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宋代)

 sunv902 2013-03-17

 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

 

年代: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形制、特点:分别为八角四级实心、空心楼阁式砖塔;现状:当代修复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宋代)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天宁寺双塔老照片 

 

       平定天宁寺双塔是阳泉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平定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双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东西并列,又称东塔、西塔。原为天宁寺附属文物,现寺毁仅存双塔。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由于年久失修,东塔地基滑坡,塔身倾斜掉砖,西塔也坍塌近半。经平定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研究同意,决定在原址重修此双塔。 2006年,双塔得到保护性修复。

  

       天宁寺双塔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塔四层八角楼阁式,塔高二十一米,两塔相距三十余米,东西相向,东塔为实心塔,西塔为空心塔。两塔形制基本相同,为八角形仿木制楼阁式砖塔,共有四层,每层带有平座,塔身上雕有直棂窗和板门,斗拱飞檐,门楣上门簪古朴,板门上门钉楚楚。斗拱采用偷心式写实手法,比例极近《营造法式》的规制,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在塔的内部结构上,先期建造的西塔是一个空心结构,西塔从二层开始到顶层是直通的上下空间,内部有许多佛龛,层层叠叠,由木隔板分别开来;这种直筒式的砖塔结构,特别是小抹角柱显然还带有浓郁的唐代风格。东塔上的覆钵式塔刹,曾被明代的工匠更换过宝顶宝珠。东塔仅从外观上看,比西塔多了两样装饰,一个是角梁风铃,一个是每扇门口的门墩。因此,东塔显得格外华贵风雅,与古朴陈静的西塔相比,又多了一丝韵味。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唐宋)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修复前的西塔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唐宋)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严重倾斜的东塔

 

       据史载,天宁寺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太师蔡京还为寺院题记“天宁万寿禅林”。历经宋、元、明、清几代,都有大规模维修记载。抗战前夕只剩双塔。1983年,西塔又塌毁大半截。2005年春,东塔严重倾斜。2005年7月至2006年五5月天宁寺双塔修复。 

       天宁寺双塔,在原址上得到保护性修复,中华古塔通览仍将天宁寺双塔定义为宋塔,并列为“中华名塔”。

 

修复中的天宁寺双塔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宋代)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宋代)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关于天宁寺双塔的文化品位


  天宁寺双塔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品位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是名列前茅的。
  (一)她作为国内罕见的雌雄塔或公母塔,成为我国古塔特别是双塔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古建筑。双塔的建造者,将斗拱组合中的"翘",在两座塔上分别采用单(奇)砖造型和双砖(偶)造型来强调"阴与阳"的象征性对比手法,以及东塔的实心与西塔的空心结构和东西双塔的方位取向上,使东西两塔有了隐含的雌雄对应的文化阐述,以至在平定民间长期以来就有鲁班兄妹夜造雌雄塔的美丽传说。
  (二)由于东西二塔不是同一时期所建,所以两座塔上带有时代烙印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工艺的文化与发展,演示了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古塔)从唐代末期到宋代中期两种风格演化的过程。通过东塔上的套兽,西塔上的门簪,东塔上的普柏枋,西塔上的替木等许多时代特征,让我们看到了相同中的不同和不同中的相同;更准确地说,双塔是一道唐宋建筑风格的分水岭。
  (三)西塔下的地宫内出土了数以万计佛舍利子,由此可见天宁寺双塔在佛教界和考古界的地位的重要性。

     ( 图文出处:远方网)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唐宋)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天宁寺 双塔出土文物


 

 天宁寺西塔结构上的独一性

 

   平定天宁寺双塔的外观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唐代风格的西塔和宋代风格的东塔除了外观上砖雕造型不同之外,实际上更多的变化在于主体结构上的不同。
       西塔的结构比东塔复杂得多,原因在于它是空筒式结构。我国最早的空筒式结构塔应该是北魏正光元年所建的嵩山嵩岳寺塔。唐代的佛塔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平面为方形;一个是内部为空筒式结构。空筒式结构的塔延续到宋代,在砖体结构上进行了较多的改革与创新。形式有壁内折上式结构、壁边折上式结构、穿壁式结构、错角式结构、回廊式结构、穿心式结构、螺旋式结构、混合式结构以及实心结构。到了宋代中后期,空筒式结构的塔就绝迹了。平定天宁寺西塔在宋代早期的空筒式塔体中又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空筒是从二层开始的(一层是三个互不相通的龛洞),它既保留唐代的“空筒”式,又改良平面结构,使之呈现八边形。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空筒式结构的塔体上,大胆增添了“平座”的造型。“平座”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挑出的阳台,一座阁楼式古塔判定它是不是宋塔,那就看是否有平座的出现,平座是宋塔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般情况下,空筒结构塔是不做“平座”的,因为平座要用砖木结构不断挑出,然后又退回,施工难度和结构安全要求很高,所以在我国现存的空筒式结构塔中,平定天宁寺西塔很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采用空筒式带平座的实例。这是平定双塔结构上的独一性。
      空筒式塔到后来之所以绝迹,主要原因是水平方向没有坚固的拉接构件,遇有地震时极易塌毁。一旦外壁门窗处首先开裂后更易倒塌。天宁寺西塔正是这样,它的三层、四层于1983年塌毁,剩下的部分纵向裂开大口子,几乎到了毁灭的边缘。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在修复西塔时,在塔体内增设了三道水平木制的“圈梁”砌入塔体之中,其中有一道“圈梁”是原塔中本来就有的,施工中只是原物归位。这样做的结果肯定可以增加它的安全系数。


      西塔在结构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塔刹的安装。塔刹就是塔顶上金属宝顶装饰。据平定州志记载,在明代嘉靖年间曾更换过塔顶的宝珠。宝珠应当由一根长木杆子做为中心柱(也就是刹杆),把宝珠“串”起来,但西塔顶早就没有了宝珠,刹杆的尺寸只好依照东塔的刹杆长度决定。根据其它古塔的惯例,在塔顶砌砖收尾时,可用两根交叉的木质十字梁搭在墙体上,用以支撑刹杆和宝珠的重量。为什么要将塔顶的支撑设计成“十”字型呢?原来的西塔顶部是否也有十字撑呢?首先要指出的原塔顶早已不存,所以难以确认。但是宋代北方的许多塔是有十字型的木支撑的。而我们所以要设计十字型的木支撑,除了宋代塔有先科以外,更重要的是十字型很像佛教中常用的法器或礼器———十字杵。从元代开始,十字型的宝杵便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它可以“断烦恼,伏恶魔”。我们可以从元、明两代的瓷器上见到它的形象。因此,在西塔顶部的木结构支撑上设计成“十字杵”的造型是十分符合宗教道理的。天宁寺西塔的塔顶结构是这次修复工作的重点,其刹杆和宝顶的安装,完全按照古塔中的工程做法,使之达到完好的艺术和质量效果。(文字出处:阳泉新闻网)


关于天宁寺西塔的考古发现

中华名塔:山西阳泉平定天宁寺双塔(唐宋) - 安东老王 - 安东王府

天宁寺西塔出土文物

 
  公元2005年7月,在双塔修复工程中,西塔地宫被发现并且出土了各种文物。在1.3平方米的地宫内,考古专家发现了陶质釉面净瓶、熏炉以及瓷质的茶盏、瓷碗、瓷碟等供品容器18件,石棺一副,棺内葬有完整的佛骨一具、丝织帷帐一件、唐宋铜币数十枚、银质錾花盔顶方盒一个。在地宫的墙壁上,仍残留有宋代的护法金刚像壁画,画中人物生动威武,气宇轩昂。绘画线条简练,色彩明快,手法娴熟。在塔身的二层部位发现小石函一副,石函内装有银壶一件。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银壶和盔顶方盒中发现了形如米粒大小、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舍利子!总数达一千粒整。数量如此之大令人惊讶。然而,当我们看到地宫内一块石碑上《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一文时,才知道地宫内总计有伍万余颗舍利子!它们分别存放于花盔方盒中和集中在地宫门口周边大小1平米的范围内,大如黄豆,小如小米粒,红、黄、黑、白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按照佛教的说法,红色的是肉舍利,黑色的是毛舍利,白色的是骨舍利。这次重大的文物发现,使天宁寺西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发现舍利子最多的一座古塔,无论是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所发现的佛骨舍利的数量,都足以震惊佛教界和考古界。由此也可得知,平定县在宋初和宋之前的几百年间,已经成为北方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


  另外,在东塔塔基重修的发掘过程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可见东塔仅仅是为了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和需要而修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