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天下小粮仓 2013-03-08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2012年12月10日 09:23   中关村在线 微博    评论(21人参与)

  记得在笔者还上高中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对于智能系统的定义还比较模糊,认为只有拥有多任务处理能力才算智能,比如当时大热的诺基亚智能手机,它能够 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如今,三大平板智能系统Windows RT,iOS与Android均拥有此功能。它们谁的体验更优,谁的操作更人性化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此笔者找来三台典型机器进行多任务比拼,它们 分别是微软Surface,三星Note10.1与苹果新iPad。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多任务处理功能在平板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它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应用间随意切换而不用将其关闭。一个最为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在平板上打开外文阅读应 用时,突然有不懂的生词,我们可以直接切换到字典应用将其翻译,然后再切换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机身处理器和内存都承受着同时运行两个应用的考验,而三大 平板系统谁能将多个任务分配的好,便能获得宝贵的系统资源以及续航时间,所以每个系统都对多任务处理能力下足了功夫。

  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人们希望在平板上使用多任务处理功能,因为这样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使用效率。一个简易的多任务切换方式将会提升用户体验,平板的三大系统为了使自己更易用,都在寻找一种简易且实用的多任务切换方式,那么谁做的更好呢?

  新iPad切换方式

  iOS系统自4.0版本开始支持多任务功能。目前新iPad实现多任务的最简单途径是利用四根手指向屏幕上方滑动,调出多任务菜单。在多任务菜单中,之前打开过的应用会在这里以图标的形式展现,点击不同图标便能进入不同应用,从而达到切换任务的目的。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新iPad采用四指轻扫唤出多任务菜单

  新iPad还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切换应用。我们仅需利用四根手指向屏幕的左侧或者右侧轻扫便能切换到曾经打开过的其它程序。

  Note 10.1的切换方式:

  Note 10.1的多任务切换相对直观,在系统底部的状态栏专门设计有一个多任务图标,用户仅需要点击它,便可以在屏幕上看见所有打开的应用,它们以应用截图的形式展现。这个多任务图标会一直固定在任务栏,随时为用户待命。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Note 10.1采用系统按键唤出任务菜单

  值得一提的是,Note10.1上还实现了Android全新的多任务方式——分屏多任务。这种方式可以让平板在一个屏幕上同时对半显示两个程序。但这种多任务的方式有一个局限性,就是仅支持指定的程序分屏运行,所以随意性较差。

  Surface的切换方式:

  Surface采用Win RT系统,它有两种切换任务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一根手指从屏幕左边缘向中心拖动,当释放手指后便会切换到最近打开的程序。另一种切换程序的方式同样需要用 一根手指从屏幕左侧滑动一定距离,然后再滑回屏幕外,从而呼出多任务菜单。在多任务菜单中,会显示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截图,点击便可进入相应程序。多 任务菜单最多可显示7个程序,当打开超过七个时便会顶替最早打开的程序。

体验的较量 三平台多任务切换方式比拼
Surface采用单指拖动切换任务

  Surface所采用的Win RT系统也拥有分屏多任务功能,并且比Note10.1的更佳强大,它支持所有在Windows UI下的应用程序进行分屏显示,屏幕拥有大小两个供用户选择的区域,用户把应用拖拽到不同区域便可显示。

  三平台切换方式比拼总结:

  不管是新iPad的四指轻扫,Note 10.1的多任务菜单还是Win RT的单指滑动,我们可以看出每家厂商都在努力将切换操作设计的得更简单实用。

  从笔者的实际体验来看,新iPad的操作方式足够简单,但关闭应用程序的方式较为麻烦,需要用户调出多任务菜单,长按图标进入关闭模式,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任务关闭。

  Note10.1的多任务切换方式非常直观,但想要切换另一个程序则需要点击多任务图标,然后选择相应程序两个步骤才可以实现,这一点不如iOS的四指轻扫与Win RT的单指拖动来的简单。

  Win RT系统于今年10月26日发布,相比iOS,Android系统,它迟到了2年有余。但这也使其即吸收了iOS简单的多任务切换优势又拥有 Android系统强大的分屏多任务功能,这也许就是后来者居上的好处吧。所以在这一轮比拼中,微软Surface胜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