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志华:抗癌路上,太极拳伴我同行

 兴安书馆 2013-03-07
 
汤志华:抗癌路上,太极拳伴我同行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以上是我演练的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还松得不好,沉不下来,实腿落地没根,虚腿不灵,手上还带着本力,时而断劲......但在绿树环绕的小区花园里,静下心,练上一套拳,是我每天最最快乐的事情。它陪伴着我走在抗癌路上的日日夜夜,带给我无限乐趣。我相信,练拳对我身体的益处是药物所不能代替的。这一切的一切,要感谢我的师傅,北京华园武术培训中心主任李亚萍。

    练了十多年国家规范套路太极拳,大家都有说我的拳漂亮,后来才发现,那只是花架子,肩沉不下来,胯松不开,用的全是本力,膝盖也因方法不当,练出了一个膝窝囊肿。

    2010年底,有幸成为李亚萍老师的学生,专心学习老师传授的杨式传统42式太极拳。几个月后,却因摔伤引起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三个月后,胯、膝、踝几大负重关节严重退化,腿抬不起来,下不了楼梯,自己穿不了袜子,像正在学习走路的小孩一样挪动着。

    等了这么久,毕竟站了起来,我练拳心切,想起老师常说的从下往上松,水往低处流先松下来,站稳了练上体,接着一步、两步.....慢慢地迈开步子,终于这些关节都恢复了功能,但至今脊椎受伤那部位还是僵硬的。

    2011年12月底,我确诊得了晚期肺癌,我把一切重担都交给天父,仍然练我喜爱的太极拳。因为在生病之前,盼了许久的李老师南下广东,刚一招一式地指导我,我还来不及细细地领会呢!早晨,在医院的小花园,挂着个引流瓶,陶醉在拳里的那个人就是我。我必须把老师所说的记在心里,落实到身上,这段时间主要是在修正拳架。

        李老师对拳经拳论研究极深,拳架、推手都是一流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奥的拳论在她的教学中变得简单、容易理解了,对学生的点拨总是那么及时中肯。我和她虽然接触时间不多,但她每次给予我的指导,都可以使我往前跨一大步。 

    2012年2月底,李老师率队到香港参赛,特地拐道到中山看我。赶紧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请老师指教。老师继续为我修正拳架。她说拳架就是要在理解中不断修正”,她告诉我拳论里有一句话: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间求之。”必须重视这个“间”字,教我怎样正确用腰。我感觉按老师的话练拳,腰部是充实的,且由腰脊带出的上肢不飘。还纠正了我拳式到终了时丢了腰的毛病.....最后,她跟我说,“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肩松下来了,但劲还滞留在胯上”。

     怎样才能松胯呢?还是从反复看老师的拳架入手。看她的拳总会忘了时间,她两腿的虚实转换、进退总是那么轻松、沉稳,全身上下总是那么协调。渐渐地,似乎有了一点感觉.....这段时间,我还在化疗,有时入院,有时出院,但心思都放在学拳上。

     2012年6月7日,是我学拳生涯中最最快乐、最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李老师从北京到广东来,蒙她不弃,我正式地拜她为师,成为她的徒弟。我的心中充满喜悦,什么病都忘了。

    当今社会中,涌现出大批太极拳大师,带领着许许多多的太极拳爱好者考段位、拿奖牌,在这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有识之士呼吁着,太极拳浮躁何时了!担忧着,太极拳路向何方?

    而跟师傅学拳中,师傅的严谨、务实,脚踏实地,谨守拳论,时时刻刻不忘拳论让我心里踏实。

        师傅的教学从不急于求成,她先为我拍了录相,和我一起从录相中找毛病。摄影机里我拳式的毛病暴露无遗,弓腿时后腿没松,屁股撅了起来;肘底捶、倒攅猴终了时还往下压,屁股掉在后面......师傅一招一式地指导我修改拳架。并在42式拳的基础上,教我练108式杨式太极拳,在教拳式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为我灌输拳理。她说我拳式里零零碎碎的东西少了,可以加点东西了。我告诫自己,是少了,不是没了,必须克服。她说学拳式很容易,学‘功夫’就要耗时间,说是十年不出门的啊。”

     有人说“阴阳是太极拳之母,松柔是太极拳之魂”,师傅关于虚实、松柔的论述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她说:“松沉、松沉,松了才有沉。但是切记:不要把将体重下压当作松沉。劲力下沉,分出虚实,有上下的虚实,左右的虚实,前后的虚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会虚实变化就会有内劲生出。”

     她强调上虚下实,她说“行云流水的另一层意思是上虚下实。上如行云虚无飘渺、变幻莫测,下如流水避高趋下,无孔不入”

    有的太极大师教学很注意手的力点,这是太极拳的内容,太极拳如果离开了技击,就脱离了根本。但对于绝大多数还没松下来的拳友是拔苗助长了。手上带着力,不懂得松沉怎能懂得听劲,不懂得听劲,一旦接手马上就吃亏。我感觉练拳时如果过分注意手的动作,劲就上来,气也上浮,上不虚下不实。

    以前练拳弓步时脚跟一落地就把力压在膝盖上,坐腿时不懂得先松胯,久而久之,把膝盖练伤了。儿子还为我操心“妈,您这么喜欢太极拳,去做手术吧,把膝窝囊肿切除了”......

    师傅告诉我:“虚腿渐实,实腿渐虚。太极拳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是重心的移动,必须同时完成虚实的转换。”她还说:“无论进步或退步,脚尖或脚跟落地,全脚踩实膝不着力,把劲力松落到地下。”

   在她的指导下,弓步时脚跟落地后松松地放平脚掌,松松地打开膝关节,前脚掌着力后,松开后腿,弓腿的膝盖是向上松开的,与我原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实腿碾脚,虚腿的胯托起实腿的胯,在腰的主宰下,膝关节领着脚掌轻贴地面碾转,很轻松。现在我的左膝窝囊肿仍在,但不会象以前那样一练拳就增大、疼痛,两膝关节虽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可也不疼痛,不影响我练拳。

    师傅还说实腿渐实,虚腿渐虚,由一侧的沉而产生另一侧的灵。”我感觉实腿的劲力松落到地下,涌泉穴与大地接吻,另一只腿可以轻松地起来,实腿承重也稳稳当当的,不轻易受伤。否则,步伐不稳很容易伤脚。师傅总是说,准备好了就...... 这“准备好了”我理解为是否劲力已松落,就如踩在梯子上,梯子一定要稳稳当当地放好,否则安全系数就下降了。

    有人认为,练太极拳会伤及膝关节,但我感觉,只要练拳腿用得正确,缓慢、有弹性的太极拳运动不但不会伤及膝关节,对于防止和缓解承重关节的退化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澳洲、美国和亚洲的多份医学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打太极拳有助老人走路时保持平衡,使肢体关节更灵活,因而能有效防止跌倒。

    师傅说“练拳还须从松柔入手,至松沉后分虚实,上下的,左右的,前后的虚实,掌握太极拳的用力方式,打通体内通道,使内劲贯通,如水一般自由流动,然后自渐轻灵,神意气合一,知己知彼,懂分寸。至于发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可强求。”

     而松沉谈何容易,先辈杨澄甫先生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 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 可见,太极拳的松是何其的难啊! 

    看师傅打拳那么轻灵、沉稳,象行云、象流水,气势又是那么磅礴。我也学着放松,却怎么感觉软绵绵的,原来是懈了。师傅说练拳时不是外形上的东西,而是内里的劲力向下松落,就好像水管里的水向下流而水管是不动的。”“象水葫芦,越往下压,它越向上”,“又象煮水饺,刚放下去时沉在锅底,水饺充了气就会浮上来”,师傅的讲解既生动又形象,让我受益非浅。

          师傅有时让我看其他人打拳的视频以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说:这是师傅给的作业。师傅说“是,眼光的提高也是拳提高的一部分,先会看,再会练 ”。我理解师傅的苦心,虽然我只能看表面的东西,内里的还看不懂,但我感到很幸福。

    师傅的教导象雨露滋润着我,在练拳中想着师傅的教导,渐渐地,感觉脚步可以慢慢地移动,独立步可以站得稳了,两手也有了气感......师傅告诉我“最终要练出的是松柔、轻灵,有弹性,连绵不断拳架。”我感觉越来越难了,怎样使脚下沉而有根,上体轻灵而不飘?  四肢、上下、左右怎样说上话?怎样由内而发,由内而收,眼神的虚实变化 ...... 实在是太难了! 

    太极拳大师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

    网友宝祥老师得知我拜李老师为师后,给予我的留言是“拳如行路,有了方向就不会迷失!”

    我感谢神!为我关闭了一扇门,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我知道武德高尚、拳理精通、拳艺高超的太极拳明师难寻,但如今我拥有了,能不感到幸福吗?

    我也想告知正在学拳的朋友,择师最重要,要择的是明师,而不是名师。

      师傅经常告诫我:学拳是一条漫长的路,不要心急,一切顺其自然。这段时间,我还把师傅的拳传授给身边的几位朋友,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生如果没有追求,就会黯然无光。抗癌路上,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每天的追求中,我获得了快乐!

    感谢师傅和一切关心我的人!祝您们一生平安!

    正值教师节来临,这篇日志送给敬爱的师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