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傳統點心小吃【圖文】

 還舊樓主. 2013-03-08

 

        阳春面
 
        所谓“阳春面”,原指一种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称“清汤光面”,是旧时上海最大众化的面点(也可作主食)之一。后因商贾人等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此面制法简单,在酱麻汤碗里盛上滚烫的面条,缀上碧绿的点点葱花即可。很多人在谈及上海的大众化早点时,往往将阳春面等号称“四大金刚”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联系在一起,并同时将他们归入平民早点一类,以示其低档。阳春面又有宽汤与过桥两种。前者指碗里汤多面少,后者谓汤少面多。上海开埠以后,许多面馆对阳春面的汤加以改进,有用肉骨头熬制,也有增加鲜鱼同煮的,汤浓味鲜。沪上当时小有名气的馆子如“老半斋”、“四如春”等都是吃阳春面的佳处。
 
 

        开洋葱油拌面

  在所有海派面点里,最简单的就属阳春面和葱油拌面。或许正是由于简单的原因,真正能把这两个面做得好的人家并不多。开洋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加上烧透的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来吃。地道的开洋葱油拌面,面条有韧劲又滑爽,开洋鲜美,葱油则是喷喷香。一碗好味道的拌面在手,桌子上即使有再多的小菜,保证你看也不会看一眼。

 

        南翔小笼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是沪上著名小吃,传统名点,由清同治年间嘉定县(今嘉定区)南翔镇日华轩糕团店首创。店主黄明贤对小笼馒头的制作要求很高,小笼馒头(又称小笼包子)必须外型小巧,皮子薄,呈半透明状。馅心选料讲究,调味认真。馒头分猪肉小笼及鸡肉小笼两种,并规定猪肉小笼每两10只,鸡肉小笼每笼12只。每次卖小笼馒头之前,要先抽检一只,凡汁水不足一碟者,整批小笼概不出售。开笼时,只只馒头鼓胀饱满,逗人喜爱。入口卤汁四溢,满口生津,滋味鲜美,与姜丝、米醋等佐料同食,美味无穷。后来,黄明贤的儿子与亲戚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长兴楼点心店,专门出售南翔小笼馒头。解放后,仍一直保持着南翔小笼馒头的原有风味,深得中外宾客的厚爱,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都曾经光顾过城隍庙小笼馒头店因此被称为“上海小吃一绝”。时至今日,城隍庙里的南翔小笼馒头店仍顾客盈门,想要吃上一笼热气腾腾的、皮薄汁多的南翔小笼馒头还真得排上一会儿队呢!
 
 

        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旧上海,茶楼里的老虎灶大都有烘炉和盘炉,除了供应开水,还提供生煎和蟹壳黄给客人享用。生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粉包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内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生煎馒头除了汤汁的鲜美,底的酥脆也是很重要的,肉香、油香、葱香和芝麻香浑然一体,再蘸一蘸旁边的香醋,味道就顶级了!
 
 

        鲜肉锅贴

        锅贴恐怕算是生煎的叔表兄弟,虽然形状完全不同,但制作工艺却差不多。如果说生煎是油炸肉馒头,那么锅贴就是饺子的油炸版。在北方,人们常把吃剩的凉饺子煎炸一下,一来是为了节约,二来又能吃出饺子的不同风味。锅贴的底应该比生煎略薄一些,面皮的吃口更有韧性,里面的馅不在肉多,而在于汁美。
 


        春卷
 
        古代江南食俗,每逢农历元旦和立春日,合家团聚,饮春茶,吃春饼,贺新年。春饼是和以葱、韭等辛味蔬菜做成的,“辛”与“新”谐音,过年吃五辛(葱、蒜、韭、芥、蓼蒿)春饼,取除旧迎新的寓意。沪滨食俗,人们过年要吃韭黄肉丝春卷,是吃五辛菜,吃春饼古俗的传承。沪郊还有早春季节吃荠菜春卷的习俗。这种油炸食品具有外皮酥脆、馅心软嫩、颜色金黄、鲜香美味等特点。上海开埠后,春卷在一些小吃点心店里已常年供应,馅心花色亦有增加,以城隍庙绿波廊制作的韭芽肉丝春卷,最为食客称道。

 

         宁波汤团

  上海有很多宁波人的后代,所以上海人最常吃的汤团当然是宁波的做法。汤团有团圆、如意的意思,宁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猪油汤团的传统习惯,有首儿歌——“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说的就是合家吃汤团的场景。宁波的猪油汤团,应该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
         上海的老城隍庙内有宁波汤团专卖店。
 
 

         油豆腐线粉汤

  上海的点心店,最常见的汤一定是油豆腐线粉汤、鸡鸭血汤和咖喱牛肉汤。无论是吃生煎还是排骨年糕,有一碗清爽的汤在边上,一顿饭才算圆满。油豆腐线粉汤里只有三个主角:油豆腐、粉丝和百叶包,看上去是有点清汤寡水,但吃起来却不含糊。如果嫌内容不够丰富,就点一个“双档”,里面还多加了一个油面筋塞肉。
 
 

         条头糕 薄荷糕
 
  上海各式各样的米制糕团数都数不过来,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样,在某家糕团店门口还有这样的一首打油诗: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撑腰糕,三月清明青团要,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初五端午粽,六月十八谢灶糕,七月中元豇豆糕,八月廿四品品糕,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里来南瓜糕,十一月内冬至糕,十二月廿四糖年糕。这么多糕点里面,口味最精致的,大概算是条头糕了。用糯米粉揉和细豆沙,搓成长条状,口感又软又凝,甜度也适中。夏天是薄荷糕最畅销的季节,外观洁白如雪,上面还有星星点点的绿色,那便是薄荷了。薄荷糕甜甜的,凉凉的,吃完后嘴巴就像刚刷过牙一样,口气绝对清新。
 
 

        海棠糕

  海棠糕是有名的上海传统点心,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吃过的并不多。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像海棠花,因而得名,这和苏州的“梅花糕”是差不多的道理。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芝麻、瓜仁等,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是一种形似老虎爪子的甜烘饼,“爪”间满是枣泥豆沙。过去,它是苏浙沪一带居民的日常点心。如今,由于很少有人再去学做“老虎脚爪”,这种传统小吃已非常少见。这几天,豫园的民间小吃巡展热热闹闹,汇聚着老上海几十种传统小吃。记忆中的“老虎脚爪”重新面市,引来老少顾客竞相排队购买。
 


        蟹壳黄

  蟹壳黄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的有皮有馅的酥饼,由于外形酷似煮熟的蟹盖而得名。和生煎馒头一样,蟹壳黄也是旧时老虎灶专营的点心品种。蟹壳黄味道分外香酥,不过吃的时候要当心芝麻撒得满桌都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