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艾滋病证治钩玄

 笑口常開笑人生 2013-03-16

[转帖]艾滋病证治钩玄

作者:孙传正

主题词:HIV的起源/AIDS中医学定位/艾滋病的根治/抗体终身携带之质疑

【内容提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赖于理论的支撑。本文的实例表明,传染病从“外源性”到“内源性”的理论跨越,是艾滋病的临床治疗进入坦途的前提。张巧HIV载量持续下降直至被彻底消除的完整实验室依据,再次证明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医学的高科技潜能。作者的上述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2108668?0。
艾滋病的全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亦有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逻辑上应以“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为准确。艾滋病毒,人们命之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英文缩写为HIV。艾滋病在人体的发生过程分两个阶段:(1)病毒感染与病毒复制的过程,习惯上称为潜伏期,指的是病毒感染后至出现明显体症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有4――10年时间或更长,但也有短至6个月至一年者。这一阶段的HIV宿主医学上称为HIV携带者。(2)艾滋病,是指HIV感染晚期出现的一组复杂疾病的总称,这一阶段的病员称艾滋病患者。至于HIV感染这一名词,是概括了感染HIV到最终发展成为艾滋病,直至死亡或治愈前的全过程。艾滋病从发现至今,仅仅20年时间,但全世界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这一病毒,其中2200万已经死亡。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远非只是因为它的高传染性和高死亡率,更重要的是,尽管全世界医学科学家们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艰辛努力,但至今仍然未能获得治愈率的O屏障突破,所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艾滋病就等于死亡!
艾滋病最早蔓延于非洲。在南非,9个人就已有一个是HIV携带者。现在的亚洲,已经是继非洲之后的又一个严重的艾滋病流行区。中国的近邻泰国、缅甸、柬埔寨都已是HIV高发区。国内是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人,截止2001年,专家估计我国的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万,并且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估计到2010年达1000万人,形势十分严峻!总之,艾滋病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还在进一步传播,艾滋病的防治已面临生死抉择!

一、艾滋病治疗的当前形势

艾滋病症状复杂多变,当前,国内对艾滋病的治疗,由于缺乏有效药物,大多采用对症疗法。高烧发热,一般用柴胡针剂、安基比林,或清开灵之类;呼吸急迫则多用麻黄素、氨茶硷之类;稀便则用抑菌止泻类药。用之得当,旋用旋愈,然每每旋愈旋发。例如发热,用柴胡针剂、安基比林或清开灵每可控制,但体质差或频繁使用者,时效仅能维持4-5小时,或者时效过后体温更高。前二者主要是通过解表发汗退热,但艾滋病患者大多极度消瘦,发汗后则体液更加不支,形成恶性循环;后者主要是通过抑制并发感染退热,治标而不治本。国外已知的抗HIV药物,有美国默沙东、葛兰素史克和百时美施宝等跨国公司出品的佳息患与施复宁、惠妥滋、双汰芝、赛瑞特等近二十种,大体可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三类。所谓“鸡尾酒疗法”,即是上述三类药物的联合应用疗法,据说可使病人血液中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增加病人的期望生存率,但至今未见治愈先例。新近,美国权威研究机构指出,HIV的耐药性能之高均出于医疗专家的预料。科学家发现,“用≥3个药联合疗法的病人中,87%有耐药HIV”,“不仅长期应用抗 HIV药治疗的病人出现耐药HIV,在尚未开始治疗的HIV感染新病人中,≤20%也有耐药病毒”【注( 1 )】。“佳息患”与“施复宁”等,据称是世界公认的治疗艾滋病毒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但从世界范围的多年应用并不能突破其治愈率的O屏障这点上说,其治疗方向不能不令人怀疑。
人们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寄托于艾滋病疫苗,期待其奇迹的出现。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了能预防慢病毒传染疫苗的国家,艾滋病毒疫苗的研究也处于世界中上水平,预计将于2006年左右完成全部临床试验。但有鉴于艾滋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关部门亦已表示,其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作者认为,公众对疫苗的期望不应过高。须知病毒有阴性阳性之别。这指的是病毒的阴阳属性,并非是指病毒检测结果的阴性阳性。西医说的慢病毒,就是阴性病毒,HIV属阴性病毒。疫苗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机体的应答性。阴性病毒疫苗的机体应答性差,这是病毒的属性所决定。乙肝病毒也是慢病毒,其疫苗的应答性至今未能有效解决,所以乙肝疫苗虽已临床应用多年,但至今未见实质性整体成效。由此不难推断,艾滋病毒疫苗对于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其前景不容乐观!

二、HIV的起源与艾滋病的中医学定位

HIV最早蔓延于非洲高热炎燥之地,体外不能存活,世界各地有不同种系。
世界万物有常有变。HIV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近三十年来,全球气温急剧上升;二是伴随气温上升而来的制冷业的迅猛发展,冰饮冷食风靡人间。物极则反,阳极反从阴化,此阴阳逆变之理。人体外阳内阴,外受炎燥煎迫,内则寒湿蕴生,加之长期冰饮冷食诱导,人类体内的某种蛋白从寒从湿变性游离,遂成HIV,故HIV为内源性阴性病毒。津血为阴,是以津血良为HIV的潜匿寄生处所,其传染途径也自当从津从血,故而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为主要传染途径。非洲本乃高热炎燥之地,人体外蒸内冽,致HIV最早蔓延则是顺乎自然!现今一种不甚正确的倾向认为,艾滋病毒都来自传染,其实不然。请问第一例从何而来?传染所得,固然是绝大多数,但长期冰饮冷食诱导的体内滋生,才是这场人类灾难的源头。世界各地艾滋病的不同种系足以佐证这一点。2002年8月,香港有则报导,在新发现的65例HIV感染者中,其中12例排除了所有传染途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此足印证了《艾立康》的上述HIV起源理论。当今,人们只注重传染的预防,却不重视冰饮冷食生活习惯之改变,乃舍本逐末之图!HIV既自内生,其症状之复杂多变,自非传统中医学上的六淫之邪外袭可比。《内经》论六淫,均从外感而言,故张仲景《伤寒论》立六经传变,叶天士《温热论》立卫气营血传变。
艾滋病毒的侵袭,主要是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人体一旦失去最起码的保护机能,则诸证烽起,变症百出,目前的已知药物均难以有效控制。根据笔者在河南上蔡县实施试点治疗时考察,艾滋病的传变规律大致可分为血分、气分、卫分三个过程,这与传统中医的外源性传染病温病的传变途径正好相反。温病是温邪从外向内传变,症情变化迅速;艾滋病则是寒疫湿毒由内而外传变,证候演变缓慢,特别是潜伏期长是其特点。虽然本文表达证候所用的名词与温病相同――卫分、气分、血分,但症情实质迥异,医者必须明确。总之,六经传变与卫气营血传变,是外源性感染向内传变,艾滋病的营血――气――卫传变,是内源性感染向外传变。艾滋病的这一逆传规律,是由HIV属内源性阴性病毒这一性质所决定。
艾滋病演变过程中三个时期的特点是:
(1)津血期,即潜伏期。该期HIV的复制还处于人体正气的控制之下,因而还表现不出明显体症,但面色大多萎黄,往往带有阴惨之象。
(2)气分期。该期HIV复制迅速,正气削弱。早期面色萎黄或绯红,丘疹、搔痒、连绵疱疹、断续拉稀相继发生。续之纳差乏力,长期低热(亦可偶有高热,或自感发烧但体温偏低),明显消瘦,头晕头痛,动则虚汗或短气胸闷。
(3)卫分期。该期人体免疫功能被大量破坏,卫分症状显著,畏寒发热,或持续高热,咳痰气短胸闷加剧,或拉稀不止,或疱块肿瘤,极度消瘦而四末肿胀,面色往往绯红终日不退。病情虽然演变到卫分期,但气分期的症状可依然存在,此时已进入危险期。
疾病性质的不同,决定其治则的不同。伤寒温病,乃天地自然不正之气伤人,早期可以透解,而艾滋病乃人体津血内生之邪,决非透解所能去病。由于内源性寒湿之邪长期茵蕴,人体真阳元气被削,因而卫气不固,诸证并起。《内经》云:“卫出于下焦”。下焦者,肾间真阳元气之所系也,真阳元气一虚,则阴火上冲。故凡艾滋病患者,传变至气分、卫分,不论发热或不发热,每每头面绯红,剧者可见紫筋显现。昧者不知,每被误诊为阴虚火旺。其实阴虚火旺或阳虚外越者,色如骄阳,多在颧部,而艾滋病患者的绯红充满颜面,总带阴惨之象,拌有丘疹搔痒。阴虚火旺者,面红有涨有退,而艾滋病患者的面色绯红,在未得到有效治疗前,始终如是。

三、免疫系统的中医学脏腑定位

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指的是淋巴系,它由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淋巴管组成。淋巴组织是由无粒白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骨髓、脾、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系统还应包括淋巴样细胞。淋巴结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器官之一,可以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也是淋巴的过滤器管,清除体内的细菌和异物。
经胸腺内体液因子作用后的淋巴细胞,其细胞膜上具有θ抗元的特征,称为T细胞。IT细胞具有迟发过敏作用,又可与其它抗元起一定反应,破坏其它抗元,故又称抗元反应细胞。这种抗元反应细胞的作用,属于细胞免疫,有维持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经肠淋巴结、扁桃体、阑尾的淋巴细胞,称B细胞,它主要分布到淋巴结和脾,具有产生抗体的作用。在抗体产生过程中,往往需要T细胞及其它因素参与才能完成。B细胞首次接触抗元,即引起初级免疫反应,可产生免疫球蛋白M,这是种大分子物质的原始抗体。B细胞在初级免疫反应后,如再受其它抗元或吞噬细胞经吞噬作用后所转化的某些物质的影响,即产生次级免疫反应,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如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小分子高效活性抗体。这种抗体输入血液后,可与相应抗元结合,此种作用称为体液免疫。
总之,免疫反应是机体内的 一种完整的防御机构,主要包括T、B两种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以及浆细胞等,在它们的互相作用和影响下,才能产生抗体。
由于HIV主要是侵袭免疫系统,故产生免疫T细胞和B细胞部位的相应症状,如咳痰短气胸闷、口舌糜烂、咽喉不利、拉稀等就显得十分突出。
参与人体免疫的还有补体系统。补体是一组能自行装配的系统,至少有20种理化性状和免疫学特性上不同的血清蛋白组成。补体系统各成份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以非活动状态的前体分子存在于血清中,若受到某些激活剂的作用,补体各种成份便按一定顺序呈现链锁的酶促反应,而参与机体防御功能和维持自稳状态。它既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自身稳定功能,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害。一般来说,是通过激活补体成份所产生的各种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在相应抗体存在下,参与灭活病毒、杀死或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消化病源微生物等。补体系统的活化可以调节各类吞噬细胞的活性,调控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节抗体的产生。补体成份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灭活作用的机理,是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或干扰病毒复制。总之,补体系统起着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间的枢纽作用。补体系统在中医学上似属津液范围。叶天士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存一分生机”,即是指津液在抗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中西医在理论基础上有其很大差异。中西医不分地域国家,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互相不能取代。西医注重于微观解剖,其主要缺陷,在于它是一门建立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往往容易受机械唯物论之影响。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决定其自然科学永远存在未知领域。西医对很多疾病无法作出解释,因而缺乏相应的药物和疗法,就是出于这一原因。中医注重的是宏观的调控,它的博大精深就在于理论的高度抽象,其辩证论治适用于任何疾病,一旦某种疾病的理论正确完善,其治疗就可迎刃而解,艾滋病的治疗自然也是如此。)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的成因,是HIV破坏其免疫系统。HIV最主要的攻击对象是带CD4受体的T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随着体内病毒载量的增加,CD4细胞计数持续下降,当下降至正常低限的50%时(CD4 细胞计数 <200/mm3/),导致免疫缺陷,从而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但此种说法并非无可挑剔之处,例如儿童患者的CD4细胞往往高出正常范围的高限,病毒载量与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并不同步等等。中医学上没有免疫系统这一概念。中医将任何疾病都分为邪正两个方面,免疫系统的功能,就是正气逐邪,“养正积自除”即是此意。“养正”,也包括涵养津液以提高和平衡补体系统的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元气生发之地,脾胃为后天元气生化之所,故先后天都不可偏废。现代免疫学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医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B细胞与T细胞的前身,即两种不同的淋巴样细胞,都由骨髓生成。在中医学上,肾生精,精生骨髓,所以,补肾可以提高静脉血中T细胞和B细胞的比值。HIV既然命之为“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其补肾之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脾胃为后天之本,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包括先天之本的肾)都有赖后天脾胃的荣养。现代研究表明,补肾阳药物还可以使抗体形成时间提前,滋肾阴药物还可以使抗体存在时间O延长【注( 2 )】;补益脾胃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双重作用,而且有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促进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之作用【注( 3 )】 。更重)要的是,此类补脾补肾方剂,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这是现代免疫学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综上所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医药实施,必须以调整脾肾为基础。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系统疾病,其防治自然更应从脾肾立论,发明人对艾滋病试点治疗实施的出众效果,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验证。

四、艾滋病的特殊证候辩证

艾滋病,由于HIV侵袭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别于目前已知的所有疾病。但是,该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也有其规律可循。与艾滋病毒共生的致病微生物群都属阴性,这是艾滋病的特征所在。
1、面色特征
艾滋病患者的早期大多面色萎黄或萎黄而暗,后期则变为绯红,或带紫筋,人们往往误诊为阴虚火旺,实乃脾胃气虚,阴火上冲所致。阴火上冲与阴虚火旺的发病机制截然不同,阴火上冲属气火关系之失调,阴虚火旺是阴阳关系之失调。阴火上冲与阴虚火旺的主要鉴别是:阴火上冲系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之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虚汗淋漓,食纳不佳,浮肿泄泻等;阴虚火旺者,午后潮热,手足心发热,脸色之红多在颧部,有涨有退。艾滋病的阴火上冲,系脾胃气虚,元气亏损,红色满脸,每有素体畏寒体症。脾属阴而用阳,脾胃气虚而不健运,阳气不得敷布,故不发热时体温较低,一般仅在36.6℃左右,甚至更低。
2、舌质舌苔特征
艾滋病的舌质大多嫩滑,舌体偏大,紫暗舌者所占比例也不少,每见唇口色暗。最易错乱者,是红绛舌和红绛裂纹舌,每被医者误认作阴虚火旺。其实红绛舌红绛裂纹舌者并非无苔。该病的特殊性在于,红绛舌和红绛裂纹舌者,晨起均有厚腻苔,一旦食后,就不见苔。但这种红绛舌或红绛裂纹舌,大多舌体润滑,此为水湿内聚之指征。艾滋病的共同特征是满口的白腻苔,或带微黄之色,即便高热达41℃,也未见焦黄苔。口舌的另一典型特征是满口白膜,甚至舌下也白膜遍布。此属湿毒,不可误作热毒论治。
3、脉象特征
艾滋病的脉象以沉细濡软为特征,或迟或数。即便高热,亦不见浮大洪实之象。沉则为里为寒,虽数亦寒;濡则为湿;细软为虚,元气不足。该病有阴火上冲之补中益气汤证而无补中益气汤证之浮大之脉。与补中益气汤证的区别在于,补中益气汤证在于气虚发热,阴火乘其土位;艾滋病在于寒湿侵袭,元气被削,火不生土,进而演变为阴火上冲,故与补中益气汤证治则有别。
4、发热特征
发热是艾滋病的常见症状。一般患者,在感染初期,正气尚足,有一次高热,体温可高达39-41℃,之后可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数年)处于平稳状态。以后的发热则以低热为主,体温常不高,甚至体温偏低(一般36.6℃左右)而感全身火烧火燎。如体温达到37℃,即感发烧明显。当然,38℃以上至41℃者也不乏其例。外感病的高热每见焦黄苔,舌质坚敛,常伴随燥屎,脉大而实。而艾滋病的高热,舌质多嫩,舌苔白腻或黄腻水滑,大便拉稀,脉象沉细濡软。
5、拉稀特征
拉稀也是艾滋病的共同症候,偶有大便干燥者。艾滋病的拉稀与痢疾迥异,痢疾者多里急后重,艾滋病的早期拉稀多在饭后,此脾胃气虚,湿毒内蕴,清阳下陷所致。高热时稀便为蛋黄色,如误用寒凉,则阳气愈损。稀便频者常为乳白色,带泡沫,亦有粘冻样,严重者稀便为水液状。此种病人的肠胃系统多有白膜,一般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倘用药得法,白膜成片脱落排出则有转机。
6、胃疼厌食特征
艾滋病的胃疼厌食十分普遍,自觉胃有下坠感,吃生冷食物后加剧。检查可发现胃部溃疡伴肝、脾、胆囊肿胀,脏器或有卡波西肉瘤生长。此症状如不及时扭转,体质迅速恶化。
7、咳嗽短气胸闷虚汗特征
艾滋病患者不耐风寒,咳嗽久不愈,多为稀白痰或粘痰,剧者气喘或短气胸闷,动则虚汗淋漓,多数患者合并有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此因艾滋病病变在血,肺朝百脉,故心肺症状显现最早,素有心肺疾患者为甚。艾滋病乃寒疫湿毒,湿蕴生虫,故易有囊虫或其它寄生虫感染。动则虚汗淋漓,非是亡阳,乃气虚典型症状,宜大补元气为务。
8、消瘦特征
艾滋病的消瘦系持续性消瘦,一般伴随纳减与肚腹鸣响出现,早期可无其它症状,但体重减轻明显。随着拉稀发热的出现和持续,消瘦进程加快。晚期可极度消瘦,骨瘦如柴,但颜面和肢末往往肿胀。
9、丘疹疱疹特征
丘疹、疱诊出现在潜伏期与气分期的交替时期,盖因心主血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此为血瘀湿毒之指证。特征为弥漫性,与寻常丘疹、疱诊不同。寻常丘疹多为红疹,艾滋病的丘疹色暗;寻常疱疹多为水泡型,艾滋病的疱疹为灰白色,连绵颗粒,质地较硬。
10、疱块肿瘤特征
不少艾滋病患者的体表可出现疱块肿瘤,从钱币大到鸭蛋大不等,表皮色暗甚至灰黑色,晚期溃疡流水。另有一种卡波西肉瘤,表现为皮肤出现褐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从米粒大到小钱币大不等,剥掉痂皮,则出现深坑。艾滋病的疱块肿瘤,系机体基础代谢率偏低,寒湿蕴结,经络运行不畅,代谢废物凝聚稽留所致。

五、艾滋病的治疗大法
(一)群魔起舞,非大兵团不足以扬正义之威
中医治病,历来提倡精方简药,所谓力专效宏。盖既往中医学理论,从《内经》起,即认为“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循皮毛――腠理――经络――脏腑途径由外而内。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传变盖本于此。由于外感病比较单一,方药自可从简。即便《金匮要略》所论杂病,亦不过某脏、某腑而已,故治则亦可从简。所谓“要略”者,即简要谋略是矣!然而《要略》之方亦非一概从简,如鳖甲煎丸,用药即达二十三味之多!此即应症制宜尔。盖因疟母一症,其病既久,既涉寒热又涉表里,既涉脏腑又涉经络,既为实症,又为虚症,既涉气血,又涉阴阳,既涉瘀滞又涉痰水,倘若寥寥数味,焉能敌其众多症候?万物方始者均简,深入则繁。凡病之规模古今亦有不同,疾病医药都在进化复杂化,艾滋病系现代新出现病种,其复杂性更不待言。疾病演变繁复,而用药法则陈旧,岂能降其病魔?!古代两军对阵,无非弓箭大刀长矛,擂鼓助威,淹杀一阵,一战可胜。现代战争则规模不同,不但武器名目繁多,兵种亦殊。大战役,海陆空联合作战,战科学战实力。自古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物克一物,岂是廖廖数兵可御千军万马?治病亦是同理,复杂之病,决非廖廖数味可以稳操胜券。民间虽有“草药一味气死名医”之谚,某草药治愈某重病者有之,却至今未见某草药统治某疾病之依据,以偏盖全并不足取。艾滋病之群魔起舞,非大兵团岂能扬正义之威?!不少名医讥其孙思邈之方庞杂无章,药味有多至三四十、四五十甚至七八十味者,此犹门外汉坐井观天。用药之道,如将之用兵。无能之辈,将百兵难,大将之才统千军万马而丝纹不乱,指挥若定,列阵布局,万变千化,所谓“运筹于帷屋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也!而不谙兵法者则眼花僚乱,不乱自乱。有人曾对孙思邈记载之数十+味之方进行过临床验证,虽难释其方义,然效果神奇。学者当勉己之不如,方能窥其奥秘之真谛!
(二)扭转乾坤,全赖艳阳遍野
艾滋病系人体免疫缺损综合症。前已论述,在中医学上,免疫系统功能定位于脾肾。由于艾滋病病程长,阴阳俱损,上中下三焦同病,气血津液均遭极大损伤。根据《内经》甘药理虚的治疗法则,当首重脾胃调治,即叶天士所谓“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是也。盖当此之时,《内经》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即阳脱”。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甘药入中焦脾胃以建中气,则化源充足,气血旺盛,新生之机不息矣!脾阳一运、胃阴一复,则高热低烧自退,清升浊降,枢纽开合,则纳减拉稀自消。组方可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苡仁之属以补脾阳,玉竹、麦冬之类以养胃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州,柴胡、升麻、羌活生发清阳,半夏枳实陈皮黄芩之辛开苦降使气机畅顺。更以地黄、玄参之属,合附子肉桂以益火生土。盖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者,肾间动气,命门之火也。虚则补其母,人生元气有赖此火。此火生发,方能艳阳遍野,阴阳和调,否则,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虽效亦难持久矣!
(三)排毒解毒,首重新陈代谢
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本质的问题就是去除HIV病毒。现代研究表明,该病毒在体内活力极强,即便化疗药物亦难以有效抑制,且抗药性极大。美国研制的“佳息患”与“施复宁”,初用似可奏效,久则效减,故临床多年以来,未见一则治愈先例。正因HIV抗药性大,当前医药界,多倾向于以毒攻毒。然艾滋病人体质极其虚弱,岂耐毒药煎迫?笔者在河南上蔡期间,曾见一患者忽然面乌耳焦、头晕视蒙。询期因,乃服山东某医之药所致,该药内含火硝、飞银之类燥烈极毒之品,正是以毒攻毒之意,殊不知病毒无伤反致人体中毒。中医临证此类复杂疾病,重在扶正祛邪,但关键在于药物的配置。所谓扶正祛邪,不能仅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或一味蛮补。《内经》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者,人体新陈代谢也。升降出入之职,主之脾胃,助在肝肺。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气机,肺主宣肃。HIV之起源,就在于人体外蒸内冽,长期冰饮冷食诱导体内某种蛋白从寒从湿畸变所致。由于脾胃受伤,升降出入功能低下,新陈代谢迟缓,人体代谢废物稽留,遂使病情恶化,变症百出。故启动枢机,平衡升降功能,提高新陈代谢,使其邪有出路,乃是排毒解毒的第一要素。另可辅以解毒消炎药如银花、鱼腥草、土茯苓之类,但大忌苦寒损伤胃气。组方总则,应是升降相因,开合相济,行止相从,气血津液兼理,脏脏经络兼顾,HIV自无藏匿之地矣!盖枢机旋运,升降有序,邪毒自从皮毛、大小便分途而去,何必非用大毒硝黄攻伐之剂哉!
艾滋病潜服期长,早则5年,迟则10年或更长时间才表现出症状。但是,在潜服期,身体貌似正常,实则HIV正在加速复制,人体免疫功能逐步受到侵袭。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除恶务净,还需络病功夫。艾滋病病毒在血,促进血液系统的新陈代谢,是治疗艾滋病的重要一环。
(四)芳化疏利,平谈却见神奇
HIV为寒湿阴邪。寒疫当用发散阳药,然必佐以甘寒,方得阴阳造化之妙。湿毒首取芳化,可以藿佩菖蒲苍术豆叩化浊逐湿,辅以苡仁车前茯苓泽泻等淡渗之品导浊去邪,遂无闭门逐寇之虞。中医药治病,贵在药症相符,往往平淡却见神奇。昧者无知,意为抗癌化疗药物尚且不能奈HIV以何,非大毒焉能杀灭!山东某医致患者面乌耳焦正因于此。其实,中医药的神奇效果并不在于药物的峻烈程度,辩证论治是其精髓。例如,西医对炎症感染,讲药物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中药不是这样解释。如白虎汤能治脑膜炎,但白虎汤中的每味药都未能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然而它能治愈脑膜炎是事实。中药配方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注重的是药物的协同效果,调动机体自身的抗菌抗病毒和排毒作用。中医药的这一特征,用西医理论无法解释。去年11月,义乌市物资局楼某3岁的外甥女患肺炎,高热气喘,住市医院半月,多种抗生素抗病毒药乏效,医疗费用达两千余元。复求诊于笔者,诊为湿温,处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化裁,一剂热平。该方并无特殊抗菌抗病毒药物,简单的道理就是上中下分消其势,使邪有出路。HIV属寒湿之邪,寒热有别,但治疗机理相同,平淡可见神奇!

六、治疗凡例
笔者在河南省上蔡县的艾滋病试点治疗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先后收治100余例,具详细病案记录者73例,进行抗体转阴试验和病毒载量、免疫细胞指数检测者10例,10例中5例已经治愈,三例抗体转阴,二例病毒载量彻底消失,获得了显著整体效果。服药二月以上者,大多已重新参加了体力劳动。举例如下:

例一:万新才,男,48岁,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石佛村人,HIV抗体阳性。夫妻均有多年卖血史,2000年3月其妻已死于艾滋病。
主要症状:2001年曾发高热,满嘴溃烂。现纳差乏力,多虚汗、浑身痒疹,咳喘多痰,人消瘦,皮肤枯糙,脸色痿黄;遍身游走性疼痛,以膝与膝关节上下为甚,走路后加剧;腰疼,小便不畅,小便时觉膀胱痛。2001年12月29日进行《艾立康》药物实施。服药二天后,游走性疼痛即感减轻,自觉精神力气好转,小便畅顺,小便时膀胱已不痛。如今精神焕发,面色红润,皮肤光洁,浑身疼痛、搔痒、腰痛、咳喘均无。2002年2月24日县防疫站复检HIV抗体转阴,并经省防疫站艾滋病研究所进行确认试验证实。2002年12月回访,体重增加11公斤。

例二:郑凤莲,女,41岁,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石佛村人,有多年卖血史。
主要症状:2001年5月起病,突然拉稀厉害,时有高烧,四肢无力,动则虚汗,食纳不佳,咳嗽,心悸胸闷,屡治罔效。证见人消瘦,眼圈暗黑,脸色萎黄而暗,脉细弱,舌质暗,少苔而滑。于2002年元月22日首次进行《艾立康》药物实施,症状迅速好转,3月初拉稀止,随后诸证悉除,面色红润。服药后的2月21日,HIV抗体尚属阳性。2002年3月31日县防疫站复检,HIV抗体转阴,并经省防疫站艾滋病研究所进行确认试验证实。2002年12月回访,体重增加17.5公斤。

例三:程军豪,男,一岁四个月,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后杨村人,母婴传播者,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检测HIV抗体阳性。其母已死于艾滋病。
主要症状:全身多紫色斑点,以四肢为甚,发痒抓搔,肚腹易胀,多哭闹。2002年3月从石佛村万新才处求得《艾立康》间断服用,5月予以正常药物实施,约半月后,全身紫色斑点尽脱,毫无疤痕,精神活泼,饮食增加。2002年6月12日经北京地坛医院HIV载量检测,病毒载量无。

例四:张爱亲,女,35岁,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后杨村人。有多年卖血史,纳差乏力,多虚汗,发热频乃(一般39℃),咳嗽多痰,胸闷气喘,拉稀厉害,全身痒疹,颜面泛红终日不退。2002年6月12日,经北京地坛医院HIV载量检测为 870000CP/ml。6月15日开始服用《艾立康》,半月后发热不再,拉稀减少,痒疹消失,纳好,气力增加,精神振作,但咳痰未尽。7月31日(服药46天后)再赴北京地坛医院作病毒载量检测,已下降为 340000CP/ml,下降量 530000CP/ml,下降幅度为 60.92% 。地坛医院病历存档号:129。
例五:张巧,女,41岁,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人,有多年卖血史,2000年经省防疫站、湖北医大和卫生部医疗队检查,HIV抗体阳性。有高热、疱疹史,易感冒咳嗽、乏力、纳差神疲。2002年6月17日开始服用《艾立康》,症状迅速改善乃至消除,2002年8月21日经北京地坛医院检测,病毒载量仅为 24000CP/ml,T4、T8细胞总数为 1365 。继续服药一月后,9月25日再次经地坛医院检查,病毒载量为 12000CP/ml,下降50%,T4、T8细胞总数上升为1688,增高323。12月20日再次检查,病毒彻底消失,T4、T8细胞总数增至 1740。该例的地坛医院病历存档号为:132。

七、几个值得榷商的问题

(一)艾滋病不是性病
由于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不少书刊和卫生管理部门往往把它归类于性病。不管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这种分类不无失当。
其一,所谓性病,顾名思议,主要是指性器官疾病。艾滋病的全名叫“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当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严重破坏,机体不再能维持其最低的抗病能力时,就被其它致病微生物侵害成为一组极其复杂的疾病即艾滋病。但艾滋病毒并不引发性器官病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唯一能与性联系在一起的是,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然而研究表明,性传播的概率很低 。据卫生部艾滋病咨询委员会成员、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防治中心的徐克沂教授公布的资料:如果一个正常人输进了HIV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概率高达95%,而一个HIV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人与一个正常人发生性关系,单次的概率,男传给女的为2‰,女传给男的是1‰。凭这么低的性传播概率,把它归类于性病,不能不说有所失当。其二,从社会学角度上说,如果将其归类于性病,社会舆论难免会将艾滋病患者与“道德伦丧”和“品性低下”联系在一起,患者会受到各种歧视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不敢正视自己的疾病,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就医,其结果只能是使艾滋病人的社会群体占有率不断攀升,而且容易导致失望的病人萌生报复社会的不良动机,使原本单纯的医学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媒体应该慎重考虑这一特殊病种的合理归类。
(二)抗体终生携带之质疑
艾滋病的初筛和确认均用抗体阳性法,但在治疗结果的确认上,目前统一使用的主要是HIV载量检测,抗体转阴并没有被列为必要指标。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抗体终生携带”,转阴决不可能。其实,不管是从理论上或实践检验上,都可证明“抗体终生携带”是一理论误区。
笔者认为,HIV载量检测在艾滋病治疗过程中的评价意义不言而喻,但在艾滋病“痊愈”与否的评定上,抗体转阴较之病毒载量消失的意义更为重要和可靠。因为病毒载量消失或许还有未被检出的潜伏病毒,而抗体的转阴才能证明病毒的彻底消亡。正常人并无HIV抗体,抗体属于被动产生,其存在的前提是抗原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一旦抗原彻底消亡,就不可能再有新的抗体产生,原有抗体不可能背离世界万物共同遵循的从生到灭这一自然规律而永恒存在。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自己”与“非己”两部分。所谓“自己”,是指生理性抗体,如器官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现象,其抗体可终生携带。所谓“非己”,是指病理性抗体,属病原体所引起的人体免疫现象,这种抗体不可能终生携带,HIV抗体属此类。对于抗原已经消亡的正常人体来说,抗体毕竟也是“异物”,肌体的升降代谢运动必将在某一过程中将其消亡,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何况良好的药物,不但可在病毒消亡前促其抗体的产生并延长存在时间,而且在病毒消亡后,又可促其抗体的转阴。当然,抗体的转阴必然滞后于抗原的转阴,这与抗体的产生滞后于抗原对肌体的侵袭相一致。“抗体终生携带”论大约来源于某些疾病之后的终生免疫,其实,这两者并不等同。诚然,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会产生对病原体或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免疫即特异性抗体,因而人体对同一病原体的不感受性,被称为传染后免疫。但是,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并不一致,免疫期有长有短,短的仅能持续数日或数年不等,有的甚至不产生保护性免疫。终生免疫仅限于麻诊、天花、水痘、乙脑等少数病种。即使是病后终生免疫,也不是特异性抗体终生存在。能否产生病后免疫或免疫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不同病原体对T、B细胞转化为记忆识别细胞的足够使动强度和对T8、Th细胞免疫应答的唤起程度,以及能否使这些转化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于整个免疫系统。当带有这一遗传信息的T、B记忆细胞和T8、Th细胞再次识别相同抗原时,能迅即动员起整个免疫系统作出免疫效应,其中包括抗体的迅速产生,从而将新的相同病原体在未得以复制和繁殖的时候就被歼灭,这就是病后终生免疫过程。这一终生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乃是新一代抗体,并不能说“终生携带”,而且它也将随着抗原的消亡而消亡。笔者在艾滋病的试点治疗中已获连续三例HIV抗体转阴,实践证明了抗体不可能终生携带。当然,如果艾滋病终生不能治愈,其抗体自然是终生携带,那是属于另一个题意。

(三)疗效判定之我见
艾滋病治疗的疗效判定,过去以能否使病毒载量下降作为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有两个不合理的地方:一是颠倒了主次,二是log法的科学性不够严密。
所谓艾滋病,其定义指的是HIV感染晚期出现的一组复杂疾病的总称。它并不是以HIV的载量大小来标定,其临床可出现多种复杂症状,包括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消耗综合症等。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艾滋病的致死原因并非是HIV感染之本身,而正是那些恶性相关综合症。临床不乏HIV载量达数百万者尚且存活而上百万或数十万者反而死亡的病例。患者在漫长的潜服期可以照样正常生存就是有力说明。所以,消除症状以保证生存才是疗效体现的第一要素。只有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病毒载量的下降和免疫指数的上升才具有意义,这符合中医学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按照艾滋病的定义,如果所有症状得以消除,也就不再是“艾滋病”,而是退居为HIV携带者,这已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期望生存率,其治疗成效无疑已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所以,在艾滋病的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定,应该将控制和消除症状列为首位,其次才是病毒载量的下降和CD4R细胞指数的上升。现在抗艾药物的疗效判定都回避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它们大多选用没有晚期症状者即病毒携带者做试验,实质上这类药物只能作为预防用药,说不上艾滋病的治疗药物。
目前对艾滋病毒载量下降的意义认定采用的是log法,以下降0.5log作为具有意义。所谓log法即是倒倍数法,0.5log即是说病毒下降至五分之一才作为具有意义。这一方法的不合理性有二:一是这一方法的本身等于认定HIV载量永远不可能达到O,因为除O以外的任何一个数的任何倒倍数都不可能是O;二是忽视了病毒载量大小与疾病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将一个病毒载量为 10万CP/ml的病人与一个100万CP/ml的病人作比较,同样经一个月的治疗,10万CP/ml者下降至 2万CP/ml被认为有效,而 100万CP/ml者下降至50万CP/ml却被认为无意义。这种认定方法的合理性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笔者认为,对艾滋病的疗效判定,必须遵循生存第一HIV第二的原则,病毒载量下降的有意义与否,应该采取持续计数法而不应该采用倒倍数法。正因为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有效发挥。例如中医研究院积十几年的治疗经验,长期存活很多人却得不到抗艾药物的上市就是其例。

笔者对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的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对艾滋病的治疗比西医西药具有显著优势。辩证论治,因证制宜,因人制宜,固然是中医药的优势,但也是大面积治疗实施和中医药业发展的弱点。由于中医配方变动性大,处方煎药不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象艾滋病这类变化多端的疾病,必须研制成可以相互配制的系列化中成药。中医的弱点还在于,单凭四诊,难以确定艾滋病病毒的存在与否和病毒载量的大小,而西医则具有一整 套现代实验和分析检测手段,特别是对抗体确认、HIV载量和免疫指数的检测,可为其中医药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证其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获得早期治疗,迅速康复。所以,取长补短,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才是有效治疗艾滋病的必由之路!

【注释】:
(1)《中国医学论坛报》:《HIV的耐药性要比专家预料的高》2002年1月10日28卷2期(总第795期)
(2)刘亚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浙江中医杂志,1978:(4-1):8
(3)陈克正?著名补益剂的免疫作用(综述)?浙江中医杂志,1981:(12):566

孙 传 正
2002年10月12日
2003年2月10日重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