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的中药治疗04 中药在抗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学中医书馆 2013-03-20
中药在抗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放射技术的发展,以及细胞增殖动力学理论指导下的联合化疗之应用,特别是化疗新药的问世等,使抗癌疗效不断提高。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是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基础,立足于“扶正”及“祛邪”两个方面,不仅针对肿瘤,也更多地注意了加强机体抗御能力。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使一些中晚期癌症患者病情稳定,或在一定时间内带癌生存而有较好的生存质量,并有的病人恢复工作而达到临床治愈,从而肯定了中医中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抗癌中药研究方而,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合理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提高抗癌疗效,将为攻克肿瘤,研究根治办法探索新的途径。
    一、中药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一)中药扶正伍用化疗
    在肿瘸的治疗中,化疗是“祛邪”的有力手段。根据临床及动物实验获知,恶性肿瘤细胞被一种抗癌化学药物杀死的比例,一般是由该药的剂量所决定的。随着剂量增加,恶性肿瘤细胞的存活率,就按指数下降。但是化疗药物的耐受量是依照引起血液学毒性来决定的,量大时,杀灭癌细胞之力大,但对正常细胞之杀伤力亦大,并可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及破坏免疫机能,致使“正邪俱伤”。且从整体角度看,癌症是本虚标实的表现,因之采用化疗后,由于毒性的影响更易致使患者虚弱,难以完成化疗全疗程。因此,设法增强机体抵抗力、减低血液学毒性而增加对化疗的最大耐受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已屡有报道,如辽宁肿瘤医院的养胃生血汤(沙参、麦冬、山药,黄芪、当归、鸡血藤)与化疗药物同用,可明显减少药物的周身性及胃肠道反应。福州市第一医院以“补血益气健脾汤”为基础,辨证施治与化疗并用,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机能,增强疗效。北京市中医院对升血汤(黄芪,太子参、鸡血藤各30克,白术,茯苓各10克,枸杞、女贞子、菟丝子各15克)进行了实验观察,证明其不仅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加血小板,从而减轻了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可增强胃肠的吸收功能,使血清胃泌素增加、木糖吸收率上生、血象稳定、体重增加。日本学者池叫善明等经动物实验发现十全大补汤、芍药甘草汤、人参白虎汤、麻黄汤,炙甘草汤、桃仁承气汤、加味逍遥散等7个方剂可防止顺氯氨铂对肾脏的毒性反应,能控制因投用顺铂后血清脲素氮和肌酸酐的上升,提高机体对顺铂的耐受性。日本学者涉谷清等行动物实验时,单用顺铂45微摩尔/公斤使100%的ICD系小鼠死亡,而加用十全大补汤后100%的小鼠存活。饭岛治等给C57BL/6系雄小鼠一次腹腔给予丝裂霉素C(MMC)和顺铂(DDP)观察2周其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表明,服十全大补汤的LD50均增高,连续7天给药组明显延长致死量MMC和DDP引起的死亡,十全大补汤除有促进MMC所致睾丸、胸腺及脾等萎缩恢复的作用外,还有减轻白细胞减少、贫血和体重减轻的作用。
    中药配合化疗还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健脾益肾冲剂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则其抑瘤率大为提高。另报道丹参与环磷酰胺同用亦可明显提高抑瘤效果,可能由于活血化瘀之品使癌栓发生纤溶使癌细胞游离,被充分暴露于化疗药物的浓度中,从而增强了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力。还有一些报道认为贞苠冲剂、老山云茯苓、猪苓多糖制剂及六味地黄汤等,均可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强病人的免疫力,提高化疗的远期疗效。
    我们认为在化疗过程中,应用补气养血、调整和改善脏腑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扶正法,乃必要的综合治则之一。为此我们在应用较大剂量化疗攻癌的前提下,采用扶正中药作支持疗法配合,以保护机体,攻伐癌灶,使“邪伏而正不伤”。扶正药物以“扶正汤”为主,过去曾通过100例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应用方法是:
    1、扶正汤:党参15克、黄芪30克、玉竹30克、当归15克、何首乌18克、熟地24克、沙参30克、女贞予12克,阿胶12克、鸡血藤30克、薏米30克、陈皮10克、焦三仙24克。水煎服,日1剂。
    2、选用以5-氟脲嘧啶为主的联合化疗:用以治疗各种腺癌,氟脲嘧啶的用量是20-25毫克/公斤,加入5%葡萄糖1OOO毫升中,静滴4-6小时,每日1次,连续5-7天,根据细胞动力学,以每2个周期连续应用,间隔2-3周再进行第2疗程。
    3、选用以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成人首次200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00毫升中,静滴20-30分钟,隔7-9天后,改为1000毫克每周1次,总量9克。
    上述治疗并选加长春新碱,或阿糖胞苷,或丝裂霉素,或色霉素,或更生霉素,或争光霉素,或氨甲喋呤等,共以3-4种药物联合应用。通过100例的临床观察,虽有部分晚期患者体质较差,但在扶正药物配合下,都能耐受较大剂最化疗,无一例发生出血、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且白细胞及血小板多能维持正常范围。100例中有8倒病人曾一度停服中药,致白细胞、血小板迅速下降,经再用扶正汤6-8剂后又复升,如1倒恶性淋巴瘤患者,单纯给以化疗,白细胞曾降到6×109/L,经给扶正汤8剂后,已复升到5×109/L,同时经血涂片观察,白细胞中粗大的中毒颗粒及细胞核的棘突畸形,皆于服药后消失。由此可见,中药“扶正汤”不仅能使白细胞的“量”增加,而且有了“质”的改善。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扶正汤”反复修改,近年来制定“补血扶正”丸及口服液,其主要药物为黄芪、巴戟天、当归、熟地、鹿角腔,紫诃车、补骨脂等,配合当前临床常用的各种联合化疗方案(如FAM,EVAC,CAMP,AMCM,PACCO等)的应用,通过60例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绝大多数(96%)可完成化疗全疗程,且可改善全身状况,提高血象及机体免疫功能,与对照组(用维生素B4,沙甘醇、利血生,冻干血浆等)相比(62%)有显著差异(P<0.05),且较市售之“生血丸”、“复方阿胶浆”等明显为优。
    (二)扶正与祛邪的适当配合
    在对肿瘤病人的整体治疗过程中,也应根据病期及体质的不同,要做到中药与化疗的适宜配合,如癌症患者大多初病多实(邪实),正气尚支,可采用扶正之中药配合较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如胃癌可选用FM方案(OGAWA采用)以5-氟脲嘧啶500毫克/第1-5天静注,丝裂霉素8-10毫克/第1天,静注。每2-3周重复,或用FAM方案(Macdonald提出)以5-氟脲嘧啶600毫克/平方米第1、2、5、8周,阿霉素30毫克/平方米第1、5周,丝裂霉素10毫克/平方米第1周,每8周重复。或以Wagener DJ等之FAP方案,即氟脲嘧啶300毫克/平方米/天×5,阿霉素50毫克/平方米第1天,顺铂20亳克/平方米/天×8,3周重复等。当完成1个疗程后,于间隙期还可用中药攻癌之剂结合辨证以祛“病邪”。病变进行到中期或晚期,一般表现邪正相搏,或正虚明显,此时宜采用“攻补兼施”之法,可用中剂量的化疗药物,并应注重使用中药扶正以支持化疗。根据体质情况可选用MFC方案(太田等采用)即丝裂霉素0.08毫克/公斤,氟脲嘧啶10毫克/公斤,阿糖胞苷0.8毫克/公斤,均每周给药1次。或FAB方案(Lcvi提出)以氟脲嘧啶600毫克/平方米,第1及8天静注,阿霉素30毫克/平方米,均4周重复,卡氨芥100毫克/平方米每8周重复。或以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改良之FM方案,即氟脲嘧啶500毫克/第1天,丝裂霉素4-6毫克/第1天,均每周重复。且于化疗之间歇期也须“扶正”之中药继补之。至于肿瘤之晚期患者,已出现形体消瘦,气血亏耗之恶液质时,则不宜再行攻伐,以免伤正过甚而造成机体衰竭。故以“扶正”为主要治则,可依辨证而判定“虚”的性质(阴、阳)及“虚”的部位(脏、腑)然后以中药峻缓相结合的补法,进行调整而补偏救弊。此时如机体情况允许,也可用小剂量化疗维持,如半量之MFC方案,即丝裂霉素0.04毫克/公斤、氟脲嘧啶5毫克/公斤,阿糖胞苷0.4毫克/公斤,每周1次。或以FB(5-Fu+BCNu)方案,或以FMe(5-Fu+MeCCNu)方案等。我们根据以上治则获取良效,曾对1例白血肉瘤(恶性淋巴瘤并发白血病)的中年男性之本院职工,以COPP方案伍用扶正汤,达到完全缓解后仍定期用药,于间隙期则给以辨证施治之祛邪(抗癌)中药,使之存活达11年之久。
    “攻”、“补”时机的具体掌握,一方面要根据临床辩证的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参考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检测等,以便权衡。对于中药“辨病”之药物也可与化疗药物序贯或交替应用。
    我们曾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50例,其中CR5例(3例达到治愈,旨已存活10年以上), pR7例,s20例,P18例,CR+pR=14%。所采用方法如下:
    1、中药
    (1)辨证治疗:可分3型:
    ①气滞血瘀型。胁下癥块,
胀满刺痛,或腹部青筋暴露,或额面多血丝,面色黧黑,形体消瘦,舌青紫或瘀斑,脉弦细或涩。此始于肝郁气滞,初郁在气,久必及血,血随气滞而瘀阻经络所致。当以化肝法,行气活血化瘀为治则。用药主方;急性子30克,土鳖虫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莪术30克,三棱9克,刘寄奴30克,水蛭9克,柴胡12克,青皮9克,牡蛎15克,山慈菇15克,茵陈12克,香附9克,元胡9克,或配服大黄虫丸。
    ②热毒内蕴型。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烦躁不寐,面红目赤,溲短便秘,口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主因肝热内郁,肝郁化火,或滋生湿热,肝火与湿热相搏,轻者为热,重者炎上为火。当以清肝法,清热解毒为治则。用药主方: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公英15克,山豆根30克,青黛3克(冲),夏枯草30克,山栀12克,柴胡12克,青皮12克,鳖甲30克。或配以当归芦荟丸内服。
    ③气血两虚型。形体消瘦,语言低微,精神衰颓,面色晦暗,多汗气短,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乃因病邪日久,正气不支。当以益肝法,益气养血为治则。用药主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灵芝30克,熟地18克,首乌15克,当归12克,阿胶12克,仙灵脾15克,补骨脂15克,女贞子12克,龟板30克,柴胡9克,山萸肉12克等。或配服补血扶正丸或乌鸡白凤丸。加减:有阴虚潮热者选加沙参、二冬、生地、青蒿、地骨皮,知母等;有腹水或水肿可选加猪芩、茯苓、陈葫芦、二丑、川椒目、半边莲等;有黄疸加茵陈、过路黄、竹叶、苦参等;热甚神昏者可加牛黄、羚羊角、犀角等;出血者加仙鹤草、三七粉、大小蓟、大黄炭等;疼痛者加五灵脂、元胡、乳香、没药、郁金、苏术等。
    (2)辨病治疗: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①斑蝥素片0.25-0.5毫克,每日3-4次口服,
     ②以斑蝥酸钠4支(每支0.5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点,每日1次,连续4周。或以斑螫酸钠于肝动脉插管中给药,每次2克,每日3-4次。
     ③以去甲基斑蝥素16毫克(每支4毫克)加入5%葡萄糖1000毫升中静点,每日1次,连续4周。
    2、化疗:与斑蝥制剂交替或序贯应用。
    (1)长春新碱1亳克静脉注射,每周1次,6-8周为1疗程。
    (2)氟脲嘧啶1000毫克加入5%葡萄糖10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周1次。
    (3)丝裂霉素4-6毫克加入5%葡萄糖500-1000毫升中静脉滴入,每周1次。
    (4)或以阿霉素30毫克,第1、2、4、6周静脉滴入。以上诸药6-8周为1疗程,2疗程间隔10-12周: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扶正祛邪”是治癌的原则,中西医结合乃抗癌的一条捷径,能合理的处理好机体,肿瘤及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环节。
    (三)中药防治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
    中医中药在防治和减轻化疗药物反应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其常见的反应及防治方法如下;
    1、消化道反应:消化道粘膜较易受到化疗药物的损害而引起水肿及炎症,于口服氨甲蝶呤、甲基苄肼、喃氟啶、溶肉瘤素等和静滴氟脲嘧啶、氮芥。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药物多易发生,口服药与胃肠道直接刺激有关,而静脉给药则与中枢作用有关,由于药物的代谢产物刺激延髓呕吐感受区所致。消化道反应多于化疗的中期或后期出现,临床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溏,少气无力,舌淡苔厚,脉濡缓或沉细等胃气上逆及脾虚之象。治宜健脾和胃、益气降逆,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用药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木香、砂仁等。止呕可用生姜,陈皮、半夏、竹茹等;降逆用代赭石、旋复花、沉香等;腹痛加元胡、白芍等,腹胀可加莱菔子、佛手、木香等,厌食可加焦三仙、鸡内金等;口干欲饮加花粉、石斛等。
    2、造血系统反应;除少数药物如争光霉素,长春新碱、抗癌锑等较少引起骨髓抑制外,大多数化疗药物都会引起造血系统抑制,以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氨甲喋呤、氨芥、环磷酰胺等尤为明显。各类药物抑制骨髓表现不同,周期特异性药物,如多种抗核酸合成药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多迅速恢复,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烃化剂类的恢复次之,亚硝脲类恢复最慢。血象以白细胞减少最著,其次为血小板、红细胞的减少,多见于化疗后期。有的较晚期患者,体质差或曾接受几次化疗者,再接受化疗,开始即可表现显著的骨髓抑制,也有的停药一些时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乏力,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涩或细弱等。骨髓抑制、血象下降,是化疗限量及被迫停止的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中药配合,以对抗化疗的毒副反应,保护骨髓,促进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和重建是十分必要的。中药治疗原则应养阴补血,以四物汤加减,用药如当归、熟地、丹参、首乌、阿胶、鸡血藤等,严重血虚及证见气虚者,皆应补气而加用黄芪、党参之类,所谓“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同时,根据临床实践及药物筛选的结果,发现健脾补肾的方药效果为佳,故应加入枸杞、女贞子、仙灵脾:山萸肉,白术等药。再者,如伴有出血者,多因脾不统血,须采用补气摄血法,以八珍汤加汉三七,陈棕炭、煅牡蛎、仙鹤草等,并要根据其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施以相应的药物,如鼻出血者加藕节、茅根、大黄炭,呕血者加侧柏叶、茜草;咳血者加白及、旱莲草;尿血者加蒲黄、大小蓟,便血者用地榆、槐花,经血多者加贯众炭、血余炭等。
    3、肝脏之损害:许多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甲基苄肼、氨甲喋呤、更生霉素、阿糖胞苷等,皆可使肝脏损伤。其原因,①原有肝脏病变,化疗更加重其负担,②常期或过量的应用化疗药物,如巯瞟呤可致胆汁郁积、肝坏死,甲氨喋呤可致纤维化,肝硬化,光辉霉素可致急性肝坏死,烃化剂可致肝功受损,轻者停药可复,重致坏死。肝脏损害多发生于用药后期,有的可发生于停药2周以后。临床表现肝区不适,胀痛,食少,恶心,呕吐,肝脏肿大,舌苔黄腻,脉弦等。重者可出现高热、黄疸、腹水,肝昏迷等,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临床如出现肝郁、肝胃不和的证候,治宜疏肝理气,用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保肝药物如当归、丹参、郁金、姜黄、柴胡、五味子、板蓝根、枸杞等。如出现黄疸可用茵陈蒿汤加减,出现腹水可用五苓散加减。高热伴有躁动,惊悸、谵语,抽搐等可用当归芦荟丸加减,或投犀角地黄汤。肝昏迷应以安官牛黄丸及紫雪之类以清心开窍。
    4、心肌损害:金属药如抗癌锑及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对心肌有毒性。环磷酰胺也可引起心肌受损,以上诸药可使心电图有ST-T段的改变,谷草转氨酶升高。如常期或大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重者可受心力衰竭。心肌受损症状多在化疗中、后期出现,表现为心悸不安、倦怠无力、眩晕失眠等,重则心痛彻背或短气喘息,不能平卧、肢肿、舌色紫暗、脉涩或结代,多属于心阳不振之证,治宜益气温阳、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用药以党参,附子、桂枝、丹参、柏子仁、桃仁,远志、茯苓、酸枣仁等。或以炙甘草汤、生脉散等加减用药。
    5、肺脏损害;博莱(争光)霉素可引起肺纤维化,严重者可致死亡,其发生与累积剂量有关,有慢性肺疾患,年龄大者多易发生。其他药物如白消安、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甲基苄肼、阿糖胞苷、氨甲蝶呤等也皆可致肺纤维化及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发热,口干,干咳无痰,呼吸困难,气促,胸痛,苔黄,舌质红,脉细数。此为热灼肺阴所致,治应养阴清热。以沙参、天冬、麦冬、前胡、生地、瓜蒌,贝母、杏仁、百合、玄参、知母、冬虫夏草、半枝莲、紫草等。并酌选活血化瘀类药物。
    6、肾脏,膀胱损害:顺氯氨铂可导致肾小管损害,故为其限量性毒性,并由水化、利尿而进行防治。其他药物如氨甲蝶呤、光辉霉素、链脲霉素、丝裂霉素等,皆可于过量用药而引起肾小管的受损,发生血尿、蛋白尿,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环磷酰胺之活性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时刺激性大,可直接损害膀胱而致出血性膀胱炎,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及血尿,应停药并多量饮水,服用清热利湿、解毒通淋的中药,如茯苓、猪苓,车前子、萆薢、石韦、生地、木通、滑石、菟丝子、益智仁、白茅根,大小蓟等。
    7、神经损害:长春新碱及鬼臼碱对周围神经有明显毒性,可引起指(趾)端感觉异常,全身无力,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肠麻痹,体位性低血压等。氟脲嘧啶可引起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甲基苄肼可致中枢神经症状,如嗜睡,幻觉等。顺铂可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害。治疗常用补肾益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开窍等,药用如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巴戟天,鸡血藤、桂枝、皂剌、川芎、丹参。黄芪、川断,威灵仙、石菖蒲、远志、枣仁等。
    8、发热反应:博莱霉素常致高热,与药物诱致内热原释放有关,用激素(氟美橙)可减轻。其他药物如阿霉素、氮芥.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皆可引起发热,多见于化疗后期。肿瘤病人接受化疗后,机体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而抵抗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患。有的出现反应性发热、停药后即可恢复。而持续高热者,应予辨证施治,属于表热者,应予解表(麻黄、桂枝、薄荷、柴胡等),但应防其汗出伤津。属于里热者,应清热解毒(半枝莲、山豆根、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对热火炽烈者,则应清热泻火(石膏、栀子,夏枯草、竹叶等),热在血分,以清热凉血(犀角、生地、紫草、丹皮等),挟湿者应清热燥湿(黄连、黄芩、苦参,胆草等)。但清热药物多寒凉,易损人体阳气,肿瘤患者化疗后,体质差,多阳气不足,故使用清热药时,当照顾正气,勿令攻伐太过,必要时和扶正药物配合应用。
    9、口腔溃疡:氨甲喋呤、环磷酰胺、氟脲嘧啶、更生霉素及丝裂霉素等,常用之化疗药物皆可发生,多出现于化疗后期,因化疗灼伤津液,虚火上炎,故以阴虚热盛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口腔糜烂,咽干舌燥,坎食难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上要分清阴虚,热盛两证,偏于阴虚者,宜滋阴清热,以增液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偏于热盛者,宜泻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加紫草,公英、七叶一枝花等。口腔局部可配用冰硼散。
    一、中药与放疗的联合应用
    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利用放射线对细胞蛋白质分子产生电离作用,以使人体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要求在放射线治疗下,正常组织细胞虽受到损害,但仍可恢复,而肿瘤的组织细胞则被放射线所破坏,使其受到抑制而坏死,不再复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很广泛,它包括根治、姑息,止痛、术前、术中和术后放射治疗等内容,除病情已达晚期而为恶液质外,均可考虑放疗。
    目前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所有病人的70%需用放射治疗。但是,放疗仅能达到对肿瘤的局部杀灭和控制,且有的还可能导致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为此采用中药配合放疗应用,以增强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局部疗效,且可防治其副反应,巩固疗效,从而争取提高治愈率及远期生存率。
    (一)活血化瘀药与放射的增敏
    各种组织对于放射线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而论,肿瘤组织的敏感性高于正常组织,胚胎性组织的敏感性高于非胚胎组织,因此放疗仅限于高度敏感及中度敏感的病人,还有的肿瘤对放疗敏感度很低,甚或不敏感,对此不宜放疗。根据B-T定律,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惑性与其增殖率成正比,与细胞之分化程度成反比(但有例外)。人类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取决于肿瘤部位,肿瘤内乏氧细胞的多少,瘤纽织的分化程度及放射损伤修复能力等综合因素。所谓放射增敏剂就是指当与放射合并使用时,具有增加放射致死效应的化学物质或药物。从研究的现状及临床要求衡量,目前尚无满意的成功制剂,有报道用6.25%莪术油增敏,放射治疗肺癌12例,完全缓解5例,其余为部分缓解。湖南省肿痛医院应用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当归、莪术、白芷、蚤休、红花等)加减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31例,另以单纯放疗26例对照,两组皆用60Co照射,剂最方法相同,结果当60Co放射剂量达到45戈瑞后,中药加放疗组鼻咽肿块消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有报道以川红注射液(每毫升含川芎l克、红花0.6克)做放疗增敏的研究,对40例鼻咽癌进行观察,结果癌灶消退所需的放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为低,表明有一定的增敏作用。我们以增敏化瘀汤(水蛀8克,土鳖虫20克,三棱20克,莪术30克、麦冬20克,  川芎15克,丹参30克,汉三七6克,花粉30克,皂刺12克等),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32例,另以型、期及病位相近的食管癌30例,行单纯放疗做为对照观察,两组皆以直线加速器照射,剂量皆为60戈瑞/6周,结果用药组之癌灶消退率(完全缓解)为71.88%,明显优于对照组(43.33%)于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O.05)。增敏化瘀汤为活血化瘀之剂,其具有抗癌作用并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的功效,可使癌灶血运改善,而发挥增敏的效果。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也观察到凡是肿瘤床部疏松,血管丰富,血运良好及全身情况佳良者,则放疗的敏感度较高。因而于放疗时配合中药的应用,结合辨证选用具有抗癌活性的活血祛瘀药物,一方面可祛邪攻癌、杀伤癌细胞、缩小瘤灶,另方面还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加供血供氧,改善细胞的氧效应,从而增加癌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对此还须进一步探索,通过实验与临床,进一步筛选放射增敏药物。
    (二)扶正药在放疗中的应用
    根据辨证原则,以补气养血之扶正方剂增强体质,改善全身情况,可提高对放射线的耐受量,接计划完成放疗的全疗程。最近日本学者应用58种中药的甲醇提取物,在小鼠放射线致死量(2100R)照射前规定的时间,以腹腔注入的方法,观察投药组与对照组30天平均存活数,证实一些中药如黄苠、山药、白术、甘草,茴香、元胡等确有保护作用,且甘草、黄芪、山药等药物作用很快,注入5分钟后即有显著效果。我们以“补血扶正丸”对接受放疗而体质较差,气血亏虚的患者服用,观察20例,皆顺利完成全疗程,而对照组5例(20%)血象下降,经服药后得以血象复升而继治。
    一些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抗癌中药如黄芪、黄精、党参、白术、灵芝、山药等巳证实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细胞免痤功能,其对体液免疫也能起激活作用。该类药可用于放疗中或放疗后,对体质差的患者也可较长期的使用(单味或配伍),以改善一般情况、减低复发率。另据报道以60Co射线一次全身照射小鼠、总剂量达360R,致使其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然后以“青春宝”(中成药,有益气补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连续给药8、7、14及21天,测定胸腺指数、脾指数及白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表明各组免疫指标均有显著的回升作用,其中吞噬指数改善率为56.0-106.6%,T淋巴细胞改善率为38.42-389.0%。另
有报道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对放射性损伤有修复的疗效。再者,经放疗后的患者,其大多数敏感的癌细胞已被放射线杀伤,但仍会有少数癌细胞对放射线有抵抗状态而残存,对此,中药的继续应用尤须重视,以便于增强放疗效果,杀伤机体内的残存癌细胞,消灭微小癌灶。我们曾对l例中心性肺鳞癌的患者,给以放疗,配合扶正中药,于原发灶照射60戈瑞/6周,后复查胸片,癌灶已回缩70%,此后,停止放疗,给以中药继治,由于患者属病久气血亏耗,肺肾阴虚,乃以补气养血、滋阴润肺,用药如黄芪、沙参、白术、冬虫草、山萸肉、花粉、天冬、龟板、首乌、阿胶、生熟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百合、前胡等,患者服药后一般情况良好,并日渐转佳,后几次复查,病灶继续明显回缩。
    (三)中药防治放疗的各种反应
    放射线虽然对人体的肿瘤组织有杀灭和损伤的作用,但对正常的组织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根据中医理论,放射线所致的毒副反应,总的应属于燥热之邪,因其常导致津伤液耗、血亏气虚及瘀毒化热之证,为此在防治放疗之副反应时,应着重养阴生津、滋阴润燥。此外,多数活血化瘀药物如四物汤及川芎水溶液在防止放射线损伤,延长受照动物生存时间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养血之品还可改善血循环、抗血管痉挛,保持微循环通畅,且据报道丹参中含TE-2,能对前列腺素PGF2。有竞争的抑制作用,故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及胶原纤维的生物合成,因此其对预防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对于放疗副反应的治疗,也须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证型,分别施以滋阴降火、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健牌和胃等治则。
    1、全身反应。肿瘤患者多体质素差,经照射后而出现全身反应,对于出现的迟早及轻重则多与剂量有关,一般大剂量(如面积大或布野多)照射时,发生较早,且反应较重。由于放射线照射后多致津液劫伤,故表现明显的阴虚症状,如口渴咽干、唇舌少津,皮肤干枯不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乏力、食少等,重者舌质红、光滑干裂、口渴欲饮,脉细数,治疗应养阴生津,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花粉、沙参、芦根、石斛、龟板等。如伴有低热属于阴虚内热,则应滋阴降热,须选加竹叶、百合、知母,青蒿,炙鳖甲、黄芩、地骨皮、薄荷等。如放疗后患者抵抗力低下而并发感染性疾患,则为瘀毒化热,出现高热,神昏等,应予清热解毒、清热降火,选药如金银花、连翘、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山豆根,板蓝根,栀子,石膏等,必要时加犀角、羚羊角粉。少数重症患者于放疗后出现神疲气怯,肢冷畏寒,少气无力,倦卧嘻睡、自汗或四肢及舌体震颤,脉虚无力,证属阳虚,应补气助阳,健脾益肾,以人参,黄芪,附子、肉桂,肉苁蓉、巴戟、当归、鹿茸,仙灵脾,白术,山药、冬虫夏草等。
    2、造血系统反应;于照射20戈瑞/2周后,即可能开始有血象下降的表现,随着照射量的增加而渐重。临床表现全身无力,面色萎黄、头目眩晕、心烦心悸、口唇苍白、脉沉细等。曾有人进行实验以四物汤的甲醇或水提取物于照射前注入小鼠腹腔,则可对造血机能障碍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川芎有依存关系,而当归,芍药仅有辅助作用。十全大补汤也可显著减少白细胞下降的程度,于服药6周后有显著差异(F<0.05)。临床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药物如当归,首乌、熟地、党参、黄芪、鸡血藤,枸杞、大枣、阿胶等。
    3。粘膜反应;头颈部照射后,可有口腔及鼻咽的粘膜反应,于照射20戈瑞/2周后,可致充血、水肿,剂量增大可致糜烂、甚至有溃疡出血等,由于唾液粘稠、口干舌燥、可用冰硼散涂敷,并以麦冬,胖大海、金银花、甘草水煎作茶饮,重者以山豆根、天花粉、黄连、银花、天冬、麦冬,牛蒡子等煎服。食管癌患者也多于放疗后引起粘膜反应,有时出现较治疗前加重的进食梗噎及吞咽困难,伴有疼痛、咽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治应养阴清热、以沙参、花粉,麦冬,石斛、黄芩等,并须选加清热解毒之金银花、连壳,公英、山豆根等。还可用笔者配制的开道液(生理盐水中加氟美松、庆大霉素,速尿、昔鲁卡因、冰片,薄荷汁等)内服,常获良效。
    4、内脏反应。胃、全小肠、结肠及直肠等部位于照射30-40戈瑞/3-4周,即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喜饮、纳差、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甚至便血等,舌红苔黄,脉沉数。治宜益气养阴,用药沙叁、花粉、石斛、寸冬、黄精、黄芪、党参等。降逆止呕,药如旋复花、代赭石、竹茹、陈皮、生姜、半夏等。活血止痛,如当归、白芍、五灵脂、元胡、川楝子等。凉血止血,药如地榆、槐花、大黄炭、仙鹤草。大小蓟等。敛阴止泻,以白头翁、椿根皮、黄连、秦皮、石榴皮、五味子。牡蛎等。
    放射性膀胱炎;膀胱照射于50戈瑞/5周后即可发生,临床表现少腹痛,尿痛、尿急、尿频,重者血尿,治宜清利膀胱湿热,以萆薢、扁蓄、石韦、黄柏、车前草、滑石、生地、木痛等药。如有血尿,可选加大小蓟、蒲黄、藕节.鲜茅根、旱莲草、甘草梢等。
    放射性肺炎:全肺照射40戈瑞/4周以上即可发生,导致发热、胸痛,干咳、气促,重则呼吸困难,咳黄痰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清热解毒,药如沙参、玉竹、二冬、花粉,百部、紫菀、前胡、女贞子、冬虫草、黄芩,银花、鱼腥草、半枝莲等。痰血者选加茅根、汉三七、白及、仙鹤草等。肺纤维化常为肺照射的后遗症,应选加活血化瘀类药物,因其可抑制胶原纤维的生物合成及结缔组织的增生,故有防治放射性纤维化的作用。
    5.皮肤反应:经深部治疗机照射后,较易发生,皮肤变红,渐转紫褐色,脱屑,随放射量之增大可发生脱毛、皮炎及溃疡等,于治疗范围内,停止放射可逐渐恢复。剂量大者,可遗留皮肤脱色、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甚至皮下组织硬化及湿疹溃疡等。轻度反应仅皮肤局部红者,可用滑石粉30克,冰片1.5克,大黄9克共为细末,涂敷局部即可。反应较重,出现皮肤湿疹或溃疡,则应用煅龙骨9克,儿茶6克,大黄炭15克,炉甘石15克,乳香9克,血竭6克,黄连9克,为细末,以肤氢松油膏调匀,加氟美松注射液15毫克,外用涂敷,并配合内服清热解毒之剂。有的单位如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自制之冰冻膏(生油与石灰水的混悬液)湿敷,也获良效。
    三、中药与手术的联合应用
    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由于原发瘤切除后的复发及转移,仍不能保证患者长期存活。随着肿瘤研究技术的不断进展,对于恶性肿瘤的生长规律逐渐有所认识,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一般实质性肿瘤,当其在体内仅为1立方厘米大小的癌灶时,虽然只重1克,尚不易为一般检查所发现,但已据有10亿个细胞,即相当109,若以一个癌细胞计算,则已传了30代,即经过30次的不断倍增,而且这个瘤块只要再传10代(经10次倍增)即可达10万亿个细胞,相当于1012,其体积可达10立方厘米,重量达l公斤,一般说来,如此大小之癌灶,已足使人殒命。恶性肿瘤在人体内初发时,由于症状不明显,不易觉察,故不能早期施行根治手术,至肿块增大时,局部多已形成广泛浸润性粘连,体质也因之变差,因而又造成手术根治的困难。再者,从实验情况来看,Do1-e观察到手术当时周围血液中或局部引流静脉血中,可有“阵雨”般的癌细胞出现,Engell也报告了80%癌症患者周围血中可以找见循环癌细胞。最近研究表明;即使Ⅰ期乳癌患者仍有约30%病人可在其血流中发现游离的癌细胞。Ha-rris发现85例头颈癌手术伤口冲洗液中癌细胞阳性组复发为38%。可知这些在血液中游离的癌细胞,如遇适宜环境及条件,即可寄居而行分裂增殖,并发展成转移性病灶,因此以单纯手术切除肿瘤的治疗方法,是难以完全避免复发或转移的。特别是对较晚期的病例,则其机率更高。至于复发及转移的时间及程度,是与肿瘤的类型、生物学特征、血中癌细胞数目的多寡,癌细胞增殖的情况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的。为此,近年来许多研究是以中药配合手术试图通过扶正祛邪以减少复发及转移,经实验及临床证实,不论术前及术后用药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一)术前用药
    我国已有不少报道,以中药治疗后行手术切除的瘤灶行病理检查,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发现有的中药对瘤组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有的中药虽不及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但从免疫作用来看,却有着明显的功效。如有报道;治疗食管癌以防已科蝙蝠葛(北山豆根)生药水煎提取,配成1:1克的注射水溶液,每日肌肉注射12克,分2次给药,连续20天后,行手术切除,共观察50例。又以断肠草(罂粟科植物)治疗食管癌、用其生药水煎浓缩至50%蒸煎剂,口服30毫升,日2次,连用2周后行手术切除,共观察30例。两组共80例,多见到(约88%)癌组织生长尖端明显角化亢进,癌细胞亦不同程度的退化,癌周围的间质皆出现轻重不等的淋巴样细胞反应,说明宿主细胞免疫反应的增强是导致癌退变的原因。再如报道治疗原发性肝癌40例,以喜树碱内脂混悬剂5毫克,用10%葡萄糖稀释后静注,隔日1次,连用5-8次,行手术切除,病理发现正常肝组织和癌组织之间有淋巴细胞浸润,大量淋巴细胞包围癌巢,癌组织广泛纤维化,癌细胞萎缩,细胞核浓缩、碎裂等组织形态学方面的改变与病人机体抗癌免疫反应增强相符合。
    河北医学院第四医院以不同剂量的斑蝥酸纳对食管癌于术前静脉注射2周后行手术切除,分别计算其5年生存率。结果食管癌用药7毫克组(4例)及14毫克组(20例)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8%,比非用药组(17.9%)明显为高。经病理检查而发现随着剂量增加,癌组织退交加重,但癌周围间质淋巴细胞反应减少,说明“斑钠”对食管鳞癌细胞有破坏作用,但用量加大有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
    我们曾对贲门癌及胃癌的病人以瑞香狼毒注射液(每支4毫升,相当生药4克)1支肌注,日2次,2周后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也看到类似情况,即显著的细胞退变与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同绕共存之宿主免疫反应增强的表现。且从用药前后的免疫指标对比,发现用药后明显升高,说明人体抗癌免疫反应增强。再者,我们曾就去甲基斑蝥素治疗的10例恶性肿瘤进行了病理形态学的观察,本组10例中肝癌2例,食管癌2例,贲门癌3例,胃癌2例,结肠癌1例。以去甲基斑蝥素12-16毫克加入5%葡萄糖10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2-3周为1疗埕。10例中用药3周以上者5例(用药总量皆达300毫克以上),用药15天以上者2例(用药210毫克以上),用药10天以下者8例(用药皆在100毫克以下)。全组病例皆于停药后1-3天即行手术探查,取出标本后,肉眼观察大体变化,沿瘤体中心纵切取材,经常规脱水处理,采用石腊包理,HE染色,镜下除观察癌实质改变之外,也分析癌灶周边间质的淋巴细胞反应及纤维增生的情况,病理改变的分析方法是参照有关文献报告中的中药治疗后发生病理改变所采用的分级方法:
    1、重度改变:癌组织大部消失,由纤维组织代替或普遍呈显著坏死变性。仅残留散在的癌组织,无活跃增生能力。
    2、中度改变:轮廓仍保存,癌灶减少或散见大片的凝固性坏死或显著的癌组织退变。
    3、轻度改变;痘组织中散在地出现癌巢退变或灶性坏死。
    4、无变化;癌组织与同期单纯手术切除标本相比,无明显区别,癌组织无坏死及退变,呈活跃生长形态。
    间质反应系根据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纤维增生包绕的程度分为强烈反应、中度反应、微弱反应及无反应4级。
    评定结果。本组10例中,癌组织发生重度改变者4例、中度改变者8例,轻度改变者1例,无改变者2例,其中1例为癌组织中度改变伴有中度的间质反应。本组所观察的10例恶性肿瘤,用去甲基斑蝥素后,8例皆出现癌实质的损害,且有一定的组织学特征,经详细比较分析用药后的组织学改变,其共同的特征为癌细胞呈坏死或空泡变性,有的坏死呈凝固性坏死,有的则与化疗药物所常导致的癌巢呈液化性坏死相同。而且本组病例于用药后。癌实质受损的程度与用药的剂量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病理改变表现显著者皆发生于用药超过3周、总剂量达300毫克以上的病例,而用药量低者,癌组织则仅有轻度改变或无改变。为了对比观察,我们对同期未用药的胃癌26例,食管癌15例,贲门癌12例,结肠癌8例、肝癌1例,共计60例恶性肿瘤的患者,皆复查了病理切片,其中轻度改变者8例(5%)、中度改变者2例(3.3%)、重度改变者2例(3.3%),淋巴增生者3倒(5%)。故从癌组织发生改变的比侧来分析,用药组(8/l0)与对照组(7/60)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根据以上结果表明,去甲基斑蝥素在临床治疗中对癌细胞可能有着直接的抑制或杀伤作用,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剂量的增加,此种作用更趋明显。用药组5年之生存率为40%(4/10),非用药组为30%(18/60)。
    综上所述,虽然有关资料皆病例少,时问短,且未明确患者之病型及病期,但足,通过手术前的中药治疗,从病理形态学上能证实其有两种功效,一是使宿主增强免疫功能,二是抑制及杀伤癌细胞。中药的这种扶正及祛邪的功效是有利于癌症患者的术前控制病情和术后提高治愈率及存活率的。
    (二)术后用药
    对于手术后的肿癌患者,继续给以中药治疗是必要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之一,手术的疗法对肿瘤患者虽然是一种明显的、速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毕竟对机体是个创伤,也就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损耗,因此手术后积极配合中药治疗,不仅有益于机体的康复,同时也为术后进行必要的放疗、化疗做好条件上的准备。手术后常见的几种情况如气血双亏,则可用八珍汤之类加减以益气补血,如体液丢失过多而致津亏液乏,则应以增液汤加减以养阴生津,如因表虚不固而动则自汗,则宜玉屏风散加党参,浮小麦,五味子,牡蛎,龙骨等以益气固表,如脾失健运,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如大便秘结,可用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润燥通便,或以番泻叶、大黄等导滞通便;此外,还可选加清热解毒药防治感染,活血化瘀药防治肠粘连(使纤维母细胞成熟和静止,抑制胶原合成)。当前,虽然外科已有一整套较成熟的术后处理方案,但如配台中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将可能促使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再者,为了消灭血中游离的癌细胞,控制术后的复发及转移,人们早巳注重了手术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但对手术与中药并用的研究较少,化疗虽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但对机体的损害也足较大的,特别是对于术后体质差甚者,往往一蹶不振,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与手术相结合才引起重视。日本一些学者也曾注意到不少药物是通过提高宿主对癌细胞持异性抗原的免疫排斥能力而发挥了抗癌作月,如新田氏,认为山豆根的抗癌作用是通过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所致。从免疫学理论来认识,癌细胞发生发展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随这肿瘤的生长,免疫抑制因子增加,干扰机体免疫监视系统,使宿主免疫机能下降,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功能,甚至达到免疫麻痹状态,是晚期病例肿瘤生长加速,转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一些有抗癌活性又具扶正作用的中药,有促进宿主免疫反应的功能,如果术前用祛邪(或扶正)的中药,行手术切除癌灶,解除免疫麻痹后,再以增强机体免疫且有抗癌活性的扶正中药继治,以朴灭残余癌灶及游离的癌细胞,减少复发及转移,并能增强体质,促进尽快康复,势必提高手术的疗效。通过临床实践也获得了证实,有人报告于胃癌手术切除后,给以疏肝健脾和胃抗癌之剂调理1年,使患者体质增强,并减少复发,提高远期存活率。
    我们曾治疗乳腺癌手术前先给复方秋水仙碱半个疗程(或2/3疗程),至肿瘤缩小至一定程度后,再行根治手术,术后继续用药以完成全疗程,经临床正实比单纯手术疗效为佳,其他也曾以喜树碱用于胃癌的手术前后,斑蝥制剂用于肝癌、食管癌的手术前后,都取得比对照组(单纯手术)为优的疗效。
    此外,对于癌症患者于手术后,以中药配合化疗,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综台治疗,远期疗效也明显提高。例如晚期胃癌(Ⅱ期)的治疗,采用手术加化疗加中药的方法,广安门医院总结了33例,其5年生存率为48%;福州红十字医院的27例5年生存率为52%。而目前我国单纯手术治疗Ⅲ期胃癌的最高5年生存率为29.2%。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于1966-1980年以来以“理胃化结汤”配合化疗治疗320例不同手术方式的胃癌,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根治术者(76例)为60.52%、47.36%、18.42%,姑息手术者(177例)为44.06%、23. 66%、5%;改道术者(40例)为15%、2.5%、2.5%。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对168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应用氟脲嘧啶长期治疗,辅以中药扶正固本汤使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57.7%。我院于1984年1月至1990年10月以MFO及MFOP方案化疗,配合补血扶正汤中药治疗晚期胃癌37例(Ⅲ期者16例、Ⅳ期者21例),其中仅行剖腹探查术者16例、行短路手术者9例,余均未行手术,其总有效率(CR+PR)为62.16%,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4%、21.62%、8.1%、2.7%。
  总之,根据癌症患者手术后的不同情况,给以扶正中药配合放疗或化疗,而于其间歇期再以击邪中药继治,如此以中药的扶正、祛邪交替。而与化疗的联合或序贯用药,将对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