁衍生息,生子丹朱,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又有庶子九人,逐渐成了郡望世族。笔者认为,王大有先生以上这些论述,或许就是人们给放勋取谥号为“尧”、“唐尧”、“陶唐氏”的主要依据吧?

唐尧在唐县建唐国

  唐尧在今唐县建唐国(侯国)有充分的根据。
  周长富裕在1984年的《河北大学学报?浅谈唐尧氏》引用众多典籍说:
  《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庆都山”。
  《水经注》:“滱水又东,经唐县故城……南城即尧封国之城”。
  《元和志》:“定州北有唐故城,是尧所封也,其地在今县南旧小清河南。”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唐县,即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
  《名胜志》:“唐县为古唐侯国,尧之始封也。”
  《太平环宇记》:“唐县西北十里旧十八乡今十乡本尧为唐侯国于此。汉为唐邑。”
  《舆地广记》唐县条:“尧为唐侯于此,汉属中山国。”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唐县?唐城:“即今县,相传尧为唐侯于此。”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标明:“陶唐氏源在河北唐县,后迁到山西汾水流域。”
  徐旭升说:“我相信陶唐氏的故地应该是在今河北唐县、望都一带。”“现在唐县﹑望都以至于行唐县的得名,全与陶唐氏有关。”
  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时代》讲得更具体:尧在今河北唐县建唐国(诸侯国)。其领地还包括:少昊氏清阳裔族皋与陶唐氏联姻,因名皋陶,居于唐县东——今安国、安平、安新、安州、文安、安次、固安一带。唐县东清风店、清苑、青县、永清、武清、昌黎,也都是少昊清阳氏居邑。唐山、唐坊、唐海、丰台镇、丰润、丰南这一带,是陈锋氏庆都及其子裔陶唐氏的冀州东北部聚居区。尧之女娥皇、女英居今河北省涿鹿县保岱乡,这里是陶唐氏北界。今河北柏乡、隆尧、尧城,是尧子丹朱领地,是陶唐氏南界。唐侯尧在唐县西设“灵山”,立文祖庙;又在饶阳设祭天中心。
  以上典籍充分说明,今河北唐县就是史书广为记载的“唐国”。四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唐县这片古老的“唐国”大地上,还完好地保存着与唐尧有关的——元代“唐帝庙碑”,清代“古唐侯国碑”,庆都山上的“尧母泉”,青龙山尧庙前的“古尧泉”(又名“尧池”、“唐池”、“尧井“),古唐侯国遗址上的五百多米城墙、尧母灵井,治所故城的古城残墙,北洪城的记载尧之子丹朱曾在此居住而名“丹朱城”的明代碑;有为纪念唐尧圣迹而改名的山川——尧山、唐岩山、唐河、马溺河;有“尧封国之城”长古城及邻近的“大白尧”、“小白尧”(原名“拜尧”),唐尧嘉禾山拜嘉禾马溺河溺水伏上岸的“伏城”(原名“伏亭”)等村庄;有《畿辅通志》、《清?唐县志》记载的唐尧故事——唐尧求贤人许由出山的“寻贤处”水云洞;有《搜神记》记述的——药师偓佺仙人“赐仙药予尧”处赵庄槐山及上面三千多年树龄的古槐;有开头语都有“尧封之地”的古碑遍布唐县山川名寺;还有近年庆都山上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镰,山下南水北调渠线发掘的夏代古村落遗址和“城市垃圾”,都是对史书记载“唐尧在今唐县建唐国”的有力佐证。

唐尧在唐县称帝

  公元前2366年至2357年,是唐尧兄帝挚执政微弱的几年,也是唐侯在唐县日渐德盛的几年。其时,气候酷热干旱到了极限,烈日当空,河干泽竭,*木焦枯,山东半岛一带的东夷氏族大乱,各部落酋长争位,族群纷纷向唐侯国冀州移民。政乱天灾,直接威胁到唐尧的生存空间和王侯地位。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穑,杀*木,万物焦枯,民无所食”。实际上,十日并出是一种假日现象,一日真九日假,这是地球气温升高到极限产生的灾变天象。陈锋氏巫女丑看到这种天象,深知毁灭性灾难就要来临。为了求太阳神祖灵护佑,女丑东赴海求雨,被东夷族十日炙杀。这引发了内陆陈锋氏族与东夷十日氏族间的战争,帝挚不能制止,唐侯尧乘势起兵去东夷征伐。
  唐侯尧在唐县灵山文祖庙祭祖后,与安国的皋陶部会合,率师众于饶阳告天、誓师,又南下与丹朱在柏乡、隆尧、尧城会合,至山东德州与东夷天文大监大觋羿会合,统编为唐军,击杀了十日氏族,驱逐了帝挚的母系亲族,剪除了可与唐国抗争的东夷酋长长老,大获全胜。于是,为了使人们永远记住这次胜利,把主战场菏泽与单县之间的两个地方命名为“定陶”(平定于陶)和“成武”(成于武),把德州之南、临清之东、晏城之西、茌平之北缴获大风氏风伯的战场命名“高唐”和“武城”。
  唐尧在山东半岛和豫北冀南的决定性胜利,把唐侯国周边的骚乱平定下来,居住在太行山南麓的各氏族也纷纷归顺唐尧。唐尧班师回唐县,帝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为天子,称帝。又命羿总理兵权,乘胜继续征剿山东、苏北一带的不规氏族,追至洪泽湖、高邮湖、太湖一带,使东夷等氏族归服。(资料主要引自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尧帝初都唐县

  随着唐侯国境域的迅速扩大,各地氏族部落仰慕拥戴,唐尧成为天下的共同首领,于公元前2357年职能王位,国号陶唐,都唐县平阳。平阳取名,为平定天下之义。
  唐尧称帝后于灵山告天,立中天建木,示天下之中。择吉日,又东封泰山。制定爵位分封有功贤达——封羿为射正,总理兵权。任命羲氏、和氏两个宗族为四岳分掌大山纪历,于东西南北四灵山上设天文台,观测日月星辰,制定文祖连山历法,传《连山易》;制定年历,凡大年366日、小年365日,三年置一闰月,以正四时;使百姓耕种有所依,百官为政有所据。 又封契为司马,后稷为田畴农正,夔为乐工,皋陶为大理,共工为工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伯益掌驱禽,鲧为水正,鹳兜、彭祖皆为侯伯。众功皆兴,九族亲睦,诸侯百姓合和,事理昭明。
  唐尧又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各置州牧,总理州内各氏族。又根据各地物产建立了平准制度,确定各地纳税和朝贡的标准,使各地经济均衡发展。对州牧进行三年一考绩,五年一巡狩,行先帝之制。
  唐尧又改建木为谏木(又名诽谤木),立于道路十字路口,以表王者纳谏,又作指路标;立于王宫大门之前,谓“望君归”;立于大门之后,谓“望君出”。又置谏鼓,陈于王宫门前,敢有进谏者,可击鼓入宫堂,向尧面陈直谏。尧又有进善之旌,意在广开言路。
  唐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不敢瑶台九累,而居白屋,服大布,食粝饭菜粥,乘素车玄驹。他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终日谦谦的人文精神,提出了以龙为象征的文化精神。他完善了家庭与宗族的制度,推行远源和亲及与异姓和婚的风俗。命皋陶建立法律制度,规定了人伦关系的五种常礼,规定了政治身份关系的五种常规,建立了五种刑罚,制定了任用选择官员和推行教化的标准,还制定了五种爵位。在政治制度上,唐尧开创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唐尧还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游五岳。于是,尧治天下,南抚交耻,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从。

唐尧从唐县迁都山西

  唐尧称帝后,在唐地又遭洪水,华北平原一片汪洋,海水倒灌,漫过了白洋淀,唐河水暴涨,直接威胁着尧都。于是,尧帝决定迁移。被迫迁都是逐步的,据史料记载,他带领臣民和族众顺太行山东麓南下,过行唐(从唐地而来南行而名“南行唐”)、灵寿、平山、井陉,折西越娘子关到晋阳(即太原),而后又顺汾水南下霍山、临汾。在唐尧氏族迁徙过程中,族迁名随,尧帝以旧居之名名其新邑,所以,河北有了“行唐”,山西汾水河流域也有了“唐”、“唐国”、“伊”、“祁”“唐城”等地名;到临汾后仍沿用唐县“平阳”帝都名。这又进一步说明——今山西汾水流域的许多地名,以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某些地名与河北唐县的古地名相同或雷同,其源头在唐县;都是陶唐氏族随唐尧大帝从古唐地出发迁徙到各地“族迁名随”而形成的地名!
  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史界大都认同,正如《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复徙晋阳”;还如前文所引郭沫若等如是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丘菊贤、杨乐晨著《中国都城要览》第五节《唐尧的都邑》中也是这样认为:“根据诸种古籍的记载,尧都有多处,包括唐(河北唐县)、幽(今北京)、涿鹿、陶(山东定陶)、雷泽(山东永济)、冀(山西河津一带)、平阳(山西临汾)、晋阳(山西太原)、首山(河南偃师)等地。这是古代都城经常搬迁的一个例证,不过可能好些是最高统治者出巡的驻地……我们认为,尧帝封于唐,把唐作为初都是理所当然的。但他担负的是治理天下重任,建都一事非平常之事,需要亲自去查看再做决定。故有河北、山东之行,其驻足地往往为史书所录,多错以为都。只有平阳方可称为尧都,它不光是尧居此时间长,影响大,且有史可证。宋郑樵《道志五帝都》条有'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