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性傳真
2013-03-10 | 阅:  转:  |  分享 
  
明性傳真

本堂監察司王天君降

辛巳年正月十六日



輔佐鸞門拯頹風著書行善揚正宗

君子立德五常在學得處事合中庸



今宵乃本堂辛巳午首開琢金科,亦為恭迎玉詔之佳期聖事。此刻三界聖真仙佛法駕已陸續臨堂齊參恭迎玉詔之大典,諸生務必恪盡職責,莊嚴肅穆,期能將聖事周滿達成。



台北行天宮關聖帝君關廟山西宮關聖帝君

四湖參天宮關聖帝君左營啟明堂關聖帝君齊降



賀祝金篇十科開神威顯赫普四海

明性真理滿船載指引迷航入港來



門生啊!一路走來辛苦了,十科再努力,為天下眾生,加油!加油!



鳳山鎮南宮孚佑帝君本柵指南宮孚佑帝君

中和竟南宮孚佑帝君東山孚佑宮孚佑帝君齊降



辛巳光輝照大千玉京敕賜著全篇

南台景象元宵慶盡沐皇恩讚今宵



吾與道友特來賀喜。諸生又上一層乎!好好把握,天命自有定數,莫遲疑,速速行修。



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淡水關渡宮天上聖母

安平天后宮天上聖母鳳邑朝天宮天上聖母齊降



諸姊妹榮登貴堂,為此期開著金篇首要,共參迎詔大典。賀喜貴堂為儒門爭光,為蒼生再添一盞渡世明燈。



秉持信念修身心瑞氣祥光必照臨

明性神人沾惠澤著書金篇重任深



新營太子宮中壇元帥高雄三鳳宮中壇元帥

高雄保安宮中壇元帥水里受鎮宮中壇元帥齊降



『任重道遠』



南天主席文衡聖帝降



諸羅吉穴顯神光扶鸞奧妙各有長

明性承脈闡見性傳真揮毫定成榜

諭派

諸羅受鎮宮玄天上帝東方五里外空恭迎接詔。

本境慈玄宮濟公活佛西方五里外空恭迎接詔。

新營太子宮中壇元帥南方五里外空恭迎接詔。

半天岩紫雲寺觀音菩薩北方五里外空恭迎接詔。

南天齊天大聖十里外巡視監察。

本堂主席為接詔司儀,鸞門三才、堂主案前俯伏候接。神職依官品順序排列,不得有誤,違者依天律嚴懲,勿違此諭。

現刻欽差大臣已到五里外空,諸生速速焚香向外跪接,並鳴炮三響,吾退。



金闕內相一品天官紫微大帝降



帶詔臨登明性堂諸子虔誠又一高

管它塵世滿身照宏揚聖道在今朝

玉旨宣讀(神人同跪)

欽奉

玉皇夫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自甲子年榮登,統掌三曹,全心全力整頓神階,蒙眾神仙真左右之輔,方得太平矣。

朕係辛巳年瑤池賀年,知蒼生淪落凡塵受雜,不明原靈本性,可悲也!

朕降災示警,蒼生仍不知修身養性,嘆也!聞大中華民國臺灣省嘉義聖天扶鸞社明性堂主席關卿,立著善書,揚儒風,正孝道,勵行善,己修身而威鎮八方。

今關卿上疏請奏,值天年不順,民心不古,著金科以調和,俾可化暴戾之氣。

朕龍心大悅,准關卿奏請,題書名:「明性傳真」,逢農曆二、十六日開堂扶著,三界高真仙佛,受邀扶著不得抗命,待書成論功行賞。

欽此

勿違此詔(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正月十六日頒行



神職由貴堂主席接詔,吾回天覆命,退。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現刻欽差大臣回天,諸生向外送駕並鳴炮三響。

奉旨著造「明性傳真」神職如下:

奉旨主造大成至聖先師

奉旨督造兜率宮太上老君

奉旨監造山西宮關聖帝君

奉旨彙造孚佑宮孚佑帝君

奉旨功過司玉虛宮王天君、明性堂王天君

奉旨主席明性堂五聖恩主關

奉旨副主席明性堂孚佑帝君

奉旨司禮關聖十一帝君、吳府千歲、薛府千歲。由孚佑二帝君、孚佑三帝君命派

奉旨請神司火焰山大聖廟大聖爺、明性堂中壇元帥及先鋒將軍

奉旨接待司王家觀音菩薩、鄭家觀音菩薩、吳家福德正神、賴家關聖帝君

以上神職命派完爭,各遵奉行。



奉旨命派著造「明性傳真」人職如下:

奉派堂主兼堂務許振芳

奉派唱鸞兼外務王水福吳銘章

奉派聖筆正鸞生許振庭

奉派副鸞兼外務童百祿

奉派司禮兼外務童百成

奉派錄鸞兼校正葉財旺賴警輝

奉派編輯兼發行許振瑞

奉派錄鸞兼外務鄭旺根黃俊源

奉派錄鸞兼外務劉文宗許振慶

奉派錄鸞兼外務林茂郎

奉派文書兼財務李玉燕

奉派效勞生葉富美胡華桂黃素貞

奉派效勞生徐麗雲劉銘慧李秀娟

奉派效勞生許春蘭余金鈴賴苹雯

奉派效勞生黃月嬌湯阿鶯鄭富金

奉派效勞生許招芬蔡沂樺

以上人職命派完爭,各遵奉行,今宵至此。



本壇佛規

一、本壇本府以天道為中心,宏揚佛法,闡化人心,與道德三綱五常做為基本。

二、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沈迷,不遵佛規。所以本壇以道德,尊師,揚道,救世,為四大宗旨。

三、本壇眾弟子如來觀看聖鸞時,準時到此,如慢來者有聖駕在此飛鸞應輕步進入行三鞠躬禮以示禮貌,如半途離席也應三鞠躬禮而退。

四、聖駕來時眾人肅靜,應先接駕,退者也須送駕。

五、本壇各位人職應負起重大要責,不可輕視馬虎要團結一致以完成著書之大命。

六、本壇文武乩生不可在外戲神弄鬼,招搖騙財騙色,不然應受天譴。

七、本壇眾弟子是非是過。功德過失,一切由功過司神以為記錄不可輕視。



本書主造大成至聖先師降

辛巳年二月初二日



貴堂著書多年,蒙受玉帝器重。吾神受諸仙真主推舉而擔任本科主造之職,深感戰兢惶恐。今承貴堂主席之請,眾生不知安身立命以致浪費多年光陰,吾今登堂和眾生共勉。

釋:知命與立命

夫者,古今修道之士,無不以本性超脫而遍訪明師,惟求修道成佛,然而成道者卻鮮矣。

今逢皇天慈憫,大開普渡之門,明師應運轉世,如緣得聞上乘大法而不知立命者,似同入寶山卻空手回,惜哉乎!明心者乃知命;見性者即立命,汝能知命立命而修持有恆,聖佛仙真常相左右,或者沈淪四生

六道,全憑自己之心。

知命-知的工夫 立命-行的工夫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壇經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用心尋覓無感不通 俗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善積之家必有立命 本性由天所賦,命則自己掌握。知性也、知命也,尚不速立命,嘆!

「知命」者明心: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綱常倫理,責任本份,學而持之,為修身之道乃知命也。

「立命」者見性:素其位行乎其位,富貴之人行富貴之道,修身立德,施之於財;貧賤之人,安貧樂道,習天知命行無畏施。二者相同,皆為修道素其位而行。

知命、知性,修永恆,豈無立命乎?盼蒼生能知命立命,知行合一,守倫常,宣八德,日後定入聖賢位受世人所敬仰矣。哈哈止。



格言:喜悅能讓心靈保持明亮,並且充塞一種確實而永恆的寧靜。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著書立說必有因拯渡頑民脫凡塵

明性知命逢逆境傳真大道返瑤庭

述:明性傳真

「明性」:

「明者」明白,明白本性,知道本性,從何來?歸何去?若不明者,焉能安身而立命乎!

明本性,知其命。天生吾身必有用,善用而盡責,使其命,完成所責。哇聲落地來此世間歷苦難、受輪迴、受夙世塵緣業報,有則歡喜,有則怨嗔。歡喜即善緣,怨嗅為惡緣,若是惡緣何不嘗試轉以寬懷、包容坦然的接受,以斷續結之惡緣。謹此心念一轉即有天壤之別,何不轉之?

性者,從天而降,奧妙無形,光明清淨,無一毫污染。聖人云:人性本善。佛經云:人人皆有佛性,但凡夫俗子不知本末輕重,不明本性,何以安身?以致種下罪孽,殘害本靈,墜落輪迴而不能自拔,永為凡夫眾生。

聖賢仙佛,悟透真理,明本末,識真假,不執虛幻假境,除妄求真,復明本性,超凡入聖,而成聖成仙成佛。願蒼生能修道明理盡性,豈不快哉!

「傳真」:

「傳者」傳遞,真理正法,傳三教之心法,傳上天之慈語,播散五湖四海,滋潤眾生。

觀今人心敗壞,道德淪喪,殺、盜、搶,無所不為,良心泯滅,只為自己圖利,用盡手段,以致惡氣沖天。然非天不仁,降下災劫,災難四起,百姓哀嚎,實蒼生自作自受自作孽。鸞堂著書立說,聖仙真揮毫寶箴,造慈舟,廣渡有緣。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眾生沈溺聲色,本末倒置,修性、修命棄而不顧。先覺者,知性、知命、盡性,立其命,發慈悲。以地藏王菩薩之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証菩提」為座右銘,力拯同胞於水火之中,上慈舟達彼岸。

「明性傳真」乃大海之明燈,離苦海,修性功之良箴寶典,期得閱者能轉送親朋道友,實最佳之贈品。今宵至此,各位辛苦了。



南極仙翁降

辛巳年二月十六日

論:天命與天數

夫者,惟汝知命而不懈怠,習天知命能發奮不息,喜也!習者:知命而體恤天心,未敢間斷。識者:為解之涵意,故所得也。天數之解,仍有定期而變著。

天命如絃絲金線、髮線,微顯而妙法。當無幻一,一幻二成幻變之。道法無為玄妙,誠如仙聖曰:「欲觀其徼,微門善法,實體未曾顯化,其微妙法,用心仰敬,得引大道乎!」天命與天數微關相連而承之。

天有天命,人有天命。天之命育化蒼生,人之命得生存以返樸。如今嘆也!人之命崇科學化而趨變,乃物質之誘,使個個不知命而沈溺。

天其命數未曾言說洩漏,何因矣?五行之稟天地人水火風,各缺一難咸也。天也,慈也,惟人,未曾體恤感恩天地,反肆象天之破壞,環境之污染,人心之沈淪,實可悲也!

天如能言,地如能語,天命之數亦無須借以演化之顯,天搖地動而苦了蒼生,四季無序,五穀難長也。唯嘆人夫,不明大自然氣數,天命之幻化,任由放縱,難了!難了!如欲喚醒蒼生,惟從心靈之淨著手,以古聖經典、鸞門聖藻加以闡化宣揚,始能演儆,達淨化心靈之目標,方是代天言,替地語,體天知命之君子。



新營太子宮中壇元帥降

述:大道妙法

「大道妙法」簡而言之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汝們既已降落凡塵,則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就是「做人」。做好人的本份,能以有限的生命,耕植無量的福田,方為人生真諦也。

誰敢保証自己這一輩子都在行善事而諸惡皆不染著呢?還得等最後蓋棺論定之時,方可知。然而今生不為惡,那只是做人之基本而已,必須再探究人生意義之所在。

大道也,乃天下眾生呼喚之妙法,實踐之道。誠如方才堂主所言,道是由天降,天降之道,無形而測,無名而知,惟借妙法始能知也。然「道」是什麼?什

麼是「道」?為什麼要由天降?天者大也,乃至高無上之境界,人生在世,尊敬天,就有一門善法則了,就是敬未知數之力量,玄妙之法,即神論、道法、妙法也。倘若能夠再加修持,繼以行功立德,普渡眾生,實為更好。話雖如此又有幾人能為乎?綜觀古今,能上天界,下地府者,皆自恃有此本領,往往容易使自己陷入槓高傲慢之漩渦,而藐視大道妙法之存在,地位與神佛同高,如此心態,皆為邪道也。

大道之妙法是非常奧妙的,其冥冥之中似有一條金線金脈在牽引著(如吾即會經常至貴堂降筆著書),何因也?須以諸子虔誠正念之行,與天心合一,遂感上天,則上天自會加賜一股慈悲正氣的力量予你,來促成這個善緣使之完成。是故正念之行能引發一股無形善氣的力量,兩者合一,完成正念的實行,這就是妙法。倘有善念的力量,引導眾生在修行之路而行,離中庸之道則不遠矣。

天時天運正處燃眉之際,知命者,該行何事?當自思矣,用智慧正念之道,行之於世拯化蒼生,使不陷於邪說歪途,導之以正,必能達至彼岸之道也。至此。



格言:知命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知天則順道修身。

立命則立行,立行則立德,立德則行道天下。



本書監造山西宮關聖帝君降

辛巳年三月初二日



今逢扶鸞著書闡玄機,由聖訓中可深深體悟聖佛仙真救渡蒼生之苦心,無不期以眾生能早日醒悟,了解人生真諦及人性之本源。

述:物質享受與精神充實,何者為重之?

蓋天地之奧妙,宇宙之浩瀚,誰人能了徹之?嘆!人性之本源眾生何嘗而知呢?來此世間受金錢、物質……之誘惑,貪圖虛榮,最終忘卻了本性之故鄉,因而特批此文以醒迷津。

學道者不可貪戀虛榮,因有形的財富是無常的。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今生既學道,然必須悟出真理脫出迷茫塵世,以道

德仁義為本,不以功名利祿為重,日夜空思,費盡心機,耗盡精神,能得升官,用何辦法才能賺人錢財,或結交勢利之眾而謀利,或往公侯之門以為光榮,如此迷昏邪思,既貪虛榮,又想修道,碌碌一生,到頭無成。雖是此身未離塵世,不能全廢世財,但要見利思義,隨其自然,不得分外貪求世財,因前生所種之業因本有分定,強求不得,要留留不住。有時人對錢財的慾望如果過深,慾望就會變成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枷鎖,讓人為之喪命的。

諸葛孔明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古人要我們對於名利,對於一切的慾望淡泊一些,是有其道理的。「貪」是一切煩惱及罪惡之源,「貪」再加上一點就變「貧」了,「貧」就是什麼都沒了。在有形世界,物質生活的確是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份,衣食住行,樣樣不離它。當然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之所願,但是並非生活的品質完全是由金錢物質所襯托出來的。不能知足,一味追逐感官聲色的享受,一但失落了,只會覺得更空虛更寂寞,因為物質的東西是很無常的,永遠也彌補不了內心深處那一份精神需求。

精神的充實是屬於無形世界的財富,無形世界的財富是無止境的,而且能夠讓人永遠擁有是快樂、自在、清淨的,更重要的是它不會有享受物欲後的空虛疲憊的感覺,而且心靈世界的財富是任何人偷不走的,可是它卻往往被世間人所忽略了。

今天逢此大道普傳,應以性命為重,積德潤身,不貪求富貴榮華,虔誠以道養身,富貴乃身外之物,日常不愁衣食為原則,好好為上天宣化,造永久之聖業,認理為真,才能受世人敬仰而萬古流芳。



格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真君子也。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

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

本境南興宮天上聖母齊降

解註:如何洗滌心靈

天時亂象,臣不臣,子不子,親不親,不明本性良知。嘆矣!非無教化,乃蒼生不明本性善良之面目。

今借扶鸞洗滌心靈,以淨本性,使可闡悟。

蒼生啊!誰無父母,誰無親情,人類乃父精母血結成之肉體,靈光貫注直指由玄關進入肉體,曰蒼生得體:「如無本性天注玄,那能生龍活虎跳?」

人類受社會之染,媒體報紙、電腦......現代科技所盛行,已模糊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好的不學,壞事全會,難怪乎,現今天年會如此混亂。吾本慈悲心腸,今解註如何洗滌心靈:

凡心一粒,放下執著

生筋二條,平順氣和

茶葉三片,十指拿來

四書四本,兩目張開

電光五盞,本性一顆

能收六日,永恆持續

七日見章,持法一世

肝火八片,態來平順

九法諸開,自性顯現

十時洗心,二十四時

眾生能依法而修,心靈自可平順,時時口吐蓮花,為別人著想,社會必能多一份祥和氣氛,人間則少一份暴力。

聖佛仙真之扶著,乃以教化洗淨,回復本來面目為宗旨。如明本面目,定要持身修道,建善功立善果,俾能歸本之位。至此。



格言:知何能為(修善積德),不為何事(違背天理)天下大平。



大成殿顏回夫子降

辛巳年三月十六日



本體原性皆至善乾坤挪移行方偏

止物貪嗔慾無念真氣精修為聖賢

述:本性之真諦

夫歷代聖賢皆以「本性」,為文詞闡述中心。本性至善、本性不善不惡、本性至惡,無以爭辯。苟不受以正法之傳,爭議仍在五里茫霧中。無怪乎子貢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即是此意也。

性即道,道即性。性稟賦於人則全身方可活動,若無此性則為一「尸」也。天地若無道,則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萬物不長。故道乃是,宇宙萬物萬源之主宰。又論其小者可退藏於密;論其大者可盈滿宇宙六合。

本性者,最靈明、最聰明、最樸素、最平凡。又性者,近其善則揚其善;近其惡則揚其惡。性可分:理性、氣性、質性等三種。

一、「理性」:理性者乃先天之性(天性)。人之本有面目,未有天地先有此性,具備五常(仁、義、禮、智、信),清澈明朗,無貪、嗔、痴......等慾念,純善完美之至德。能明此性,則為佛、為聖、為仙;若迷此性,則為人、為鬼、為畜。人之本性本是全真純善完美,但一入氣界進入物欲之身以後,即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變成氣質物欲之氣性、質性,失卻本來之光明、善良。故佛教人「見性」,儒教人「養性」,道教人「煉性」,耶教人「移性」,回教人「定性」,就是要我們去習性、除稟性,方可圓滿天性。

二、「氣性」:又名稟性,是氣稟之性,氣蔽之性。乃由理性之至善本靈,受染成質性之物慾,再墜入「氣性」。此性由歷劫之輪迴種子,善惡業之牽引,受稟於氣天之氣。老子曰:「為善則善宿隨之,為惡則惡宿隨之」。所以有人一出生,就很善良,有的卻很頑劣,此皆是前世所種因不同,今世所稟受亦不同。此性可善可惡,半善半惡,吾生隨吾而來,吾死隨吾而去,若能明此性,則不敢為惡業,反會廣積善德,所以用此性者,乃為君子、善人。

三、「質性」:又名習性,,是物質之性,物慾之性,習雜之性。有人身才有之,因執物而產生私慾、貪念,若不知遏止,修身養性,則一生皆陷於慾海之中。此性純惡無善,其生於有身之後,亦隨身之滅而消失,用此性者,只知追求物慾之享受,為庶人、凡夫,若能親近善性者,尚有明性之機。

由以上可知,氣性、質性皆非本有之性,理性才是人本有之性。若能知此,則時時以本性良心主事,不為質性、氣性所擺弄,始能恢復本來面目。哈哈止。

讚詞

明性聖地本性清靈中流砥柱力挽狂瀾



本堂文昌帝君降



明性傳真揚正信修身齊家治國平

三思省身立準則覺四勿理天可期



吾今批示,重點在於「三省吾身」。世間俗子要明本性,若不下番苦心,恐難明矣。

今示一法「三省功課表」,目的在修煉氣性、質性,方可稱為中庸君子。如下圖:



90年月日符號:○中庸△心動念╳行動

三省功課表 時間

星期 上午 中午 下午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每日反省心得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格言:知以性,何其染,行不偏,似羅盤。



本堂馳聘司孚佑帝君降

辛巳年四月十六日



拳拳服膺揚正道信守微妙法居徼

神沈氣庸體天恤還得青天上雲霄

其二

時時兢兢醒心經治心不外明心性

了知性命何來處雙修圓融方得寸



今宵本堂榮請崁頭山孚佑宮孚佑帝君蒞臨批示,諸生用以虔誠之心恭迎,勿失規儀,靜心聆聽,方不負仙祖之演。



崁頭山孚佑宮孚佑帝君降



崁界塵事,淨心思修,隱山林

頭火三丈,無明上昇,燒山林

山眉隱谷,自性而居,如是在

孚蒼黎民,渡化塵世,拯迷津

佑坤五湖,四海普渡,揚醒善

宮照自性,何處來去,覓方蹤

述:性命雙修

夫為人也,一生所求何事?歷代聖賢修為何事?莫哉「性命」乎。自古以來,無以詳述性命乎。何為性?何為命?

性者,乃原始一點清靈之氣,即先天之氣,微妙玄通,深不可測,至清至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之性也。凡間謂之心,上天謂之靈,賦予人身謂之性。佛曰:佛性,儒曰:良心,乃天生所俱之至善,此性受於天,故曰天性,天性者乃循天理而行,是天與人之間之大道也。

然而人有性即有命,有命即有性,人之性屬陽,人之命屬陰,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性命之道也。人之性受七情之纏染與人之命受六慾之濁沾,即為凡神識性,由先天轉後天。然而須由斷七情,除六慾,方稱為性命雙修。

聖賢由性命雙修而成方為聖賢。然性由命立,命由性修,若獨修性而不修命,或者修命不修性,皆不成也。由此可知修性煉命,性命雙修之重要,性與命缺一不可,修性者要改變氣質,除惡習,棄塵緣妄想,諸色相,始可神明入定,煉成大丹也。

而人生在世,早晚必死,唯聖人深透此理,故借假修真,不以肉身求生而享樂,反以性體而求法,不憂肉身之死,而憂性身之壞,故老子曰:「吾身即無,吾有何患」。修身悟性,以期性命雙修,故行善功,立善德,其理於此也。

故天下之修道者,必應性命雙修,方可達到清淨之本體,而成菩提之身。



本堂中壇元帥降

辛巳年閏四月二日



腹裏無才難上岸飽讀詩書常為伴

應用方知不可少持戒醒心誓在朝



今晚本堂榮請觸口龍隱寺濟公活佛暨五台山鳳山寺濟公禪師一同蒞臨批示,諸生排班接駕,勿失規儀吾退一旁。



觸口龍隱寺濟公活佛五台山鳳山寺濟公禪師齊降



醉眼惺忪觀塵世不平事因總會有

考驗誰能放得下方能彼岸登上到

其二

眾生個個牛脾氣被動方知下步棋

有誰了澈真生死假體真修得加被

其三

本性明心何來塵只緣妄欲埃本性

真氣渾濁難思慮須依大道招乎你

述:性的本質

夫哉!性者為天地之大經,萬物之大本,聖人立教之基礎,人類立身之真諦。

性之本質,實難說也,而世人總以假識和真慧,兩種不同角度觀視,則定有不同之解,您說是不是?

性之何來?歸之何方?乃真慧之解也。性之本源始於天,乃素也,無塵、無念、無污染之原樸之性。其理至虛至靈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易捉摸,為靈明之真理。雖天地萬物各有其性,然人之元性至為靈明也。而人身為大氣之化合物,人體之知覺,莫賴性之支配,焉能行動乎!

性即道也、禪也,乃至中之物允執厥中,不為天地之所生,不為日月之所長,超越天地,大而瀰滿六合,小而即退藏於密。性之允執匪為能解說之,要以何之而解?然實質上性即為中也,汝用真意之心而感受,入禪之後汝得性之中庸,是純素無雜之心,定能坦然放下,得最真樸之思想與見解,反之,如以假識而思者,汝之性定是自私自利,計較之心。

蓋人之修道者,亦不外乎由性入手,識破浮俗,勤修內功,始終無二,修乎心性,善守道心,諸惡莫作。此者豈能污其自性乎!故性涵萬善之德而統四端,動則不違五常之理,根絕私慾雜念,靜則至靈至明,無聲無臭。修道必先修其性,不修其性,何言修道,然人之心性為天理良心,唯變化多端,不一而足,天理報應,絲毫不爽,天堂為神,地獄作鬼,皆人心自擇也。

望世人守之以善,養之以廉,以本性之職,自我操縱,勿可再迷,快快而行,明心道禪,釋解自我之性而感染眾生,共普今朝。哈哈止。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明燈普照耀四方性理真傳增靈光

傳得五湖來向善真真確確達真宗



吾堂著書立說,馳騁諸仙真臨堂揮琢,可言不計其數。然修道無它,唯求「明理」而已,批示之文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提醒蒼生,實為感激。希望此次「明性傳真」一書,能將批示「性」之鸞句,再發揮細微精緻,好讓天下蒼生好好研讀。

又示

何謂「禪」?非靜坐之禪也。

禪之靜:乃是對外境無執著,不使外境擾亂於清淨之心,遇一切能保持自心不亂,謂「真禪」。

禪主動:行步以中,正氣凜然,光明磊落,不違五常之理,乃生活之禪,謂「禪動」也。



格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內門紫竹寺觀音菩薩降

辛巳年閏四月十六日

述:道心的源始

夫,道之源流出自天而不可易,經天之日月,行地之河海,莫不是道之權衡與主宰,包羅萬象,養育群生,生生化化而不息。

本心者,出於未涉凡塵清淨明朗,純潔赤子之心。心者,為人生不可離靈明之物,心源起於性,性者,源起於天,天者至虛至靈,無聲無臭之體,故性體為清淨無為,惜哉!墜落塵世,漸漸耳濡目雜,七情所蔽,六慾所包,忘卻了本性,回天無期矣!

然無心不足以証其體,故道由心學,仙由心修,功由心行,德由心積,心能作天堂亦能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善則菩薩在,心惡則惡魔纏,故孔夫子曰:正心,老子曰:煉心,佛陀曰:明心。能不離此心,因知此心,故明自性本來為清淨覺體,六祖慧能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提醒而意味著良知良能之本性,須時時思惟,刻刻反省,方不迷失。

佛經曰:萬法由心生,萬法又從心滅,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故曰:「萬法惟心造」。同是一個心,所生發之心為何能成正心,亦能成妄心,正心者道心,然道心何求乎?佛曰:不求外身之道,外身之道非正道。

又孔子曰:學問之道無它,惟在明心而已。正道、明心,非外求,惟內自醒,明心路而已。性者心之源也,心不定則性亂危心矣,心、性沈靜,超脫風俗,方能達至心之源頭,明心之來源,心之本質,心之表現,而明心之全體大用,則必見本性矣。至此。



格言:心善則天堂,心惡則地嶽,惟只一念耳。



嘉義鎮天宮諸葛武侯降

述:醒心

心者性之用也,天地萬靈之主宰,萬法之源,主宰萬念之起源。此心於天曰性,性流於用曰心,人得一性而入聖,承傳得天之正氣,蘊藏五常八德,能入禮門,行義路者,實為君子之腳步也。

心匡於性則正道之路,天下之眾生,個個活菩薩真聖賢,乃憑自心也,心在汝身上能主宰一切行為,然而汝卻不知,偏向外求,非正道也。人之心本是良善之心,謂天心、佛心,落入後天則失了本真之主宰,既失主宰,則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所造所為,任其情慾所牽,有時為善,有時為惡。人之心若能回歸自然天性之主宰,則一切言行作事必擇善而從之。

要如何能發覺自心之佛呢?惟只修身養性。自天子至庶民皆以修身為本。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驅身物方能覺心源也,能覺心源始能正其心。修心也,心者,心猿意馬,一縱十萬八千里,易動難收,人生在世,心思萬變,心境不定,耐心不堅,易被物質誘惑,利慾薰心,踏入歧途,感染污垢,為非作孽,傷天害理,作了一身業障,受循環報應,惡之証明,故不可不鎖心猿,拴意馬。

心修也,要攝之非難也,格心物者,復性初也。將歷生累劫之貪、嗔、痴、愛,格除淨盡,使之恢復本來面目。治心之法:勿動心火之干戈,時保平靜,靜思三省,犯之何過,方能平息暴戾之氣。呂帝心經曰:匪人能靈,實是心靈。成敗之關鍵全在汝一心之念,一念差則入地獄門;一念善則登仙班也。

醒心不在言說之,汝若不下工夫,何能得也?故有恆心、有耐心者必可得;無恆心、無耐心者終不可得也。至此。



格言:紅塵本虛幻,惟人本自迷,

醒心修禪悟,故鄉是本來。



宜蘭協天廟文衡聖帝降

辛巳年五月初二日

述:修道之概要

夫,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嘆!人為萬物之靈長,受「道」滋潤而生存,然卻不知尋根,反貪戀紅塵,遊戲人間,致而喪失本來之至善。

道不遠人,而人自遠之,自暴自棄,甘墜苦海,未曾思量,人係稟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可行天地之全功,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

為夫者之要件,人受二五成形而煉化為肉身之軀。「二者」乃父精母血為首要。「五者」:天地之「道」,萬物之「養」,本性之「靈」,手足之「親」,慈憫之「心」。方成二五之要。為人者,鮮少思箴俱足方得人身,俱足本性卻不知修也,匪為人矣。昔古聖先賢均係人所修成,換言之,人人可為聖賢,人人可為仙佛,只在有志與無志之分矣。

大地萬物,俱靈者皆行天地主事,立本責而盡本份,始終不渝,至生至死,獨為人乎。惜哉!入塵世,觀其妙,迷本性,失正道,不盡己責而沈淪。今蒙南天大開,鸞堂處處林立,揮琢闡教,以正人心。吾批概要讓蒼生省之!

一、知「道」者:研悟禪法,聖賢之精要,動靜自如,自性能縮竅於一塵不雜,萬里晴空,覓得天地正法,萬物主根源,方能與天地同參,日月爭輝。為修道者之上乘功夫。

二、知「本性」而非知「道」:半知半解,知行本性之責,心存正氣,步中庸之矩,懷慈悲之心。但若顯若隱,忽亮忽暗,不能持之永恆,隨環境之左右而起伏之士,為中乘法。

三、不知「道」述「本性」者:行違天理大道之法,盡做非人性之事,偷、拐、搶、騙,不盡己責,專撈獲他人之物者,本性盡失,為下乘之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律己之格言,為修道者,天地明鑑,萬物能容;行猖者,失本性,謗正道,天理難容,萬物難處。



今宵登貴堂,蒙主席之請榮幸哉,諸鸞生各各道學淵博,又蒙恩師時時教悔,感心矣,如天下眾生皆能如此乃蓬萊之福也。今宵至此。



格言:行盡世間天下路,惟有修道不誤人。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述:學道不倦之法

修士者,體恤忠天,道不興,理不明,法未演,齊視為己責。能識大道,通妙法,渡化蒼黎,乃職責所在,修士者豈可有始而無終乎!好學之時勤奮研讀;失意之時全拋腦後,修行之道絕非如此隨心之變而為所為,明理而行,便可漸漸知而行之。

學海無涯,道法妙理不斷充實吸收,乃防治可能犯錯之心之不二法門與良方。時時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勿蹈違理之事,方是修道、學道、悟道之要,亦是不錯誤與迷失之方策。



本堂監察司王天君降

辛巳年六月初二日



學道無它憑真心向善崇聖禪明性

持修無懈心淨潔逢刀化適見光明

其二

活老學老向道堅虛心授教為宗顯

披任負肩揚正道莫忘多年路途艱



斗六受天宮中壇元帥降

述:人生真諦

夫人莫不為生、老、病、死所拘也。智者,擇永恆而為聖-返本復源;愚者,醉生夢死,遊戲人間,不識真諦-世世輪迴。

蓋天之靈一氣化萬千,意為「一本散萬殊」,然而至今卻無法歸一,嘆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人得一以聖,天之覆,地之載,萬物生化,皆一之妙用也。人得天賦之命而謂性,該何行事,達人生之真諦。慎思世道昏沈,是人心之自昧,著述流浪生死孽海之中,不識生乃死之源,死乃生之根,輪迴六道轉變不停,故須尋回人生本源,達乎人生真諦。本源者天命之性,欲率本源之性,當曉知其止處,至善之地,否則盲修瞎煉,自以為行善是道,不知天地之根,失乎人生之真諦也。

天降真道,屢屢顯化,勸化世人,為善修道,復歸本位。歲月之轉,非時間之論,貴於覓著真諦否?當下之時,尚未了悟人生真諦者(生死事大),勸君速速聞道而修身,迨時至方不悔恨矣。天時演化,道降火宅,夫婦同修,家庭同進,以家庭為小宇宙進而普及社會大宇宙。大宇宙之數,一化二,二化四,乾坤而化,離、坎、巽、震、艮、兌,高深莫測,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巽下斷,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寅巳而遇,周天而行,運轉大地,生生不息,萬物重生大地回春也。

天下眾生處在今生今世,時逢大道普傳,人人有責,透澈人生及早修道以識真諦,遵道奉行,亦為自己超脫生死輪迴,方不來此世間空渡一回。時至吾回。



南寮福安宮福德正神降



南瀛風華勝崑崙察海蓬萊居靈山

福如常在心寬胖德澤隨身潤四海

正人君子常自在神恩共沐顯如來

談:德與得

嘆!天下之無德者,為所為傷風敗俗之事。

喜!有德性者,虧理不怒,讚不為乎。

德者:以心論性,以性而為,言行合一,寬恕待人,嚴謹律己,標竿樹立,以化眾生,無為而無以為,立足天地而不欺,神敬鬼欽,不以求名,以善為寶,是以有德也。

得者:非心論性,以快而言,得捨之,不正手法,來之快,去亦快,立足天地,求神托佛,天地同嘆,為此得而德,非德也,亦非永久也。

夫萬物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乃自然也,德本有中和之理,發而為正氣,上可通天,下可達地,是以天地同合,而人能修德,則可與天地同配,人有一善,便積一德,人有百善,即有百德,倘若人不修德,天地昏亂,四時不順,干戈四起,瘟疫頻降,鬼泣神號,此乃世人不修德之故也。

人得三才之一,謂萬物之靈長,即能立善積德,上可感天,下可動地。際此三期末運,世道凌夷,人心不古,禍劫頻降。貴堂以著書、勸善、修身,以垂教德,設慈舟,救渡苦海浮沈之眾生同登彼岸,是感心

也,但願諸子再加努力,將善風推行於四海,則乃一

切眾生之福也。至此吾回。



格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富潤屋,德潤身。



崁頭山孚佑宮孚佑帝君降

辛已年八月初二日



天地一化二氣生上清下濁為陰陽

本性清明飄然昇一本凡經不難明

其二

濁者性蔽不尋覓五行大道難洗滌

菩提自性本無染莫怕塵世又一遭

其三

今逢大道顯正宗修身養性德芬芳

無言道法闡真藏口沫全篇難伏誑



今宵榮登貴堂扶鸞批示玄機妙文,以拯世風。待一番歲月,人心返樸知本性大道時,責任才能了之。

述:大道持身立準則

蓋天地之始,無有修心養性,準則難立矣。五教經典,皆難解悟,縱行大道,難得一方針。

知其剛也,克之柔,觀自性,隨之德,或遇正道。明其白,收其黑,識道者,行以何事,準則言行中。法無詮釋,知行虛幻,用心聆聽,用意釋解,本無文字,汝心自留,法則名利夢幻泡影,克不求,求不克,一夢南柯終成空。

夫大道者!難以語言文字而詮釋,何謂道?何謂佛?觀之者,釋之者,則為蓮座上之人。然佛既不能言,道亦不能釋,為何蒼生會如此虔敬而遵行呢?智慧之人,識之,做為處事準則,修道之法,而成為正人君子也。

蒼生矣!明己之剛氣,識水柔之物,繫於身,剛柔並進,陰陽調和。高山峻嶺似剛,低處之水似柔,有剛須有柔。然低處非卑賤,當汝知剛性時,亦應懂得柔,千萬不可執著而高傲不下。柔也,待人接物,溫文謙恭,彬彬有禮,似水一般,與道友,切磋習道,眾德齊聚亦復如是。

何謂知其白?白也代表正道,知其正道,便知為人處事之法,辨別是非;收其黑,識其乘戾,偏差劣性,勇於改過而克除之。

總言之,大道須存心而敬,方能有天心,仁慈心。天有天理,人亦有道理,遵理而行,勿違背扭曲,行則順天,步則合道。修持大道要存其剛,用之柔,明其白,收其黑,是修道之準則、格言、座右銘。每日隨身,則無須四處求神問佛,自心自神於自身,尚六神無主,何來找真主?



格言:如果認為僅憑自己的意志,即能成就任何事,那必心生迷惑,而陷入國境,不可不慎。



五丈原孔明廟諸葛武侯降

辛巳年八月十六日



大夢誰先覺平生相自知

草蘆三顧請盡粹承先主

論:知其本性,止其於善

夫也,蓋天地涵孕蒼生,無不以中庸之道而持,萬物本應以「大學之道而知其性」矣。嘆!夫者,原靈本性生生不息,往往復復世上幾回走,不知其性矣。慶逢三曹大開普渡,五教真理應運闡揚,得此天年,迷惘蒼生始能聞道,習理,明本性。本性乃生生不息一點之光氣,自開天闢地以來,知其本性而達至圓融歸本位者少矣。

性也,善矣,佛曰:「同體大悲」,道曰:「惻隱良知」,儒曰:「修身養性」,耶曰:「將心比心,而感受之」,回曰:「諸性之肉不得食之」,在在意示著,眾生靈氣之平等,何以分你我他?感嘆,明本之性,根出同源,何來勾心鬥角,不在乎用其計而攻破心防得私利。同胞之情,惻隱之心,如能知之,體天地萬物之心,感受眾生之苦於己,將心比心,那即知性也。

止於善乎,非萬物能感,非天地能感於萬物之需,本性如無揚顯,塵垢難以成明鏡,日日而沈淪,終究不能明其性。是故,止善防惡,明本性,修其心,養其性,修身養性,從步而行,修其身至養其性,著重於「內涵」克己復明之功夫。

明白本來之性,非善者始能得之,惡者從其善,亦可得也,明白乎。至此。



格言:禍福本無門,由心善惡分,天心惟一念,真理此中存。



佛山觀音巖濟公活佛降

述:生死有定,富貴在天

眾生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何差異呢?還不

是空走世間又一回。天有定數,人有生命,留得這身

軀何用乎?到終了,還不是一堆白骨,爭名得利,英

明一世,何苦來哉?不知這身活菩薩,乃帶罪降凡塵

,要法渡己,普化他人,切莫斤斤較量狹心胸,以寬

宏方可船渡。殊不知積善人家定有福,積德之人有餘

蔭,無形中天佑你,躲劫數,避災難,家宅子女定能

安。

蒼生啊!用有限之臭皮囊,體天之忠,恤萬物之情

,定能返本故鄉。如今落凡塵,子莫嫌父貧,妻莫嫌

夫窮,以天之定數得多少,皆註定也。如勤勞一世,

終也是雙手空空而已,此世之偉業和錢財,那一樣能

帶走呢?空空來世,空空轉世,唯你行善積德,修身

養性,方能逆己之命而達婆娑佛陀之境界。哈哈止。



格言:家道之廢興與燈火之明滅一般,家道非積德不興,燈火非添油不明。



佛山觀音巖濟公活佛降

述:生死有定,富貴在天

眾生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何差異呢?還不是空走世間又一回。天有定數,人有生命,留得這身軀何用乎?到終了,還不是一堆白骨,爭名得利,英明一世,何苦來哉?不知這身活菩薩,乃帶罪降凡塵,要法渡己,普化他人,切莫斤斤較量狹心胸,以寬宏方可船渡。殊不知積善人家定有福,積德之人有餘蔭,無形中天佑你,躲劫數,避災難,家宅子女定能安。

蒼生啊!用有限之臭皮囊,體天之忠,恤萬物之情,定能返本故鄉。如今落凡塵,子莫嫌父貧,妻莫嫌夫窮,以天之定數得多少,皆註定也。如勤勞一世,終也是雙手空空而已,此世之偉業和錢財,那一樣能帶走呢?空空來世,空空轉世,唯你行善積德,修身養性,方能逆己之命而達婆娑佛陀之境界。哈哈止。



格言:家道之廢興與燈火之明滅一般,家道非積德不興,燈火非添油不明。



宜蘭三清宮文昌帝君降

辛巳年九月初二日

示:為人之道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乃簡示為人之道,不可盈滿而欲逞。為人者,應知進退,切莫為所欲而傲慢自大矣。俗云:「樹大易招風」,凡事鋒芒太露,易得小人之揣銳,故不如其已,適可而止,持謙卑為準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進退之道,心中法則而拿捏。金玉滿堂,玉石寶珠焉乎?其素非石矣,待心而觀,塵世雜瑣,勤耕秧,鋤地快,禾稻豐穀,盈時矣,食己之力,汗雖流,自以滿,何待乎?寶石滿堂,金玉為己。

充實生活之需,必以調適,合乎中,合乎矩,方寸不亂而為矣。繩不亂,盈之後,須收斂,自不常外,收於心,修行道法,不外無他,明矣。哈哈止。



格言: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高雄三鳳宮中壇元帥降

述:宇宙大道之法

夫道也者,天地萬物不變之法,未曾倦也。乾坤掌握定有無形穩穩主宰著。無名天地之始,至今不息,何足於嘆!天地不平,日月不明,是是非非?不言天地,只怕人心。自古無形之氣,生化天地,養育萬物,這無形之法,稱之為「道」。在天為之道,在地為之理,賦人為之性,三才齊立,而生宇宙萬物,三才天地人,天養地而生,地養人而生,人養天而生,環環相扣。天地妙法,自古至今,剛健不息,莫非天地無滋潤,使得蒼生不知性、不知心、不知道?

本性矣,擇此軀體而居,軀體無性,焉能揮動,性也,清淨、無雜、無塵,入性貫體,為陰陽主人,稟足天地萬物,造化之陰陽。

人,為陰陽,承貫天至地。承襲天地之間,人生存於此,步於地,而合為人。

受天地覆載而生存,不知尊天地,敬鬼神,為人也,忘本性,棄大道,是非行,良心滅,敬天地,泣鬼神,慢也。

今得此大道者,持道而修,善終而歸位;反之,逆天而行者,不孝父母、不敬天地、背道而行者,今生作,今生報,揚善懲惡,以儆效尤,是故,修持本性,方能光明,以達十方,大同世界方有望。至此。



混元九天太子降

再述:宇宙大道之法

宇宙變化,浩瀚朗朗,空空蕩蕩,一片暗天,無明以演,霎時光頓,天輕地濁,乾坤兩格,陰陽以對,萬物而生,定法乾爻,數局坤斷,兌離巽艮,氣生離肉,本體得矣,定律法則,冥冥不改,性從天來,終歸於天,天生道,道演法,法演理,理賦人,人稱法,法理大道,為人之本,人離殊途,天將醒,地將演,三曹齊動,一本萬殊,萬殊終將歸一本也。



本堂關聖三帝君降



諸生晚安!!奉旨承著至今,每期聖文,生有時習否?「扶鸞」著重鸞章,不在演法,參鸞不只要「知道」,貴在知何「行修」,方能知本性,明良心。且因個人資質有異,但有恆心,勤研正理,終究一樣。切記!不可灰心,也沒有一步明性登天之法,慎之!信之!今夜至此。各位辛苦了。



格言:浪費時間者只是存在,善用時間者則有生命。縱使時勢所逼,也不要做違背良知的事。



本堂孚佑三帝君降

辛巳年九月十六日



默化潛移揚正道養性實心志堅行

蹈矩步庸儒風範一脈承傳恆者持

純陽練就衍行空明性而已傳真錄



今宵本堂榮請南宮柳星君降臨批示,聖訓留傳人間,渡化之寶箴,諸生整肅儀容,不得喧嘩。吾退。



南宮柳星君降



世態常景三五人各執萬念難為絮

走馬忽東二四辰追名求利盛華榮

其二

常靜常思定能得方寸不亂行真功

性本無滅何來覆歸汝勤拭揚善它

論:天、地、人

大哉!大哉!天地之大浩瀚無窮盡矣,人類生靈數目之多難以估算也。獨:大地運轉不停不歇乃真理一條。天外之天至今成謎,到底有三十六天外天,還是三十三天外天?古聖先賢稱神論佛,住那天能看見嗎?

天養萬物立足地,陰陽調配謂中庸,浩大之天地難以言也,宛如人心慾望之大般。萬物之首為人乎,俱本性五常,「仁者」,俱悲憫天地之情同憂之,上頂天,下足地,含蓋陰陽精神。觀萬物主需,揚萬物之道,方是天地中之人也。

嘆矣!現今之蒼生,名利掛頸,寬闊之心胸變狹小;勾鬥之心更猖厥,何不效仿江洋大海百水皆納?

總之,天地人息息相關,敬天畏地,效賢遵道,崇德惜福。天滅人一瞬間,地滅人也一剎那,人者頂天立地,好好珍惜。



貴堂扶鸞著書已有數年之久了,能不斷揚儒風範普善民,可賀矣,盼數十年如一日。諸生入鸞堂拜恩師關聖帝君之為門下,習扶鸞,觀聖道如何闡示玄妙之文,以達普化蒼生,實苦了諸生。然習道不在一日、二日、十年、二十年,乃終身之事,道心勿可鬆懈,短暫之思、靜可也,但終還是應體天行道,揚儒門,振鸞風,方是鸞生也。

現今鸞務道統,奉旨扶鸞著書已不多了,貴堂雖無一脈正傳,但也嚴肅中有威嚴,鸞生、劾勞生計約二十人,望諸生好好努力加油,能堅心志同而承擔天命之責,斯不負上天所厚望也。至此。



格言:我們所想的每一個念頭,以及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塑造一個未來。



大成殿顏回夫子降



今宵登臨貴堂批示玄文,實榮慶幸,知貴堂賢生個個飽讀詩書,吾如文字淺略,蒙生涵之。

述:修行之境

夫者,修行修道之境,匪為富者享榮而得其道乎!視貧者,三餐不飽修何道?夫道難証也。

傲如天地,廣瀚孕育萬物無私矣。世間萬物受天之道以滋潤,啟承生命之開始,玄妙始末而証道。

人得一靈承肉體,俱萬物之最,如也成萬物之最傲,百川聚水成江洋,低乎?想想萬物,那人又何之心?中矩之道成矣。

古代聖賢,遺留經典渡化世人,不勝枚舉。意味著修行之境(貧亦成,富亦成)無它,在於各人之法。修道之境,亦是人生之境。然至清無染之氣,落塵時,旅途已開始,是清是濁,在於自己能否通過虛幻假景之考驗,五光之迷而目眩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雖花言巧語,玄空妙論之

術,不惑的你,定能笑笑而過。

天之道貴以身行,磨練筋骨,內外雙修,方能體証道之玄奧。是故,大德者修行之境,能圓通感召四方,普化八達。正與「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合。時至,哈哈退。



本堂孚佑帝君降



諸生也,天時混亂,三曹開演,紛紛亂亂。士、農、工、商,仕之責以養,為官者,愛民如子,以心體恤。工以勞為生,血汗之掙,筋骨之勞,以物換物,平乎!

於今之現象,仕不養,民不能生,勞非其工,不平乎!意馬之動,一步登天,奉承虛偽,難定也。方才,

明心慈善會主司神關聖五帝君降

辛巳年十月十六日



榮華富貴集一身權勢名利紅半天

善惡喜捨汝自造功德佈施蔭其道

述:錢財喜捨有德,得之

現今社會生活環境,無金錢實難以生存。因此,盜小娼淫之業林立,人之金錢賺取也無正當之道。因此,難品嚐血汗勞力付出所得金錢之辛苦矣。

所謂飢寒盜心起,以正道之心以物換物,乃天經地義之法。然富者非一夜而成,乃平日儉持勤蓄積成,貧者勞而不力,常享受酒肉聲色之樂,焉想聚財而富,難矣!富者喜捨金錢而有義:救貧濟眾、施棺、造橋、鋪路,體同胞之受而親。天眼昭昭,積善德者必酬謝賜福報,使子孫皆可得蔭。貧娼而盜昧本性,招淪墜,五常不明,八德不知。故為人也,上頂天,下立地,萬物之表率,若行不正,步不矩,脫人道,難存也,天地正道所不容,而且累及祖先,敗其子孫,自造孽,天理不容,必淪六道阿鼻地獄之中。

「貧道」金錢雖不足應,但能力行善道,盡本份而無怨,自給自足,樂在其中,明本性,知其法行無畏施,彌補金錢之缺,蔭其德、積其功,同也。天地公平,富者之福報,貧者亦同。

結論

造福報,積善德非富者主權利,人性本善,如能看清來世為何?為何來世?道法聖訓在其言中。至此。



本書功過司玉虛宮王天君降

辛巳年十一月初二日



明性揮毫立千秋傳真引悟証如來

將功補過行德立還愿面目以達天

其二

虔誠同扶著聖訓修身養性惜光陰

天時良辰壬午年揚善懲惡一遭遭

談:光陰

時光飛逝箭如梭分秒滴前眼簾過

行無正道埋中庸宛屍走肉誤今身

珍惜時間握光陰修道立德定在先

今得人身行善道莫嘆恨晚鬢白了

匆匆空回又一遭齊開普化白陽天

明性了愿正可顯萬法持護今生著

任你用心眼不見明了本性何來處

今生此身又來何數十光陰塵揚過

勸君早立性善圓道也性耶在人心

知行貫徹理一條天經地義古至今

迷途羔羊早覺醒隱惡揚善本性顯

赤子心田念在先個個生靈本性見

只為塵俗把性淹時時勤拭自明辨

時光把握不可閒明性堂生心志堅

普著聖訓揚儒風年年皆立棟樑賢

天眼毫分辨忠演振芳體力再加鞭

弱身難扛任道路後揚歷經待幾年

定能鸞務上一層百祿慈善肩重擔

善心餘力話不言龍首振脈無得錯

體內有物不在先酒色離身蓄真陽

扶轎武乩壬午願警輝加強靜身坐

真氣貫身體強壯日後定有重任肩

功過評斷自知明行修多少捫自心

過多於功須省思行善佈施斷罪愆

功勝於過次強身修道行善普及民

盡份本性之力量願能大同人間現時至了



南鯤鯓代天府李府千歲降



南瀛崑崙定蓬萊李府居鎮耀三千

明性本源承天脈傳真流芳萬古德

示:慈悲心、關懷情

讚嘆乎!天地萬物這個「情」字,難以文字而形容。「慈」字,明本之性,以氣柔而克剛常。慈也,悲也,同以惻隱之情,發自當下之心念為悲也。

慈悲之心,繫於心隨身而用,一則修己,一則勸化世風暴戾之氣,何樂而不為呢?

蒼生矣,視不平之事而欲挽,乃慈悲心之顯也,也是同胞之愛,本性之露也。嘆也!功利社會之下,無慈悲心,無關懷情,何以?何以?金錢之蒙蔽,名利之誘惑,金錢名利擺中間,無視本性良知而全力追求。再嘆!塵世之金錢名利不能和自己努力而劃上等號,無福份,無福報者,是不可得也,餘餘其蔭,當嘗福份之報也。

是故,勸天下蒼生,金錢名利,適可得而得,不可得勿強求。在金錢名利可得之下,亦關懷週遭同胞,以慈悲之愛而慰撫,取之於社會回饋於同胞合情理,本性矣。



明性-善書普化本性見,心靈拯著回故鄉

明心-關懷同胞慰親情,內外雙修惜光陰



崁頭山孚佑宮孚佑帝君降

辛巳年十二月初二日



孚佑蒼黎明本性帝君宏儒無盜賊

明性光圓塵難埃傳真四海普三江

其二

諸子誠心虔意善無為三施茂並行

得緣惜善持久遠方待一遭上天睛

述:無為有為之玄妙

夫人之仁矣,知仁而達明道。君子知仁而達明道者,鮮矣。明道,仁而非明者,多也。明仁者,非知道矣,無處顯矣;能明仁達道,體天地調和陰陽之者,無為也,妙哉!

有為識法為小人,而難成君子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而怠之小人難懂其意,識曰:小人得志長久之,哉乎!哉乎!得志者,難藏虛幻榮華而長久隨身。「違仁」之道非君子立身之則,若違之,則難立,養身明道,仁之妙也。

無為之為,心意直念而行,潛在之本性良知,無為之者不求非份之得,可貴也。君子之無為有為,知仁而並進,方不心執而有阻礙也。哈哈止。



格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高雄茄萣金鑾殿天上聖母降



諸子辛勞不畏艱同心戮力把書著

有朝來日朝中見個個聖賢掛頭銜

讚聯

明性知本何來找尋回鄉路

傳真演法大道普施覓正道



格言:天地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辛已年十二月十六日



風吹辛巳雲煙過幕幕徘徊猶未遷

一心善念隨身造深拭性田証神仙



寒冬吹兮過,暖春將到臨,夜半思禪悟,光陰逝不返。何曾有誰能讓光陰歲月倒轉之?無也!無也!

得而明以年少事,身體健壯時,能解及把握青春歲月,行善修身。人者,行善也,方能明心性,惟恐朝朝暮暮,虛華殘渡,不明本性,五光幻影迷惑,終成殘缺之嘆。

行者,善也,明心而見性,能解宿世孽緣業報也。

應者:心存善念,行功積德,涵養心性,可稱「真君子」。

振芳-加強領導方針,煉其志統御之。

百祿-加強經典研悟,濟世扶轎方可演。

警輝-信念再加強,來日指導統方針。壬午明心成大器,心靈合一定可成。

振瑞-精研古聖經典,明性傳真終須幕,到時方不急頭蜂。

茂郎-遵守誠與信,入鸞方針吾導引,如今覓得真正路,協扶濟世顯神宗,壬午須再接重任,同助警輝耀明心。

水福-夫婦同參鸞,共修為師心田暖,非是福報緣無至,實是因果同根生,加強善念輔明心,日後共扛重責任。

財旺-加強經典研,記錄方能暢。

旺根-體煉指導青少輩,歷經波折有今朝。難嘆!難言!業果報也。

銘章-文章舒寫流利正,道心加強善念照,入世凡塵苦海邊,力行足遍體心堅。

百成-夫者妻隨練,同進而退待何年,兒少難為同修道,文章能拿研它練。

文宗-善念是非定要明,勿蹈覆轍,免其煩雜在身邊,加強無畏之施。

振慶-加強經典研,年少把握光陰。

俊源-幕幕由心遷,加強「道」、「本性」之註解,方可定性,明心。



辛已年賢生辛苦了,吾不能賜何財物於生,但家庭之平安,吾可也。辛已年大家又精進不少,再接再勵。恭賀大家壬午新年愉快,道凡雙收。今年至此。



格言: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本堂監察司王天君降

壬午年正月十六日



夫,為人靈者,知是非,明因果。今幸得肉體,始能中庸正矩而行。反之,不珍惜而偏行羊腸小道,違天害理,哀哉!

讚嘆時運,天理大道普及,覓著者,慶甚。為人者,明本性,行正道,知光陰似水不復返而勤修行,本性清淨,心身靈覺,也使心田自在而不愧天地。但凡塵世人,總是知易而行難,更不了解本性何來自,自何來,如迷糊不解其義,只一味「行善」。修道恐難恆久矣。眾生明之!了解其因務必由內心悟解,非別人了解汝也。



五台山鳳山寺濟公活佛降

壬午年二月初二日

讚聯

與興妙法道言至一指讚乎

明性傳真集十載功於至誠



淺言述簡深民心妙法自性有梵文

性乎之出言又止智者明性何來之

下下人也上上智知而能行貴為誠

述:知道貴行

夫者,道妙之法深奧乎。「道」莫能形容之,深又何其深矣?

道妙之法,人習之,知多少?聽多少?解多少?不為貴也。誠者,貴在「知而能行」。法不在瀚宇之廣,太虛之幻,而著重於,能知、能行、能活用,而今無人能解、能了、能悟。所以,人遠於「道」也。

如言述:道法之最-餓知食,睏知眠,自然乎,最最之道,生活不離於道,自在而行。妙法聞多少,道理講多少,不稀奇!口述而不能行乎,謂-口仙。

道法之行貴真心難得今生聞妙法

知而能行消業身寅會至此萬萬千

修身潤心養性焉性命雙修齊同煉

明心照見本來面知行合一貴實踐

誠信揚顯定可堅常道生活知行遍

實行中庸定自然念佛平心道氣展

混濁塵世心不變觀照自在揚十善

持部波羅密心經正氣持誦明聖經

剛柔內外施並修放者大瀰包宇宙

收藏於密小週天道瀚道密心性萌

方知東來不虛行若能明性與持善

同証佛法大同年返本還源樂延綿



格言:在孤獨時,思緒最為清明;在騷動中,思緒最為混亂。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本性明心總有之堂香見性及天時

主揮鸞筆開迷昧席化明性普傳真



片刻後本書彙造孚佑宮孚佑帝君登台,諸生整肅儀容,勿失箴規。

諭示

本堂奉旨著造「明性傳真」於三月十六日正式告竣。



崁頭山孚佑宮孚佑帝君降



孚醉塵世定塵埃佑汝福仰心中來

帝君顯威東靈地登台批文示迷呆



頑乎其迷者也,天時天運健而行之,道汝而欲行必「知之本」矣。外不求利,則榮華心境,自平而「安」。

明本之性,為何而為?「心」坦蕩蕩之。教外乎道乃本矣,枝出本根而擴拓,以勸化渡眾為本質。如有特異也,五光飛石,迷眾而利己者,私也,天難容,然而信者之心,平穩踏實,本立而行天下之理,定與天下融之。

揮鸞數次登台以顯,聖賢文訓乃凡夫俗子修身養性最佳之課本。蒙貴堂開筆揮鸞著書,其辛勞,吾感同心受。今天運之轉,貴堂主席,以鴻觀之心,將機會禪讓它宮堂,但諸生不可因而氣餒,切記修行乃長遠之事。回觀十載之情,無形之教育、教導,好好珍惜。時至,吾退。



格言:只要內心有光亮,只要熾熱的陽光普照大地,哪裡會有外在的陰霾。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關降

壬午年三月初二日



文也,行者規矩之範。聖賢著經文、留傳典故,立標竿,以確代代傳承,以儆效尤。

眾生立足紅塵,受染於身,社稷、舍宅,無以經典為圭臬,靈子,焉知生何來,歸何處?故不明自性,而為所欲為,嘆乎!哀哉!因無明而造下些冤孽,以致迷失返本歸源之路,甚而輪迴不息,夫何以堪?

蒙上天悲憫,南天設府,處處開壇,飛鸞闡教。吾堂自立,聖天壇、明性堂,從開著至今。承蒙南天主席准示,扶鸞著書,前後光景已歷十載,期間艱辛茹苦,焉順風帆。且咸蒙孚佑宮呂恩主,鼎力協助,方能圓滿十部載之功。

壬午仲夏,吾職(著書)以卸,退居於後,以輔後進之宮堂,然提攜後進,志仍在於肩,焉敢鬆懈?當思恩澤,湧泉以報。

明性傳真,明以註解,謂明本性,以傳真理。「明」字:日月之合,陰陽以配,十二支干,子亥之說,天地之壽,萬物主載。「明」也,豈能言簡單?「性」字:由心而生之為性,為何同為之心,卻分為真心與勾心?萬古至今,「性」也,前前後後爭乎不斷。性本其善、性本其惡,無人能証明其正確也。然前題不予苟談。「性」也,落於塵,得其身,性本善,性本惡,無庸置疑即「守中」。塵乎能染,塵乎亦能滌也,首重在於此。「明性」二字非凡,日月以授,常使本性不染,至清至靈,方能傳以真理真道。明性傳真以立萬世,文中之略,迎請諸聖列真,上達天宮,下至地府,扶鸞闡玄,嘔心瀝血之著,絲毫無怨,惟此共念,書成揚四海,耀五洲,普凡塵,渡蒼生,達彼岸。文章內容,闡述見其性,見其性者,直指人心,而直指人心止於何而行?道之五步功夫,不過如此。明性傳真之寶貴,冀閱之者,以真心研悟,當解內容時,定豁然開朗,而直了明性,若能如此,則恭喜!賀喜!即知生何來,歸何處矣!

讚嘆於天,蒼生之多,能立其範,並以感應力挽狂瀾,而人心沈淪不醒,嘆哉乎!大道之行,明者當自省,欲以真心醒,夜半明性知。

本堂歷年所著之作,廣泛受閱讀者擁戴愛護與讚助,吾萬分謝忱,今後觀天運如何轉,本堂如有榮焉,再接天職(著書),定全力以赴,以報天恩,爰此為跋。



格言:結交朋友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朋友。那些會珍惜朋友的人,本身就是十足的黃金。



本堂通報司中壇元帥降

壬午年三月十六日



哪光萬丈護堂黎吒叱風雲鎮鬼驚

太上威靈挽狂瀾子由大孝稱至今



今宵各界聖賢仙真將蒞堂祝賀,齊接玉詔,諸生勿可失禮,唱鸞全神貫注,字體看清,餘生肅立兩旁。接旨備文房四寶,吾通報至此。



鳳邑大將廟一善堂正主席柳星君降

祝賀

今晚竣成十科篇明本燦耀聚眾賢

性命雙修憑毅力傳真闡教化迷津



可喜可賀!賢生不辭辛勞,不負上天賦予之責,神人合一,齊力完成,可慰也!日後再接再勵,同盡心力,以完成大任也。



南宮主席孚佑帝君降

祝:明性堂明性傳真頒行紀念



『大道傳真』



聚星宮護法堂正主席護法天尊清水祖師降



良辰吉時告竣日普天神歡慶餘雨

明性箴敢誠心示傳真一本結世緣



『明性真理』



鳳邑澄清湖澄清寺觀音菩薩大岡山超峰寺觀音菩薩

林口竹林寺觀音菩薩齊降



萬理歸宗莫遠求明心自修明本性

一墜凡埃塵註定指迷開悟現如來



可讚!可讚!貴堂主席領導有方,歷著十部聖書,讚嘆也!



本堂監察司王天君降

諭派

薛府千歲東方五里外空護詔

池府千歲西方五里外空護詔

吳府千歲南方五里外空護詔

孚佑三帝北方五里外空護詔

其餘神祗鎮守中央

現刻欽差大臣已到十里外空,諸生整肅儀容,持香向外跪接,並鳴炮三響,吾退。



欽差大臣馬降



帶詔玉旨下明性毫光煌煌至堂前

金科告竣接旨日期勉共修達玉京

玉詔宣讀(神人同跪九叩首)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位居九天金闕,統掌三界,無時不以蒼生之苦為憂,然嘆而何用也?今查爾台灣省嘉義市南天直轄聖天扶鸞社明性堂。自請著「明性傳真」一書以來,神人恪盡厥職,兢兢業業,實感欣慰,今聞關卿奏請,業已竣成。

朕特命馬卿帶詔宣讀

敕賞本書神職各加六功

敕賞本書人職由功過司神記下列入白陽天簿可抵冤孽

敕賞助印本書每本二功

敕賞鼓勵印贈本書每本一功,列入白陽天簿可抵冤孽

欽此

勿違此詔(九叩首謝恩)

天運壬午年三月十六日頒行

再宣玉詔

明性堂主席接旨:

關卿時以蒼黎之苦為憂,而每每請著扶鸞闡教,善書普化,渡引迷津。天運降座「明性堂」,今大功圓滿,十部聖典,揚闡儒風,其間之苦

朕欣慰也,今敕封關卿為

「護國天尊關聖帝君」

准予處處登鸞批示,明性堂之責由關卿命派,其餘神職不得有異。

欽此



每帶詔至貴堂,皆見諸生一團祥和之氣,似春天之暖流祥霞之呈,宛天之韻也。今職以至此,生日後嚴求自矩,勿怠慢鬆懈,方不負貴堂主席護國天尊關聖帝君之教導矣。至此,回玉階繳旨。



格言:生命是一連串瞬間的延續,充份享受每一個瞬間,便是成功。



致謝

本堂奉旨著作:「晨鐘醒世、正道明訓、性理真傳、大道玄妙、古漢聖訓、覺性闡悟、明心見性、修道指南、引迷入悟、明性傳真。」十部聖典,今已圓滿竣成。奉本堂主席護國天尊關聖帝君聖諭:觀天運之轉,本堂如有榮幸再接天職(著書),定全力以赴。所謂:「短暫的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

十年來萬分感謝十方善信,慷慨解囊,輸誠助印,得以十部聖典印贈不斷,普化四海,廣渡佛子,其功德無量矣。最後祝十方大德,道果日增,聖凡如意。

「明性傳真」全書終編輯生撰























37









献花(0)
+1
(本文系无极混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