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力是培养出来的

 迷糊128 2013-03-11

注意力是培养出来的

文/沈万臻  编辑/韩铭

兴趣没有天生的,都是培养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有兴趣学习?为什么有些孩子对某一门功课更感兴趣,更容易保持一种专注?这是刻意培养练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多用点时间学习,就可能有兴趣了。在开始的时候必须有一点强制措施,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做的事,怕孩子不舒服。

当孩子说自己没有学习的欲望时,父母如果真的想引导孩子喜欢上学习,就不能单纯从字面理解孩子的意思,不能认定孩子现在没有兴趣,就是真的没有学习兴趣,就永远没有学习兴趣。孩子内心的细微思想变化他们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只有能看透孩子真实想法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父母才有意愿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能跟着孩子的感觉走。

父母内心缺乏力量,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不愿意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权威,他们就听孩子的,怕与孩子冲突,不敢责备孩子,最终总是父母向孩子屈从。最重要的是,他们想成为自己孩子的朋友,他们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避免大部分的冲突,不愿意惹恼孩子,尽管开始就知道孩子过长地玩游戏是不健康的,但是孩子喜欢就让他们玩,等到他们习惯,再改就来不及了。

总是不敢管孩子,就会失去做家长的权威

张力的妈妈陈茜总是觉得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天生的,更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孩子童年的快乐。陈茜小的时候父母管教很严,她总觉着自己的童年不快乐,所以最想给予自己的孩子快乐的童年。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工作能力其实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来的,不愿意承认她现在有好的工作,有好的物质条件,都离不开父母当年的严格管教,所以她不但在物质上宠爱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也对孩子过分骄纵。

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陈茜费心费力,可是孩子依然不快乐。因为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获得永久的快乐。快乐是绝大多数人只能瞬间达到的一种状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规矩,觉得学习没有兴趣就不学习,孩子根本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也不能从做好一件事中得到快乐,也不能从做好一件事中感到自豪。

张力从小就被夸为最聪明,最帅,最棒。他身上的问题一直被忽视着,因为妈妈怕他不快乐。可是张力被夸得很困惑,甚至很受伤,他清楚自己没有像亲人夸得那么好。

陈茜不责备自己没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能力,倒是把孩子的不快乐归罪于学校,怪罪老师缺乏能力,没有办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校里学习没有快乐感,张力一开始写字写作业,就说:“好累啊,好烦,太难了,为什么要学习,我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我不想在学习上有上进心。”“我看一会电视吧,我就看一会电视。”一遍一遍地说,陈茜最终就让孩子看电视,看完电视,央求妈妈买下电视广告里的食品,下一次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垃圾食品,反正就是不去写作业。

在吃饭时经常与妈妈吵架,总是软磨硬泡地要求去吃不健康食品。

可是陈茜又不愿意承认孩子普普通通的一面,她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

在业余爱好上出成绩也不轻松,这种兴趣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后天培养的。也不会在轻轻松松中出成绩。而这些课外班又和学习冲突,孩子是课外班也不想上,学习也不愿意用力。

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一开始她认为孩子是不用心,因为在她认为太简单的地方出错,但后来她发现,孩子是真的没有学会,因为有些题目对于别的孩子来说相当简单,可对于她的孩子就是难题,她一度怀疑孩子的智商,真着急,觉得是老师没有教好,是老师不用心。可是当孩子作业写错了,陈茜让他改过来,孩子会说:“你别要求我这么严。”听到孩子说这句话,陈茜就有内疚感,就不再要求孩子了,不做就不会吧。

张力真正坐下来写作业时,一会动动这个,一会儿动那个,写作业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却依然写不好,半个小时的作业常常要拖延到两个多小时来做,他也的确觉得作业太难太无聊,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拖延和担心上。晚上到点不睡觉,到了上学时间不起床。

陈茜在孩子面前没有话语权,她说话孩子不听。

问题就是这样,我们想让孩子轻松惬意地生活,不经意间,直到这些问题再也无法用孩子的“聪明”“粗心”来掩饰了,问题会变得很严重。我们遇到问题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会促使我们采取措施。如果一直做错误的事情,那么只有得到同样的结果。错误的结果严重了,父母的心灵上就痛了。痛了就会反思,心灵上的痛苦促使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改进管理孩子的技巧。

比其他人更早开始训练,继续下去就是胜利

陈茜最该改变的是完全接纳孩子平凡的一面,他确实没有能力既学钢琴,又打球,又把学习搞好,还天天快快乐乐的。

从做好一件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能力,比如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

敢于严格要求孩子,这就意味着孩子会有不舒服、不愉快。不快乐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做得好一点,他就会更努力一点。

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思维,思维方式改变了,也就有了积极的动力。从“我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改为“我怎样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呢,只有努力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多学一点,多努力一点,就会有兴趣的” 。

内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不一定是一出生就必须有的。很多我们的特点和行为可以在日后的经历里慢慢积累,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所以我们寻找的内在动力也可能在后天长期发展而成。

激情并没有伴随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正如那些高水平的技能,它也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这个研究发现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一样,那些杰出的人士都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但大多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那些出色的成就者在开始的时候,总是需要被引导。

但他们肯定不是在第一天就拥有动力的,如果追求卓越的动力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天生形成的话,那么是如何培养的呢?这个效应不仅能带来技能的提高,还增强人们不断提高技能的动力。

无论是弹琴还是打球,无论是绘画还是学习课本知识,起步者都无法应付每天超过一个小时的练习,有时候还少得多。但当他们成为杰出人士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就会每天4~5小时的练习时间。使自己比同龄人好得多的方法之一就是,比其他人更早开始训练。训练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看上去容易一些的练习,这样更能够继续下去,只要继续下去就是胜利。

说兴趣是天生的,这样可以推卸掉大人的责任,也会以此给大人找借口,不用再付出努力,这样省力倒是省力,孩子的兴趣就无法培养起来。

我们克服困难时付出多少努力,就获得多少永久的力量。

掌控思想就是掌控境况、际遇、环境和命运。

所以再来一次,只要不断重复,就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完美。

兴趣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每获得一次胜利,都会对自己的力量更加有信心,这种力量会让自己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