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痛的中西医最新疗法21 大肠癌痛

 学中医书馆 2013-03-20
常见癌痛的诊断与治疗(14) 大肠癌痛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本病以排便习惯改变及腹痛为特征。好发于30-50岁,45岁为发病高峰。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好发部位为直肠(占56-70%),其次为乙状结肠(占12-14%),向上则逐段减少,至盲肠又新增多。病理分型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组织学分型为腺癌、粘液腺癌、未分化癌、鳞状上皮细胞癌。其中以腺癌最多,约占80%。
    在中医学典籍中,类似大肠癌症状和体征的记载散见于“肠积”、“肠覃”、“肠风”、“下血”、“脏毒”、“腹痛”、“下痢”,“锁肛痔”、“肠疽”等病证中。如清.高秉钧在《疡科证治心得集》中曰:“夫大肠之下血也,一曰肠风.一曰脏毒……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见,所以色浊而黯”。与大肠癌症状相似。
    一、大肠癌确诊断要点
    (一)大肠癌痛特征  腹痛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首发症状为腹痛的约占46%,至患者就诊时则占86%。疼痛的位置常在病变部位。初起时,腹部呈阵发性隐痛,体力劳动或行走时加重,多能自行缓解,但缓解时间一般不超过数天或半个月。由于症状不典型,患者常未及时就诊。随着癌肿的不断增大浸润,渐呈持续性疼痛,伴有肠梗阻时,则表现为阵发性绞痛。
    (二)伴随症状  (1)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泻的特点是次数多,量少,含有粪便、血液及粘液。若癌瘤在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除上述症状外,有此病人还表现为大便形状改变,呈细扁形,带棱形等。(2)便血:约有1/3的病人以便血为首发症状,一般量较少。若癌瘤位于右侧结肠时,血和粪便混合较匀,肉眼不易见到;若癌痛在左半结肠时,常表现为粟色或绛色便;若癌瘤在直肠时,可见大使表面带有鲜血。(3)身体呈进行性消瘦,有明显贫血貌与恶液质。
    (三)体征  (1)腹部检查:应仔细检查腹部有无包块。据统计,大肠癌患者以腹块为就诊症状的约占64%。腹块的特点为沿结肠部位和方向出现,质地硬,表面不平,轻微压痛或无压痛,不随肠蠕动改变形状。对于腹部的检查,手法应轻柔,因结肠癌容易受挤压而发生转移。(2)淋巴结检查:大肠癌可转移至肠系膜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体检时可在锁骨上触及单个或数个肿大质硬的淋巴结,压痛不明显。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贫血状况及程度。(2)大便潜血检查:了解有无下消化道出血。(3)直肠指诊:直肠的癌瘤80-90%可以甩手指触及,应确定肿瘤的部位、高度、形态、活动度及侵犯肠管周径的比例,肿瘤与盆腔器官的关系。(4)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测肿瘤的部位、形态,并可作活体组织检查,对大肠癌的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5)x线榆查:×线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方法。一般用钡灌肠法,准确率达88.5-90%,但在盲肠充盈不满意或需要观察末段回肠时,亦可作钡餐检查。
    二、大肠癌痛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大肠为六腑之一,司传导之职。大肠的传化功能是否正常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若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洒厚味,或误食不洁之品,均可伤及脾胃,致运化失职,湿热内生,热毒蕴结大肠而发病;或由于长期忧思郁怒,房劳过度,或久泻久痢致肝、脾、肾三脏失调,湿毒乘虚流注于下焦,浸淫肠道,致肠中气滞血瘀,蕴结成块而出现,腹痛,腹块、排使异常等症状。
    西医学认为,大肠癌痛的原因是由于癌肿侵入脑壁肌层和局部溃烂感染的结果,当癌肿侵入肠周全部,产生梗阻时,则发生阵发性绞痛。病变发展更深时,癌肿穿透肠壁发生腹腔感染,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并伴有腹膜刺激征。
    三、大肠癌痛鉴别诊断
    (一)血吸虫性淋巴肉芽肿  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约占60%),表现为腹痛,腹泻,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内窥镜检查可发现粘膜破坏形成溃疡或粘膜增厚,病变范围大但边界清楚。严重者形成肉芽肿或多发性息肉。此病应争取早日手术切除。
    (二)肠结核  多见于青年人,常发生于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或全部。临床上除有结核病一般表现外,还有腹痛,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内窥镜检查:病变处粘膜充血,表面糜烂,病变范围大,界线不清,病变部位呈显著缩短,×线钡灌肠:可见钡剂在病变处稍停,然后快速通过,称为激惹现象。抗结核治疗有效。
    大肠癌痛还应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憩室炎、慢性阑尾脓肿、腹膜后肿癌、粪石、卵巢肿癌等疾病鉴别。
    四、大肠癌痛治疗
    (一)应急治疗
    1、针刺止痛法  (1)体针法:取足三里、上巨虚、螽沟(均双侧或左侧)、五枢、维道。快速进针,待得气后,给予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5天为1疗程。(2)耳针法:取神门透腹、交感、大肠。用耳穴针中度刺激运针3分钟,5天为1疗程。
    2、中药外敷止痛法  (1)运肠止痛散:乳香6克,红花6克、赤芍12克、蕤仁12克、生香附12克、乌药12克、阿魏4.5克。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痛处,用纱布固定,24小时换1次药,配合内服补气活血药。陈氏报道用上述方法治疗1例结肠癌广泛转移,腹部剧痛,依赖杜冷丁止痛的患者,用药后疼痛逐渐减轻,停用杜冷丁,6天后疼痛完全消失。  (2)镇痛灵外敷:生草乌、蟾酥、生半夏、生南星、细辛等组成,研末过100目筛,和匀。每次2.5克,撤布于癌痛部位,外用阿魏消痞膏敷帖,隔日换药1次。外用7次为1疗程。王氏用镇痛灵治疗乙状结肠癌痛2例,直肠癌痛2例,获较好的止痛效果。(3)止痛抗癌膏:三七10克,蚤休10克、元胡10克,芦根20克、黄药子10克、川乌6克、冰片8克、紫皮大蒜100克,麝香适量。取前七味药共为细粉,过100目筛,加入麝香,用大蒜汁将药物调成膏剂。外敷疼痛处或经络压痛部位,24小时换1次药。盂氏报道用止痛抗癌膏治疗胃肠道癌痛28例,帖敷后迅速止痛,止痛时间最长可达17个小时。(4)蟾酥膏外敷: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20余味中药组成,用橡胶,氧化锌等为基质,加工制成中药橡皮膏。用药前先将疼痛部位洗净,然后把蟾酥膏外敷于疼痛处,24小时换1次药,7天为1疗程。刘氏用蟾酥膏治疗大肠癌痛5例,用药后疼痛明显减轻。(5)宝珍膏加味外敷:上海中药三厂生产的大号宝珍膏一张,烘热软化后用白酒1份,冰片2份调匀膏中,外敷患者痛处,2日换1次药,药膏干燥时,可再烘热软化,同时加入按上述比例配制的白酒、冰片浸液予以湿润、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已有出血者禁用,局部皮肤溃破者停用。李氏用宝珍膏外敷治疗结肠癌痛9例,均于4天内疼痛缓解。
    3、单味中药止痛法  取雷公藤根去粗皮及内皮,用木质部入药,每剂15-21克,个别30克,煎熬2小时,药液约300毫升,每天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服药后30-60分钟内止痛,止痛时间持续2-6小时。易氏用雷公藤治疗结肠癌术后剧痛患者,止痛效果良好。
    4、西药止痛法  对于轻度的大肠癌痛患者,可选用阿斯匹林500毫克,口服,每4-6小时1次;或消炎痛片25毫克,口服,  4-6小时1次。对中度大肠癌痛,可选用曲马多胶囊50-100毫克,口服,5-6小时1次;或阿司匹林500毫克合可待因30毫克,口服,  4-6小时1次。对重度癌痛患者,可用吗啡5-10毫克,口服,4-6小时1次,第2天根据止痛效果及服药后反应情况增减剂量;或选用强痛定针100毫克,肌肉注射;或用杜冷丁针50-100毫克,肌内注射。
    5、硬膜外注药止痛法  高氏报道硬膜外腔注射吗啡辅助乙酰普马嗪治疗直肠癌痛11例,获明显的止痛效果。具体方法:病人侧卧位,取腰2-3棘突间隙正中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穿刺后硬膜外腔留置硬导管2-3厘米,乙酰普马嗪注射液30毫克,盐酸吗啡注射液4毫克,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8毫升。注入硬膜外腔。注药后5-15分钟疼痛减轻,30分钟后痛感消失。 24小时注药1次。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耐药性,可经硬膜外腔注入1%利多卡因5毫升,30分钟后注入乙酰普马嗪和吗啡,止痛效果恢复如前。
    (二)辩证论治
    1、脾虚湿热证
    症状:腹痛拒按,大便稀溏,或里急后重,便下脓血,食欲不振,腹胀,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细滑。
    治则:益气健脾,清利湿热。
    方法:生白术30克、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广术香6克、黄芩12克,葛根15克、红藤15克、生山楂15克、藤梨根30克、败酱草30克、甘草6克。方中白术健脾益气,黄芩清热燥湿为方中主药;生苡仁,茯苓渗湿健脾,广木香理气止痛,葛根清肠止泻为辅药;红藤善清肠中热毒,藤梨根解毒抗癌,败酱草清热利湿,生山楂消积化滞为佐药;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力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利湿热之效。若里急后重甚者,加秦皮12克,槟榔9克,酒川军6克;若便下脓血多者,加血余炭15克、槐花炭15克;若腹痛剧烈者,加元胡15克,白芍15克。
    2、湿热瘀毒证
    症状:腹痛腹胀,痛处拒按,腹部可触及包块,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活淤,理气止痛。
    方药:黄连15克、败酱草30克、苦参30克,土茯苓30克、红藤15克、马齿苋30克、赤芍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广木香6克、川朴12克、鸡内金30克、甘草6克、元胡15克。方中黄连、苦参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为主药;败酱草清热解毒,土茯苓利湿解毒,红藤解毒抗癌,马齿苋清肠止泻共为辅药;赤芍、三棱、莪术以化瘀清热,软坚消块,元胡活血止痛,广术香善理肠中气滞,鸡内金消积导滞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瘀,  理气止痛之效。若便秘不畅者,加大黄12克、枳实12克;若腹块坚硬如石者,加穿山甲15克、生山楂15克;若有淋巴结转移者,加僵蚕15克、石见穿15克。
    3、正虚邪盛,癌毒泛滥证
    症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晦暗无泽,形体消瘦,四肢欠温,腹胀腹痛,腹部可触及多处肿物,或肛门下坠酸痛,下痢脓血,舌质淡,脉沉弱。
    治则:补益气阴,抑癌解毒。
    方药:人参10克(另)、枫斛10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川楝子12克、广术香6克,黄连6克、炮姜6克,红藤30克、苦参20克、白头翁15克、鸡内金15克、元胡15克、甘草6克。方中人参、枫斛益气养阴,扶助正气为主药;生白术、茯苓、生苡仁健脾渗湿,黄连清热燥湿,炮姜温中理脾共为辅药;川楝子、木香理气导滞,红藤清肠解毒,苦参燥湿抗癌,白头翁清热利湿,鸡内金消积化食,元胡化瘀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理中焦,缓急止痛为使药。诸药相合,有补益气阴,清热止泻,抑癌解毒之功效。若久泻不止者,加肉豆蔻10克、乌梅炭12克;若便血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地榆炭15克、棕榈炭15克;若腹块坚硬者,加归尾15克、莪术15克。
    (三)大肠癌痛中成药选
    1、肠胃适胶囊  方中黄连、凤尾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药;鸡骨草、两面针理气止痛,活血解毒为辅药;救必应、防己清热利湿,葛根升阳止泻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解毒抗癌。对于湿热蕴结,气血阻滞的大肠癌痛疗效颇隹。表现为腹痛腹胀,腹中包块,泻下赤白粘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药为胶囊剂,每瓶60粒。每次4-6粒,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2、香连化滞丸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化湿为主药;木香、厚朴、陈皮行气燥湿,青皮、枳实、槟榔破积导滞为辅药;滑石利水渗湿,当归、白芍、甘草行气和营,缓解止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热清湿化,气血调和,用于湿热并重,气机阻滞的大肠癌痛颇为适宜,表现为腹胀严重,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本药为蜜丸。每丸重6克。成人每次2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3、普救丸  方中白术、苍术、厚朴、茯苓、扁豆、泽泻健脾渗湿止泻为主药;豆蔻、丁香、半夏、砂仁、肉桂温中和胃为辅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藿香、白芷,生姜散寒化湿,山楂、麦芽消食化积,冰片、朱砂,甘草解毒辟秽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健脾暖胃,消积舒气,止痛止泻。对于脾虚湿盛的大肠癌痛颇为适宜。表现为腹痛,呕吐,泻下稀薄,纳呆腹胀,面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本药为丸剂。每丸重3克,每盒10丸。每次服1-2丸,每日2次。
    (四)大肠癌痛中草药选
    对大肠癌痛有效的中草药为苦参、元胡、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凤尾草、栯木、大黄、黄芩、白芍、红藤、肿节风、白头翁、马尾连、羊蹄根,乌蔹莓、蛇莓、秦皮、广木香、乌药、川楝子、炮姜、半枝莲等。
    (五)大肠癌痛验方选
    1、清肠消肿汤  八月札15克、木香9克、红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菝葜30克、野葡萄藤30克,苦参15克,生生薏苡仁30克、丹参15克、士鳖虫9克、乌梅肉9克、瓜蒌仁30克、白毛藤30克、凤尾草15克、贯仲炭30克、半杖莲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壁虎4.5克、研粉分三次吞服。并将上方煎剂的1/3(约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刘氏用清肠消肿汤治疗大肠癌50例,1年生存率为80%,2年生存率为43.5%,  3年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为20%。
    2、通幽消坚汤  白花蛇舌草、槐角、槐花、各35克、龙葵、仙鹤草、地榆各20克、当归、生黄芪、败酱草各10克、穿山甲、昆布各15克、三七参、生大黄各15克、黄药子30克。每剂煎取400毫升,每日早、中,晚分服。服药同时配合外治法①槐花汤保留灌肠:槐花15克、鸦胆子15克、皂角刺10克、血竭10克、白花蛇舌草、生大黄、败酱草各40克。水煎,将2次药液混合,取汁200毫升,一次灌肠保留1-2小时,每7日1次。②掌心握药:全鲜大葱9根、大枣(去核)21枚、巴豆(去壳)21粒,黑砒霜10克。将上药混合,捣成药饼,分成3个,每次用1个握手心,男左女右,外用净白布缠扎固定,每握6小时,休息3小时,日夜连续使用,隔天换药饼。分7次用完,休息1周后如法再制再用。握药期间会有发热,口干反应。若手掌起疱即停止使用。以上三法同时进行,30日为1疗程。张氏报道用上述方法治疗直肠癌72例,未经手术者63例,其中13例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已经手术者19例,3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
    五、大肠癌痛护理
    (一)饮食护理  多食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油炸或烟熏食物,禁食生葱,生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既保证营养,又避免产生腹胀不适感。
    (二)局部清洁护理  对于作过假肛门,造瘘术的病人,应作好局部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加重疼痛的症状。对于晚期肛门癌痛患者伴有局部溃烂对,除内服中药外,可以用中药煎水坐浴浸洗,每日2-3次。中药坐浴方: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龙葵30克、马齿苋40克、败酱草30克、黄柏30克、土茯苓30克、山豆根20克、黄药子30克、枯矾3克、冰片少许(后下)、漏芦3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