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行廉价车,南北大众急需研发国际车型

 九峰山泉 2013-03-17

谨行廉价车,南北大众急需自主研发国际车型



文\周丽君


【一家之言,未必周全。如有不当,尽管批评】


    2013年3月9日,在一汽-大众廉价车全新捷达上市之际,一汽-大众销售总经理胡咏透露,一汽-大众正计划开发定位低于捷达的廉价车型。另有迹象表明,已退休的老宝来可能会重出江湖,以更低价格销售。  


    可以预见在未来两三年后,一汽-大众将出现一批廉价车型。上海大众也不例外。



所谓的大众廉价车,也是相对的


    同是紧凑型车,售8.28-11.93万的全新捷达,比售10.78-14.83万的宝来的确低了很多,但对比售6.98~11.38万的帝豪EC7、售6.59~9.99万的比亚迪速锐、售7.39~9.49万的长安逸动,全新捷达不仅谈不上廉价,整体价位都高出了一万多。而且在同一个价位,其配置几乎都落后于帝豪EC7、速锐、逸动等几款自主紧凑型车。如全新捷达的后轮刹车居然是鼓式的,其它几款自主车型都是刹车更厚道的盘式。至于操控性,在小型车POLO基础上拉长加重的全新捷达,能和原汁原味的紧凑型车比吗?


    当然,操控性、驾驶感受取决于很多因素,并不能把全新捷达一棒子打死。况且我国第一次购车者居多,多数在购车时,更注重品牌、口碑等,谈操控人家也不懂,但有几点可以明确:一汽-大众所谓的廉价车,在整个车市,并不廉价;大众廉价车,在未来一汽-大众几年内,会越来越多。


大众相对的廉价车,危及“德系基因”


    大众廉价车越来越多,会出现几个新问题:第一,随着廉价车的增多,对一直令一汽-大众引以为豪的“德系基因”这个核心卖点,会产生多少冲击?当然,上海大众也一直在强调“德系基因”的概念,只不过力度没一汽-大众这么强罢了;第二,在优势并不明显的前提下,大众廉价车能为南北大众增加多少市场份额?

 

    

    一汽-大众在之前六七的年内,对“德系基因”的不断强化,让其树立了鲜明的品牌个性。谈到2006年上市的速腾、2007年上市的迈腾、2009年上市的高尔夫、2010年上市的CC等,都会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安全、品质、激情等,这些都是“德系基因”的核心概念。


    在2006年速腾上市的新闻通稿里,强调最多的就是“德系基因”:作为德国基因的正统传承者和PQ35平台的又一款力作,速腾轿车采用德国大众全新的设计理念,内在沉稳、外形时尚。它以“德系高性能轿车”为产品定位,以“生为强者”为品牌个性,目标用户群体直指时尚精英一族,志在成为同级别中的领袖车型……在后来陆续上市的几款车型的新闻通稿里,唯一不例外的,就是强调“德系基因”的概念。


    但在未来几年,当我们谈到全新捷达、老宝来,以及低价AO级车时,除了低价、拉长、本土设计外,其它什么,还能给我们直观感觉?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更安全、更有品质的“德系基因”吗?


    回过神来,再让我们细细品味下帝豪EC7、比亚迪速锐、长安逸动等几款自主品牌车型,帝豪EC7总能让人多少联想到大气吧?比亚迪速锐总能让人多少联想到科技吧?至少也能用遥控驾驶技术,和门卫等开开玩笑。长安逸动总能让人多少联想到有点操控感吧?


    不可否认,这几款自主品牌和真正意义上的具备“德系基因”的车型相比,在安全、科技、操控等各个方面,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但它们至少都或多或少摆脱了中国车给人低质低价、配置寒碜、设计磕碜等传统印象。


    现在有点时代大逆转的感觉,在中国生产的德系车,倒是越来越像传统的中国车,售价越来越低,配置越来越低,技术含量和设计元素,也是越来越不上档次。中国车倒是有条不紊,越来越有洋气,看看荣威系列,从安全标准,到排放标准,哪一条不是把欧洲的品质挂在嘴边?再看看帝豪EC7,在2011年底,获得了Euro-NCAP四星碰撞结果,大众要是把全新桑塔纳、全新捷达等,拿回欧洲做碰撞测试,结果会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


    从奇瑞A3开始,到荣威550、350,以及之后的长城C30、帝豪EC7、EC8、比亚迪速锐、长安逸动、传祺GA5、荣威950等,哪款在国内测试,不是五星标准呢?全新捷达、全新桑塔纳,哪怕你们不去欧洲做碰撞测试,在中国就能达到五星标准吗?同样,我们不得而知。


    请问大众,你拿全新捷达、全新桑塔纳等廉价车,怎么捍卫“德系基因”的尊严?

  


“德系基因”被危及,大众销量难免受冲击


    “德系基因”是大众在中国的最核心卖点,但如何转换成市场销量,需要拿捏。如上海大众的“德系基因”概念虽然没有一汽-大众强,但销量上却一直力压一汽-大众。后来一汽-大众也学会了拿捏。


    2011-2012年,一汽-大众一下子离冠军更近了,甚至都问鼎了,哪怕有争议。其中贡献最大的车型,并非具有原汁原味“德系基因”的车型,而是2008年上市的新宝来、2011年上市的全新迈腾、2012年上市的全新速腾等“德系基因”有所退化的车型,三款车型都无一例外得拉长了,牺牲了部分操控的激情。


    事实证明,为了销量,一汽-大众的“德系基因”不能丢。如依托“德系基因”,南北大众2007至2010年,一直位居中国车企销量排行的前三强位置。但还得根据中国实际,对“德系基因”进行改良。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宝来由驾驶者之车,成功转型至全能家轿之称的新宝来,一下子由在2005-2007年,月均四五千辆的销量,跃升至2009-2012年,月均1.5万辆的销量水平。收获更大的还有朗逸,几年以来的月均销量,一直维持在2万辆水平,2013年前两月,就销售了八万多辆,领先于第二名一倍。


    玩转宝来、朗逸大获成功后,大众也是谙熟此道。但看看全新捷达、全新桑塔纳,以及想想后继的廉价小型车等,总让笔者觉得,大众这个步子是否迈得稍微大了点。这些廉价车,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德系基因”的存在。甚至觉得与吉利的帝豪EC7、比亚迪的速锐等充满“中国基因”的本土车型比比,不仅没什么区别,更没什么优点。


    全新桑塔纳2012年底上市,在2013年1月销售了7006辆,2月销售了5961辆,环比下降了14.9%。虽然这个数据非常有利于证明笔者对“德系基因”被危机后将冲击大众销量的判断,但笔者必须得说句公道话,2月销量下滑的参考价值不大,因为2月是传统淡季,绝大多数在华车型的销量都出现了下滑。全新桑塔纳和全新捷达能否接受中国市场的考验,关键看2013年下半年的销量表现。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众如此肆无忌惮得稀释“德系基因”,对其在华销售的潜在威胁不可避免。随着南北大众紧凑型、小型车等廉价车型上市越来越多,以及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潜在威胁爆发的可能性越大。


    2008年-2012年的4年时间,上海大众不仅结束了自己没有紧凑型车的历史,而且一跃成了紧凑型车市的新霸主。在南北大众最核心的紧凑型车市,上海大众以朗逸为核心,目前已初步构建了高、中、低结合,两厢三厢配合的立体攻防体系,与一汽-大众形成了对垒之势:新朗逸提升定位,对标A+速腾,老朗逸继续对标再次上市的老宝来,入门级的全新桑塔纳对标全新捷达,被命名为朗行的朗逸两厢对标高尔夫。开启了南北大众全面同质化竞争,尤其是低价车型同质化竞争的新时代。



为了销量,南北大众似乎只能走低价路线


    问题是,不走低价路线,南北大众或许很难提升销量。


    从捷达、桑塔纳,到宝来、速腾、朗逸、高尔夫,以及迈腾、帕萨特,大众在华的款款车型,几乎都是走量车型,月销量都在万辆以上。为了维持这些走量车型的销量持续走高,南北大众也是费尽心机,诸如简配降价、多代同堂销售等,都被大众运用的活灵活现。POLO为了维持销量,通过将后轮盘刹改成了鼓刹,减省后防撞钢梁等不断简配降价。


    宝来在中国的十年历程,就是赤裸裸的简配历程。2002年上市的宝来,凭之后的1.8T发动机,不仅敢于以驾驶者之车自居,而且直接叫板宝马3系。2006年新宝来上市,没了1.8T,虽然彻底结束了驾驶者之车的时代,但依旧继承了德系在安全、品质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基于宝来平台,于2008年诞生的新宝来和朗逸,则彻底走向了有中国特色的世俗化家轿时代。安全、品质等方面今不如昔。


    除大众将降价简配发挥到淋漓尽致外,多代同堂销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目前大众在华所有紧凑型车,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捷达。在售捷达是捷达2,新宝来、新老朗逸,以及日后的朗行、可能上市的老宝来等,都是捷达4。上述这些车型,在国外都已经灰飞烟灭了。另外在售的速腾是捷达6。高尔夫则是捷达两厢。当然,也可以说,捷达是高尔夫三厢。


    目前,大众又在酝酿POLO的多代同堂体系,全新捷达、全新桑塔纳虽自居紧凑入门车型,但都是POLO的拉长车,属于POLO后裔。中型车的帕萨特车型,也新老帕萨特、迈腾等同堂销售。


    无论降价简配和同堂销售,大众在华都遵循的都是相对性的低价路线。如大众的紧凑型车中,最新捷达速腾是最贵的,其它相对便宜点。在中型车,最新款的迈腾,也比新老帕萨特贵点。因为也只能提供差异化的低价选择,才能将降价简配和同堂销售等,转化成市场销量。


    至于大众在华的降价简配和同堂销售的还能走多久,的确是个大问号。但有点可以肯定,这些行为都是在严重透支“德系基因”的品牌价值。


    目前,速腾、高尔夫、CC、迈腾等最能代表“德系基因”车型,以及宝来、朗逸等,也能凸显一定“德系基因”车型的销量潜力,都被挖得差不多了。在中国每月的单车销量排行中,南北大众车型几乎都占了对半的席位。但中国市场,并非南北大众独大,还有一向不可小视的上海通用,以及虎视眈眈的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等。


    2012年,一汽-大众销售了134万辆,上海大众销售了128万辆,面对2018年各自的200万辆任务,都还差个70万辆左右。按目前年销售15万辆才算得走量车型的标准计算,未来南北大众,还得再接再厉各自培养四五款走量车型。


    再培养四五款走量车型,绝非小儿科,一般企业,有个一两款销量过万的走量车型,已经谢天谢地了。


    虽然南北大众在SUV、MPV等车市还有一定空间,尤其是一汽-大众。但必定这些是小众车市,一年能解决掉20万辆,已经很好了,剩下的50万辆,不靠廉价车靠什么?


低价路线是死路,只能背水一战搞出口


    如按前六年的2007-2012年速度发展,相信南北大众完成各自的70万辆缺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2007年,一汽-大众销售了46.9万辆,六年后的2012年,销量达132.89万辆,增加了80多万辆。同期,上海大众销量由44万辆升至128万辆,也增加了80多万辆。2013-2018刚好也有六年时间。

 


    问题是,中国车市的繁荣能否持续到未来2018年?从2011年开始,中国车市的增速已经趋于缓和,由之前的百分之二三十,滑落至百分之十以内。目前南北大众在华似乎还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如2012年一汽-大众实现了同比28.4%的高增长率。但这种惯性能否一直持续到未来六年,真是很大的考验。如上海大众已经呈现明显的增速下滑态势,其2010年同比增长37.4%,2011年为16%,2012年则为9.8%。 


    随我国车市整体趋冷,南北大众面临的挑战是很严峻的,为了完成2013-2018年70万辆的缺口,按现行模式,只能把最大希望寄托在廉价车上。但低价路线,极有可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其消耗的是大众在中国最核心的卖点——“德系基因”。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东风日产。依托“技术日产”的核心理念,曾坐拥天籁、轩逸、TIIDA、骊威、阳光等多款销量过万的车型盛极一时,但急于冲击销量,盛行偷工减料,不断稀释“技术日产”的品牌价值,再加2012年钓鱼岛争端冲击,东风日产在当年的销量急剧下滑,不仅未能达成原计划100万辆的销售目标,且对比2011年的80.8万辆,其同比下降了4.4%,至77.3万辆。


    低价战略只能死路一条,连吉利都幡然醒悟了,难道连国际企业大众还不明白吗?


    如不走低价车,那只能打破常规,搞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目前大众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发展,是非常畸形的,刚过去的2013年2月,大众品牌在中国销售了39.23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44%。这不仅比2012年的37.4%有大幅提升,在接下来几年,随全新捷达、全新桑塔纳、老宝来、朗逸两厢、AO级拉长车等一大批廉价车在中国的上市,该比例极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超过50%仅是时间问题。


    在偌大的整个亚洲,似乎就中国市场属于大众的,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的销量非常有限,2012年在印度仅有11万辆,仅相对于南北大众一个月的销量。在广大非洲、俄罗斯等地的销量也很有限。在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也没什么优势,2012年销量仅有60万辆,不到丰田在美国208万辆的三分之一。最后就剩下欧洲、巴西市场稍微有点优势。但别忘记了,目前大众在欧洲等传统市场,正受到现代-起亚、丰田等日韩车系的有力冲击。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起亚销33.74万辆,增长15%;现代销43.22万辆,增长9%;丰田在欧洲销售了83.8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大众销185万辆,下滑6.5%。 

 


    大众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和非洲,应当还有很大的潜在空间。但在这些空间,大众的国际车型,似乎都难以崭露头角。   


为了出口,只能自主研发


    至于口出,暂且不说南北大众“偷工减料”的速腾、迈腾、高尔夫、POLO等,能否在欧洲、美国PK掉货真价实的高尔夫、速腾、迈腾、POLO等,就连出口的机会,估计都得被大众扼杀在摇篮中。除非南北大众能自主研发出一款类似上海通用赛欧,能与大众在国际市场的既有车型形成明显差距的新车,或许还有一定讨价还价的空间。


    目前南北大众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不均衡,一汽-大众更薄弱点。不过一汽-大众董事兼总经理安铁成,在2013年初,向媒体透露:一汽-大众要在研发上实现车身的自主开发,按照现在开发的计划和规划,到2015年,一汽-大众要实现整车开发。同步发展质量保障能力、成本优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果自主研发出来的新车,仅仅针对国内市场,就是所谓的廉价车,那我个人建议,南北大众还是重点考虑如何维持好现有车型的生命周期吧。


研发自主国际车型,已是时不我待


    目前,南北大众的“德系基因”正不断消失,本土化特色越来越浓厚,一场世俗化运动,似乎已不可避免。但占40%销量的中国市场,对大众举足轻重。如何确保南北大众在世俗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巨大贡献,是大众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对南北大众的重新定位问题,尤其是从全球角度,如何定位南北大众的未来。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在考验大众的智慧。


    不幸的是,宝来和朗逸模式成功后,目前大众虽然也在努力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球。但狼堡的几位哥们,并不想把亚洲、非洲等割让给中国的兄弟,让他们去主导。其对南北大众的现行定位,似乎就是在中国市场,周而复始得复制宝来朗逸模式,继全新捷达和全新桑塔纳之后,继续复制到更廉价的车市。


    幸运的是,目前为止,大众的未来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必定其在中国的形势还没有开始恶化,一切看似歌舞升平,但哪天真恶化了,再去思考就来不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