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教堂(一)

 茶香飘万里 2013-03-12

    我出国旅游时一直比较爱转教堂,因为只有教堂的建筑最有特色、建筑质量最高、保存时间最久。一天开车路过东交民巷,看到哥特式的圣弥厄尔教堂吃了一惊:北京也有这么好的双塔教堂?因此有了游览北京教堂的想法。终于约好朋友一起驾车转起了北京城里的十几家教堂。谁知道,首先到的天坛东面幸福大街的南岗子教堂。我们在教堂外敲门时遭到开门人的训斥和谩骂,也使我们大吃一惊:北京教会人员如此素质,无法与我曾经到过的欧美各国无数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相比,倍觉汗颜,上帝都会为他们感到脸上无光!还好,兴趣还在,我们又去了北京其他的教堂,神职人员的态度比南岗子要和蔼了许多!希望那只是个案!通过一圈踏访,我对北京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教堂的发展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宣武门天主教堂(南堂)

基督教在北京属于外来宗教,教堂的数量远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但北京教堂大多是建筑精美的历史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30年代为北京教堂全盛时期,北京全境有教堂愈80座,此外还有大量由教会设立的中学、大学、医院、图书馆等具有基督教文化特色的建筑。

  北京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此后,天主教得到元朝皇帝的宽容,在北京建立了许多教堂。元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在组织形态上借鉴了佛教的一些做法,这些也里可温教堂大多被称作寺,采用佛教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其风格与欧洲本土的教堂迥异其趣。元代天主教在中国以社会上层为主要发展对象,因而信徒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信教者极少,因而1368年元朝灭亡后,也里可温教也从中国销声匿迹,其修建的教堂大多改作他用,存留下来的极少。目前北京仅有门头沟区后桑峪村天主堂一所教堂是元代所建,该教堂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明万历年间,以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经由澳门进入中国,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获准在宣武门内兴建天主教堂,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南堂,宣武门天主堂也是时隔300年后在北京出现的第一所天主教堂。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宣武门天主教堂(南堂)

  自从利马窦之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50年后的顺治十二年,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斯文准在王府井修建东堂,康熙三十二年在西安门内蚕池口建成北堂,雍正元年罗马教廷传信部传教士德理格在西直门修建西堂,至此,在经历了一百年时间后,北京的天主教四大教堂全部建成了,至今这四所教堂仍然是北京最大的四所天主教堂,除了四大教堂之外,明末清初期间天主教会还在北京西郊阜城门外的滕公栅栏兴建了教会墓地,这里后来发展成为马尾沟教堂。

  早期天主教堂在北京的建设非常低调和本土化,例如北京市区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在建设之初是一座中式四合院,仅仅在一些主要建筑上装饰有十字架等宗教标志;王府井的东堂建设之初也是由民房改建,在建筑风格上与周围的中国传统建筑别无二致。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王府井圣若瑟堂(东堂)

  北堂的石狮子与圣像自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天主教会开始在北京大规模兴建教堂,顺治七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改建南堂,新建的宣武门天主堂采用当时欧洲流行的巴洛克风格,高大宏伟,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成为北京城市中一处特异的景观。此后东堂改建为罗马穹顶风格的建筑,新建的北堂和西堂则均采用哥特式风格。此间北京兴建的教堂建筑风格上大多与欧洲同步,采用时下欧洲流行的建筑风格,与北京其他的建筑形成极其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这些教堂建筑的一些细节处理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风格,比如北堂的建筑由一圈汉白玉石栏围绕,柱顶的石狮子与基督教圣像和谐共处,风格特异。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西什库天主教堂(北堂)

  由于天主教禁止中国信徒祭拜孔子和祖先,自康熙年间开始,中国禁止天主教公开传教,许多教堂被官方没收,包括东堂、南堂等都被没收拆除。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中国与英法两国的条约,清政府发还了没收的教堂,不久各教堂获得重建,重建后的教堂大多沿袭了原有的建筑形制。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西直门天主教堂(西堂)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西直门天主教堂(西堂)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再次给北京的各教堂造成严重破坏,除了北堂之外北京几乎所有的教堂都被义和团捣毁,而发生在西什库天主堂(即北堂)长达两个月的攻防战也成为义和团运动中最终要的事件之一。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此之后,天主教等基督教流派加速进入中国的脚步,陆续建成了东交民巷天主堂、南岗子天主堂等教堂,在1910年代的北京掀起了一个建设教堂的高潮,这一期间所建设的教堂,规模没有老四堂大,建筑风格也逐渐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偏移,较之以前的建筑,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与天主教本身一样,都更加本土化了。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东交民巷圣弥厄尔堂

   北京地区现有以下这些天主教教堂:

1、北京教区宣武门-南堂,巴洛克式,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建

2、王府井圣若瑟堂-东堂,罗马式,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建

3、西什库救世主堂-北堂,哥特式,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建

4、西直门圣母圣衣堂-西堂,意大利式,始建1723年(清雍正元年)

5、东交民巷圣弥厄尔堂,哥特式,始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6、南岗子普爱堂,哥特式,始建1923

7、平房天主堂,哥特式,始建1916

8、东管头天主全能堂,建筑师的创新,始建1904

9、贾后疃耶稣圣心堂,罗马式,始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10、龙庄圣母无染原罪堂,哥特式,始建1905

11、牛牧屯若瑟堂,哥特式,始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12、牛房耶稣圣心堂,哥特式,始建大约于1901

13、西胡林圣母无染原罪堂,中西合璧,始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14、求贤袖珍教堂,哥特式,始建大约于1901

15、门头沟后桑峪耶稣圣心堂,中西合璧,始建1334年(元元统二年)

16、曹各庄若瑟堂,中西合璧,始建1881年(清光绪七年)

17、永宁耶稣圣心堂,哥特式,始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基督教新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天主教要完一些,但是进入中国之后,尤其是在1860年之后发展迅速。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进入中国,清道光十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进入中国,从此开启了新教在中国的传播。1870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崇文门建立了北京第一所新教教堂亚斯立堂(又名崇文门教堂)。亚斯立堂建筑属于美国现代折衷主义风格,内部设施豪华先进,曾经是北京最大的新教教堂。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崇文门基督教堂

  亚斯利堂之后,新教在北京的教堂建设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掀起了一波建筑教堂的高潮,这一时期建筑的教堂,规模大多较小,建筑风格也趋同于中国本土建筑,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07年在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这所教堂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建立的,其建筑风格特异,教堂的建筑平面是常见的双十字形,但是教堂整体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屋顶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教堂大门开设在南侧山墙上,双十字平面的两个交叉处各自建有一个八角形的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门前竖有石碑,记述教义。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与基督教教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突出了其作为教堂的特殊性质,又与周围的民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基督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结合的典范之作,有着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珠市口基督教堂

同一时期建设的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协和礼拜堂等教堂也极大程度的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元素,本土化是1910年代教堂建筑典型特征。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缸瓦市基督教堂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文字记载当时的北京共有基督教徒4000人,到如今已有信徒50000余人,基督教会与教堂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北京的基督教堂共有13座,基督教聚会点共有10个。

基督教堂比起天主教堂要少一些。主要有:崇文门教堂,珠市口教堂,中华圣公会救主教堂,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协和礼拜堂,缸瓦市教堂,公理会海淀堂。

北京的教堂(一)----发展历史

                      宽街基督教堂

  东正教是中俄雅克萨之战后随着俄国战俘阿尔巴津人一起进入中国的。1710年康熙皇帝特别批准将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教堂供阿尔巴津人使用,这就是北馆。北馆建立后不久,俄国本土就向中国派出了东正教北京传道团,从事东正教传教工作和针对中国和西欧的情报搜集工作。由于传道团身兼传教和刺探情报的双重任务,加之东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工作进展不理,东正教在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1960年后才在东交民巷俄国公使馆附近建立了第二所东正教教堂,这就是南馆。此后传道团又利用他们在政治上的便利,用庚子赔款在紧邻北馆的地区建立了另外两所小型教堂。

  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东正教的两所教堂均毁于战火,后利用庚款重建。

1949年之后,新政府对中国境内的各教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教会与其海外的母会脱离关系。在此之后,北京的基督教和佛教道教等与马克思主义理念矛盾的宗教一样,无论使教会还是教堂都呈现明显的萎缩趋势,很多教堂以各种方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政府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地产,如马尾沟教堂,被变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西堂变成某工厂的仓库。

  1958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实行各教派联合礼拜,将信徒集中在少数教堂中,大部分教堂都被献堂献庙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了。北京市区的基督教(新教)大小教堂大约60座,经过合并,只剩下4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教会组织被彻底解散,仅剩的少数教产都被革命群众以各种方式没收强占,很多教堂成为工厂、学校的厂房教室,不少建筑和教堂收藏的文物受到严重破坏。

19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逐渐恢复教会组织,一些被企事业单位占据的教产被发还教会,老四堂等北京的主要教堂经过整修,重新开门迎接信众。至今,北京尚在使用的天主教教堂共17座,基督教教堂12座,另有20座教堂建筑被占做它用。(

我周末开着车用了多半天的时间转了北京城区的11家教堂,有的没有开门,只能在外面看看、拍拍照片,有些则门洞大开,欢迎参观和拍照。国外的教堂除了少数名牌教堂会收费以外,大多都免费对参观者开放,北京的教堂除了某些特殊节日人多限制外都不收费,方便了信徒和参观者。

北京的教堂(二)

                        天主教南堂

目前北京共有十七座天主教堂。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座,分别位于北京城南、城北、城西、城东,传统上被称为南堂、北堂、西堂、东堂。

宣武门天主教教堂,也叫“南堂”。最初名无玷始胎圣母堂,因其讲经台后面墙壁上挂着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像的巨幅油画,所以天主教会后来就把它称为“圣母无染原罪堂”。它位于北京城南宣武门内。教堂始建于1605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建的,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天主教堂,同样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天主教堂。

北京的教堂(二)

走进南堂,它有三层院子,中式的主入口内的第一进院里以圣母山为主,东院为教堂,西跨院是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1996年宣武门天主教堂列名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等。教堂正立面朝南,为巴洛克式,室内则采用了罗马式的手法。三个雄伟而不失细腻的拱门将入口妆点得很有特点。教堂堂顶为拱形,正面有精致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镏金花纹,彩色玻璃镶嵌门窗,堂内有描绘耶稣受难的巨幅油画和圣母像,祭台上高高地立着圣像,整个教堂建筑颇为壮观。

现在南堂除了中文弥撒,还有拉丁文弥撒和英文弥撒的时间,满足更多外国朋友的需要。

北京的教堂(二)

               南堂内

  1600年,由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提出申请,万历皇帝批准,把首善书院改建为教堂,当时是一座小教堂。后来到了1650年,赫赫有名的德国教士汤若望主持重建,据载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非常尊重这位汤若望教士,称他汤玛法(“玛法”就是满语的“爷爷”),所以在皇室支持下,这座教堂得到了很好扩建。顺治皇帝曾二十四次来此与汤若望促膝谈心。1775年南堂被毁于火灾,后清乾隆皇帝赐银万两重修。1900年再次被焚,1904年重修。后来天灾人祸几经毁坏,几经修复,1900年被焚毁,1904年重新修建。现在,是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的建筑风格应属巴洛克式,堂内还有圣母壁画、耶稣圣像等文物宗教艺术品值得欣赏。

     现仅存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19791221日,傅铁山主教在宣武门南堂荣受牧职,成为南堂最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在傅主教领导下,北京教区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宣武门南堂成为北京教区的中心,承担了重要的角色。现在是主教府、教区、市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所在地。

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二,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今已字迹不清,嵌于大堂前两侧墙壁上,大堂西墙原竖立的铁十字架,约高12尺,系南堂最早的遗物。
  
西什库天主教教堂,也叫“北堂”。,本名救世主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教堂原址在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开堂,俗称蚕池口堂,落成时康熙帝还亲笔撰书“万有真原”匾额赐赠。到光绪年间扩修西苑,慈禧嫌这个北堂太高,俯视禁苑,大感不便,因而耿耿于怀,命总理衙门与法国教士转敕迁移,交涉不得要领,后由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事件,与法国政府和罗马教廷直接打交道,另外拨地给银,才在西什库重建了哥特式建筑的北堂,建成后即作为天主教在北京的总堂。义和团运动中,由于这个新修的教堂异常坚固,教士教民固守,竟然未被攻破,后于1901年修补竣工,一直延续下来。
北京的教堂(二)

北京的教堂(二) 

                    天主教北堂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内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内的300根巨柱撑起的金色拱顶和80扇镶彩玻璃的花窗总能让人联想到巴黎圣母院。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的修女

北堂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大堂内有主祭台、苦难堂和唱经楼。

 “文革”中也被作为中学使用。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圣父若瑟的祭台。北堂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198512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西什库教堂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汤若望的雕像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利玛窦的雕像
    北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984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教堂(二)

              北堂的乾隆碑
   
王府井天主堂,也叫“东堂”,始建于1655年,本名圣若瑟堂,是为纪念耶稣的父亲若瑟而命名的。始建于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原是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利类思和安文思(国籍不详)2位神甫明末时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由于地震和战乱,教堂曾多次被毁。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共约30间,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失火后废止。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法国和爱尔兰两国合建),即现在的东堂。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

北京的教堂(二)

                          东堂

著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晚年即住在东堂,而南怀仁、郎世宁等传教士都曾在东堂执役,内有郎世宁绘制的多幅极其珍贵的圣像图。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东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

北京的教堂(二)

              东堂圣若瑟纪念亭

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政府拨款1.3亿元将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加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值得一提的是,原有院门因在道路红线内而不得不向里挪了2米。但其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教堂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使不少老北京都以为它是原来的老院门。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东堂迎来了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北京的教堂(二)

                              东堂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东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2

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又称“西堂”,在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教堂系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始建于1723年(清雍正元年),最初叫“圣母七苦堂”。这位神父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随铎罗主教来华,曾受命在朝内教授皇子西学,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雍亲王,所以他受优待能在京置地建堂。德理格自置西直门内的一块地方,建堂一座及住房,时称七苦圣母堂。

北京的教堂(二)

                             西堂

1811年,清政府发出谕令:凡在朝供职者准许在京居住,其他传教士必须潜居各原地,不得随意外出,违者驱逐出境。西堂四位神父,因违令外出被逐回国,官府即将西堂拆毁。计自德理格建堂至是年被毁,共历八十九年。1860年西堂与其他各教会房地归还后,经孟振生主教在1867年重建西堂及住房。1900615日因义和团掀起的反洋、反教运动,本堂金司铎遇害,圣堂再次被焚毁。堂及住房被焚毁。1912年始得重建,更名为“圣母圣衣堂”。重修时因毗邻的同仁堂制药厂未能迁出,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出它的模样来。然而室内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内高大雄伟而不失秀丽。

北京的教堂(二)

                 西堂内

    目前,西直门天主堂的内部面积较小,原本建有一座三层高度的尖顶钟楼,从文化大革命期间钟楼拆除后,仅仅在教堂主体建筑北侧余下一座一层楼高度的八角形墩台,教堂建筑的表面被浓密的爬山虎覆盖,整座教堂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颇不起眼,但教堂内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使得从内部看来教堂依然高大华丽,两侧窗扇上的彩色玻璃还多有保留。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内的圣母山。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先后用做过工厂,文革期间又改为仓库,期间钟楼被烧毁,到1994年国家宗教政策落实后才重新开放,恢复其正常宗教活动。

天主教西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路南。是北京四大堂(北堂、南堂、东堂、西堂)中建成最晚的。后在宫内教授皇子西学。清雍正元年(1723)德理格在酉直门内购地建天主教堂一座。嘉庆十六年(1811)教堂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被毁。1912年又重建,西堂屋顶有尖形钟楼,四角也有四座尖形建筑。现屋顶上钟楼拆除,礼拜堂尚存。
北京的教堂(二)
             西堂内的彩窗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也称圣弥厄尔教堂,1901年建。教堂为法国高司铎(神父)创建,是北京修建的最后一个天主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显著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地皮转让,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籍神甫高嘉理负责,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东交民巷天主堂。后期的建筑工作转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

  北京的教堂(二)
                圣弥厄尔教堂

北京的教堂(二)
    教堂的入口也在南面,从外到内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个主尖塔和多个尖塔状装饰物上下呼应。院内北侧是一座灰砖砌二层西式楼房,供神职人员居住。堂内供奉弥厄尔。圣堂东侧有10间砖砌平房。
北京的教堂(二)

和北京其它四大教堂相比,圣弥厄尔教堂的规模虽然小,但是它综合了其它四座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却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的比较完好,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
1986年,该教堂重新修整,进行宗教活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的教堂(二)

             圣弥厄尔教堂的圣像

    东交民巷教堂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教堂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有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占用作为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  
   
崇文门教堂是北京最大的基督教教堂。位于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始建于 1870 年,是美国卫理公会 ( 美以美会 ) 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当时名为亚斯立堂。为纪念美以美会第一位赴南美洲传教的Asbury主教。教堂最初建成时,外观和现在一样,只是规模比较小,仅能容纳四五百人聚会。随着教会信徒人数的不断增加,1880 年卫理公会在原址重建教堂,1882 年新堂落成。该堂于 1900 年夏,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1902 年清政府拨款重建亚斯立堂。于1904年春建成。此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礼拜堂。  

北京的教堂(二)

                        崇文门教堂大门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到中国访问时就来到这里做弥撒。

崇文门教堂还曾接待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该教堂整体呈半圆扇形,全部为木制结构,建筑风格极为新颖别致。

崇文门教堂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一座基督教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其建筑风格亦别具特色,整座教堂,占地面积为8246平方米,堂内分正、副两堂,正堂设有700个多个座位,副堂设有300多个座位。中间有可以上下活动的闸板相隔,即亦可分开亦可联用。整体呈半园扇形全部为木制结构,建筑风格极为新颖别致。1990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教堂(二)

                         崇文门教堂

崇文门教堂在20018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480万元人民币,重新修缮了礼拜堂及其附属房屋,礼拜堂的玻璃更换成了教堂传统的彩绘花玻璃,椅子更换为礼拜专用的长条木椅,附属房也进行了翻建。

北京的教堂(二)

                       崇文门教堂内

    北京基督教会宽街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街10号,最初也是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的8个教堂中的一座。在前些年北京兴建平安大道时,从宽街迁建到现址。

北京的教堂(二)
                     宽街基督教堂

北京的教堂(二)

                   宽街基督教堂内

    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位于前门外大街,始建于晚清末年的1904年,是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也是北京南城惟一一座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经过财政局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成为南城惟一一座具有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现为三层建筑,可容上千人做礼拜。这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也很简朴,原本毫不起眼。2000年拓宽修建两广路时,为不影响教堂,专门在其南北修建了延伸辅路,使珠市口教堂原地不动,成为广安大街上的一个小环岛,后又耗资百万元对教堂作了维护修缮,使它显得颇为醒目和独特了。

 北京的教堂(二)

                            珠市口教堂

缸瓦市教堂现在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57号,坐西朝东,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很简朴,它是北京市内历史最久的基督教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年轻时,曾就学于缸瓦市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教堂后院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在这所教堂领洗加入了基督教,还同一些爱国教徒在这里发动了教会自立、自养、自传活动。
北京的教堂(二)
                           缸瓦市教堂

    19006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19033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有大礼拜堂一座。  
   
1949年前后和文革期间,陆续有居民和单位侵占缸瓦市教会教产和土地,并修建各样非法建筑比如家具店、住宅等,至今拒绝归还。到现在归属教堂使用的房屋只有大礼拜堂和附属房屋,仅占原来的五分之二,相当部分信徒只能在院里露天聚会。1996年,为缓解聚会压力,在主堂的南侧扩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侧扩建了又一个副堂和教会办公室。

海淀新堂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该区著名的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广场重要组成部分。新堂总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西临北京著称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的教堂(二)

                  海淀基督教堂
   
新堂由德国GMP公司设计,北京中关村文化发展公司、北京新兴建筑集团开发施工。在功能上,着重于现代教堂的设计理念,将聚会场所和办公区融为一体,突出环境与功能的协调;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预备在每一个主内重大节日和每一堂主日礼拜开始时敲响

海淀中华基督教会原是北京公理会所属的一个福音布道所。1922年由燕京神学院毕业的祁国栋先生任传教士工作。2003年非典之后,海淀堂搬入图书城。200581日上午,北京市基督教海淀新堂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北京的教堂(二)
                    海淀基督教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