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妖精藏馆 2013-03-20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成熟阶段。

    隋代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短短的三十几年中,规划兴建了大兴、洛阳城,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园林,开凿了闻名世界的大运河,建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敞肩石拱桥——安济桥。

    唐代在隋代建筑成就的基础上,继续营建了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使这两座城市更趋完善。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规模巨大、气魄雄浑的宫殿和皇家园林。富有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大量涌现。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古塔等宗教建筑遍及全国。绵延百里的唐十八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园中最浩大的建筑艺术群体。

    唐代各类建筑都有辉煌的成就,其风格特点是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既注重功能需要、也突出艺术形式,统一中富于变化、华美间不失典雅,强烈地显现出强大帝国自信向上、锐意进取、力求众美的创造热情和时代精神,成为古代东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一)大兴——长安城的艺术成就

    大兴——长安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自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营建,至唐昭宗时的人为破坏,在320年的峥嵘岁月里,它以特有的宏伟富丽和强大帝国的豪迈气概而着称于世。尤其是那功能完备的艺术格调和方整对称的整体布局,都达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国内外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功能完备的宏大都城形象地展现城市的功利性能,是建筑艺术的首要法则,也是大兴——长安城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之一。

    大兴——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南岸,是隋唐两代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自隋文帝开始,经过隋炀帝至唐玄宗百余年的多次营建,完成了它的宏伟规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的东方都城。

    隋文帝建国之初,以西汉的都城长安为国都,位置在今西安西北的汉城一带,面积约36平方公里。由于此城城池狭小,宫殿、官属、居民相间杂处,况且日久凋残、水质咸卥、水量不足,难以适应新生帝国发展的需要,便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命宇文恺重新营建都城。因杨坚在后周受封大兴公,故名为 大兴城.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唐,仍以大兴城为国都,但改名长安。

    大兴城地势南高北低,北有渭河,东临灞水、浐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于城东开凿龙首渠,引浐水经通化门北侧兴宁坊入城,其支渠经皇城再入宫城,最后到达城北的御苑,满足了城东北地区的用水。又于城西开挖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洨水和潏水从城南入城。两渠相隔一坊,纵贯南北,解决了西北城的用水。开皇四年,又命宇文恺率水工由城东凿广通渠300余里至潼关,引渭水入渠中,使潜运直通黄河。城东南原有曲江,地形复杂不便作居住坊里,宇文恺遂开通黄渠,引水入曲江池,开发了曲江芙蓉园风景区。

    又引潏水绕城西,作为运输的漕河,致使城中水网如织,园林密布,虽身居关西,却如江南景色。唐长安城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除将大兴宫改称太极宫外,又于城东北兴建大明宫和禁苑,使宫室向北移至大明宫。后又在城东修建兴庆宫,城东南扩建芙蓉园。并在城的东北部和东侧修建夹城,使芙蓉园与大明宫相连。形成了帝王、朝臣、贵族集中到东北部,城市重心偏于东北的格局,以取龙首之势。

    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5公里多,面积84平方公里,平面略显正方形。大于现在的北京旧城,相当于10个今日规模的西安古城。城内由宫城、皇城、外城廓三部分组成。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设三门,每门三道。符合《考工记》所载 九经九纬 的周朝礼法制度,体现出帝王至尊的规格。皇城、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置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以示统摄天下四方。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的正中,东西长约2820米,南北宽约1492米。宫城正中为大兴宫,有16座大殿,是皇帝起居、务政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部是太子居住的东宫。皇城东西长与宫城相同,南北宽约1843米,城内设有宗庙社稷、官署衙门,是百官办理公务的地方。在宫城与皇城中间,有一条宽441米的街道,横街酷似一个广场,可供士兵操练,也是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朝贺的地方。

    皇城正中的朱雀门北向与宫城正中的承天门为承天门大街,南向与外廓城正中的明德门相通的朱雀门大街,街道宽150米,长分别为1843米和4500米,两街贯通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城内有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把全城划分为108个排列整齐的坊里,为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宽阔笔直的街道两旁,都栽种着整齐的槐树,宫城、皇城里则种植梧桐和柳树。

    在树荫掩映之下,整个城市更显得壮观幽美。

    隋代兴佛,唐代三教并举,隋文帝迁入新城时,曾于朝堂之上陈列寺庙匾额120块,自愿造庙者即可取走匾额,促进了寺院佛塔的建设;又在皇城中轴线两侧,建造了左右相对的大兴善寺和元都观;在城西建有庄严寺,寺内营造90米高木塔一座。大业三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纪念文帝,又于庄严寺旁建总持寺,其规模及寺中木塔与庄严寺相同。及至唐代,长安城内有僧寺81座,尼寺28座,道观30座,女观6座,波斯寺2座,胡袄祠4座。这些宗教建筑的大量出现,使繁华的长安城又增添了外来民族建筑的异域风情。此外,唐长安城中还辟有教坊和戏场数处。宫城北面的禁苑是皇族游猎的地方。其中设有马球竞赛的球场。这些都是长安城极具特色的建筑之花。

    长安城自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从平地始建,继承了历代都城的优秀传统,经过历年修建,终于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的繁华都城。但至唐朝末年,它却屡遭破坏,日益衰落。第一次是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至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被迫退出,唐兵蜂拥入城肆行烧杀,造成了城中宫、庙、衙、署的严重损坏。第二次是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茂真兵变,入长安后大肆焚烧。第三次是天复元年(公元901年),韩全海等劫昭宗去凤翔,然后火焚宫城。第四次是在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即朱温)强迫昭宗拆城、迁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繁华富丽的长安城尽遭破坏。现在的西安城垣,是明朝重修的,它只包括唐时的宫城和皇城,规模小得多了。

    2。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除了功能完备的艺术构思外,大兴——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更富有艺术特色。无论是城址的选择、水利的开发、宫城的方位、街坊的组合,还是园林的开发、文化设施的安排等等,都富有形式多样、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尤其是皇宫、官衙、民居的分区安排、全城设中轴线、东西相等对称、城内置风景区,街道宽直、坊市整齐、引水入城等重大举措,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它们显现出来的迥然有别的意境和风格,及其有机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集中地映射出隋唐帝国在城市整体规划方面的设计能力和艺术风范。

    宇文恺是古代杰出的城市设计家和建筑工程师。他曾主持修建水利、长城、桥梁等建筑工程,设计过其他一些大型建筑。开皇二年,隋文帝命他为营都副监,与杨素一同主持营建新都。凡大兴城规划设计,均出自其手。在规划新都之前,他先到北魏的洛阳、东魏和北齐的邺都考察,经过分析比较,吸收它们的长处,确定了建筑方案。

    大兴城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一带。此地北有渭河,地势略显低平;南部岗峦起伏,形同天然屏障;东临灞水、浐水,可得舟楫之利;西部有浐水和届水遥相呼应,可分水入城;中部龙首原地势高爽平坦,川原秀丽,卉物滋阜,能够满足宏大都城的土地需要,是一块符合封建帝王所崇尚的风水宝地。整个地貌具有虎踞龙盘、山青水秀之势,水源充裕,交通方便之优,又有源长流远、江山永固的象征,还因 龙首 起城,含有蛟龙入海、前途无量的寓意,使得封建帝王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得到完美的结合和形象的体现,并尽皆融入到都城建筑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之中。后来,唐高宗所以移入大明宫临朝听政,原因在于大明宫正建在龙首岗的东北端,此处既可俯瞰全城,又有 龙头 之属。可谓至高无尚、尊贵之极了。

    方整对称、严谨封闭的棋盘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首创,是大兴——长安城整体布局的骨干。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北起宫城正中的承天门,中经皇城正中的朱雀门,南至南城正中的明德门,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街,大街两侧各有57坊之地。城中的寺庙、坊里、商市均两两相对,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朱雀大街两侧。这种以皇城为发端、中间大街为轴线、左右均衡对称、全城整齐平坦的棋盘式规划设计,强烈地显示出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形象地表现出阴(北向)阳(南向)有秩、尊卑有序、礼仪有嘉、治事有方的封建主义伦理纲常的美德,以及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底蕴。

    坊里制度是隋唐创造的一种城市居民的街区形制。虽然这种建筑形式在曹魏邺都已经出现,但真正使之完善的则是唐代。长安城中共有108个坊里,小坊一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有2至3米高的土墙。小坊设四门,坊内有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坊内形成许多小巷,称为 曲 ,以通向各户住宅。坊内居住者除三品官吏、官府或寺院可直接向大街开门,其他户主一律禁止直通大街。街坊均有专人管理,坊门早启晚闭。六条主要大街设有街鼓。每晚击鼓800声,号令市民回家。街鼓一停,市民不得在街上通行。

    每年只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允许百姓开坊门上街。因此,坊里制度实质上是封建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只有其建筑形式所具有的平整对称、主次分明的空间组合,才富有艺术魅力。

    长安有东、西两个市场,各占两坊之地,面积各有1。1平方公里。东部的称东市(隋称会市),西部的称西市(隋称利人市)。市场四周筑有围墙,四面开门。市场内有井字形大街,划分成九块小区。中央一块为市署和平准局,进行市场管理和税收。其他8块为商市。东市主要经营 四方珍奇 ,即全国各地的特产货物,共有220个行业。西市是少数民族商人,外国客商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有服装店、珠宝店、鞍辔店、蜡烛店等等。市场之内的街道中间为车道,两旁有人行道和排水沟。唐太宗时曾设立南市,武后时废除。虽然东市和西市在形式上和谐对称,又便于集中管理,但像长安这样的大城市,仅设两市对市民生活多有不便。所以,至中唐以后,坊里也逐渐开设商店和作坊,有的可与东市、西市媲美。夜里虽然坊门关闭,但坊中夜市灯火通明,非常热闹。这不但是对坊里制度强权统治的一次突破,也是坊里建筑大放异彩的盛况。

    大兴——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及其规划设计思想,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但为后来的都城建设树立了典范。而且对国外的城市建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平安京(今京都市),从宫城位置、坊市配置、街道分布以及名称等,都是仿照唐长安城而建,成为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历史丰碑。

    长安城里的宫殿,是帝王活动的中心、全城的心脏,也是皇权的象征。

    因此,它们在建筑布局和建造艺术上,集中地体现着封建帝王的思想意志和审美理想;是当时建筑系列中最宏伟、最高级的建筑群,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隋大兴城在宫殿的规划和建筑格局上,以突出宫城、皇城为出发点,一改汉晋的 前寝后朝 制度,而继承周朝的 前朝后寝 建制,将宫城和皇城置于显赫的中心位置,做到宫室、府衙、居民严密分区,并采取 三朝五门 、宫室有阙的格局建造大兴宫,唐代改名太极宫,并以此宫为本,先后建造了规模更加宏伟壮观的大明宫和兴庆宫。

    三朝五门 、 前朝后寝 的宫室布局,是太极宫建筑设计上的特色。

    据《左传》记载,周朝在宫室大门前建有宫阙,用来观察防御、揭示政令、纳取臣民属谏。其后建有皋门、应门、路门、库门、雉门,共五重宫门以作壮观增辉之用。最后为 三朝 ,即 大朝 、 内朝 和 外朝 ,是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 五门 、 三朝 ,加上宫阙,于是就有 九重宫阙帝王居 之说。

    太极宫历经隋唐两代的修建,规模庞大,体系完备。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6倍。沿中轴线建有门殿10余座。五门为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包括:宫城正门承天门为大朝,太极殿为日朝,两仪殿为常朝。两侧还有以 大吉 、 百福 命名的若干门殿组成的左右对称建筑。

    隋唐都城在宫殿布局上采取的重大改革及其成果,为以后历代的宫室建筑奠定了基础。各代依据这套建制,兼顾自然环境和时代的需要,在形式上灵活组建。如清代 故宫 的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乾清宫、安泰宫、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体制,基本沿续了隋唐的建筑规格并有所发展。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殿堂建筑,大明宫则是长安城中众多宫殿的典型代表。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北龙首原高地上修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李渊的避暑之处。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李治又扩建大明宫,并于龙朔三年迁入大明宫听政。并将原来的太极宫改名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此后,大明宫便代替了太极宫,成为唐代帝王处理朝政的中心。大明宫城北部为梯形,南半部为长刀形。南北长2256米,北端东西宽1135米,中部1355米,南部1674米,城周长7628米。全城共有11门,南面5门,正中为丹凤门,东有望仙门、延政门,西有建福门、兴安门。北城设3门,正中为玄武门,东为银汉门,西为青霄门。玄武门在政治上地位突出,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先是李世民诛杀隐太子李建成的 玄武门之变 ,此后又有玄宗平韦后、代宗除张后等匡扶唐室的军事行动,都增加了玄武门的知名度。大明宫中的三朝大殿为,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两侧还分布着麟德殿、蓬莱殿、含光殿及球场等10几座殿堂和宏伟建筑。含元殿就坐落在大明宫中轴线的中部。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的正殿,国家在元旦、冬至举行大典,以及阅兵、献俘等重要仪式,均在此殿进行,其性质相当于明代紫禁城的太和殿。1956- 1960年,发掘了含元殿遗址,弄清了它的建筑布局、形制和构造特点,绘出了含元殿的复原图。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部的龙首岗上,含元殿建在龙首岗的南缘。因龙首岗为全城的最高处,含元殿以其高屋建瓴的气势而统摄全城。含元殿以龙首山为殿基,高出地面15。6米;殿阔13间,全长67。33米;进深6间,共29。2米。大殿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全国现存的最大木结构建筑的明代长陵棱恩殿和故宫太和殿的面积之和相等。含元殿的两侧建有翔鸾、栖凤二阁。尤其是从殿门通向地面的 龙尾道 ,气势磅礴,甚为雄奇。龙尾道平、坡相间,共有七折,约有70米长,由10米多高的墩台顶部迤逦而下,犹如 龙尾 垂地。翔鸾(左)、栖凤(右)二阁,运用飞廊与含元殿连接,高低错落、主次鲜明,而又浑然一体。阁基高约20米,比殿基略高,位置稍为靠前,犹如展翅欲翔的两翼。整个含元殿建筑群,面对着南北宽615米,东西长750米的大广场,就像一只降自九天的巨鹰,气魄宏伟壮观。每当朝廷盛典,大殿上下鼓乐齐鸣,声震天霆;殿前万头攒动,衣冠锦绣。

    从含元殿遗址的残物得知,大殿墩台的砖壁以红色粉刷,通体深红;含元殿的四壁雪白如玉,配以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和栏杆,赭黄色的斗拱和错金的门钉;殿顶用绿色琉璃构件起脊,黑色的筒瓦覆盖殿顶四坡。整体色调迥异于明清宫殿金碧辉煌的格局,具有庄重素朴、典雅纯净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出唐代建筑设计师和能工巧匠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二)洛阳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自然环境与城市建筑的有机结合,是洛阳城的显着特色。与此相适应的区划分布和整体布局,使洛阳城迥别于长安城而具有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又一杰作。

    洛阳位于河南省的伊洛盆地,南临伊阙,北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洛水、伊水、谷水、瀍水川流此地。四周群山环绕,气候温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从东周起,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9个朝代在此地建都,素以 九朝名都 着称于世。

    隋朝初年,洛阳为东都,后来隋炀帝迁都至此,大兴城反为陪都。洛阳城经过隋代的营造扩建,尤其是大运河开通以后,逐步繁荣起来。唐代仍沿用东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即以洛阳为都。

    公元九世纪末,唐终于自长安迁都洛阳。

    东都洛阳始建于七世纪初,由宇文恺、封德彝、杨素等人负责规划营建。

    隋代洛阳在汉魏洛阳城西约8公里处,城内布局齐整。城区大致为正方形。

    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城的东南两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二门,西面宫城、皇城各二门。城中洛水自西向东将洛阳分为南北二区,四座桥梁连接南北两区。除洛水外,还有伊水、谷水、瀍水注入城中。若干漕渠纵横交错,水上运输比长安方便畅通。

    因北依邙山,西北地势较高,所以将皇城和宫城建于西北高地上,占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之胜,致使皇城和宫城远离中轴线而偏于西北隅。皇城南临洛水,宫城在皇城之北,二城南北相叠。宫城不仅北有重城,东西有隔城,而且还处于皇城东、南、西三面包围之中。皇城西面虽为城外,但却有西苑的苑城相对。东面有含嘉仓城和东城,南面有洛水相隔,且地势又居高临下,可谓固若金汤。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在皇城西侧御苑内建造了上阳宫,门殿全部东向,和皇城联成一体,其作用与长安大明宫相似,高宗、武后常居此宫。

    洛阳全城共有109个坊里和三个市场。北区的东部有28个坊,南区81个坊。坊里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面积比长安的坊里略小,坊内有十字形街道,四边开门。三个市场均位于水运交通来往方便之地,北区的北市最为热闹繁华。靠近北市的含嘉仓,常有四方诸州的船只集结在北市西侧的新潭和漕河之上,因此这里开设许多旅馆、酒楼。南市位于南区的东北部,西市位于南区的西南部。洛阳城东南隅的伊水引渠周围,达官显宦建有许多住宅园林,成为景色秀美的风景区。

    洛阳城在隋唐建筑史上的出现,以其特有的布局结构树立起一种新型的都城建造模式。这种因地置宜的设计思想和建筑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三)桥梁建筑艺术

    横跨江河之上,飞跃峡谷之间的各种桥梁,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又是一种建筑艺术品。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桥梁是公元1134年西周用船架设的浮桥。在浮桥的基础上,至迟在战国又出现了梁式木桥。隋后,石梁桥也应运而生。大约在汉代,人们发明建造了石拱桥。拱桥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建桥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此后,石拱桥便成为桥梁建筑的主要形式。隋唐五代建造的桥梁很多。其中,享有盛誉的石拱桥有安济桥和宝带桥。到了唐代,东渭桥等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桥梁大量涌现,石拱桥以灞桥最为有名,但和永济桥一样,屡建屡毁,早已面目全非。真正以原有设计和形制保持到今天的,只有隋代建造的安济桥了。它那奇妙的构思、典雅的身姿和精湛的雕刻,都是桥梁建筑艺术史上的辉煌业绩。

    安济桥坐落在河北赵县南门外3公里的洨河上,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 618年),由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因赵县在古代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民间习称大石桥。此桥建成后,各代争相采用敞肩圆弧的工艺,建造了不少石拱桥。仅赵县就有永通桥、济美桥、沙河店桥等;河北唐县有开仙桥、井径县有天微军桥等;山西晋城有景德桥、原平县有普济桥等。

    安济桥全长约64。4米,圆弧长50。82米,宽9。6米,石拱跨度37。02米,全部用石料建造。在桥的结构上,桥身用平行而紧密并列的28道拱券组合而成,每道拱券自成一体,其中若有一券毁坏,也不会影响其他拱券,即保证了桥的整体安全,又便于局部施工修理。为保证28道拱券紧密地联为一体而不向两侧分散倾倒,又采取了3项加固技术,首先将桥面的宽度中间逐渐减少,以使两侧各道拱券都微微向内倾斜。然后在拱券面上用横向石板加伏,以使各券之间相互勾联,在券和伏之间又加若干横向铁条把各券拉在一起。

    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单孔桥,但其桥面坡度却非常低缓。在安济桥建造以前,我国拱形石桥高与跨的比一般为1:3,跨度越大,拱券就越高。为利于车马通行,李春等匠师把高跨比改为1∶5,即从拱顶至拱脚仅高7。23米,而拱券跨度达37。37米,致使桥面几乎没有坡度。

    大桥的整体造形更具独到之处。在弧线呈60度的大石拱两侧肩部,又各建两个小石拱,改变了过去拱券之上填充沙石的传统作法。这样既可以在山洪暴发、河水高涨时排泄洪水,又可减轻桥自身的重量。据测算,桥身可减轻500多吨,相当于桥身总重的15。3%。这种 敞肩圆弧拱 桥,到了14世纪才出现在法国泰克河上。从艺术角度看,大拱肩上加4个小拱,可使大桥更加和谐匀称,避免了一拱的孤单和呆板。桥面弧线、大拱券弧线、4个小拱券弧线,线条柔和,搭配巧妙,使巨大雄伟的石拱桥又呈现出轻盈、秀逸之美。历史上曾有许多诗人,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和赞美石拱桥。唐人张嘉贞评价此桥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宋人诗曰: 自古神丁役此工 ;明人祝万祉诗曰: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桥的两侧装有栏杆、栏板和柱子。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变化多姿,栩栩如生。有的上下翻腾,有的二龙戏珠,有的云中回首,有的怒视洪涛。桥栏石柱上刻着狮子头,刀法苍劲古朴,个个生动逼真。

    安济桥是现存最早的敞肩圆弧石拱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那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性能,愈发出色地显示出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四)宗教建筑艺术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最为繁荣的社会阶段。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曾得到女尼智仙的帮助,因而对佛教十分虔诚。他把佛教作为国教大力提倡,曾多次下诏在各地兴建寺院、佛塔等建筑。唐代 三教并举 ,佛道空前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寺院、佛塔数量更多,分布更广,规模更宏大。太宗即位后,曾令全国各地在交兵之处建造寺刹,立碑表德,以光帝业,并在京城各寺礼忏七日七夜,追荐亡魂;高宗李治为给太后求福,于长安城内建大慈恩寺。为求长生不老,唐时历代帝王都敬道求丹,致使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宪宗李纯、敬宗李湛等皆因丹毒而死。据文献记载,武宗灭佛之时,全国曾拆毁大寺4600余座,小寺4万多所。可见唐代佛教的滥觞之甚。五代仍沿袭唐代积弊,佛教极为盛行,豪华寺院到处可见,尤其是南方,建造佛寺佛塔成风,至今仍有不少遗存。隋唐五代盛兴宗教纯属迷信,但精工建造的佛塔、寺院却是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

    1。佛教建筑的民族化特色佛教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从此建造寺庙、修建佛塔便日益兴盛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帝王大力提倡佛教,所以寺庙佛塔遍及全国。据载,梁朝有寺庙2846所,北魏末期仅都城洛阳就有寺院1367所,北方多达3万多所。但是,西方有人说:中国无特殊之宗教建筑。此话精辟地揭示出中国的宗教建筑所特有的民族化风格。西方各国,宗教建筑最为发达。原因在于古人崇拜上帝,故而必先建立神祠,尔后方建宫室住宅。中国古代没有正规宗教,所以重在建造住宅宫室。往昔虽设坛祭祀天地山川,设庙祭祀先祖亡灵,但建筑形制与宫室住宅相同,不像西方的宗教建筑那样具有区别于宫室住宅的特殊形式,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从佛教传入开始,佛教建筑就走上了一条中国民族化的道路。

    隋唐五代的佛寺建筑遗存至今的很少,但从历史文献和敦煌壁画资料可知,当时寺院的平面布局仍采用传统的对称组合式庭院布局。即以一个四合院为主体,在其前后左右随意增添院落或花园。常见的形式为,南北中轴线配置,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罗汉殿、护法殿等。较大寺院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还依供奉内容或日常用途而设置若干庭院和花园。至少在晚唐,钟楼也成为寺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佛塔建造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以及元明清时期。在南北朝以前,佛塔基本上全是木结构楼阁式塔,少数缺乏木料的地区才有仿木结构的砖石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塔身多为单檐,并置于寺院中轴线上,位居全寺中央。唐代,殿堂已逐渐成为寺院中心,佛塔则退到一侧或后面,有的还建于寺院之外。

    隋唐五代的佛塔、寺院,在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上,较之前代水平也大力提高。由于唐代在雕刻、彩塑、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优异,所以此时的佛塔,寺院建筑也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性能。

    佛光寺是唐代五台山 十大寺 之一,它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东坡上。它初创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 479年),中间经唐武帝灭法,全寺毁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宣宗继位后,佛法再兴。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愿诚和尚重加整修,当时长安弟子宁公遇出资兴建,因此殿中除塑有佛、菩萨像32尊外,还有主建者愿诚和宁公遇塑像各一座。

    寺院坐东朝西,主轴线就山势采取东西向,整座寺院的布局顺应山坡修筑成叠落式平台三层。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侧有金代建造的文殊殿,南侧对称的观音殿已不存在。第二层据文献记载,当时可能是一座七间三层的弥勒阁,是全寺的主体建筑,现只存一些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上是佛光寺正殿,居于全寺最高处。

    佛光寺面宽7间,共44米;进深4间,共26米。大殿正面中央五间各安木板门两扇,左右两间和西山墙后部开有直棂窗。殿的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组成,形成面阔5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窄而高的外槽(古代称这种平面为 金箱斗底槽 ),内槽后半部设有一巨大长方形佛坛,供有主佛三座及菩萨、童子、力神等30余尊,都是唐代作品。佛坛前有一较大空间,可供进行佛事之人使用。

    殿内梁架以方格形天花为界,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上的草栿,明栿加工精细,草栿表面仅稍稍加工。明栿不是直接与天花相连,而是通过栿上斗拱构成透空的小空间,加上天花接近内柱的部分做成斜面,更增加了内槽的高度感。

    殿的外檐柱也具特点,外檐柱都向内侧微微倾斜,称为 侧脚.同时外檐柱从明间向两边比内柱稍有抬高,称为 生起 , 侧脚 与 生起 可使各构件的榫卯联结更为紧密。此外,柱子的上端做成曲线,称为 卷杀 ,以使柱头与斗栱等上部结构很好连系,并显得挺拔有力。柱子有柱础,正殿檐柱础为覆盆柱础(柱础如覆盆状),柱础上雕刻有唐代常见的宝莲花饰纹。

    另外值得惊叹的是,大殿完全建在岩石之上,后部柱础是在凿山时直接凿出来的,这样坚固的基础,难怪历经一千多年而未受地震的破坏。殿顶为单檐灰瓦四波顶,坡度和缓,约为1∶2。屋顶正脊长三间,两端有向内弯的鸱尾,鸱尾恰位于左右第二缝梁架上,构成和谐匀称的屋顶,配上屋檐和缓的起翘及造型遒劲的鸱尾,使整座大殿显得更加庄重稳定。柱高与开间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屋檐挑出近4米。粗壮的柱身,结构复杂的斗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给人一种雄健有力的感觉。

    殿内拱眼壁上,斗拱与斗拱之间的泥墙和明间佛座背面,绘有唐代寺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壁画。拱眼壁上壁画为三组:中间为佛说法,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二菩萨正在赴会途中。明间佛座背面壁画为降魔护法,画中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神龙、猴妖等。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线条强健,犹存名家吴道子画风。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大殿。大殿连同殿内34尊塑像,壁画及梁下发现的当时题字墨迹,可统称为唐代四绝,是目前唐代寺庙建筑史上最珍贵的遗迹。遗憾的是长安、洛阳的着名寺院,我们今天已不能见到,但从五台山佛光寺的遗迹,可大致了解唐代寺庙建筑的艺术成就、技术水平及规模。

    3。风格独特的唐代砖塔唐代的佛塔建筑出现两大变化,艺术风格也随之大变。一是用青砖垒砌塔的外壁,与木制风格迥然有别;二是登塔游览之风盛行,塔内建有阶梯,格调亦有创新。如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携手同登栖灵寺的九级浮图,双双佳作。白居易诗曰 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诗为: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目看。 可见塔内阶梯已达九层。就外形来说,唐代砖塔可大致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和变体式塔三种。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印度佛塔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古塔形制发展的主流。其特征是两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每层高度与楼阁层高相近;塔身用砖石仿木结构作出与木体楼阁塔相同的门、窗、柱、斗拱;塔檐仿照木结构形式作挑檐檩椽、飞头、瓦垄等;塔身内部均有楼层,可循楼梯而上;内部楼层一般与塔身外部层数一致。

    巍峨峻拔的大雁塔,耸立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南四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从空中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

    僧人认为雁即菩萨,同愿埋雁建塔,以资纪念。塔成后即名大雁塔。此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原名为慈恩寺塔。当时玄奘为储存自印度带回的梵文佛经,修下一座五层土心砖塔,不久便倒塌。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 704年)重造,高至10层。后经战争破坏只剩7层。五代后唐又加修缮。明代塔又残坏,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现塔高64。1米,底边各长25米。塔身自第二层开始,每层明显向内收进,形如方锥体,造型简洁,庄严古朴。塔内设木梯楼板,可逐层登至顶端。古代举子及第之后,均来大雁塔登塔题名,塔前曾留有唐代以后众多举人题名的刻石。塔底南侧嵌立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石碑二通,碑文即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帝文、褚书、名塔三种绝艺集于一身,足见此塔的珍稀了。

    多被诗人吟咏的香积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县香积寺内。唐代着名高僧善导法师曾主持此寺,他圆寂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而修建此塔。此塔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相传大塔完工时,唐高宗曾赐佛舍利千余粒,武则天也来观仰。现存之塔为唐代原物。塔身下有一方形台座。塔平面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9。5米,用平素砖墙砌筑。东、西、北三面各有卷形龛一个。南面设门,塔内室为方形。塔原有13层,现残存10层,第一层塔身较高,其上各层骤然变低,宽度也逐层递减。除底层外,以上各层四面均有砖砌而成的凸起状方形倚柱四根,将每面划分成三开间。柱上施栏额一道,柱头及补间皆承栌斗,其上有两道相间隔的棱角砖牙子,牙子之上用叠涩法出檐。自二层起,每层当中一间筑券形龛,梢间有砖砌槏柱,中有朱绘直棂窗,柱、栏额、槏柱皆用朱色描绘。

    除了佛塔自身的文化内容和艺术风格外,它还和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幽雅的氛围而引人入胜。王维《过香积寺》诗中描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地再现出寺塔隐于云峰之下,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钟声阵阵、流泉如咽等等幽邃秀丽的风光,以致诗人也学习高僧安禅静坐,以摒弃各种凡人欲念的倾注之情。

    除了香积寺塔以外,隋唐五代现存的楼阁式塔还有西安兴教寺的玄奘塔、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等,都各具英姿、异彩纷呈。

    (2)密檐式塔这种塔与楼阁式塔的高度、体量差不多,在唐代非常盛行。其特征主要是:塔身下部第一层非常高大,以上各层之间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楼层;塔檐用叠涩法出檐,层层重叠,紧密相连;塔檐一般较短,层檐之间不设门窗、明柱;有些塔在两檐之间开设通风采光小孔,但孔与楼层不一致,远远多于内部楼层。隋唐时期的密檐式塔与后代同类塔相比,塔身装饰简洁,佛像、菩萨和隐门、柱、斗拱、椽檩等雕饰不多。塔身空心,一层以上各层檐子也少有木构的斗拱、椽子、飞头等部分。

    现存的千寻塔,坐落在云南大理崇圣寺内,约建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 840年),为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塔西有两座宋代密檐小塔,三塔构成鼎足之势,高低有秩,主次分明。为平缓葱郁的自然风貌增添了宏伟高耸的立体之美。千寻塔平面呈四方形,塔身建于两层台基之上,第一层每面宽9。85米。高大的塔身之上,建密檐十六层,内部为空筒状,共高59。6米。塔檐呈反凹曲线,做法是从壁面叠涩一层,上砌棱角牙子一层,再叠涩12至15层,檐上迭砌低矮平座。塔的中部卷杀比较突出,而顶部卷杀比较缓和,这点与我国最古老的北魏密檐砖塔有很大不同,是唐代密檐塔中的精品。

    驰名古今的 雁塔晨钟 为关中八景之一。其中的 雁塔 就是小雁塔。

    小雁塔现位于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和大雁塔东西相望,因比大雁塔小,修建时间短,故称小雁塔。大雁塔明代曾包砌了一层砖壁,而小雁塔则全部为唐代原状。

    此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塔平面为正方形,底层每面长11。38米。原有密檐15层,高46米,因明代地震,顶部二层塌毁,现余13层,高43。3米。塔建于方形基座之上,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门框以青石做成,以上各层均在壁面设拱形窗。密檐均以叠涩法挑出,上面再置低矮平座,塔的外形逐层内收,五层以下收分微小,6层以上急剧收杀,外轮廓线圆和流畅,形体秀丽美观。塔内为空筒,设有木构楼层。

    小雁塔是我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建筑,对后代密檐塔影响较大。但因塔身所开之窗上下成串,且又较大,对整体的牢固性有一定削弱。塔身第一层门楣上明代的题记说:此塔在1487年因地震,自顶至足裂开尺许,1521年又遇地震,不但未塌,反而 神合了.解放后,裂缝犹在。60年代对塔进行了修缮和加固。

    此外,遗存至今的隋唐五代密檐式塔还有河南的永泰寺塔、法王寺塔、临汝县风穴寺的七祖塔。登封县的法王寺塔、南京栖霞寺塔,河北正定的开元寺塔等。

    (3)变体式塔变体式塔尺度较小、形式多样,多是倅堵婆式(即印度佛塔,专为藏置佛舍利以供佛徒礼拜)、楼阁式和密檐式的变体形式。这种塔一般修建于山谷之中,与自然山水林木融为一体。

    净藏禅师塔位于登封县西北会普寺山门西侧,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为净藏禅师墓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全高9米。塔身有一高大台基,上砌一低矮的须弥座,座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转角处有八角形倚柱,柱头上砌有额枋和斗拱,补间斗拱为人字形,再上为叠涩出檐、须弥座、山花蕉叶、仰莲、覆钵等。塔身南面有圆拱门,北面有铭石一块,东西置假门,其余四面为直棂假窗。此塔是目前发现的八角形塔中最早的一座,在唐代普遍流行平面正方形塔时,此塔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形制的出现。二百多年后,正方形塔反而少见,普遍流行的都是平面八角形塔。

    九顶塔位于山东历城县柳埠镇九塔寺内,约建于唐天宝时期(公元742-756年)。此塔造形奇特,单层塔顶之上分建有9个密檐式小塔,目前国内仅此孤例。全塔高13。3米,分塔身、塔底两部分。塔身中间有一明显界限,上部精细平滑,下部砌砖粗糙,估计当初下部曾有过某些建筑。塔身之上以叠涩砖挑出17层,檐顶以砖叠涩内收16层,塔顶平台中置一较大三层密檐式塔,内有佛像一尊,南面辟门。周围环绕8座较小三层密檐塔,均向外侧辟门。塔室内供石佛像一尊,高1。2米。塔的平面为八角形,与净藏禅师塔相似,且每边向内凹入呈弧形,在唐塔中独一无二。

    (五)陵寝建筑艺术

    隋唐五代的陵寝建筑,以 唐十八陵 的规模最大,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一座宏大的艺术宝库。

    初唐以前,古代帝王主要以 覆土封斗 的方式建筑陵墓,建筑艺术成就多掩埋于地下,地面建筑非常简陋。汉文帝首先 依山为陵 ,绕以环城,四面辟门,附近建有祭庙。魏晋南北朝的帝王陵墓,大多 依山为陵 ,但 不封不树 ,地面没有 寝宫 、祭庙和神道等建筑。隋代曾经国运大昌,但迅速崩溃,陵寝建筑亦无显着特色。唐代是中国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岁月中,前后共有21个皇帝,数以千计的妃嫔、太子、公主、近臣修建陵园。除了武则天和高宗合葬乾陵、昭宗李晔葬于河南渑池、哀帝李璟葬于山东河泽外,其余18个皇帝的陵寝都分布在渭河以北的群山之际。

    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绵延100多公里,形成了山、林、水、路簇拥环绕,多数陵园相互顾盼的巨型皇家陵寝园林。

    唐十八陵中,只有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仍沿用 覆土封斗 的模式构建,其他均采用 依山为陵 的定制修造。地面建筑也随之丰富起来。格局包括墓室、献殿、寝宫、陵墙、四门、角楼、石狮、神道及富有寓意的石人、石兽等成对雕像,神道外端建有门阙。形成了艺术门类繁多、地上地下、陵园山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的荟萃之所。

    散落在各地的五代帝王陵墓,规制似唐,而且颇具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艺术内容。

    1。唐昭陵的建筑艺术特色昭陵是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建在礼泉县九嵕山上。墓室筑于半山腰南麓,深约250米,前后置5道门。墓门顶部建有神游殿。整座陵园呈方形,四周有夯筑的陵墙,四角建角楼,各面陵墙正中开一门。南面为正门,门内建献殿,门外筑有土阙三对,其余三门各建土阙一对。陵园北门内建有 祭坛 一座,供举行祭祀大典之用。祭坛内立14尊石雕像,东西庑廊陈放着名的 昭陵六骏 浮雕。这六匹骏马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心爱的乘骑,曾与他一起冒枪林箭雨,驰骋沙场,为国家统一立过战功,所以李世民特令为之造像,置列昭陵。在这六件珍品中,有两块于1914年被盗卖国外,现存美国费城博物馆。

    其余四块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陵园东西南三侧,遍布陪葬墓,现发现的有167座。陪葬者除庶出皇子、公主、妃子外,大多为有功于朝的文臣武将。

    陪葬墓各自营建茔域,立碑,刻石,并有其后代子孙从葬,庞大的陪葬墓群成为昭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乾陵的建筑艺术特色乾陵是唐朝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合葬的陵墓,也是唐陵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乾陵位于陕西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梁山分为三峰,北峰最高为主,南面左右两峰较低,好似门阙,所以唐高宗选择这一天然有利的地形为自己营建陵墓。

    乾陵地宫建在北峰南坡上,凿山为穴,拔地高104米。墓道南北向,斜坡式,宽约14米,深入地宫。经勘查,墓道、墓门全用石条层层填塞,条石之间以铁栓嵌住,缝隙又熔铁水浇铸锢闭,上面再夯土覆盖。墓室距地面深约65米,迄今内部无损。室内情况,有待发掘。

    乾陵地上建筑有些已不存在,遗存至今的也多有破损。地宫和主峰四周为陵墙,东西1450米,南北1582米,近于正方形。四面陵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陵墙四角建有角楼。南门为朱雀门,门内与陵墓正对建有祭祀用的主要建筑——献殿。门外左右列石狮、石人各一对,再往南,左右排列着当时臣服于唐朝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及国外君王石像60座,石像的背部刻有国名和人各,从遗址看,当时曾覆以房屋。蕃酋像南面有一道门,门外有土阙一对。再往南即是延伸数里的神道。神道最南端是第一道门,门外筑有土阙一对。神道自南向北两侧列有:华表一对,飞马一对,飞马东西侧即是高约40米的东西乳峰,峰顶各有高15米的土阙遗址,当初可能为楼阁建筑。神道再向北有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一对(东为无字碑,西为圣述记碑)。这些石雕造型庄重,雕工精湛,是很有价值的唐代石刻艺术珍品。陵内原有房屋约200间,现已不存在。陵内曾广植柏树,文献称为 柏城.乾陵前有皇帝近亲、功臣等陪葬墓17座。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中书令薛之超墓、燕国公李谨行墓等。墓内通道、墓室残存大量壁画,极有价值。

    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东南1500米。地上墓台为方形截锥体,底边55米,高11。3米,夯土筑成。墓台周围有墓墙,墓墙东西宽214米,南北长267米,四角建有角楼。南面墓墙中央有一对土阙东西而立,距离约30米,为进园入口。入口外依次列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以上地面建筑有些已毁坏,只留残址。

    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总长87。5米,其南北纵轴线位于地上轴线偏右侧。墓室位于墓台下方,深16米,分前后两室,中间有甬道相连,甬道中有石门。前后墓室及甬道绘有精美的仕女人物题材壁画,墓室穹窿顶部绘日月群星图像,甬道顶部绘宝相花及云鹤图。墓道两壁绘有龙、虎、宫阙和两列仪仗队。

    3。五代帝陵的建筑艺术特色五代时期已经发掘的陵墓有,南京附近的南唐二陵(李璟的钦陵、李璟的顺陵)和成都前蜀王建的永陵。从陵寝的规制看,近似唐陵。

    南唐二陵均依山为陵,地下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每室左右建有侧室。二陵之中钦陵规模较大,全长22米。前室、中室用砖砌造,后室用石砌造,长方形棺座位于后室北部,各墓室四壁皆仿木结构式样,砌有柱、枋、斗拱,并绘有彩画。中室石门上还有浮雕。后室地面铺青石板,石上刻有江河之图。四壁涂深红色,室顶用石灰粉刷,上绘天象图,室顶用从东西壁上挑出的石板叠涩,然后上面再密排石梁。其他二室皆用砖砌成攒尖穹窿顶。

    永陵是五代前蜀国主王建(公元907- 918年在位)之墓。陵墓建在成都城西部。

    陵的外形为半球形上堆,直径80米,高14米,陵台四周下部砌有条石四层。墓室共长23。50米,分前、中、后三室,各室相连,中间设有木门。

    三室结构相同,皆用石块砌成拱券14道为肋,券上再铺石板。中室最大,长12。10米,宽6。05米,高6。40米,为主要墓室,室中置须弥座式棺床,上面雕有精美生动的花卉、凤凰和各执不同乐器的乐伎舞女24人。舞女、乐伎面部丰腴圆满,姿态优美。棺床东西两侧有面相威武的石刻甲士12尊及铁牛、铁猪各一尊面向棺床而立。这些陵墓雕刻都是极有价值的五代石刻艺术佳品。后室末端有一大石床,上置王建石刻坐像及哀册、谥宝等物。

    此陵最大特点是,墓室地面与室外地面相近,几乎是平地起坟,非常罕见,可能是为了避免雨水渗入。

    (六)园林艺术

    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汉之际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两代的兴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已达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歌大量涌现。在这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繁荣的社会条件下,隋唐的园林建造达到了全盛阶段。极具 皇家气派 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大为提高的私家园林,兼具城市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园林,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构成了隋唐园林发展的庞大体系。遗憾的是,这些优美的园林均已无存,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及有限的资料中去了解它们的原貌。

    1。美如仙镜的皇家园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兴城。在建城的同时,也同步开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与修建,先后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引水入城,并疏浚漕渠故道,开凿自大兴城至潼关长达三百里的广通渠,基本解决了城市供水、宫苑用水和水路运输,同时也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北建造了大兴苑。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约8公里处营建东都洛阳,并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之便,开渠引来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规模极其宏大的 西苑.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仍以此为都。除继续进行了城市建设外,又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在园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继续修建隋大兴园(唐改名为禁园)、西苑(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造了行宫御园九成宫,贞观八年修建了大明宫,贞观十八年修建了离宫御园华清宫。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长安城内兴建了兴庆宫,随后又在城东南隅修复扩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并于城东北部和东侧修筑御用夹城通道,将城东北的禁园、城东的兴庆宫和芙蓉苑连在一起。以上众多皇家园林大多在隋代、唐初和盛唐修建。唐代皇室游园生活多样化,园林的规划布局也各具特点,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大内御园主要有西苑、禁园、大明宫、兴庆宫。

    西苑在洛阳城西侧,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它方圆100公里,地势为一片略有起伏的平原,洛水、谷水和涧水从苑中流过,水源非常充沛。园内分山海区、渠院区、无水宫室区、山景区等几大部分。每一景区都各成体系,同时又相互联系映带。其中尤以山海区和渠院区最具特色。

    西苑的布局以人工开凿的大湖—— 北海 为中心,湖面周长十余里,湖中有用木石筑成的蓬莱、方丈、瀛洲等岛山,山高达35米左右,上面分别建有通真观、习灵观、总仙宫、风亭、月观等台观殿阁。湖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婉蜒曲折流入湖中,沿渠建有16院,院院有名,各院自成一组建筑。院外有水渠环绕,院内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之际以彩锦结花缀于其上,池沼之内结彩锦为荷,色败即换。各院住四品夫人一位,美人20。各院东西南辟3门,各门皆临渠而开,渠上架桥。此外,苑中还开凿有五个小湖,东为翠光湖,南为迎阳湖,西为金光湖,北为洁水湖,中为广明湖。湖中皆积土石为山,山上构筑亭殿。各湖之间开有沟渠并与北海相通,水深数丈,能通行龙凤舸,隋炀帝常泛舟湖中。

    据记载,隋炀帝建西苑之时,曾诏天下各方送花木鸟兽入苑,苑内金猿青鹿动辄成群,草木鸟兽繁息茂盛。为便于皇帝游园,又自京城开御道直通西苑,道旁植高柳长松。

    从上述可见,这座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当初是经过周密规化、精心安排的。

    园中水景龙鳞渠、北海、曲水池、五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河湖体系,它不仅具有观赏作用,而且还起着组织园林空间和各景观的艺术作用。16组建筑群以渠水为纽带,联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大景区,景区之中各院又自成一个独立小景区,园中有园,这种构图方式是前代所没有的。水系与山体的结合,又构成了层次丰富的立体式山水空间。西苑这座秀美的园林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已步入全盛时期。

    禁园位于长安宫城北面(隋为大兴苑),东西27。5公里,南北23公里。

    南面苑墙即长安的北城墙,北至渭河南岸,东临浐水,西面包括汉长安旧城。

    苑中树木茂密,建筑疏朗,皇帝多在此游憩娱乐,狩猎放鹰,此外还兼驯养野兽、马匹,供给宫中果菜鱼禽。苑内有鱼藻宫、九曲宫、望春宫、梨园等24处重点建筑。

    着名的 鱼藻宫 在大明宫正北。引灞水入 鱼藻池 ,池中堆筑山岛,岛上建鱼藻宫,皇帝常在此宴乐或观彩舟竞渡。

    东内苑在大明宫东南隅,南北1000米、东西约500米,苑内有龙首殿、龙首池及教场、马坊、马球场等。

    大明宫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面积约32公顷,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地势居高临下,气候凉爽宜人。站于此处,长安市内街道坊市皆了如指掌。宫城南部为宫廷区,北部为苑林区。林苑区地势低下,中央有分东西两他的太液池,中间以3米宽渠道相连,面积约1。6公顷,池中有蓬莱山,山上广种花木并建有亭阁。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内东南面的兴庆坊,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府邸所在。公元714年改建为兴庆宫,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玄宗皇帝移居此宫听政。宫的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稍大为苑林区。

    苑内中心有一长圆形湖,面积约1。8公顷,经龙首渠引浐水入湖,湖中植有荷花、菱角等,玄宗与杨贵妃常泛舟湖上。湖西南有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两座主要建筑,楼前广场遍植柳树。湖东南有长庆殿、长庆楼等建筑。

    苑内种有上百种杨贵妃喜欢的牡丹。湖东北有一土山,山上建 沉香亭 ,亭周围牡丹尤其出色,玄宗与杨贵妃常到此亭赏花。

    华清宫为离宫御苑,位于今西安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由宫廷区和苑林区组成,周围随山势筑有廓墙。宫廷区为一长方形宫城,坐南朝北。宫城分中、西、东三部分。中部由此向南有左右朝堂,弘文馆、修文馆。入津阳门,有前殿、后殿,再向南为内廷。内廷除殿宇建筑外,还建有16处温泉浴池,即 十六汤.西部有功德殿。东部主要有瑶光楼和飞霜楼,向南有莲花汤(又名九龙汤),是玄宗皇帝的御池,也是杨贵妃赐浴的地方。此池建筑豪华考究。另一御用汤池为 长汤 ,面积有数十间屋之大,池中用玉石雕成莲花状喷水口,汤中垒瑟瑟(珠宝名)及沉香(香木)为山,状似瀛洲、方丈。宫城之外筑有罗城一重,东部为嫔妃居住的宫院,西部为百官邸宅及衙署区。

    苑林区为骊山北坡山岳风景地带,沿山势地貌,规化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山麓遍植若干花卉、果木,修有马球场、赛马场。山腰地势险峻,有溪谷、瀑布,山林之中放养驯鹿。山顶朝元阁及其侧老君殿为道观,御道循山而下直抵宫城昭阳门,途中建长生殿供皇帝进香前斋戒沐浴。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巧节在此殿内海誓山盟,愿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记述的就是此段佳话。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隅,隋初曾引黄渠之水而入,扩大了曲江池的水面,隋文帝改名芙蓉池。唐开元年间又重修,池水更加充沛,复用曲江池旧名。池南有紫云楼、彩霞亭和芙蓉园,西有杏园、慈恩寺。芙蓉园隋代为御园,唐初曾赐与魏王李泰,后又赐东宫,开元之时又改建为御苑,平民百姓不得进入。

    开元前,曲江池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平民百姓春天踏青、重阳登高,天旱祈雨,平时游赏都可到曲江进行。其中尤数中和节(二月一日),上巳节(三月三日),重阳节(九月九日),最为热闹。此时皇帝率嫔妃到曲江游玩并赐宴群臣,沿岸张灯结彩,池中游船画舫,百姓熙攘,车马填塞,长安城中几乎半空。这种在城市里面具有公共游览性质的园林,在封建社会皇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2。清雅简素的私家园林自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兴起后,发展至唐代更加兴盛。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广泛兴建,其造园水平、艺术特色都有很大提高。唐代私家园林多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当时公卿贵族几乎皆有园林。在长安城南杜曲、樊川一带,园林方圆达数十里,泉石胜景,布满川陆。陪都洛阳有伊、洛二水穿城而过,城中沟渠纵横,水源丰富。达官贵戚凿池引水,置宅筑园之风不亚于京都长安。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后》中记载: 园囿之兴废,洛阳兴废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在隋唐之时虽无六朝兴盛,但扬州、成都等地,也都存在相当数量风格独特的园林。

    隋唐之时的私家园林,因大多建在城中和近郊,因此面积一般较小。在造园风格上,皇亲贵族、官僚世家的园林豪华绮丽,建筑物较多,士人园林则清新幽雅,简朴素淡,自然野趣较浓。士人园林的这一特点,对北方园林影响很大,后来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在造园手法上,因园林面积所限,所以更多地偏重象征性手法和借助于想象。在穿池堆山,模山范水上努力追求小中见大,此时用单石代山的作法更为普遍。山池是城市私园必不可少的主体景观, 山池 二字一度成了私园的代名词。为突破高墙深院造成的视觉局限,城市私园往往在靠近楼阁或在假山上建亭,以作远眺之用。此外郊野之园、文人之园,唐时已集观赏性和日常生活为一体,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如白居易曾对自家的洛阳私园做了这样的描写: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睡,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时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于其间。 文人造园不仅继承了搜集奇花异草以做观赏的传统,而且取花木之品格以言志,如取松柏之高寒不凋,取梅花之冰清玉洁,取青竹之虚心劲节,取莲花之不染、不妖。

    唐代着名的私园很多,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 辋川别业 ,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等等。

    3。吸引平民的寺观园林唐代佛教和道教在统治者的倡导、扶植下获得空前发展,寺院经济实力越来越大,寺庙道观遍及全国。一些大的寺院建筑规模极为宏大,除殿堂、寝膳、客房外,园林也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唐代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坊里制度,平民百姓不但没有活动游览的自由,而且也无进行这一活动的场所。在园林被统治者垄断独享的情况下,市民活动的唯一场所只能是遍布城郊的宗教寺观。平时市民可随便入寺观之内上香拜佛,聆听俗讲,也可到此以文会友,观赏壁画。遇到宗教节日,各种法会、斋会、精彩的杂技舞蹈表演,众多的商人摊贩,使寺观内外异常繁闹,大批市民涌到寺观。宗教寺观为宣传教义扩大影响,便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吸引香客和游人。

    唐代长安、洛阳几乎每一寺观之内都种有花草树木,其中尤以牡丹最多,有些寺院还开渠引水,凿池筑山,形成了寺观园林特有的清幽之美。如长安着名的慈恩寺,花木繁茂,山池秀美,寺中牡丹、荷花闻名京城。当时到慈恩寺赏牡丹、赏荷花已成一种风气。此外,唐代全国的名山大川,也大多被佛、道二教所占,在这些风景优美的名胜区所建的佛寺、道观,即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是风景游览的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