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礼”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06
说“礼”
许一新
  许一新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政坛呈现出一派“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新气象、新风貌,一场始于“车轮、舌尖、简约”的八项作风革新,激励各地政治清明,令各级党政部门迅速跟进,纷纷制定配套“细则”。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其含义主要包括“礼物”、“礼仪”、“礼意”等三个部分。进入阶级社会后,“礼”也随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功能,并随着封建体制的逐渐完善演变为制度上的一套系统。“礼”强调等级,即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更多还包含了孝、慈、恭、顺、政、和、仁、义等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东汉刘熙《释名》:“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宋儒朱熹讲:“礼,谓制度品节也”。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使人“知自别于禽兽”而走向文明社会。

  进入现代社会后,礼仪文明脱离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原其礼仪和道德修养的本意,礼即德义,用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而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规范。但近年来,本已返璞归真的“礼”又有了些不能称之为发展的新变化。

  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个“礼仪之邦送礼网”,其宗旨是“以礼仪文化的物质形式——礼品为载体,传承弘扬华夏优良礼仪文化”,其服务观念是“送得轻松,收得满意”。“礼尚往来”固然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礼记·曲礼上》就有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也就是民间所看重的“还礼”,讲究“礼不过月,债不过年”。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对“礼尚往来”这种市场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没有指责、揣测之意,我只是想从这一现象中点明的是,如果抛弃了“礼”中的恭敬、答谢、回报之意,单独将其物化为“礼品”这一特定形式,把本应是真情实感的精神交流变作借他人之手的物质往来,那是否将礼仪文明变得有点庸俗化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