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局部)纸本 纵31.1厘米 横631.3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此幅作品与董其昌书《罗汉赞》、《初祖赞》、《送僧游五台》、《送僧之牛山鸡足》及论禅、论书等五则合为一个长卷。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据日本《书菀》杂志第一卷、第二卷初刊时注载(为高岛槐安氏寄赠。)《试墨帖》为大草作品,在整个长卷中最为精采,点画间放纵处无一不合规矩,墨气淋漓酣畅,狂而不怪,草而不乱,结体取怀素《自叙帖》法,但又能独出心裁,真正达到了天真淡远的境界。
从书写节奏上全局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从“癸卯三月”至“雨窗无事”;一至第七行书写较为拘谨,字距也相对紧密,“卯”、“之”、“事”三字的长笔画穿插于行间,形成大小、疏密的对比,在空间上形成大疏大密,增强了视觉的对比效果。第二段从“范而孚”开始用笔节奏逐渐拉开距离,至“试虎丘茶,磨”字;行距逐渐松开,字形也随之放大,其中“磨”字独占一行极为夸张,即整幅作品的虚实极度对比之处,是全局空间的亮点。与怀素《自叙帖》中“戴公”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段从“高丽墨”至正文结尾;在书写上明显比前面一、二段飞动夸张,加大字内的空间,书写时痛快淋漓,可谓是大写意之作。未行落款与印章为第四段落。与起首行遙相呼应,相映成趣。
在墨色上,其变化也较为丰富,“浓、淡、枯、湿”相间自然。前面第一段含墨相对饱满湿润些,书写至第二段“虎丘茶”起,墨色开始变化。由于丰富的用墨技巧,加强了章法的虚实、聚散与动静、疾缓等变化,使整幅作品生机活现。
从书写内容上:“癸卯三月,在苏州之云隐山房,雨窗无事,范而孚、王伯明、赵满生同过访,试虎丘茶,磨高丽墨,并试笔乱书,都无伦次。”可以体会到作者书写的节奏也随之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可见是其心手两忘的快意之作.
一尘
2008年11月5日
董其昌·“石根·坐看”行书五言联,纸本,113*21CM 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頫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思翁传世书作以小行书居多而大字作品亦不多见。此作用笔精到,点画厚重、圆润, 作品中很少有偃笔出现,能始终保持正锋;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董氏在字型处理上并不是将传统的“王”字进行放大,作品笔力雄健,苍劲古拙,为上乘之作言而不虚。
在章法形式上采用平仄对仗的手法,上联以“小大小大大”,下联以“大小大小小”的方式排列。上联”石”字笔画虽少,”云”字笔画相对较多,但在整个排列中占的位置并不因为笔画多少而改变,下联中间”紫”占的空间较大,与上联“云”形成对比,为整幅对联的点晴之处。
在用墨也非常讲究,上下联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书论突出表现为“以禅喻书”,他的“淡”、“熟后求生”说及“顿悟”说对后世书家影响较大。
一 尘
200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