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锋藏露和笔势收放(郑晓华)

 鸟语花香香 2013-03-04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笔锋藏露和笔势收放(郑晓华)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传统书学中一个流传甚广的笔诀。明代书家董其昌认为它是揭示书法秘奥的“无等等咒”。在古代书法家中,最早将它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姜夔《续书谱》载曰:“瞿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关于“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含义,元代书家董内直曾作如下解释:“无垂不缩,谓直下笔既下复上,至中间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无往不收,谓波拔处既往当复回,不要一拔便去。”(《佩文斋书画谱》卷四)董氏所作解释,尚局限于字面含义。实际上,仔细咀嚼上引书论,我们可以看出,米公此语并非为解释某些具体笔画写法而发;如果那样理解,不免低估了书诀的意义。那么这句口诀的所指内容到底为何呢?明代书家丰坊在《书诀》中继之作了解释,他认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屋漏痕:唐代书家颜真卿提出的著名譬喻,以泥墙水漏之痕自然浑朴,喻笔迹混沌中含,不露锋角),言不露圭角也。”清代书法家梁同书也认为:“痛快沉着,唯米公能之,即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妙谛,亦即古所谓‘藏锋’是也。”(《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

    笔者以为,丰、梁二人以书诀精髓在“藏锋”,这种理解也是不准确的。首先,我们看米芾本人书法,米芾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得四面。”他的书法善用锋角在宋四家中可称为最;从创作上来看他根本不以“藏锋”为然。(图一)其次,我们看书法笔法,藏锋“屋漏”式的线条,诚然是一种很有境界的线条;颜真卿的《祭侄》、《争座位》二稿(图二),可谓这种笔法的成功典范。但平心而论,中国书法书体众多,风格多样,又岂“屋漏”一种笔法所能涵盖?至于书法风神,又岂一味“藏锋”、“不露圭角”所能创造?以“藏锋”、“不露圭角”为作书之无上秘诀,不独与米芾本人的创作状况不符,也与中国书法艺术的整个创造规律相悖;设若如此,则董其昌以此为书学无等等咒,不啻痴人说梦。笔者以为,丰、梁二人理解有误,在用错了一个字,即“锋”字。米氏所言,实当为“势”——“蓄势”、“藏势”;书法笔锋可以有收藏,但“笔势”——“力”的运动内蕴,却不能随意纵放,必须在运笔中一纵一擒蓄住。否则书法的精神气韵将大受影响。具体地说,就每个笔画局部而言,无论何种书体,无论是出锋(如楷书中的“悬针”),还是“回锋”(如“垂露”)或是“中驻”(如《兰亭》的半截捺)都须把力运到,一如卫夫人《笔阵图》所称“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而不能肆意扫掠,写成“鼠尾”或其他破败模样。就书法造型整体而言,笔画的伸展、线条间整体力量感的运用,也必须有效加以控制。清代书家朱和羹《临池心解》指出: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操之纵之,六辔在手;解衣磅礴,色舞眉飞。董思翁云:“作字须攒捉。”即米元章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也。

    此处朱氏所列行笔诸紧要处,都是指运笔时通过不同技巧(不同技巧带来不同的运动感)的运用,造成线条运动、笔势的起伏变化,以期获得更生动活泼、更富感染力的生命意象。

   “笔势”的收放,是作书获得活泼神采的一大肯綮。它与运笔的轻重、提按、转折及墨彩枯润一样,都是书法家“塑造”书法的有效手段。传为王羲之所作的古书论名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指出:“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文中还提出,作字须“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状如算子”、“便不是书”,这些讲的实际都是笔势变化问题。书法的笔势无所不在,一笔之中,“殊衄挫于锋杪”(孙过庭《书谱》),此中便有笔势收放;一字之中,“究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此中更有笔势的呼应挽结;至于一行或通篇之中,书法的线条“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上书),千重万叠、千吟百唱,一如变化无穷的音乐史诗;其跌宕雄壮之势,正是书法笔势综合妙用的结果。(图三)

    笔势收放,对书法创作来说非常重要。《翰林粹言》指出:作书“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须求生动”。书法的“活法”和“生动”来源众多造型技巧的运用,而不善收放绝对难成大手笔。用笔的藏露,也是“笔势”经营的路径之一。书法要求得字字精神,在笔锋藏露上也须非常谨慎。因为书法造型“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笔势论十二章》),其微妙处真正是“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张怀《书诀》)。用笔露、藏,属于两种具体用笔技巧。藏锋含蓄,露锋俊放,古人作书,往往参用之:藏其锋以包其气,露其锋以纵其神。但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露锋”笔锋虽露,但“神”与“势”却必须蓄住,否则飘浮,即为败笔。用锋藏露,书家各有习惯;不同书体,倾向亦多不同。古法书中,篆多用藏,隶正则藏露并用,行草则露多于藏。一般书家作书,都主张藏露交用,使笔墨“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姜夔《续书谱》)。藏锋之法,是“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蔡邕《九势》);行笔要凝重,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以求其浑满之意;所应力避的是“以模糊为藏锋”,笔墨含混不清,写成“墨猪”状。露锋之法,或入或出,亦须起落浑沉;下笔时竖画横下、横画竖下,避免率笔直落。收笔时,要缓提渐起,直至锋直锥立,力收之;既要避免出芒尖,也要力避放笔横扫而出提“破锋”。

选自《书法》2006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