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安乐之旅—一个出家人的禅修

 松柏藏书楼 2013-03-15

追寻安乐之旅—一个出家人的禅修

(2013-03-15 06:10:16)
追寻安乐之旅鈥斠桓龀黾胰说撵
 
追寻安乐之旅—一个出家人的禅修

 A monk's meditations o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凯尔·杰拉德

巴黎——《安乐——人生终极技能开发指南》

马修·理查德著。

(304页,22.95美元,Little, Brown & Co.出版社)

 

 

 

马修·理查德是一个快乐之人,他在《安乐》一书中重点强调说道,与了知如何阅读或确定身体是否健康相比,“它”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他用了35年的时间,才达到这个境界。当年,他毅然舍弃了巴黎巴斯德学院细胞遗传学领域里,如新芽般崭露头角的职业生涯,奔赴喜马拉雅地区修学佛法。但他并没有从此避世隐居,相反,他直入红尘。他不仅学习掌握了藏语,做了一位高僧大德的法语翻译,并在尼泊尔、不丹和西藏等地区成功开展多项人道主义项目,还撰写了多部畅销的禅修书籍。

 

理查德与已故的哲学家父亲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ois Revel)合著了《出家人与哲学家》(《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r》)一书,里面记载了他们父子之间长长的对话。他还与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顺(Trinh Xuan Thuan)合著了《量子与莲花》(《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就佛教与科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当没有忙于建设学校和医疗诊所、也没有伴随高僧大德四处旅行弘法时,他通常住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附近;在那里,面对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他在自己小小的茅屋里进行数月禅修。

 

《安乐》一书并非自助方面的最新书籍。理查德将科学家的触角与严谨带进了一个宏大的领域。一开始,他就这样定义:“此处所谓的‘安乐’,是内心深处一种绽放的感觉,从全然健康的心灵中涌现。它不是某种纯粹的愉悦、或转瞬即逝的情绪、或某种心情,它是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且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生存状态是可以学会的,因为它是一种技能。

 

在一次访谈中,理查德这样描述:“就像某个身体强壮的人,不可能仅凭天生比较健壮就能在奥运会上赢得奖牌,他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才有这个可能。当然,有天赋的人比起像我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说,在训练后更容易获得成功,但如果不训练,必定是一事无成。严格来说,此处所谓安乐技能的训练,其目的并非专门是为了获得安乐,安乐更像是技能训练的副产品,因为系列技能训练的总体成果是给人带来智慧,以及内心的自在和慈悲。”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像忍耐力训练,实际上,它确实也可以算作这方面训练。正如理查德写到,一旦学会这个技能之后,你所获得的安乐会产生一种力量,让你能够“承受人生的起起落落”,而且在面对痛苦时也不至于崩溃。

 

人生中痛苦无处不在。按照佛教的说法,其根源叫做无明,也就是对世界的颠倒认知。为了消除无明,你必须从内心消除理查德所说的“精神毒素”,譬如嫉妒、愤怒和嗔恨等。如何实施呢?理查德写道:“通过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内省。”平静地观察与反思自己的方法,“就是暂时超越思绪的涡流,平静地往内观照内心,就像在看内心的风景一般去发现自己深层欲望的具体体现。”

 

理查德说,大多数人都很害怕去反观自己的内心。因此他希望他们能坐下来,好好地想想在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返观内照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但只要坐下来,就是一个开端、就是第一次静坐修行,就是“开始去熟悉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但这世界是个极度忙碌的世界,大多数人没什么时间来静坐修行。理查德对此评论说:“如果你说太忙,连30分钟的静坐时间也抽不出来;其实这只是表明你不看重静坐而已,因为你随时可以抽出30分钟来用在你真正看重的事情上。那么,为什么你会看重某件事情呢?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有利,因此值得重视。”

 

现今60岁的理查德说自己是一个“老练的禅修者!”他确实也堪当此称呼,而且其实他早就是这样的人了,“甚至在我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初学者、乃至当我还在巴斯德学院里工作时,我每天早晨去工作之前,就会花30或40分钟来静坐。这让我一天的生活质量、待人接物的方式变得极为不同。而如果没有静坐时,我就会变得坐立不安,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练习静坐会让人变得更加开放与沉着,而且这也会变成你的一种处事方式。”

 

在《安乐》一书中,理查德关于探讨负面不安情绪及其“解药”的那一章,是最富启发性的一章。他列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精神“解药”来止息令人痛苦的情绪。他比喻说,就像用酸来中和碱一样,为了制服嗔恨,就要长养利他的爱心;为了止息愤怒,就要培养耐心。

 

第二种方法:释放情绪。与其针对每种不良情绪都用不同的“解药”,不如用“一种能够作用于所有精神苦难的根本的解药”。这种方法的内涵是在情绪正形成之时就放下它,“一旦我们学会在情绪刚刚出现时就及时观照,在它淹没内心之前就让它自然消散,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掌控内心、调整负面情绪就变得容易多了。”

 

第三种方法比较难,也就是:从负面情绪中获取正面的动力。譬如愤怒能驱使人精进,欲望能产生某种形式的福报,而傲慢则可以增长自信。但是,他也警告说,如果想获得正面的力量而舍弃负面情绪,你必须头脑非常清醒才可以。尽管要学会这个方法不太容易,但它或许是对抗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法。

 

理查德认为静坐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识别并观察辽阔的内心领域里的寂静;在那里,思想的波浪烟消云散,留下一片宁静的海洋。这是纯净心灵的写照,它也是力量的源泉。他说:“关键是要试着直视各种思想表面之下,佛教徒称之为内心光明的东西,它更像意识的本初认知特性。”理查德还说道,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各种困难时,你只需要记住,各种情绪都转瞬即逝,只有内心的宁静永不动摇。有了这种精神力量,你就可以变得富有爱心和乐于助人。

 

同时理查德也相信,静坐对身体也有作用。他深入地参与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波德校区心灵与生命学院进行的研究,该项研究对大量禅修者进行研究后发现,静坐能够重塑大脑的反应模式;例如,在遇到挑战时,大脑的反应变得更为积极、开放。理查德也是该项目所研究的禅修者之一,对此他的心情是:“阔别35年之后,我再次回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我感到很自然,甚至有点兴奋。”他认为该学院的这项研究其实是一种尝试,也就是试图让“心理训练的观念”获得认可,试着“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做些努力”。

 

理查德认为,这种尝试最终有可能获得成功,尽管所谓的“邪恶世界综合症”断定这世界是个毫无希望的世界。他对此评价说:“如果坚信人性本恶,这将使我们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并使我们怀疑寻求安乐的基础何在。”他坚信只有乐观主义者才可能具备动力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他也避免流于肤浅:“我不是想发明一个什么‘七步安乐法’,我只是试图揭示什么才是真正安乐的核心所在。”

 

理查德请大家去体察各种思绪“下面”那个“纯粹的、无内涵的意念”、那个“你在其中仅仅只是种存在”的“正念”,不过这正是认知各种思绪生灭无常特性的最佳状态,也是借以生起慈悲与利他心的强力跳板,而这两者也正是所谓安乐的核心成分。清晰地了解自己将会对他人生起慈悲,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无论他们是你的家人或陌生人。理查德说,直到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安乐依赖于他人的安乐之时,这个哲学式的循环才得以圆满。

 

理查德强烈呼吁:“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利他精神、更多的关怀他人,并减少以自我为中心。他说:“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可以实践利他的精神。你在工作时为他人开门,也同时打开了回家的门。一个实践利他的人一贯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同,似乎他身上总是散发出慈爱的光芒!而这确实可以提升成为一项技能。”

 

他还说:“当你刚刚踏上追求精神升华之路时,你应该这样发愿,‘为了获得服务于他人的本领,我一定要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后,“我们需要获得帮助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转换思想观念!”

 

http://www./2006/06/30/arts/30iht-idside1.2089375.html?pagewanted=all

 

智悲翻译中心

翻译:阿游

校对:圆悲

 

  1. 无价之宝:密宗打坐观想修气脉图及方法
  2. 了知我的心
  3. 达真堪布:观修与静修

  4.  

  5. 禅修是技巧,不是目标——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6. 宗萨钦哲仁波切针对国内朋友(禅修类)问题的回复

  7. 早晚静坐助长寿
  8. 详细图文告诉你怎样才知道你的经络已经通了
  9. 女人禅修的必要性
  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