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金莲:到底该爱还是该恨?

 wgs9007 2013-03-05



潘金莲:到底该爱还是该恨?

 

 
 

 

潘金莲,这个生活在宋朝时期的女子,大家不会陌生。因为和西门庆的一段风流史而导致杀身之祸,最终得到了她应有的归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对潘金莲这个人物的争论就很是风行,而这场争论的实质其实是人和人之间价值观的碰撞,同时也是现实和历史不同价值观的对抗。

  今天,之所以又把这“潘金莲”唤出来,是因为最近某演出团体排演了一出戏——《潘金莲》(主创人员自称是潘金莲本戏)。戏中是这样的情况:大宋年间,有一贫苦出身的女子潘金莲,从小双亲早亡,此女子为了葬父而自卖自身,到了本地财主张大户家当了丫鬟。当潘金莲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少女之时,张大户便萌生占有之心,潘金莲誓死不从。张大户恼羞成怒,就把潘金莲嫁给了长相极为丑陋的武大郎,不过潘金莲夫妇日子过得倒也安然。而随后大郎之弟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这颗本不平静的心从新怦然一动,竟对小叔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伺机百般引诱,最终遭到武松的断然拒绝,大伤芳心。在潘金莲极度痛苦的时候,与西门庆在有意无意间邂逅,二人终成令人百年唾骂的苟合之事。但好景不长,其奸情被武大郎发现,家庭的裂变迫在眉睫,奸夫淫妇密谋最终将武大郎用药毒死。故事的结局是,武松回到家中查明情况,怒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替兄报仇,潘金莲的一生结束。

  从情节概况上来看,大家也许认为这没什么呀,不就是《水浒传》的武二杀嫂和《金瓶梅》中的一些片段吗?但请注意的是:戏名就是《潘金莲》,是这个为历代人们所不齿的女人,而还没见过哪个人们眼中的“坏人”可以堂而皇之地作为文艺作品的名字(宣传导向的主体有问题);戏中有大段潘金莲的唱腔,极具“煽情”——表示自己是多么命苦,与武大郎过日子是多么的压抑,对武松是多么地一见钟情。据说把台下的老头老太太都唱得流了泪!

  可悲啊!哭什么哭?

  你是同情潘金莲呢?还是嫌武松杀错了她?她做的事不该杀吗?就算武松不该杀她,法律也不会饶过她的,更不用说良知和道德。如果人们同情潘金莲的被杀,那武松就决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是杀人犯,面目可憎。然而事实是什么呢?武松还是英雄,潘金莲还是弑夫的淫妇,无可争议。令人疑义的是所谓《潘金莲》“本戏”的创作者为什么要把戏排得让人“哭”呢?是不是在混淆人的是非观呢?

  据了解,创作者在豪言壮语地极力推崇“人性至上”。说潘金莲她也是人(实际是在帮人们理解她动物性的一面,非人性美的一面),认为她做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实际只是现代人可以理解,非古人可理解),并反复强调我们不能用封建的眼光来对待潘金莲(违背人伦道德的事就是现代?!)。

  哈哈,哈……如此之类的创作者同志,你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你在哗众取宠,还是抓某些人内心深处的阴暗和好奇?

  我们不仅不应用封建的眼光看待潘金莲,而且更应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包括已植根人民群众心灵很深的文学作品),我们让一个穿着宋朝时期衣服的人,长着一颗21世纪现代人的心,做着我们的事,何其滑稽啊!历史有它特定时期的价值评定观和道德观,我们可以与它大不一样,但我们决不能去跨时空地要求古人去怎么样,即我们将它按自己的想法去演绎。如果历史可以改变,那也决不能称之为历史。历史文学作品里,也同样蕴涵着本时期的价值评定观和道德尺度,也就是说,《水浒传》等等古典小说里人们已给了潘金莲等一个定义——这是客观定义;现代人把自己的想法注给潘金莲——这是极主观的表现,而非“具有时代性”。但我们有的现代人,硬是要闯进历史里面,把较有某种卖点的潘金莲拉出来,重新包装一下作个秀……说实话,潘金莲如果在天有灵,她都羞于出来露面!

  所以,对历史我们要站在历史上看历史分析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决不要给历史换一颗现代的心脏,因为这不是在替古人担忧,就是开古人玩笑,而给后人留下的却是错误的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