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三味書屋754 2013-03-19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三味书屋754》2013年03月19日編輯整理★★★

                        ★★★★★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壹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爲淩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爲了紀念和他壹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淩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並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壹位傑出的皇帝,很善于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把壹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淩煙閣二十四元勳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的戰鬥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淩煙閣,其中的真情多少有壹些,而附帶的用意卻也很明顯。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爲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爲懷念當初壹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淩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爲《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爲三層:最內壹層所畫爲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壹層所畫爲功高王侯之臣;最外壹層所畫則爲其他功臣。唐太宗多前往懷舊,以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的戰鬥歲月。

  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和秦叔寶。

 淩煙閣人物介紹

  趙公長孫無忌:

  第壹名:貴戚豪族,英冠人傑——趙國公長孫無忌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及介绍[图组]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爲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甯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壹,封齊國公,後徒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是李世民奪得皇位最堅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爲“淩煙閣功臣第壹”。曆任尚書仆射、司空。爲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壹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淩煙閣,長孫無忌居第壹。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乾,後李承乾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壹子魏王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晉王李治(即後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爲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爲皇後以及武後趁高宗體弱擅權,與武氏結怨。後遭武氏寵臣許敬宗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貴州),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詩三首存世。

   河間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將,高祖從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籍沒妻、子。其後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

   第三名: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壹,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爲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爲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爲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益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鄭公魏征

   第四名: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谏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爲窦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複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顔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恸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壹鏡矣!”(《資治通鑒》卷壹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壹首,追憶故人。

   梁公房玄齡: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爲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壹。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壹。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爲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爲尚書左仆射;十壹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爲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申公高士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皇後的舅父,曾多次照顧年幼時的長孫氏兄妹,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鲠規谏”,貞觀十二年(638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壹百三十卷。有壹子高真行。

   鄂公尉遲敬德:

   第七名: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原爲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衆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曆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爲太子,擁立之功第壹。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爲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曾于宴會之上因議論軍功打傷某宗室將領。晚年閉門不出,煉制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

   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爲兩位傳統門神。

   衛公李靖:

   第八名: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爲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爲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李靖是諸多將領中唯壹可以和李世民媲美軍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所以多數時間賦閑在家。

   宋公蕭瑀:

   第九名:骨鲠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其祖父是後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炀帝的皇後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爲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鲠正直,並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爲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爲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沈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爲“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益曰“肅”,太宗認爲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益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壹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于懷。

   褒公段志玄:

   第十名: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爲太原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爲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豐倉(在今陝西大荔縣境),皆爲先鋒,並曆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于潼關。劉文靜爲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饋散。志玄率20余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于是複振,大敗隋軍。後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遊府骠騎將軍。嗣後從秦王李世民于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沖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壹馬,急馳而歸,數百騎尾追其後,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後,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壹年(637年),被改封爲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益號“莊肅”。

   夔公劉弘基:

   第十壹名: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羁,與壹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産,依賴父親的名聲當了壹名右勳侍。大業末年,從炀帝征遼東,後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汗被彈核,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爲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益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爲子孫“若賢,固不藉多材;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

   蔣公屈突通:

   第十二名: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複姓屈突,先世爲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爲隋朝大將,曆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悫,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甯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甯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其弟屈突蓋)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爲兵部尚書。後慘與唐朝曆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爲戰功第壹,升右仆射。後被委派鎮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勳公殷開山:

   第十三名:慘預謀略,秦府能臣——勳公殷開山

    

   殷開山(—622年),名崤,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護縣)人。爲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曆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爲尺牍。《唐書本傳》其父殷僧首爲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牍寫作。李唐起兵後,秦王李世民召之爲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並與劉弘基壹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後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勳國公。在征伐劉黑闼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仆射,益曰節。是淩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壹個。貞觀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廟庭。

   谯公柴紹:

   第十四名:驸馬英雄,臨危不懼——谯公柴紹

   

   柴紹(57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曾是北周骠騎大將軍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爲隋太子右內率,封钜鹿郡公。柴紹出身于將門,自幼便“超捷有勇力”(《舊唐書·柴紹列傳》),以抑強扶弱而聞名,于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慘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爲主將消滅最後壹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

   第十五名: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及介绍[图组]

   長孫順德,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嶽父),父親長孫恺,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勳衛。隋炀帝出兵高麗時,爲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壹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爲左骁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後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馀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壹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汙被彈核,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贈荊州都督,益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爲邳國公。永徽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勳公張亮: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勳公張亮
   
   張亮(?-646年),鄭州荥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爲業。史載,張亮“倜傥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炀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後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爲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壹帶,廣結當地豪傑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倒壹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爲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爲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爲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陳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凶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幽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幽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爲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壹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爲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爲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爲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壹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核,爲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壹子以繼侯君集香火,並且時常到淩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郯公張公瑾: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爲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爲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蔔的人燒龜甲蔔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蔔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蔔卦嗎?如果蔔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爲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壹。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益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盧公程知節:

   第十九名:骁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
    
      程知節(589年-665年),濟州東阿斑鸠店(今山東東平斑鸠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爲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于皇宮淩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壹。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兖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爲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爲人,與秦叔寶壹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曆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谏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窦建德,窦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爲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並以古帝王爲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壹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公劉政會:

    第二十壹名: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及介绍[图组]
    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隽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戶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益曰襄。

   莒公唐儉:

    第二十二名: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北齊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爲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爲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後,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壹次。貞觀初年壹面派唐儉爲使說降匈奴,壹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儉竟于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益曰襄,陪葬昭陵。

   英公李勣:

   第二十三名: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勣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發音與茂公相同,《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隋唐英雄傳》等小說、電視劇誤稱他爲徐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爲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爲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瓦崗軍首領李密降唐後成爲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爲“純臣”。遭窦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窦擒爲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窦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窦建德、劉黑闼,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壹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爲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淩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逝。高宗親爲舉哀,辍朝七日,贈太尉,益曰貞武,陪葬昭陵。

   胡公秦叔寶:

   第二十四名: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與尉遲恭爲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曆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爲帳內骠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爲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壹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曆次征戰,每戰必先, 嘗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未參與玄武門之變,但事後被封爲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曆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爲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淩煙閣,封爲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壹。

   淩煙閣功臣圖系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爲褒彰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勳,親自作贊,诏令褚遂良題閣,由畫家閻立本繪制完成。



                                                                                                 

《歡迎進入三味书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