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诸葛亮身上的神秘面纱

 谢楚军 2014-11-07
司马懿因为有儿子司马昭而且司马昭才志非凡,所以司马懿自然心里就有些想法。我们知道,其实诸葛亮也是有儿子的,自然就有一个问题,诸葛亮有没有和司马懿类似的想法呢?

顺着这条思路,发现三国中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似乎有了答案,虽然有些牵强,但我觉得还是有些解释力的。不过要申明的一点是,这不是历史学论文,因为我没有看过《三国志》,仅仅聊聊小说和影视作品,而小说和影视作品是不足为据的。另外,撕开诸葛亮身上的神秘面纱并不是否定诸葛亮,而是将诸葛亮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为什么在管理上如此弱智,最后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仔细一看,发现诸葛亮那样的鞠躬尽瘁并没有花多少心思在管理上,而是在观察人,这是帝王术的重要一环。所谓帝王术说穿了就是玩人术,培植亲信排除异己。从《出师表》中看,他要外出了,还不忘给皇帝开一个单子,介绍一些人要皇帝重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推荐一些什么人呢?请你别告诉我诸葛亮是大公无私的,因为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如果诸葛亮大公无私,那就以天下苍生为念,好好辅佐刘禅,不要主动挑起战事。

诸葛亮没有废刘禅而篡位,几千年来一直当作忠君的代表而歌颂,这实在是脑残的歌颂。因为诸葛亮已经是事实上的太上皇了,皇帝称他为相父,如此高的待遇还要去篡位真是吃错药了。天天打着“先帝托孤之重”的旗号享受太上皇的待遇,并且作为忠君的形象被歌颂几千年,有篡位的必要么?这就像曹操一样,没有必要废除汉献帝而招来天下人的唾骂,有太上皇的待遇就已经足够。

要论历史功绩,我认为诸葛亮不及西汉时期的王莽,唐朝时期的武则天。王莽的改革有声有色,武则天使唐朝的盛世得以延伸。可是为什么治国毫无建树的诸葛亮被歌颂了几千年而在治国方面颇有建树的王莽和武则天一直被批判呢?原因很简单,王莽和武则天都篡了位。中国历史真是一个谜,喜欢玩虚的。

诸葛亮在46岁时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够晚婚晚育了。人一旦有了儿子,想法自然与过去不一样,大部分精力要花在儿子身上,这是我的很多朋友对我感叹的,我想诸葛亮也不例外。如果诸葛亮对自己的预期寿命是七十岁,那么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儿子24岁。从这一起点出发,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选中姜维做接班人,因为姜维对诸葛亮是顶礼膜拜的,到了臣子对君王的愚忠程度,如果蜀国有什么变化,姜维必然尽力辅佐诸葛瞻。
也许有朋友问,你凭什么猜测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有篡位之心呢?而且即使有,为什么没有司马懿那样明显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没有篡位之心,那么就应该休养生息好好辅佐后主刘禅种好蜀国的一亩三分地,不要去想那些逆历史潮流的毫无希望的兴复汉室而大动干戈之事。可是,在北方魏国没有侵略蜀国的情况下,诸葛亮一意孤行以“先帝托孤之重”的名义六出祁山伐魏。纵观整个世界的战争史,哪里有把“托孤之重”当作连年征战的理由的?难道老百姓的性命就不是性命?理由很简单,篡位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只有通过战争把国力弄衰竭了,老百姓自然把怨恨发泄到“托孤之重”上,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刘备在临终时假惺惺地嘱咐可以“取而代之”,是不是已经看出了什么奥妙呢?

诸葛亮被刘备的“取而代之”吓得屁滚尿流,马上拜伏于地表示誓死效忠。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太上皇,皇帝对诸葛亮没有任何防范,其实防也白防,不如不防。司马懿,严格来说是司马懿家族,就不一样,自曹操时候起,就一直被防范着,司马家族功劳越高,防范就越紧,加上司马家族本身就有想法,所以篡位是明显的事,只有把位置抢过来,才有安全的环境。

所以,从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看,可以推测出诸葛亮其实和司马懿一样,有自己的私心,不是几千年来老百姓心中的圣人形象。诸葛亮最终没有篡位,是因为他死得太早,于23453岁时死在五丈原,他死时,大儿子诸葛瞻才7岁。司马懿做魏军都督与诸葛亮对峙时,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有赫赫战功,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加上司马懿寿命比诸葛亮长,他于25172岁时才归西,自然早就把儿子弄得羽翼丰满,这些是诸葛亮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诸葛亮虽然可能有想法但是没有适当的条件。

不写了,越写越觉得自己是小人,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历史上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确实需要新的解释方法。历史哲学的创立者伏尔泰主张要用哲学看待历史不要用神学看待历史。所以,有必要把一些历史人物的神秘面纱揭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有必要的。如果是理性探讨,在确凿事实的基础上做一回小人也无妨。量子历史学认为,历史本来就是概率分布。既然是概率分布,就有各种可能的情况,不能用神秘面纱根据需要掩盖一些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