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书籍——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是贤者经验的注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这窀穸——知识的渊谷,学术的地层宫殿,人类的盛世文明,在字里行间留下了淋漓尽致的印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此乃宋代皇帝赵恒的《劝学》诗,道出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主题。之所以然,古时儒生们大多,誓以读书能知天下而自傲,以读书能经世致用相标榜。 朱熹的《观书有感》曾诗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夫子把书本比作半亩方塘,原宥书系长方形,所以称“半亩”;把书开启,彷如打开一面镜子,天上地下任你遨游;若问方塘的涓涓流水,哪来这般清澈,那源头活水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全然由书上流来。如此精辟以诗喻理,含蓄的内涵不外乎古人告白天下: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人们心灵的故事多由书集成。 古云:“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源”。由此可看来,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展拓,心灵和思维成熟与否,大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尽管从古到今,有的人把爱读书看做“用无聊的时间去换取欢乐”,有的人惶惑于将自己爱读书视为,对涉世的无奈。尽管对读书众说纷纭,但对“学以致用”这一现实是谁人也置否不了的。 老子尽览周朝书馆之典藏,力著《道德经》;纵横家苏秦锥刺骨,苦读《阴符》,终连横六国;诸葛潜身修学,知天文兵理;张良复读《素书》,六献奇计,为刘邦立大汉社稷,功勋卓著。举凡史上这些“学以致用”的典范灵光,足以说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但是,置身人生有限书海无涯,苟且于时下面对夕阳的吾侪,让一己“学以致用”的;莫过于读书能企及人的睿智,读书能让人健康长寿的秘笈了。 当今,散见于报端的资料显示,人的聪明睿智,与读书的时间的早晚,读书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下,有着最最直接关系。 联合国《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指出:人类生命的前四年到第八年之间,系语言能力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至晚从十二岁到青春期之间,必须养成读书的兴趣,否则会严重影响人一生的智力发育,否则会悔憾终生。聪明的犹太人,为激励孩子读书,母亲给孩子读《圣经》,每读一段,就让孩子舔一下蜂蜜,这种“甜蜜阅读”是打小就启发孩子,书甜如蜜。知道了这般读书攸关人成长的经验之谈,就难怪如今被国人如此迅速接受,削尖脑袋,省吃俭用,即便倾家荡产,毁了自个儿,为了付诸子孙们早期教育,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 记得清朝袁枚在《随园诗话》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言下之意纯然系启示世人,读书要动脑,要善于琢磨,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让你当“看客”,旨在让你通过读书,从中嗅出营养品的味道,力求博览约取,吃到“胸中书传有余香”,最终变“书者,舒也”。“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菜根谭》所言将读书说的更惟妙惟肖,让你读书要读到手舞足蹈的地步,才能领悟书中真正的意旨和乐趣,才不会受到书本知识的拘囿。至此,本人可以断言:读书,只有在泛读精取的境界下,体验古于今、中与外、情与理的匆匆嬗延,体验他人与一己心灵的超迈,并通过阅读沉静内心,释神寂志,达到忘我忘物、恬淡自适的境界,达到人与书中情景共鸣、书与人共交融共涵泳;终极,以致身心归宁,有感而应,随之任何烦恼、纠结、牢骚与无奈都会抛之九霄云外,随之血液缓缓地循环、新陈代谢的渐近趋强,精神爽朗、健康长寿岂不不亦快哉!不亦乐哉! 更具魔力的是,当下在一些欧美国家,“读书疗法”盛极一时。“读书处方”给求道者提供的文学、科技、娱乐、史料对治疗抑郁、烦躁、失眠、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等病症,还真管用。特别值得发扬光大的是,读读古籍,吟诗朗诵,方能让人放松情绪、锻炼呼吸、降低血压、减轻肥胖之症状。哇塞——如此之读书受益,乃天地养生之妙谛,可谓无以言表。这真是: 胸中书传有余香,千舍百品嗅断肠。 吟来知贵不知价,闹市招摇卖栋梁。 献给癸巳年“三八”妇女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