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标签:过敏性鼻炎、抗组胺类药物、鼻痒、喷嚏、氯雷他定 过敏性鼻炎虽非大病,但它鼻塞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各种并发症(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哮喘等),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过敏性鼻炎不仅是个医疗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鼻炎的治疗首先要远离致病的过敏原,但诸多的过敏原--尤其是环境的污染令人防不胜防,而其治疗方法虽多,但迄今尚没有特异的根治方法,笔者将对这些方法分次予以介绍,本文先就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物治疗作为第一篇。 一、西药治疗 治疗原则首先应是消除引起过敏病因,然而实际上要做到则是相当困难,按照“有效、有利、简便”原则在家庭施行口服药物治疗很受欢迎,以减轻症状。 治疗过敏性鼻炎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和首选的药物是抗组胺药。这类药对鼻痒、喷嚏、流清涕有较好效果,但对喷嚏、鼻痒无效。目前临床上已有两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扑尔敏、非那根、苯海拉明、乘晕宁等;第二代为新型抗组胺药,主要包括息斯敏、克敏能、西替利嗪(斯特灵)等。相比较第二代药物作用时间持久,每日只需服用1~2次,无服药后嗜睡等副作用。下面详细介绍这两代药物。 这类抗组胺药物都属于脂溶性,都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如嗜睡现象。除副作用外,抗组胺药物还可产生其他效应,可引起心脏兴奋而导致心悸、心动过速、视觉模糊、胃肠道蠕动减慢(便秘)和尿潴留等。由于这些副作用,目前对这类抗组胺药物的应用已很少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 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 ①抗组胺作用时间较长;一般1天口服1次即可; ②非脂溶性,不易穿过血脑屏障,不会或仅轻微产生嗜睡作用; ③仅有很小或无抗胆碱能作用,所以比较安全; ④口服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而且生效快(阿司咪唑除外)。 ⑤比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所产生的作用强。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作用每种也有所差异: 1、特非那定:常规口服剂量为60mg,日两次,儿童按1mg/kg计算。每日最高剂量(指成人)绝对不能超过120mg。对于心脏和肝脏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得服用特非那定,也不宜与酮康唑或红霉素等同时服用。 2、阿司咪唑:成人常规口服剂量10mg,一日一次。另有0.2%阿司咪唑混悬液供小儿服用,每瓶30mL,按0.2mg/kg或每10 但阿司咪唑产生的治疗效果比较慢。为了加快阿司咪唑的疗效,给药方法可加大初剂量(30mg/d),1周后,再降至常规剂量(10mg/d)作为维持量。此外,阿司咪唑及其代谢产物可在皮下组织发生蓄积现象,阿司咪唑比较适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阿司咪唑常见副作用为体重增加,发生率占服药者约10%。 3 西替利嗪:常规口服剂量10mg,每日一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此药是比较安全、高效、的H1 4 氯雷他定:常规口服剂量10mg,每日一次。作用较快,服药后约15min即生效,维持18~24h。氯雷他定与西替利嗪一样,是速效安全的H1 过敏性鼻炎只是过敏因素所致,而非细菌感染,抗生素无效。 当今药品市场上,许多“神药”声称包治各种鼻炎,其实大多是添加麻黄碱、强的松等药物成分。麻黄碱是一种减充血药,暂时缓解鼻塞。但随后血管扩张,重新出现鼻塞,长期使用(>10天)将产生耐药性和药物依赖性,最终导致药物性鼻炎;强的松是一种口服的糖皮质激素,适度收缩血管消除组织间质水肿,从而使鼻塞、流涕等症状获得改善。但如果连续(>14天)口服或注射该药,可导致身高受限、体重上升、骨质疏松等严重副作用。用这些药物,短期内看起来效果较好,但是从长远看有一定副作用,是不安全的,使用这些所谓“神药”、“特效药”一定要慎重,必要是可以咨询耳鼻喉科医生。 二、过敏性鼻炎的中药治疗 鼻炎情况复杂,治疗比较困难,中医通过辩证采用中药调治,效果比较满意,就是麻烦需要长期坚持。 中医没有过敏之类的说法,所谓的过敏性鼻炎许多是与寒凉有关,所以保暖很重要。所谓保暖即暖头、暖足、暖背。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平时手脚凉,腰膝凉的人基本都有鼻炎,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平时尽量不要吃寒凉性的东西,比如海鲜,冷饮等等。多吃炖菜,多喝热白开水,停止喝绿茶、菊花茶等凉性茶。 1、在清水洗鼻腔后外用苍耳子滴剂:苍耳子30--40粒捣成碎末(苍耳子如捣不碎,可用小型电动磨磨碎),香油50毫升,置铝锅文火烧开倒入苍耳子渣滤放置2天。滤除残渣即可备用。 用法:用棉棒蘸药涂鼻孔,一天两次,15天一个疗程,休五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重复之。 2、内服中药应当辨证施治,但家庭如果不能辩证可以通用此方:当归10、川芎8、苍耳子10、辛荑8、麻黄5黄芪15、白术10、防风8、柴胡10、制附子5、细辛2 煎服方法看我的博文“中药煎服方法”,一般10付为一个疗程,愈后最好用黄芪熬粥喝,以巩固疗效。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