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的辨病辨证与治疗06 肝癌

 学中医书馆 2013-03-20
六、肝癌
  (一)概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死亡中居第三位。在东南沿海一带为高发区,福建和广西最多。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普查中才发现血清中甲胎蛋白增高。据统计学统计,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在30-60岁。肝癌与遗传因素,接触致癌物质以及某些癌前病变均有密切关系。
  (二)分类
  肝脏肿瘤中有良性及恶性以及转移肿瘤三大类。良性肿瘤中有肝细胞腺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及纤维瘤等。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是肝细胞癌,癌肉瘤,各种肉瘤等。肝癌继发转移肿瘤也较常见,其转移来源为食管、胃、胰、胆囊、结肠及子宫、卵巢、肾及膀胱等癌症。乳腺癌,骨肉瘤及皮肤癌也能转移到肝脏。
    原发性肝癌大体形态可分为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及小癌型。临床上以块状最多,结节型次之'弥漫型最少见。块状型癌体大,其直径常在10Cm以上,质韧硬、呈膨胀性生长,此型癌组织易发生坏死而引起肝脏破裂出血。结节型是由数个大小不等,互相隔离。直径0.5-6.5cm的瘤结节构成,此型常伴有肝硬化。弥漫型是以许多很小的癌结节弥漫维分布于全肝,癌组织同周围的肝组织之间有明显界线,质地较软,呈灰白色,常有出血,坏死或胆汁郁积症状。此外,原发性肝癌常与肝硬化并存,在我国发现的肝癌病例中,约80%以上伴有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肝癌起病隐匿,加之肝脏代偿能力较强,因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在早期症状中,以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多见。一旦症状加重,则数月内即可呈现恶病质。原发性肝癌病情进展迅速,据临床统计,患者从发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占70%,但常常已属晚期。一般在1-2个月内可出现下列症状:
    1、肝痛:肝区可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有时可因体位变动而加重,可放射至后背或右肩。晚期肝癌可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症,这可能是由于癌肿结节坏死或出血至腹腔所致。此时的病人常常以急腹症的表现到急诊室就诊。
    2、消化道症状突出:食欲明显减退,腹部闷胀,消化不良,有时出现恶心,呕吐。
    3、全身衰弱:严重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及出现水肿。
    4、出血现象:常常表现为鼻出血,皮下出血,多因肝组织坏死,肝功能衰竭所致。门静脉高压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癌组织侵入肝门的胆管时,可引起胆道出血。
    5、黄疸、腹水、皮肤瘙痒:约有1/3的病人在发病过程中有黄疸,出现黄疸的原因为癌肿侵犯肝内主要胆管,肝门淋巴结转移癌压迫肝外胆臂。腹水常常因为病人原来就患有肝硬化,癌组织侵入静脉而形成癌栓,癌结节压迫门静脉所致,腹水往往积聚甚速,可呈现草黄色或血色。皮肤瘙痒是肝癌病人的常见症状。
    6、肝肿大、脾大、发热:90%的肝癌有肝肿大。肿大的肝脏常常坚硬,表面不规则,边缘可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巨型肝癌有时可使肝脏变形,以致触诊时不易辨别,脾肿大多发生在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脾转移癌极少见。在肝癌病人中发热相当常见,可能是由于癌组织缺血性坏死,坏死产物的吸收及并发感染所致。
  (四)诊断要点
    肝癌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给诊断带来许多困难,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资料,运用各种方法协助诊断。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分为血清学,影象学及组织学三个方面。组织学诊断准确可靠,但存在一定困难及局限性,无法普及。临床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特别是普查,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等方面,主要依靠影象学(B超)及血清学的检查。影象学检查系定位诊断。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质的鉴别中时常需要借助血清学检查。
    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诊断方法有:
    1、甲胎蛋白(AFP)测定:检测AFP仍然是肝癌定性诊断的有效措施。凡是AFP持续增高,并与谷丙转氨酶(SGPT)的消长不同步的,应考虑为肝癌。
    2、肝癌血清快速诊断(LSD):本法对肝癌具有早期特异性诊断意义,并较好地解决了甲胎蛋白阴性和低浓度者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问题。原发性肝癌特异性92.9%,阳性符合率94.42%,转移性肝癌阳性符合率88.9%,此种方法不如甲胎蛋白可靠。
    3、酶学检查肝癌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常有升高。
    4、肝区超声检查(B超):超声价查可见肝癌组织周围有光点及光团,束状波或丛状波。
    5、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可以反映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范围及形状,具有定位诊断的价值。
    6、CT扫描:可以对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内血管瘤等做出明确诊断。此种检查方法迅速、安全,没有多大痛苦,不失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
    7、肝脏穿刺:肝穿刺应为已做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而又无禁忌症时进行。 B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有一定的优点。肝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通过肝穿刺,取得肝脏活体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作出诊断,是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
    8、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窥视肝脏形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此法可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但不宜轻易采用。
    9、剖腹探查:此术可检查肝脏的全面情况及其相邻脏器的关系。在剖腹直视的情况下采取活体组织,具有便于止血,安全可靠,准确率高等特点。
    10、肝动脉腹影:是放射科诊断肝癌比较好的×线检查方法,可以显示病变的性质,了解病变范围,对肿瘤的分辨能力约1cm,正确诊断率为70%-94%,对肝癌的定位,手术切除的判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
    原发性肝癌治疗原则仍然是“早期,积极,综合,特异”,治疗目标是减轻病痛,延长生存期,最终根治肝痛。积极。综合治疗是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异治疗是有希望的途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手术治疗:肝癌的治疗以外科治疗进展最快,效果最好,对早期肝癌选择根治性手术是可行的。但原发性肝癌往往在一发现时即有了肝内癌细胞的扩散,故彻底将癌肿切除往往不太可能。随着甲胎蛋白测定与超声显像联合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在肝癌的普查中将有可能发现部分较早的肝癌患者。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报道,局部切除已成为小肝癌切除的主要方式,其5年生存率达67.9%,10年生率53.4%.手术死亡率仅占2.3%。对于不能手术的病例,经探查后,只要情况允许,可以选择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的方法,以阻断肝癌细胞的供血途径,减缓病情发展,也可进行肝动脉插管,以便在手术后灌注抗癌药物,进行区域性化疗。据国内某些肿瘤医院报道,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近期有效率为70%。
    2、化学抗癌药物治疗:一般认为,肝癌的化疗可结合栓塞,插管做局部化疗,也可全身化疗,关键是选用药物,方案,癌细胞的敏感性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原发性肝癌对抗癌药物不太敏感、单独应用往往疗效低,临床上多采用联合化疗,即用几种抗癌药物在每个周期中同时或交替应用,也可采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小剂量长程疗法。
    3、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主要采用分段放疗的方法。此种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疼痛,缩小瘤体,是有希望的肝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4、中医药治疗:由于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机会少,化疗、放疗效果又不够理想,所以目前中医中药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在控制肿癌,减轻症状,改善机体情况等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对肝癌的分型尚不一致,一般认为、肝癌较多表现为脾胃的病变,出现湿热方面的症状,体质素虚或病情日久者则可有虚实夹杂。晚期常有热毒内陷,肝肾不足或阴津亏虚,肝癌的治疗宜针对以上病机用药。过去曾偏重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我们采用键脾理气法治疗,疗效有所提高,试验研究证明,健脾理气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接中医辨证施治分型论述。
    (1)肝郁脾虚型:
    症状:胸腹胀痛,食后更甚,胁下疼痛,恶心纳差,神倦乏力,下肢浮肿,舌苔腻或黄腻,脉弦细或濡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方药:张氏抗癌散(7)号和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  当归10g  白术10g  云苓10g  白芍12g  丹皮10g  栀子10g  薄荷3g八月扎10g苡仁米30g川楝子10g玄胡10g  青皮10g夏枯球20g半枝莲30g  蛇莓30g  蛇舌草30g
    上药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7)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2)气滞血瘀型:
    症状:胁下积块,胀痛不适,腹肌紧张,拒按,面色黧黑,形体消瘦,甚则腹大如鼓,肢倦乏力,舌质紫暗,舌苔厚腻,脉细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方药:张氏抗癌散(7)号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12g  当归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6g  白芍l2g牛膝30g柴胡10g枳壳10g  香附10g  八月扎10g  鳖甲15g  川楝子10g  玄胡10g石见穿15g  生牡蛎30g  夏枯球30g  半边莲30g  大白10g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7)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3)热毒蕴积型:
    症状:高热烦渴,口苦口干,胁下剧痛,皮肤,巩膜黄染如橘色,嗜睡,甚则神志不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水,时或齿龈出血,甚至大便出血,舌质红降,舌苔黄腻或干,脉弦敷或洪大而散。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张氏抗癌散(7)号和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牛角10g  生地30g丹皮15g  赤白芍各12g  黄连10g  黄芩10g  虎杖15g  紫草15g  大黄10g青蒿30g茵陈10g  泽泻10g猪茯苓各10g  大白10g玄参15g  蛇舌草30g半边莲30g鸡骨草15g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7)号2包,再煎5分钟,分3-5次温服,日1剂。
    (4)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胁剧痛,身热不扬,腹胀,口苦口干,恶心呕吐,黄疸,大便秘结或不爽,尿深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张氏抗癌散(7)号和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g  大黄10g栀子10g龙胆草10g黄连6g生薏仁20g泽泻10g  佩兰10g  山豆根10g  虎杖15g郁金10g  内金10g  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鸡骨草20g川楝子10g青皮10g。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7)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5)肝肾阴虚型:
    症状:右胁胀痛,纳差乏力,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形体消瘦,腹水,舌红,苔少或剥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利水解毒。
    方药:张氏抗癌散(7)号和一贯煎加减  生熟地各15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  麦冬10g  枸杞10g  青蒿15g  鳖甲10g首乌10g泽泻10g胡芦巴10g猪茯苓各15g赤小豆15g大白10g  车前子10g半枝莲30g  蛇舌草30g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7)号1包,两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6)气阴两虚型:
    症状:胸胁隐痛,低热不退,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动辄汗出,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法:张氏抗癌散(7)号和生脉散,大补阴丸加减  西洋参6g(炖服)  麦冬10g  五味子6g  黄芪15g  当归10g  天冬10g枸杞10g  玉竹10g  鳖甲10g  知母10g  川楝子10g生熟地各15g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人张氏抗癌散(7)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六)预防与护理
    (1)改善饮水条件,注意饮水卫生,勿饮溏水,沟水,定期对饮水进行消毒。加强宣传使人们都能认识到饮水污染的危害性。
   (2)加强饮食卫生的宣传,改善食物加工保存方法,特别对玉米、大米、花生等易霉变的食物应注意干燥存放,定期清仓,对已发霉的食品要及时清理掉,不能再食用。少食油炸及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3)积极治疗可导致肝癌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特别重视对乙型肝炎的癌变的治疗,尽力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从极本上降低肝癌的发病率。
    (4)对已明确肝癌的患者,要使其多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体育锻炼。谨防感寒受湿,加重病情。
    (5)注重心理调护,多数肝癌患者都有恐惧,悲观,焦虑、急燥等情绪,这些恶性情绪往往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精神活动情况,多与患者谈心,交流思想,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肝癌患者的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对伴有腹水、肢肿的患者还应当限制钠盐的摄入。
    (7)对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有肝癌重症及合并症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在短时间内恶化死亡,故应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不能随便运动,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出血等的变化,给予及时必要的处理措施。
   (七)病案举例
    例1:梁某某,男,55岁,武汉市第一砖瓦厂,1992年5月22日初诊。
    患者1992年初出现肝区疼痛,进行性加重,经湖北省人民医院CT检查,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不同意手术,求治于余。刻诊,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巩膜黄染,肝区刺痛,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神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紫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肝大表面凹凸不平,疼痛拒按。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处方: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当归10g  三棱10g  莪术10g土鳖虫10%  夏牯草15g半枝莲15g  炒栀子10g  焦山楂10g鳖甲10g玄胡10g  牡蛎30g  青皮10g  大白10g  海藻15g昆布15g  大黄6g  茵陈30g
    张氏抗癌散(7)号,每日1包。
    6月3日复诊:服上方后,肝区疼痛缓解,胸胁胀满减轻,食欲好转。大便通畅,上方减大黄续服。
    上方随证加减合张氏抗癌散(7)号,治疗7月余,患者肝区疼痛及包块完全消失,食欲好,体重增加,精神状态一如常人,多次同位素扫描复查,肝脏未见占位性病变。随访5年,患者身体健康,已恢复工作。
    例2:朱某某,男,68岁,退体干部,1992年7月13日初诊。
    患者于10年前曾患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临床治愈。1992年2月开始又出现肝区胀痛,胃纳减退。四肢无力,尿黄。经湖北省人民医院AFP、cT等多项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型)。患者惧怕手术,经友人介绍,求治于余。初诊时,形体消瘦,面色黎黑,巩膜黄染,肝区胀痛难忍,肝肋下8cm,剑突下2.5CM,质硬,边缘不齐,胃脘痞满,纳呆,尿黄,舌质紫暗,苔根黄腻,脉弦数。证属气滞血瘀,脾湿土壅,久郁成积,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软坚散结,调和脾胃。处方:
    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枳壳10g  炒白术10g  党参12g云苓10g  生山楂12g  三棱10g  莪术10g  土鳖虫10g  泽兰10g夏枯草15g  牡蛎30g  鳖甲15g  海藻10g  青皮10g  茵胨30g大黄6g郁金10g
    张氏抗癌散(7)号,每日1包。
    7月25日复诊:服上方后患者巩膜黄退,尿清长,脘腹胀满减轻,纳香,上方减茵胨,大黄,加半枝莲30g,蛇舌草30g,续服,张氏抗癌散(7)号每日1包。
    用上方加减和张氏抗癌散(7)号治疗,又服100余剂,患者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消失,肝肋下未触及,起居饮食自理,精神好,复查AFP为阴性,CT扫描,肝内肿大之痞块消失。嘱继续以张氏抗癌散(7)号,隔日1包冲服,以巩固疗效。追访至今,患者仍健在。
    例3:刘某某,男53岁,应城石膏矿,1997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经同济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病检号Ⅱ97-2548)。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两目无光,腹胀大如鼓,纳差,移动性浊音(+),小便黄少,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此属肝郁气滞,脾虚水停,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湿,软坚散结。处方:
    白芍12g  薄荷3g  当归10g茯苓10g  白术10g丹皮10g栀子10g  黄芩10g  黄连6g  黄柏10g公英20g二花藤30g蛇舌草20g半枝莲20g夏枯草20g玄胡10g太子参10g淫羊藿10g  川楝子10g  白茅根10g  猪苓10g  泽泻10g  木通10g鸡内金10g  葶苈子10g龙骨、牡蛎各10g甘草6g  化瘀散3g
    张氏抗癌散(7)号,每日1包。
    复诊,服上方15剂后,患者小便较前增多,精神好转,仍腹胀,舌脉同前。方已中的,续服。
    上方随证加减,同时服张氏抗癌散(7)号每日1包。7月24日复诊,患者腹胀明显减轻,食欲好,二便正常,继服辨证中草药及张氏抗癌散(7)号。9月28日复查B超。肝内肿块已消失,腹水消失。继服张氏抗癌散(7)号3月后,身体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