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毛公鼎》

 鸿墨轩3dec 2013-03-15

浅谈《毛公鼎》

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初、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大多沿袭殷商风格,书法朴茂凝重,瑰丽沉雄,大小不拘,随意恣性,许多字施以肥笔、重团以突出其形态,体现出书写者在创作上较为自由随意的时代特征。中期风格为之一变,用笔凝重而势畅,点画圆浑,虽也有肥笔、重团,但其装饰意味明显减少,书写意蕴增强,行款变得疏朗,字体也逐步趋于规范。到了晚期,金文书法已臻极盛,无论是在用笔、结字、布局还是在气韵风格上都趋于成熟,装饰意味消失,线条愈加沉雄质朴,字型更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性大大加强。《毛公鼎》便是西周晚期期的突出代表。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其文三十二行,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迄今出土的最长一篇金文,内容为毛公为感激周宣王委以政务,策命整肃纪纲、兴革政治,而特铸鼎记事。其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书线条遒劲,体势沉雄高古,气宇轩昂,历来被视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现藏台湾。

在蔡伦造纸之前,我国文字的载体多是不规则形状,如甲骨、钟鼎、彝器、权量、简牍、砖瓦、摩崖等,形成了生动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章法与布局。《毛公鼎》是随鼎深腹内弧面形制而展开,书写以斜向、环状运动的线条和灵活多变的或方或长的结字依势完成,整个铭文处置井然有序,和谐统一,表现出纯熟的书写技巧、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完美。

《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茂隽,饱满遒劲,体势沉雄。行笔逆锋以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自始而至终;收笔平出,轻按笔锋停止。线条呈“圆”,回曲婉蜒,坚韧纤徐,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表现出的线条既有清朗精严的审美意味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又有自然浑凝、拙朴生动的金石之气。体味其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黄宾虹先生言﹚五字概括。所谓平: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锥画沙,似物凝碍,不可使其柔弱漂浮。圆:指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所谓如折钗股。留:就是收得住,控制得力,笔画积点成线,沉着遒劲,古人讲的屋漏痕就是的效果。重:是入纸三分的力量感,即厚重感,忌浮薄轻滑、污浊滞重。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和变化,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前后呼应,左右顾盼,笔随势转,情由意生。

在结构上,《毛公鼎》主取平正之势,形体修长而工整,显示了书写者的理性与成熟;在布势上,不似《散氏盘》紧密错落,没有《大盂鼎》的茂密完满,而是强调一种字与字的间距感,给人以静谧安详之美。可以说整篇铭文是依鼎布势,纵横有序,在其宏伟的整体视觉效果中显现出庄重、威严和高贵。

铭文没有笔著于纸的墨痕,虽在不同程度上也体现了墨书笔意,但它毕竟不是墨迹本身,所以临写《毛公鼎》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笔墨优势,在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气象。首先,毛笔的使用应有所选择,工具的特性决定着书写的效果。狼毫锋锐腹键,富于弹性,含墨少,易于表现劲键爽利;羊毫锋软腹柔,下墨较缓,弹性差,长于表现浑朴,坚韧和苍茫;兼毫介于二者之间。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易出枯润多姿的线条,难于掌握;短锋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临写《毛公鼎》似以羊毫、兼毫为宜,锋不宜短。另外用墨呢,应浓一些,能做到水墨交融,枯润相济,厚重苍劲才好。

在中国书法史上,《毛公鼎》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大盂鼎》合称为西周晚期的四大重器。《散氏盘》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虢季子白盘》刚健劲拨、笔势匀称、有意求工,《大盂鼎》瑰丽雄奇、用笔方整、茂密完满,《毛公鼎》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雄浑。《毛公鼎》与《散氐盘》、《大盂鼎》差异较大,而与《虢季子白盘》风格相近,二者都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线条圆劲、字形工整、结体方长。《虢季子白盘》的线条圆润精熟、神气内敛,首尾划一,用笔平和简静、不激不厉,提锋束毫,应规入矩,线条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美;而《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线条极尽浑凝拙朴,整个运笔过程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对比明显较大,呈现出自然的起伏和跌宕,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壮”美。

《毛公鼎》被历代视为金文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清道光末年出土陕西岐山以来,不断有人对其进行考释、研究和学习,《捃古录金文》、《奇觚室吉金文存》、《客斋集古录》、《周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都作了著录和研究。李瑞清对《毛公鼎》倍加推崇:“《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把此铭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受益于《毛公鼎》的书家数不胜数,如来楚生、沙曼翁等,当代篆书名家刘颜涛便是得力于此,学习《毛公鼎》时,曾一式五册,分置于案边、床头、厕间、办公室,并拆一册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直言自己学习篆书以《毛公鼎》用功最勤。

《毛公鼎》是一座无尽的书法艺术宝藏,它丰富独特的美感和高古深奥的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地体味感悟、开采挖掘。

 

                                              0一二年元月二十日

 

 

 

 

浅谈《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董家村,是清代后期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立耳,蹄足,半球状深腹。毛公鼎铭文共497个文字,记载了周王为中兴周室,要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事的史实。

  毛公鼎铭文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线条遒劲稳健,文词典雅。郭沫若先生赞其“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抵得上一篇《尚书》”。目前,国内仅存两件毛公鼎铭文拓片,价格在百万元以上。

  今年2月份,岐山县新王朝文物复制厂厂长于安君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雕细琢,历时8个月,复制成功了毛公鼎铭文拓片。

  于安君说,作为西周文化发祥地的子孙后代,重新刻铸、复制这部“青铜尚书”,是为了企盼国家早日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