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养生

 昵称10835554 2013-03-16
 
  

 
古人养生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孔子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倡导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得长寿。《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豁达客观地看待世间的一切荣辱。无求而自得,是对生命的安顿,也对自己灵魂的升华,使其自由而坦然。


 



 
心境的修养

古人要求品行端正,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不疾不徐,泰然自若,最佳地契合人体的阴阳五行之运转,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是相通的。

——“不践踏虫蚁折花枝”,从小培养对万物慈爱之心,胸中长存一段吉祥恺悌之气,叫做“天和”,不杀生、不损物、不害人,古人看作是“冥报”,其实是一种高度的和谐,慈善最乐,最合乎健康的法则。

——凡事懂得俭的人,精神容易节省凝聚。俭则不被“物累”所困,不需求人,也最安逸。所谓“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从这个角度看,俭的人可说最“富贵”了。俭于饮食,可以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可以寡过息劳;俭于嗜欲,可以优游自得,长寿的机会多。

——大抵百岁的人瑞,都是一生只知欢喜而不知忧恼的人物,心常欢喜,喜气洋洋,五脏六腑的每个细胞都安泰自得,长瘤结石的机会也少。心地和悦,没有剧烈刺激的竞争,情绪上不会大起大落,吃东西样样香甜,睡觉时魂清梦安,哪能不长寿?

——气躁轻佻的人,很少有长寿的。急迫喧嚷的人,己见太重,最容易冲突。加以多言多悔,心意随之颠倒不宁,虽没有立即的凶咎,已够伤神了。仁者往往安静,安静的人安于义理而厚重像山,所以说,仁者寿。

人与自然融合相亲,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修炼养生文化的主要特征。
 
 
生于平和安静; 生于谦和大度; 生于博爱真诚; 生于感恩包容; 生于快乐满足; 生于健康霍达。
 
一个人能够把道德慈善福喜贯穿一生,那就是充实的人生、美丽的人生和高贵的人生
 

苏东坡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