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八大堂

 CHAOYANG3901 2013-03-19

老北京八大堂

惠丰堂

创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的地址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始时只办红白喜事,有事临时雇伙计,现攒班儿,俗称“冷庄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福山人张克宣出资800两白银买下此饭庄。张克宣与清宫御前总管太监李莲英的干儿子李季良是盟兄弟,李季良给了张克宣一笔银子,把惠丰堂整修一番。张克宣善于经营,他花重金请来当时名噪京师的朱九当灶,开设散座、包办酒席,将惠丰堂改成了热庄子。他还办了个戏班子,落脚在惠丰堂。尚小云就是惠丰堂的红角。

张克宣厨艺精湛,亲自下厨,精心研制烹调技艺,并不断翻新菜肴,从而形成独特风格,起扒、烩、爆菜独树一帜,闻名京城。从此,惠丰堂与京城著名的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会贤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并称“八大堂”。

惠丰堂最有名的要数烩菜,烩鸭丁鲜蘑、烩生鸡丝、烧回抓见、烧烩爪尖、糟烩鸭肝等,有汁浓色鲜、味厚不腻的美誉。糟溜鱼片、糟溜鲮鱼丁、琥珀莲子、沙锅鱼唇、三丝鱼翅、九转大肠等名菜脍炙人口、享誉京城,受到达官贵人、巨商的青睐,清朝官吏经常光顾。

惠丰堂弛名京城后,受到慈禧太后的关注。她下旨令厨子入宫做御膳,品尝后备加赞赏,并赐亲题牌匾,御用“圆笼扁担”作为可随时入宫标志。慈禧酷爱明菜,频点频传,从此惠丰堂的菜肴成为宫庭御膳。

民国后,惠丰堂名声依旧,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北洋军阀张勋、吴佩孚,戏曲界老前辈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惠生,著名武生杨小楼先生等常来聚会。

历经清末烟火和民国风云,经营山东菜肴的“堂”字号先后倒闭,唯有“惠丰堂”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成为昔日八大堂中仅存的一枚硕果。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市为了调整餐饮业,将惠丰堂迁至复兴门外海淀区翠微路商场。中央、国家领导人和戏曲界、演艺界人士都曾来到过饭庄,其中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品尝惠丰堂风味小菜“干炸丸子”、“老虎酱”后赞不绝口,并以此作为素材编入书中。

1985年惠丰堂被评为一级饭庄、北京市旅游定点餐馆。90年代连续2年列入全国餐饮50强。97年翠微路地区改造,惠丰堂迁入翠微大厦五层。

会贤堂

会贤堂旧址 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北沿19号。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是北京八大堂之一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前部改建成重楼。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0余间。二楼有栏杆可凭望什刹海。大门的马头墙上挂有"会贤堂饭庄"的铜牌,大门的门簪上书"群贤毕至"4字,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后歇业,为辅仁大学购买。

都一处烧麦馆是北京城的一项名吃,原本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但是目前由于前门大街修缮改造工程的进行,已经迁到丰台区蒲芳路1-6号方庄芳城园美食街15号楼。不过,根据最新的消息,都一处将在08年五月回到前门大街重张开业。

都一处烧麦馆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原名叫王记酒铺,没什么名气,直到14年后的乾隆17年大年三十,才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传说那天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当时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这家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招待周到,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所以对小店产生了兴趣,便和店主闲谈起来。皇上问酒店叫什么名,店主回答:“小店没名”。皇上一听,说:此时京城开门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处”吧!回宫后皇上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刻在匾上,并派人送到店里。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由于皇上曾经光顾,又夸好吃又给题了字,生意十分红火。

都一处的烧麦用精白粉烫面为皮,包以各式馅料,如猪肉馅,韭菜馅,蟹肉馅,西葫芦馅,三鲜馅,捏成梅花状,蒸熟后清白透亮,顶端泛着白霜,褶纹整洁清晰,酷似朵朵白花,味美馅嫩,洁白如雪,色、香、味、形俱佳。笔者第一次品尝时,犹豫着不敢咬上面的白霜,请教服务员后方敢下口,不过笔者窃以为上面的霜雪更适于眼观,而以下面的石榴肚供口腹之欲足矣。很多食客认为都一处的疙瘩汤也是一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