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兴趣

 迷糊128 2013-03-12

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兴趣

文/沈万臻 编辑/韩铭
         

       学习和所有游戏一样有趣,有挑战性

  许多人坚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不相信学习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时间。他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不聪明的人才在学习上花费很多时间。

  其实成绩好的孩子总会在学习上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是他们常常否认这一点,有一个原因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诀,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愉悦感,所以用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都没有觉察到。我们都知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当学习达到一种境界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休息和娱乐。因为通过努力之后没有偷懒时的内疚感,所以心情会轻松,同时努力了之后会有成就感,以及又朝着目标进了一步的愉悦感,这种喜悦会使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比如现在孩子们做的数独作业,填九宫格里的空格,使任何一个3乘3的格子里都含有1-9这九个数字,很多人的手机上也有这种游戏。对于一些爱学习的孩子,这个作业本身就是一种玩乐和休息,而这个游戏不仅培养了耐心专心的心理素质,还能加强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

  把做练习题当成玩,学习就像玩竞技游戏一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有了这样的心态,学习起来心情就特别舒畅,就不会觉得累。

  有些父母认为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快乐,要让孩子快乐就应该不让孩子有任何压力。这其实是对快乐的误解,努力坚持做完一件事情之后的成就感带来的愉悦感和单纯娱乐放松的愉悦感是不同的,长时间处于一种娱乐放松的状态,孩子习以为常了,就不会再感到快乐。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更多的感受以及不同层次的愉悦感。
  
学习的愉悦感来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是快乐的事,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却没有愉悦感呢?

  愉悦感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思考,耐心专心的运算,得到了答案,那会有多么愉悦!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的进展和过程,仅仅被告知答案,愉悦感就大打折扣了。而在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上,如果总是毫无进展,那就不会有愉悦感。实际上,它还会让学习者感到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损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孩子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许多,完全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孩子在做这样的习题时一直毫无进展,也就不想再继续学习了。

  要让孩子去努力解决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稍做努力就可以解决它,这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有愉悦感。有了愉悦感,孩子就有兴趣继续去做,也容易坚持做下去。这样的坚持会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原来很难的问题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简单一点,容易一些。

  所以父母要想在学习上给于孩子帮助,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挑战和锻炼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针对不同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不能学着别人家的方法照搬硬套的原因。

  
不要把精力放在批评孩子犯的错误上

  在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就开始帮助孩子吧。

  辅导孩子时,如果孩子面对的问题比较容易,只告诉对与不对,就能让孩子修正自己的错误。当问题相对比较困难,孩子出现了一些错误,就只和孩子讲解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在脑海中存储正确的思路,不要揪住孩子出错的地方不放。

  以前我们所做的很多努力,都集中在纠正差错上面,父母每天上百次地提醒孩子不要出差错,以至于可怜的孩子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差错上,最后满脑子都是自己犯的错,忽视了自己已经做出的努力,得到的成绩,于是认定自己天生存在缺陷,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法避免差错,对自己完全失望。

  我在一个很好的小学见过一个老师辅导自己的孩子。下课后孩子兴冲冲地来到妈妈面前,欢快地问妈妈:“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当老师的妈妈大概觉得自己的孩子来问问题很丢人,脸立即阴沉下来。再看看孩子问的题,在她看来太简单了,于是她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你上课怎么没有认真听呢?怎么在这么简单的事上还让我操心!”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批评孩子,还对孩子推推搡搡的,孩子脸上也没有了笑容。

  妈妈的这种态度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让孩子因为没有做好而垂头丧气。

  本来面对困难就可能信心不足,若再加以打击,不断指责孩子的错误,孩子更乱了方寸,最后印在脑海中的只剩下自己犯的错,正确的思路反而没有记住。所以要赞赏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为孩子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这样才会使孩子在学习时头脑活跃起来。
  
自信来自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和愉悦

  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断品尝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也是获得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小事上的成功,会造成一种成功的气氛,它可以延伸到大事上去,我们便能做更困难的事,在成功之后就可以有资格去从事更富有挑战性的事了。所以成功是建筑在成功的基点上,一事成功,万事顺遂。

  孩子对于一些事没有信心,大都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没有让孩子体验过解决问题的满足和愉悦。天天对孩子说:“你真棒” “你能行”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信心,孩子虽然小,但是还没有天真到听到说几句(甚至是几万句)“你真棒,你能行”就真的认为自己很棒。孩子是什么能力,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些习题,根据自己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了解,选择孩子稍微一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那种题目让孩子去做,去尝试,让孩子在解答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切忌,题目不要太简单,让孩子感觉没有挑战性,也不要太难,让孩子体验不到进展。这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题难易程度都有很明晰的了解和把握。

  所以,做练习是很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上建立自信的基础。当孩子通过努力把题目解答出来,并引以为荣时,信心就逐渐出现了。

  做练习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提高已有的能力,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习。
  
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可以通过练习提高

  许多孩子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已经掌握了,父母对老师要求孩子做反复练习很反感:“已经会了干吗还要练习?”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谈论:“再练习也提高不了成绩。更多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其实是不了解学习的规律。

  能力的增长不是台阶式的,所有的质变都来自量变。一个职业乒乓球选手已经打得很熟练了,还会不停地练习,以提高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的准确度。一位主持人评价乒乓队陈志坚教练说,他的优点就是敢于严格要求队员,对于这些已经顶级的队员还要求达到一定的训练度,要求队员练得多。

  已经学会的知识技巧再进行练习有好处,能创造体验成功愉悦的机会,加强基本技能,为学更高的技能打好基础,为了更深层次的学习,也为了防止遗忘。正所谓熟能生巧、温故知新。
学生的自信建立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这些体验的反复积累之上。同理,反复失败,自信就会慢慢流失。

反复练习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有成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才会来到。但是如果不能每天坚持踏踏实实地练习,量变就永远也无法积累起来。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已经做过了”这样的自信,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量变的积累,相信自己在通往质变的路上不断前进。

实际上,考试的时候,心里想到自己有过那么多的练习,就不会心虚,会相信自己,心情会因此变得轻松起来,进而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