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丰慧:改革油价形成机制越透明越好

 指间飞歌 2013-03-07

■ 一家之言

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时,“该升就升,该降就降”的基础是定价调价更为透明和公开。

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计划把周期能够调得更短一些,准备取消4%限制,该升就升,该降就降,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

国内油价备受诟病,定价机制是主要原因。但客观地说,“22个工作日+4%”的现行定价机制,已经比过去进步很多,起码“有法可依”,消费者也能初步判断出什么时间要调油价了。

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发改委主任张平说:一是周期太长,不能够及时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动的情况;二是变动幅度达到4%,造成国际油价变动不能够及时反映到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上来。依笔者看,还有一个最大缺陷是透明度不够。

从200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24次,其中15涨9跌。受国际油价影响,2012年国内成品油价调整频繁,经过4涨4跌后,油价曾逼近年内最高价格。这里面无论上调还是下调都存在着过程、细节、影响因素以及计算依据不透明的问题。

比如:去年我国自己生产的原油是2亿零400万吨,进口是2亿8000万吨,我国石油海外依存度58%,而国内供应为42%,国内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市场采购的价格,那么,定价机制是不是完全依靠国际三地油价变动而调整,国内低价供应的42%石油是否综合考虑进去,是如何折算的呢?此外,在计算三地油价变动时,这三个地方各占多少权重?有没有考虑汇率的变动因素等等,都应该给消费者一个透明公开的说法。

因此,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时,“该升就升,该降就降”的基础是定价调价更为透明和公开。否则,我们不免担心,在取消4%调价幅度限制后,是不是意味着调价涨价彻底失去了标准和尺度?会不会出现想调就调、想涨就涨的情况?

□余丰慧(河南 财经评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