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岛公投:不成问题,更不解决问题

 郑友华君 2013-03-17

马岛公投:不成问题,更不解决问题

 

马岛公投:不成问题,更不解决问题

 

当地时间3月10-11日,“英属福克兰群岛”、即阿根廷所称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归属公投如期举行。

对于公投结果,几乎没有任何人表示过任何疑问,不论是亲英派、中立派或反英派都坦承,公投的结果100%是选择继续留在英国,做英国的属地,英国在这次公投中的胜出是不成问题的。

道理明摆着:岛上人口约3140,其中登记选民人数共1672人,几乎全部是英裔,说英语,认定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英国人,而不是什么拉美人,岛上多达1300人的英国军队,和无处不在的米字旗,则无时不刻向不列颠意识已十分强烈的选民们继续灌输这种意识;公投的选项只有两个,“独立”或“留在英国”,该岛自1833年1月被英国完全占领,迄今已历180年(如果追溯到建立殖民点则还要上溯68年),政治、经济、文化都和遥远的英伦三岛联系密切,而与近在咫尺、操西班牙和葡萄牙语的拉美格格不入,如果选择“独立”,这两千多岛民将不得不切断联系英国的供养“脐带”,送别英军的武装保护,独自面对陌生的拉美“近邻”,和一直声称拥有马岛主权、并曾为此在1982年和英国激战一场的、拥有4000多万人口的过气拉美强国阿根廷,这显然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选项。

然而英国人却为了这样一场不成问题的公投不惜血本,倾力而为:提前9个月早早开始的全球造势;首相卡梅伦的亲力亲为;公投日当天马岛铺天盖地的米字旗,和“我们的岛、我们的选择”拉票口号……为了确保投票顺利、圆满,弹丸之地的马岛公投竟耗时两天(美国大选也不过耗时一天),军政当局甚至派出越野四驱车、直升机载着票箱专程奔赴边远居民点,只为让居住在那里的选民可以投出他们的一票——哪怕这个居民点只有几名、甚至一名登记选民。为了让公投显得有“国际公信力”,英国政府和“英属福克兰群岛立法大会”绞尽脑汁,拉来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巴拉圭、乌拉圭、智利、新西兰7国的观察员现场监督公投,以示公决之“公平、公正、严肃”。

之所如此,是因为福克兰群岛——或马尔维纳斯群的——的主权在国际上有争议,更因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该岛主权存在争议这一事实,而英国自己并不承认,因此,公投结果固然不成问题,公投本身却是个很大的问题。

马岛虽然离阿根廷很近,但文字记载的最早发现者却是英国人约翰.戴维斯(1592年),“福克兰群岛”的名字,也源自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而“马尔维纳斯”则是稍后抵达这里的法国探险队出发地——法国圣马洛的西班牙语名称。这里的第一个西方殖民点是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上建立的路易斯港,1年后,英国人在西岛上建立艾格蒙特港,马岛进入英法共治时期。1766年,法国人将东岛以2.4万英镑价格卖给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击败英国,占领西岛大部分地区,1774年英国暂时放弃西岛。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即阿根廷)获得独立,宣布继承西班牙对马岛主权,1820年11月登上马岛。1829年,英国致函阿根廷外交部,宣布福克兰群岛为英国领土;1833年1月2日,英国军舰“史诗女神”号抵达马岛,阿根廷驻岛总督何塞.马里亚.皮内多只有士兵50人,无力抵抗,被迫撤退。此后阿根廷一直未放弃马岛主权。

冷战后期,阿根廷先后进入庇隆和加尔铁里军政府时代,由于经济由盛转衰,民众怨声载道,阿根廷政府转而在马岛问题上持强硬立场,试图借此凝聚民族共识,转移公众对国内矛盾的关注。1982年4月22日,阿根廷军政府突然出兵,武装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维奇群岛,英国组成特混舰队武装反击,战至6月14日夺回各岛。战争造成致649名阿根廷士兵、255名英国士兵和3名马岛居民死亡,阿根廷军政府因“战争后遗症”很快瓦解,此后国家命运多舛,国势、军势一蹶不振,在上世纪末的金融危机中更是饱受创伤。

左翼基什内尔夫妇异军突起并相继担任阿根廷总统后,开始重新高调力争马岛主权,其目的,一方面希望借此重新振作民族情绪,另一方面, 1993年和1998年,马岛周围水域两次发现可观石油储量,也让矿产资源不算丰富、长期以农业立国的阿根廷感到必须力争。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军力的衰弱(马岛战争结束30多年后,英军实力大幅下滑,但阿军下滑更甚),阿根廷政府难以如1982年那样诉诸武力,而是转而采取“国际战略”:去年6月14日阿根廷守岛部队投降30周年前后,阿根廷先后成功说服拉美各国一致拒绝悬挂“英属福克兰群岛”旗帜船只停泊,宣布关闭“非法马岛石油勘探”,并起诉五家相关企业,并在6月14日当天由总统亲赴联合国总部,出席一年一度“联合国岛屿非殖民化委员会听证会”,争取该委员会同情阿根廷立场。去年伦敦奥运前夕,阿根廷代表团在奥运宣传片中,让本国曲棍球运动员“在马岛训练”,更一度引发轩然大波。

在国际层面,阿根廷的外交努力颇有收获:南美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合作组织一直在主权问题上总体支持阿根廷立场;由于两届基什内尔政府量力而行,未直接喊出“收复马岛”口号,而是以“英国应遵守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非殖民化’原则,和阿根廷谈判解决主权争端”为标榜,而谈判协商马岛主权是联合国2065和3160决议所规定的,“非殖民化”也是战后联合国的基本使命之一,即便支持英国的国家(如美国),也大多在马岛争端中持中立立场,要求双方谈判解决主权争端。

而英国挟82年战胜之威,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马岛主权无争议”、“就是英国领土”的立场——既然无争议,自然谈不上“谈判解决主权争端”;既然是英国领土而不是英属殖民地,自然也谈不上“非殖民化”。简而言之,英国的态度就是“根本没必要和阿根廷谈判”,即便谈也只谈一条:阿根廷必须“尊重福岛人民选择”。

很显然,这个煞费苦心、不惜血本的公投,就是为了堂而皇之地显示“福岛人民的选择”,以堵住阿根廷和国际社会要求谈判马岛主权争端的嘴。正因为要显示“福岛人民有权选择”,才要大张旗鼓搞公投;正因为要显示“这就是福岛人民的选择”,才要想方设法证明公投的“公正、公平”,并一掷千金拉高投票率。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获胜“不成问题”的基础上。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据最新统计结果,98.8%的投票者选择“留在英国”,而投票率则高达92%,在结果出台前后,英国政府、下院外交委员会和“英属福克兰群岛立法大会”相继发表声明,呼吁阿根廷“尊重并接受福岛人民的选择”。

然而这注定是个“比分不成问题、结果不解决问题”的举措。

在阿根廷看来,岛上居民结构是英国长期殖民占领和人口筛选的结果,是殖民和霸权的产物,而公投本身则违反了安理会两个决议“谈判协商主权问题”的原则,“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应”。公投结果公布后,阿根廷和拉美大多数国家相继发表声明,宣布抵制公投、不承认公投结果,乌拉圭等国政府还对本国反对派议员去马岛当“公投国际观察员”予以谴责,甚至英国的盟友们也对公投和公投结果不置可否。

一句话,英国可以毫无悬念地赢得公投本身的胜利,却注定不可能用这样一次不被承认的公投胜利,去抹煞英阿间固有、且为国际所公认的主权争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