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江南,梦里梦外乌镇都是一首诗

 笑熬浆糊糊 2013-03-08



    离开杭州,我们来到乌镇。今天游览的是乌镇西栅,与前几年看的乌镇东栅不同。听说乌镇范围比较大,分别有东栅、西栅和南栅、北栅,目前先后开放了东栅与西栅的景区。
( 转载请注明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



    乌镇西栅是近年在开放了东栅景区之后开发的新景区,与东栅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全不同,据说投入10亿巨资实行封闭改造。目前景区内已经没有原住民居住了,每一栋建筑都用于旅游业,巷子两旁店铺的分布也严格控制,给游客一个比较新鲜的感受。



    乌镇东栅从建筑物的外表看,江南水乡的风貌保留得相当完好,河畔石桥、街巷民舍等老建筑韵味依旧。景区内没有店铺林立,听不到烦躁的商贩叫卖,河面也见不到快餐饭盒与塑料袋漂浮,秩序整然。在景区内感受江南水乡风情,悠然自得。



    但是细细观察,才发现内里乾坤。别看河边这些古朴的民居,外表与过去并无异样,其实内部已经改建成相当现代化的酒店,冷暖空调、沙发床垫、小厨房、独立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住进里边,完全没有水乡旧民舍昏暗潮湿、霉味扑鼻的不良感觉。



    游览乌镇西栅,一定要在这里过夜。如果不在这里住宿一、二个晚上,那是白搭。因为西栅最引人的时分,是“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光景。前几年到东栅景区摄影时,对乌镇并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它跟其它几个所谓“江南古镇”一样,商铺成行,游人如织,商贩叫卖吆喝不绝于耳,犹如一个廉价大卖场。( 转载请注明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



    我们挑了一间编号为“55栋”的临河民居住下。这里的每一栋“民舍”,都安排有一名原住民“房东”,负责房间卫生和饮食服务。在西栅入口大堂办好入住手续,服务生就会把行李准确无误地送到你的房间。你可以坐船与电瓶车,或者信步漫行,找到你干净舒适的住房,“房东”的小厨房随时为你提供味道纯正的“江浙菜肴”。



    乌镇戏院每晚都安排有评弹艺人演出,我虽然没有全部听懂他们的方言,但喜欢这种吴侬软语低吟浅唱的韵味。吃过晚饭早早来到戏院,坐在前排,细细欣赏这位艺人弹唱委婉动听的旋律。



    听过苏州评弹艺人弹唱之后,到河边观赏乌镇的夜色灯影。说起桨声灯影,自然想起90多年前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畔、夫子庙前。 但如今那里高楼林立,早已成繁嚣闹市,难以萌发思古之幽情。只有在这乌镇西栅的夜晚,还能穿越时空,找到一点当年的小资情调。



    我们每人花了60块钱,租了条小艇,在河上轻轻地荡漾起来,沉醉着船家摇橹“依依呀呀”的桨声。此情此景,如果船娘好像锦溪古镇的那样,用苏州调子清唱一曲《拔根芦柴花》,那就再好不过了。



    高达50多米的白莲塔,是乌镇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宝塔外边就是京杭大运河。乌镇是唯一与运河相通的古镇,如果晚上从杭州坐船前往苏州,船过此地,被灯光照耀得通体剔透的宝塔会告诉你:乌镇到了。





    夜色渐渐深沉,寒风一阵紧过一阵。河上的游艇与岸上的游人纷纷消去,乌镇又回复一片静谧。我也回到暖软的“55栋”临河民居,体味梦想多年“枕水而眠”的感觉。但愿晚上做一个美梦,梦想自己在这水乡当上一名“隐士”。  



    “枕水而眠”的感觉实在妙不可言,一夜无语,无梦。当生物钟把我从深沉的睡眠中唤醒的时候,河边传来了小艇轻轻的桨声,窗户缝隙也射入一线线灰白的晨光。



    伸手推开床边的窗户木板,窗外的石桥瓦房,早已沉浸在和煦的阳光之中。桨声和小鸟啼鸣,此起彼伏,好一首水乡晨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再熟悉不过的诗句,瞬即浮现出眼前。



    我连忙简单地梳洗一下,捧起相机就出门“扫街”。十年前在周庄就有个经验,早上九点过后,成群结队打着小旗的旅游团,把古老的小巷塞得满满的,寂静的小河,热闹得像北方的庙会。你昨晚感受到的兴致,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透过镜头,乌镇无论是小巷横竖的石板,还是河面粼粼的微波,都披上一层玫红的金晖。





    江南叫得出名的几个水乡古镇,几乎都走遍了,如此幽静整洁,如此透净的晨光,还是不多见。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光明媚”吧。



    轻轻徜徉在这静谧的古镇小巷,石板几经踩踏偶尔发出低微的声响,犹如手指滑过键盘的琴键,聊发起人们难以言喻无边的思绪。尽管这种环境是用钞票围出来的,尽管这种氛围不是社会的常态,但得到城市人不倦的追捧,说明它还有不息的生命力,说明人们的情感,还延伸着文化的传承。



    不要看这一石一板,几百年来默默无语,承载着来去匆匆的乡民,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历史的色晖。只有你静下心来,才可以觉察到,表面冷冷的石板,仍然充满暖暖的气息。



    弯曲的古巷,斑驳的墙壁擦身而过。这边想暂离尘世,那边又掉进丰子恺笔下的一条《陋巷》,“ 一条坍圯、龌龊而狭小的弄”。眼前浮现的,尽是他画笔里身穿长袍短褂的妇人小儿。过去阅读丰子恺散文,欣赏他的漫画,味道全然没有今天的所见所闻活灵活现。



    虽然这家邮局经过精心的修葺,但修旧如旧的思路,再挂上民国时期古老的的牌子,很容易给人们视觉上的误导:恍如隔世。





    或许小河两岸老建筑保育得比较好,风尘依旧;又或许春风未绿江南岸,树干还没吐出新叶,就是来到河上,依然感受到古镇沉长历史的沧桑。





    相比不少地方肆意拆除年代久远的真文物,再用水泥、钢筋、仿古瓷砖堆砌出整齐划一的“假文物”,人们更加爱恋乌镇西栅。在这里,伸手可以清晰地抚摸古老的年轮,把握历史延续的脉搏;轻轻一吸,或许就是几百年荡漾着的气息。



    一位年轻的女孩,冒着寒风早早蹲在这家店铺门口。不象是徘徊不归的“流莺”,更不象是外地游客。应该是这家商铺的服务生,在寒冷中等待新的一天开始。继承历史的文化,需要多少人坚韧地守候。想到这里,不知道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产生由衷敬意,我把乌镇晨光最后一张照片,不假思索的留了给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