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光明掩盖的凡高

 啸海楼 2013-03-15

被光明掩盖的凡高

房聖易

文/房圣易

对光明的向往,有时会掩盖现实的细节。

在这片土地上,在曾经的乌托邦幻想之下,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而构造精神偶像的思维方式还在残喘,这种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已经写在几代人的骨髓里,当我们需要某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时,我们会用自己的宣传方式去创造一个榜样。

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人捧上神坛,全然不顾榜样站在光明的来处,理想的光芒用金色的边线将他的身躯化为一道剪影,我们追随其后,向着光明的方向,于是,那光芒刺的我们睁不开眼,让我们看不清光明深处的细节。

文森特·威廉·凡高,荷兰人,1853年出生,也就是中国的清咸丰三年,按照中国的生肖,他属牛。这位中国晚清时期的欧洲画家,他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画画,直到自杀,他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三十七个年头。而在他死后的一百余年后,他被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塑造成了一个榜样,一个出身贫寒、才华横溢、自强不息的有志青年。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当历史被演绎成传说的时候,有哪些真实被一带而过?有哪些荒唐被文过饰非?有哪些情感被张皇其事?

当我放下崇敬与相信,把眼光再次投向有关凡高的千篇一律的史料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凡高的父亲西奥多卢·凡高是荷兰的一位基督教牧师,也就是上帝的公务员。凡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帧第一部荷兰宪法。凡高的家族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四个个叔叔伯伯中除了约翰伯伯(约翰尼斯·凡高)是一位海军司令之外,其他三位长辈都是艺术品商人。其中海因伯伯在鹿特丹开画廊,后来迁到布鲁塞尔。科尔叔叔也是一位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他是三位长辈中最成功的大画商。他最初在海牙卖绘画材料,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很精明的人。在几年间他的画廊就成为全欧洲著名的画廊。而后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廊——古比尔公司订立了合股合同。此外凡高的表妹夫安东·莫夫,是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梵高在海牙时曾受他的指导。还记得提奥吗?和凡高感情很深的弟弟。作为艺术品经纪人,印象派的大部分画作都是由他代理的,那是在印象派度过了创始艰难期的黄金时代。凡高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并没有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因此也无从考证他是否拥有艺术天赋。

凡高16岁的时候进入家族的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年轻人如果足够幸运,能够投生在相对优越的家庭里,那么进入家族企业恐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873年,也就是在凡高20岁的时候,他被调往家族艺术公司的伦敦分店工作。在那里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厄休拉·洛耶,但是他的求婚遭到了拒绝。从凡高一生留下的多幅自画像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在欧洲人种的男性中,他的外貌过于普通,甚至普通到了猥琐的边缘,而从其他文献资料中我们能得知,在气质、谈吐、性格等诸多方面,凡高也绝不是受女性欢迎的类型。忧郁、买醉、独行在雨中,这在今天也是青年失恋定律,本来就算不上优秀员工的凡高工作时变的心不在焉,频繁的旷工使人们认定他是在自暴自弃。于是,凡高的文森特伯伯决定亲自出面对他进行规劝。在无礼地顶撞长辈之后,凡高如同受伤的野兽一样,逃回到自己的家乡荷兰。在家族的压力之下,凡高返回到艺术公司重新开始工作。好景不长,由于依然无法端正工作态度,1876年3月,凡高被家族艺术公司解雇。至此,凡高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画上了句号。

在经历几个月的短暂打工生活之后,凡高走上了投考神学院的道路。如果能够顺利考取神学院,他将子承父业,成为上帝的公务员,过上衣食无忧、并且受人尊重的生活。1877年5月,凡高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海军司令约翰尼斯·凡高伯伯的家里,家族为他请来了最好的教师,教授他将来作为一名牧师所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他最终没有通过考试。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凡高虽然没有通过考试,但他还是得到了试用的机会,并且被告知,如果试用期内一切顺利的话将会得到正式的任用。我相信这样的好运不会垂青每一个人,而凡高并没有把握这样的机会,几个月后,凡高被教会解雇。

出身不错的凡高,在26岁的时候,已经堵上了如今二代们通常走上的两条路——进入家族企业,或是继承父业。史料描述,由于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一病不起。正是在这场大病之中,凡高想起了他在家族艺术品公司工作时看到的那些画,特别是米勒的那些作品一一浮现在眼前,他开始对着米勒等人的版画进行临摹,并开始尝试画素描。我想他还依稀记得当年在画店的时候一幅画可以卖到什么样的价钱,“或许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可能成为一名画家。”在发黄的草纸上,他又看到了一条出路。

在经历一年左右的困顿生活之后,1881年,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凡高返回家乡,与父母同住。刚从萎靡困顿中立志成为画家的凡高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尽管家里有一个二十好几还一事无成的儿子是一件丢人的事儿,但好在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既然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都在从事艺术品生意,那捧红一位本家族的画家有什么不可以呢?成为画家的梦想此时不仅支撑着凡高的生活信念,也暂时安慰了老人们的心。在这段与家人同住得时光里,凡高不仅得到了亲情的温暖,还再次燃起情欲的火焰。那位在他家暂居的新近丧夫的年轻寡妇,也就是凡高的亲表姐,让凡高的心里再次燃起对异性的渴望。女人们在伤心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个人能够任其倾诉,一位沉默寡语而又略显木讷的表弟无疑是理想的选择。于是,这对表姐弟的身影开始规律地出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

我并不清楚在19世纪末的荷兰民俗中,表姐弟之间发生男女关系是否会被定义为乱伦,总之,当凡高向表姐坦露爱意时,遭到了愤慨地拒绝。并且她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凡高的父亲她要尽快搬走的消息。当凡高的父亲弄清楚侄女为何要搬走的原因后怒不可遏,原本对儿子能否成为画家持保留态度的父母义无返顾的决定将其送到海牙去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只要逆子能离开家乡就好。

1882年,凡高二十七岁,他的绘画生涯正式开始了。十年后,他将因为极度绝望而放弃了生命。初到海牙的凡高得到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在赫尔曼·特斯提格,这位海牙美术学院创始人的启发下,凡高开始了他的正规美术训练。并跟表妹夫,著名画家安东·莫夫学画。在家族的关照下,凡高不仅有了自己的画室,还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艺术沙龙的预备会员。不过写实主义绘画的训练过程是及其艰苦而又严格的,绘画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自有其独立的技术体系,想要掌握这些知识毫无疑问地需要刻苦的练习以及大量习作的积累。我们知道,当人们被一幅风景或别的什么画深深感动的时候,有时可能会萌生从事绘画的念头。但是当我们自己想要绘制出一幅完整感人的画面时,非要有数个或十数个春秋的苦功不可。

安东·莫夫作为凡高的美术教师,为这个几乎毫无基础的大龄学生安排了最简单的一些石膏像作为他的入门功课。仅仅几天,在这位大画家表妹夫的耐心还没有耗尽的时候,凡高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凡高的怒火像他的红头发一样燃烧起来,“活见鬼,为什么要画这些不会动的石膏像,我要画的是米勒的那种画。”尽管他的老师向他解释了眼前所做的一切是在为今后能画出好作品做准备,但是狂燥的凡高在捣毁了石膏像之后,扬长而去。

凡高觉得自己没法适应现有的绘画训练方式,他开始在自己的画室里临摹米勒的油画作品,还试着画一些速写以及一些水彩风景、静物习作。尽管凡高很努力,但收效甚微。这是任何一位受过学院派绘画训练的人都可以猜到的。一个几乎不懂透视、比例、结构的初学者不肯进行基础训练,想要直接画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很难!凡高在拿起画笔之初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位绘画艺术的革新者或是什么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他想要成为能把眼中所见凝结在画面上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是凡高心中的偶像。如果我们用评价现实主义画家的标准来评价凡高此时的作品,那结论就是凡高此时还画不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所以在凡高信仰写实绘画的那几年里,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一文不值是正常的事,当时的社会待他是公平的。

在海牙的日子里,他生活所需的花销全部由家里人承担,包括租下那间画室的费用。这时的凡高可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为生计烦恼。他的画商叔伯们也对他表示出了关怀,这些好心的长辈们希望能在侄子的画室里看到一幅两幅像点儿样的作品,如果能在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画廊里挂上自己亲侄子的画作,那无疑是一件令凡高家族欣慰的事情。但是就在此后不久,凡高的所作所为再一次激怒了家族成员,并且从此与家族走向决裂。

凡高在海牙拥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看来是解决一下个人问题的时候了”。同年,他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妓女克拉西娜·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由于加大了经济支出,凡高不得不多次向表妹夫兼美术教师安东·莫夫以及其他亲属借钱,一个随时可能向你借钱的亲戚,听上去就足够让人挠头。在拒绝亲人长辈们提出的与该女子分手的提议后,凡高众叛亲离。并且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凡高染上了性病。在之后的两年间,凡高继续绘画,家族中除了提奥继续为其提供资助外,与其他亲人关系紧张。由于经济来源不足以维持生活,凡高于1884年返回家中,并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同样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从史料中看,凡高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悲伤。同年,凡高得到了一些日本版画,浮世绘的单色大块平涂、以及简单粗旷的构图,令绘画事业由于基础不牢而进展缓慢的他获得安慰,一种相对容易并具有异域风味的画法启发了他,画板色调随之明亮起来。

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与家族中唯一与其保持密切关系的弟弟提奥同住。提奥代理了大量印象派作品,凡高因此结识了诸多印象派画家。由于印象主义者的作品看上去同样显得粗糙不堪,并且此时的印象派作品已经获得市场的承认,价格不菲,凡高因此受到鼓舞。但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印象主义者们是利用科学的色彩法则,在形体写实的基础上,用看似杂乱的笔触描绘更加真实的自然色彩。既印象的真实,或者说感觉上的真实。而凡高并不具有这样的写实基础以及色彩知识,因而得出的作品具有区别于印象派的个性。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若干年后,艺术评论家们称其为“表现主义”。

1887年至1888年,凡高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由于前面所提到艺路经历,此时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野蛮生长方式。由于多年来,凡高的性生活主要依赖于嫖妓解决,此时的他性病开始恶化,梅毒已经进入三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发精神失常,再加上他天生的偏执性格,经常与他人争吵,后发生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凡高被迫离开,凡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仍无法卖出养活自己。

1889年,凡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弟弟提奥结婚了。次年,提奥的儿子出生,取名文森特(与凡高同名)。作为家族中唯一依然肯于资助凡高的人,由于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支出变大,也不得不减少了汇给凡高的款项。这时的他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同年7月,凡高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返回住处后,7月27日外出作画,创作他最后一幅油画《麦田群鸦》,随后用一把借口赶走乌鸦而借来的手枪自杀。他并没有对准心脏或头部,而是将枪口对着腹部扣下了扳机。于是在疼痛、高烧一天后的29日清晨,凡高躺在闻讯赶来的提奥身旁停止了呼吸。

我不清楚凡高家族的成员在其死后,愿不愿意原谅这位给他们添过麻烦、丢过脸面的亲戚。凡高死后,哀荣渐显。凡高与提奥兄弟之间的的通信在荷兰的主流报纸《水星报》上连载,而与凡高相关的文章、书籍陆续发表、出版。由于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几幅素描等极少数作品。所以他生前创作的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以及水彩,版画等作品完全留在其家族的手里,这无疑利于研究、展览等运作。时至今日,分析凡高家族的画商背景、艺术品营销资历与“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不是有因果关系显得毫无意义,甚至闪过这样的念头都会让人产生亵渎之感。但是,我相信在草莽之下,掩埋着更多“凡高”的枯骨,他们谁也“成为”不了,甚至无法成为自己。

在夜晚的旷野点一盏灯,会有无数的飞虫觅光而来,然后投入火光中化为灰烬。它们为什么要在黑夜中寻找光明?因为昆虫需要躲避漆黑夜里的阻碍,而有光线通过的地方,就一定是它们可以飞过的地方。迎向光,才可以自由的飞行。所以暗夜中的昆虫具有趋光性,但它们通常是以月光为导航坐标,当它们误以为灯火是前进的方向时,迷路的它们就成为了人们歌颂的殉道者。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向往光明、相信理想可以支撑生命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