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大一(7)心血管疾病防治

 xmjf 2013-03-12

胡大一(7)心血管疾病防治

胡大一  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胡大一(7)心血管疾病防治

 

BTV《养生堂》——胡大一讲座视频网址

http://tv.sohu.com/20110529/n308823624.shtml 解码高血压

http://tv.sohu.com/20110529/n308828328.shtml 血压数值变化意味什么

http://tv.sohu.com/20110530/n308902728.shtml 降压药该怎么吃

 

(转载)

        我正在干一件事——写一个首都心血管防治的总体规划的建议。我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目前整个人类健康运动正面临着战略大转折,从针对传染性疾病(结核、霍乱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转到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这个战略转折的重点是人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使我联想到英文里有个单词叫“global'’,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方面为“全球性”,即全球(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心脏血管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全身性”,身体内哪里有动脉血管,哪里就有可能发生动脉硬化。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全球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1个死于心血管疾病,这1700万死亡者中的80%发生在低、中等收入的国家。到2020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比该数字增加50%,高达2500万,预计1900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020年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如美国、一些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正在下降,而在东欧、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与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却增长迅速。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巨大负担。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的发生发展过程,启动在青少年,发病多在中年以后。其“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的流行,必须从源头治理。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危险因素群集的源头。贫穷的人吃不饱穿不暖,不会得这种病,如二战时的欧洲,心血管病就罕见。1953年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医学界公布的论文证实,对临床并没有冠心病表现的战死的美国士兵的尸检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死者心脏已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征象,出现了脂纹或斑块,部分甚至有阻塞性病变,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余岁。1975年,对越南战争中战死的美国士兵的尸体又进行了此方面的重复研究,此时尸检的平均年龄仍为22岁。令人吃惊的是,12年过去,冠状动脉阻塞的征象上升至55%。而当年对朝鲜战争中战死的中国士兵和朝鲜士兵的解剖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们的冠状动脉壁很光滑,一清二白。

        其实,这些美国士兵的血管病变早在童年时期就启动了,今天的美国青少年在无冠心病的情况下,68%已有了血管的轻度脂纹斑块,这个发现来自因车祸意外死亡者的心脏移植后的血管内超声、造影检查结果。目前我国青少年正在重蹈美国大兵几十年前的覆辙,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大快朵颐,以车代步、拈轻怕重、超重式肥胖十分常见,三四十来岁的人心肌梗死不罕见,已占了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五分之一。

        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为急性心肌梗死,它可致命,但发生心肌梗死时,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先兆,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冠心病另一常见表现形式为心绞痛。心绞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稳定性心绞痛,一般不突发心梗;另一种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它可以在稳定心绞痛基础上恶化加重,也可是无先兆的突发性心绞痛,特别容易发生致命的心梗或猝死。这是因为它们的发病机制不一样。以往的观念是错误的,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心肌梗死是由于血管狭窄的程度决定的。其实心梗不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而取决于斑块的性质。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大多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70%的管腔塞住了,只有≤30%的空隙,这种血管中附着的是稳定的斑块,其中脂肪少,狭窄重,斑块内面覆盖的纤维帽子厚,就像厚皮小馅的饺子,煮的时候,比较安全,不容易破。而不稳定斑块作为导致突发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元凶却很危险,因为不稳定斑块虽然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轻,多数情况下,管腔才堵了20%~50%,但这种不稳定斑块内脂肪含量高,并且含有大量活跃的炎性细胞,纤维帽子薄,像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特别容易破。这种不稳定斑块特别容易破裂而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斑块加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腔狭窄的急性加重,甚至完全闭堵。所以,斑块是否稳定是心梗发病的决定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五条防线 

        目前每100个心梗患者中,就有40~45人因来不及抢救死在入院前。而在院内当时抢救成功的,有14人会在一周内死亡,现在所指的抢救成活率实际是指院内抢救成功的,其实活着出院的还不到一半。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怎样对付那50%没有症状的突发心梗,探求和寻找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方法。有的专家建议用核磁检查,有可能查到蛛丝马迹;有的专家建议用导管插到心脏血管内去测温,因为不稳定斑块活跃程度高,因此局部温度也会较高,而稳定性斑块活跃程度低,因此温度较低,这些都处在研究发现阶段,并且创伤方法难以广泛用于筛查高危病人;还有的专家提出用经体表检测等其他无创伤方法,但也不理想。不稳定斑块破裂致残、致死在医学上称意外事件,稳与不稳就决定了事件的性质前程。逃过心梗这一关的病人,常常于10~15年后发生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患者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严重的负担,慢性心衰存活5年的还不到一半,其中男性存活不到20%,女性则存活50%左右。心血管病的五条防线“心脏病学奥运会”预防在先世界心脏基金会,设立世界心脏日五条防线构筑心血管病防洪堤,我刚刚参加完2002年5月5日至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14届心脏病学学术大会。这个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被称为心脏病学的奥运会,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与未来。有82个国家的7000多名代表到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超过了半数,有1/3来自亚洲国家,中国去了300多名医生,这次大会最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血管病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组织——世界心脏基金会(WHF),这次会就是由WHF支持的。WHF的宗旨是帮助全球各国人民通过预防、控制冠心病和脑卒中,延长人类的寿命,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WHF将每年9月29日定为世界心脏日,唤起公众关注心血管疾病,通过举办世界心脏论坛,组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多个相关学科参与的非政府机构与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组成的国际性广泛联盟,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这个全面防线包括五个层面:①防发病: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②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③防后果:发生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肌,挽救生命;④防复发: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⑤防治心力衰竭。

        第一条防线防发病——一级预防综合治理多种危险因素多学科与社区沟通联盟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发病的时候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病治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模式的转换。过去我们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溶栓、搭桥、介入等高科技的投人上。绝对花钱少、效益大的一级预防的重视非常不够。在这个宝贵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一级预防上,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

        一级预防怎样去做呢?过去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分兵进攻把守,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往往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在横向上,心脏学科、糖尿病学科、神经学科、内分泌学科及老年病学科等应紧密联合起来,共同综合治理控制上述的多重危险目素。在纵向上专科医生应关注社区干预,与全科医生联防,加强我国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这是科学研究——院内治疗——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社会、社区)多种医学功能的集合。结成广泛的联盟,筑起全面的防线,必须从一级预防下手。如高危的高血压病人(占20%),仅靠饮食、锻炼是不能控制血压的,必须用药物干预,而且要特别强调温和适度的锻炼;中危的高血压患者(占10%),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与有氧代谢运动,锻炼的“口子”也可开大一些;5%是低危的,即很轻的高血压病人,可以靠运动、控制危险因素等调整6个月,以观后效。要分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估计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危险程度。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这两个危险因素常常狼狈为奸,必须吃药治疗,必须同时有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盐6个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糖尿病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等同(称等危症),对两者血脂异常的干预力度上也应等同,切切不可忽视。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通科)医生的联防。现在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当有疲劳、记忆力减退时,就要到医院去看,一个优秀的专科医生会给他开出综合性的健康处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但是很多人出了医院大门,又被工作生活的惯性卷进了旋涡里,这就急需社区医生干预和把关,由社区医生盯着他去实施健康处方。社区医生也有个轻重缓急,对病情轻的不用老去看,打打电话监督就行。老百姓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唾手可得的社区医生,一点小病就忧解难,可越是大医院越是名医他就越忙,最正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社区医生作为自己的“私人医生”,经常与他沟通。

        医院的专科医生与社区的全科医生联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病人可获得连续性治疗,而不至于医院开了药,制定好了方案,回到社区就都变了。比如目前在某些地区的二级医院,他汀类药是自费药,这种药一会儿吃,一会儿停,比不吃还坏;有些社区医生过分顾虑他汀类药存在的很少见的横纹肌(溶解)或肝脏损害的危险,不敢用药;还有些降血压药,病人在血压平稳后就把药停了,而不是持续合理用药,因为用药的失误,过一段病情重了,又得来住院,这个医疗资源的浪费很可惜。其实社区的全科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是联盟关系、互相接班的关系。发达国家这一点就很好,每个老百姓都有社区医生。中国老百姓要更新观念,去寻找、去定位自己的社区医生。只有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心血管病防治实践的连续性。

     

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WHF宣布2002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AHeartforLife)”,鼓励公众增加体育活动,提倡有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滑旱冰、球类等),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对于血糖的干预,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征。这些病人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针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应强化。

        对于血压的干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目前控制得最有成效的美国为27%,英国仅为6%,而对预后意义更大的收缩压的控制更差。

        1998年6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与香港两地,同时宣布了一项国际“高血压理想治疗”(HOT)试验的结果。试验对26个国家的1879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3.8年的随访,结果表明:①防治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性死亡的最佳血压值为139/83毫米汞柱,如果能将血压降至这个水平,可在每1000例患者中预防四起由上述原因导致的死亡;②如果血压继续下降,低于139/83毫米汞柱,也未见风险增加;③显著降压对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会带来明显益处;④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患者尤其高危人群中,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并且安全,未引起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增加。

        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五条防线始终的主线。心脏病学专家正在验证一个解读心脏保护的假说,这就是可能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而应综合考虑病人具有的危险水平,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有学者提出,“他汀就是新的阿司匹林”,对于已患冠心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广泛使用,但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的争论仍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证据来回答。目前对血脂异常的干预达标率很低,以他汀类药为主线的调脂药用得太晚、太少,剂量太小,时间太短。50%的病人1年后停药,90%的病人5年后停药,以往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合理使用他汀类药者不足四分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第二条防线 

        第二条防线 防事件

        ·调脂(他汀)防线

        ·防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戊糖等)防线

        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前面说过,半数以上事件并无先兆而突然发作,目前尚无预测手段。

        防事件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稳定性心绞痛)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防止发生心梗及脑卒中。防事件的核心是两个“防”,第一是构筑一条调脂(他汀)防线,这会使原来稳的更稳,原来不稳的向稳定转化。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可能具有另外附加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抗炎作用及其他作用促使斑块稳定。第二是抗栓,最便宜、最有效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毫克至80毫克,每日1次,晚上睡前服。但在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第一次服用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应将药片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满意控制血压的同时,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毫克,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30%左右,而不增加脑出血的危险,但可能使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出血,如胃肠出血增加两倍。总体亡讲,充分治疗高血压,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益。但应注意两点:①应在把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②注意减少出血并发症,有溃疡病史者,尤其是老年病人应更加小心。目前抗栓治疗又有了新思路,对于不稳定性斑块(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单用阿司匹林不够,对于这些高危病人还应联合用上氯吡格霄。氯吡格雷副作用小,对胃刺激小,对减少白血球的威胁小,现在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PTCA,球囊扩张支架)前后的常规用药。

        强化抗栓还常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这一治疗仅需短期应用,专家们强调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持续有效的干预,对需要进行早期介入干预的高危病人,还应联合使用静脉GPⅡb/Ⅲa受体拮杭剂。

        对于后果严重的静脉血栓栓塞和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阿司匹林的疗效较差,不如华法林,但使用华法林时,一定要定期监测用药后的抗凝强度,采用的指标是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过高(>3.O),易出血;过低(<2.0),常疗效差。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直接口服的凝血酶抑制剂(ximelagatran),口服后迅速转化为有效代谢物,无需监测,更加安全、可靠、有效。围绕该药的临床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①大骨科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②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和二级预防;③非瓣膜心房颤动的脑卒中预防;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预防死亡、心梗和严重脑缺血复发。

           

必血管疾病的第三条防线 

              第三条防线防后果:有胸痛上医院尽快、开通“罪犯”血管、谨防心梗三误区。

              这里我要送大家一句警言“有胸痛上医院”。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急性心梗半数以上无先兆,而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从血栓形成到血管供血的心肌组织坏死,动物学实验是1小时,在人身上最晚是6~12个小时。所以我们心脏科医生的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小时”,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时间窗——即抢救的黄金时间。时间窗没抓住,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我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开通导致梗死的“罪犯”血管,溶栓要求在病人到达医院后半小时内进行,PTCA要求在到达医院后60~90分钟之内进行,如能在起病1小时内完成溶栓和PTCA,即使用最先进的检查技术也查不到梗死的痕迹。抢救所用药物(溶栓药)或器械(如支架)的成本是固定的,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挽救的生命越多。所以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丢失了时间就是丢失了生命。

              目前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瑞典是全民保健,急救设施和措施十分完备,真正能早期及时实行PTCA干预的医院仍很少。我们目前也差得很远,病人到医院,会碰到不同水平的医生,往往是病人来得越早,临床表现越不典型,从看急诊一办手续一交钱一确诊叫监护室一导管室,其中有很多消耗宝贵时间的致命的薄弱环节。1995年我最先呼吁并建立起心血管病抢救的绿色通道,由心脏专科的医生24小时全天候诊,导管室的钥匙直接握在手中,对病人家属讲明急性心梗的致命性和可救治性,讲明费用,不预收费用,先抢救生命,后补交费用,因为急性心梗病人“命系1小时”,中间环节太多,生命就没有了。

              还要说明一点,绿色通道绝不是欠费通道。有人说心梗是一种“富贵病”,先富的人先得病,这部分病人不会欠款;有人说心梗是中老年人的病,这一部分人有儿辈、有孙辈,有部分人享受公费医疗,孩子们大都孝敬,很快也能将钱凑齐。救了病人的命,病人感激都来不及,欠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一般急诊条件下做PTCA常常只开通“罪犯”血管,也就是用一个支架,约花费3万~4万元,救一条命,值。但对于稳定性心绞痛往往会放两个甚至三个支架,费用就高了。“有胸痛上医院”,这个口号标志着院前急救理念的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理念就在加拿大、意大利比萨市广为流行。1987年我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宣传这个理念。目前在相当多的百姓中间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心梗的紧急信号——胸痛。因为心梗的发生常常在后半夜至凌晨,患者往往因不愿叫亲属而等天亮,坐失良机。二是一向没病、没有胸痛的人突发胸痛时,以为是胃疼,挺挺就过去了,这一挺把命挺没了。三是心梗发生在白天时,患者也去了医务室,基层医疗单位顾虑转诊有危险未将其转到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使宝贵的“时间窗”、终于关闭。因此有胸痛上医院,不是上医务室,而是尽快呼叫急救系统,要去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第四条防线二级预防——防复发五个方面持之以恒有效药物、有效剂量              对于已经获救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存活者,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这是再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是没发病时去防病,那么二级预防就是已发病后防止“二进宫”,即防止第二次复发。已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表明,二级预防的A、B、C、D、E防线具有重大意义。

            A:①Aspirin(阿司匹林);②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①β-blocker(β-受体阻断剂);②BloodPres-surecontrol(控制血压)。

            C:①Cholesterol Lowing(降胆固醇);②Cigarette quitting(戒烟)。

            D:①Diabetes control(控制糖尿病);②Diet(合理饮食)。

            E:①Exercise(运动);②Education(病人教育)。

              这个性命攸关的二级预防的五个方面,每项有两个内容,都非常重要,每一位病人都要逐条逐项严格去做,并持之以恒。这个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现在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服用各种各样的“没有”副作用也作用不确切的无效药品或无效保健品,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虽然服用的药品品种对了,但剂量太小或用的时间不对;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第一次发病后经过救治没事了,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也不去看病了,也不吃药了,这很危险;还有的嫌用药麻烦,吃吃停停,停停吃吃,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如果家里有人需要二级预防,这五个方面就要天天去执行,孩子们孝敬需二级预防的双亲,就去监督他们五方面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监督他们按时有效地服药,有效地锻炼,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需要二级预防的患者也应遵循这五条,对自己的病情、病程进行自我管理,不妨建立一个健康档案,每天记记健康日记,探寻自我健康的规律。已患冠心病、脑卒中或作过PTCA或搭桥术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或社区复查随访,有事报病情,无事报平安,获取防病的指导。第五条防线防治心力衰竭管到家里,管到院外最小代价,早期干预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心梗、脑卒中的患者存活下来。前面说过,慢性心衰是从心梗逃出者10年至15年后的一个常见归宿,因为慢性心衰预后差,治疗花费巨大,已成为全球性最沉重的医疗负担。目前对慢性心衰有很多新的治疗,药品相对便宜但住院费高,因为慢性心衰病的病程相对较长而压床,所以医院不愿收,病人不愿住。我们提倡将病人管到院外,管在社区,尽快培养起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衰治疗管理队伍。慢性心衰的用药需逐渐调整剂量,需相对固定的医生负责个体化的系统治疗过程。我们设想的模式是在大医院建立心衰门诊,为每一位病人建病历档案,与社区的电子病历形成联网,设家庭病床,对每位患者病情实施监控,其治疗费、住院费可控制在最低消耗水平。这个家庭病房的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做得很好,如丹麦早期医院很多,后来养老院多了起来,再后来医院和养老院都少了,患者特别是一些慢性的重病患者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家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整合出首都心血管总体防治规划可以省很多钱,用最小的代价、最高的质量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有氧运动改变你我 

        有氧代谢改造美国人的故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有氧代谢星火燎原。

        1985年1月至1987年1月,我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与芝加哥伊里诺大学进修两年。在回国前的半年,我到得克萨斯州去开一个国际心脏病的年会,为了省钱,通过一位朋友找住处,这个朋友认识肯尼思·库珀博士,他说库珀开的有氧代谢运动中心有住处,就这样认识了库珀,并且一下子就被他的有氧代谢吸引住了。

        库珀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库珀原来是一名苦学八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心脏内科专业的医生,但是因为工作后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全身无力、睡眠不好而不能坚持紧张的工作。库珀对自己及周围人们的健康状况反思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重新回到母校哈佛大学读了公共卫生学的硕士,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健康的“下游”挪到了“上游”。篮球、中长跑、水上运动,中学与大学时的肯尼思·库珀广泛涉猎体育活动。但在攻读博士学位的4年中,运动中止、饮食过量,体重从77公斤增长至92公斤,血压上升。毕业后繁忙的工作常使他感到精疲力竭。一次,他很有信心地踏上水橇,把时速加大,突然觉得恶心、心慌、天旋地转,似乎马上要昏过去了。事后,他决心从自己的事例中找出缺乏运动、精神紧张、不良饮食以及肥胖与健康的关系,并重新塑造“学生时代的库珀”。他通过跑步与合理饮食,体重从95公斤降到77公斤。之后,他研究出了著名的“12分钟体能测验”与“有氧运动得分制”,成为全世界推广有氧代谢运动第一人。60年代他和夫人靠办夫妻店起家,离乡背井来到得州,盘下场地,办起了全球第一个预防科学研究所,以有氧代谢为龙头,开发多种经营,有运动服、有跑鞋、有保健药品等。美国的前总统卡特、布什、克林顿都到那里进行过有氧代谢的指导训练。库珀“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理论已经过40年实践的验证,他首推的有氧代谢运动使60年代曾猖獗美国并导致死亡率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早在20年前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20年间美国吸烟人数减少了一半,高血压人数降低了30%以上,坚持经常锻炼的人增加了两倍多,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37%,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0%,人均寿命延长6年。

        据报道,在1970年到1980年间美国人平均寿命增加4年,几乎是以往任何一个10年里人均寿命增多的4倍。预计近年,美国女性平均寿命为90岁,男性平均为85岁。有氧代谢运动功不可没。

        库珀在全世界首次推出的有氧代谢理念是建立在抗氧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假设胆固醇如果不氧化,就不会有斑块形成。抗氧化就是抗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医学的证实。已有的动物实验证实,肥胖的高血脂的小耗子经有氧代谢运动(每日跑步、游泳训练1小时),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

        认识库珀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库珀送我一本他写的有氧代谢运动的书。这本书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畅销。回国后,我立即动手翻译,1988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编辑认为“有氧代谢”这名词在当时太生僻、太不好懂了,在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改成了《健身秘诀》,真令我哭笑不得。不过,当时国内对有氧代谢的了解的确很少,这样做也不无道理。也就是这本《健身秘诀》获得了当年的优秀图书奖。

        1988年库珀在我的邀请下第一次访华。库珀非常高兴地要带领中国人跑步,因为这是库珀在世界各国推广有氧代谢运动的一个醒目标志,库珀的每一次出访,都以他雄壮健美的领跑激起强烈的“有氧代谢”冲击波。在新加坡,全市人民在市长率领下跟着库珀长跑;在巴西,库珀身后涌动着总统带队的长跑洪流;在东京,跟着长跑的也有几千人。而在中国,当时跟在库珀身后的仅有三个人,我、曹杰(北大卫生学硕士研究生)和杨宏健(长城饭店健身房教练),这两个人是和我一起翻译库珀《有氧代谢》这本书的志同道合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